[提要] 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实施,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迎来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扶持、巨额市场资本流入、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等全新机遇。但是,这也为其带来新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专业文旅人才短缺、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挖掘不充分等方面。因此,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可通过优化旅游体制、加强区域合作、改革金融体系、打造多元人才智库等措施来推动其在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机遇与挑战
基金项目:新疆社科基金项目:“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舆论引导实现机制研究”(编号:22CXW029)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24日
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实施,极大推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我国的边疆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因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但大量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此,使其文化、旅游资源等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具有独一性、多样性等特点,从而为其发展多元旅游业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借助国家战略机遇,又怎样面对挑战,并以挑战倒逼其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原生态美景以及奇特的自然景观,从而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而且边疆地区民族众多,使其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等特征。因此,这些具有独特性、多元性、地方性、民族性等特点的旅游资源能不断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到来,从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多元的民族文化。大量的少数民族居住于边疆民族地区,长期的居住历史以及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文化。例如,新疆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世居民族,云南有哈尼族、白族、傣族等15个独有民族,黑龙江有朝鲜、赫哲、鄂伦春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等等。而且,我国的边疆地区基本上都拥有本地区独有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相对来说都具有“独一性”特点,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疆《丝绸之路
千年印象》、广西《印象·刘三姐》、西藏《五彩西藏》等民族文化节目就成为“垄断型”的优质旅游产品。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特色民居、民族艺术品和饮食等都可为游客带来新奇的旅游体验。除此之外,像云南白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火把节”、广西壮族“三月三”、西藏藏族“雪顿节”等特色民族节日的举行,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并参与其中,给予其更好的旅游体验感。
(二)类型丰富且多样的旅游资源。边疆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生态环境也与众不同,因而其区域内的自然景观也是千姿百态,如新疆的赛里木湖、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云南的大理蝴蝶泉等,基本上囊括了山川、风沙、草原、水域等多种景观。多民族聚居于边疆地区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造就了其独有的人文景观,如布达拉宫、交河故城、花山岩画等。因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交融共存,使得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多样。而且,众多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有着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新疆有国家级70项和自治区级237项。除此之外,这些地区还拥有毛泽民故居、金沙江十八军渡口、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等大批的红色旅游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
(三)核心的区位优势。从“一带一路”倡议涵盖的范围来看,国内的大多数边疆民族地区都处于关键地段,因而其具有核心的区位优势。例如,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新疆连接周围八国且地处亚欧腹地,因而成为核心地带;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家将云南定位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可借助核心区位优势吸引大量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游客,从而促进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正如国家旅游局在“十三五”时期预计的,中国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边疆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边境地带,使其拥有了众多的边境口岸,因此当地可以依靠繁荣的边境口岸贸易吸引国内外游客到此旅游,推动其旅游业的发展。例如,瑞丽口岸形成了集生态观光、边境民俗体验、异国风情领略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当前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总体规划,其实施可为边疆民族地区带来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扶持、市场巨额资本流入、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等方面。
(一)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扶持,推动整体水平上升。为了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和地方从多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共建“一带一路”。首先,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制定、实施了多元化的政策,如国务院设立了6个自贸试验区,其中包含云南、广西、黑龙江;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指南和案例》《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等。其次,边疆民族地区所在的省或自治区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并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政策,如云南出台了《云南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实施方案》、吉林颁布了《吉林省扩大开放100项政策措施》、广西发布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等。由此可见,边疆民族地区可通过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来提升自身整体发展水平,从而为其旅游业以及餐饮、酒店、交通等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巨额市场资本流入,提供强劲的经济动力。对于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制约其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资金的不足。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制定,大量的市场流动资金开始流入边疆民族地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旅游业资金严重短缺的状况。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在获得大量资金支持后,就能够对旅游基础设施、酒店住宿环境、周围交通路况等方面进行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可达性快速提高,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其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公路、铁路、港口、航路等交通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进一步优化了沿线的交通运输网络,从而缩短了国外游客入境旅游的交通时间,从根本上提高了旅游可达性。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相继签约了合作备忘录,在金融、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强了国际合作,尤其是简化民众的签证手续办理程序将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从而可为边疆民族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国际游客,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国内旅游市场。
三、“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挑战
尽管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为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水平落后、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等因素仍会导致其旅游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薄弱方面更加扩大化,从而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挑战。
(一)专业文旅人才短缺,缺乏人才支持力量。当前,人才短缺仍是制约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众所周知,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仍有较大的差距,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因此当地缺乏大量的专业文旅人才。专业文旅人才的缺乏会导致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宣传、运营等环节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况,并且这种长期缺人状态会导致一部分具有“开发和管理中缺乏全局观念、不能充分把握旅游开发的内涵、不能从宏观角度研究和把握旅游区的特色和发展方向”等特征的非专业人才进入旅游业,从而造成“外行领导内行”的不良现象。而且,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还缺少大量的相关产业人才,涉及酒店经营、旅游宣传、文创产品设计、外语翻译等。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较难提供高水平的旅游服务。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导致边疆民族地区没有充裕的资金对区域内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逐步完善,从而难以为游客提供高水平的旅游服务,最终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景区内部设施老旧、短缺等情况严重,如停车场规划不合理且数量较少、公共厕所“脏乱差”的现象层出不穷、警示标识牌和景点介绍牌缺少、景区电子化程度较低,从而不能给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另一方面其地理位置偏僻且地貌复杂的情况导致铁路、公路等交通状况较差,不能为游客提供便捷交通服务,造成游客长期处于通行状态,从而缩减了游客的旅游时间。
(三)旅游资源挖掘不充分,缺少精品旅游产品。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但目前没有对其进行全局性的规划与设计,有部分地区仍停留在依靠原生态景观吸引游客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从而降低了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效率。同时,大多数地区过于重视景区的物质设施建设,不深度挖掘人文景观的内涵,极易造成景区的单一化、同质化以及缺乏精品旅游品牌等现象。而且,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旅游者的消费观念,促使其开始追逐以医疗、康养、生态、健康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因此边疆民族地区要在其原生态景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旅游消费需求打造相符合的旅游产品。除此之外,边疆民族地区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这部分资源多处于未开发的状态,而且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且当前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因此其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从优化旅游体制、加强区域合作、改革金融体系、打造多元人才智库等方面进行。
(一)优化旅游体制,增强旅游市场活力。为了进一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对其旅游体制进行优化,使其能够符合当前旅游市场的新动态。首先,制定、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对于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人才的引进,可以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如安家费、食宿补贴、子女免费教育等,甚至部分高层次人才可采用“一人一议”的方式来引进。其次,制定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制度。边疆民族地区存在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黑龙江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但传承人短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难题,因而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及其传承人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投入力度,提升非遗的吸引力和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保障非遗有效传承。最后,边疆民族地区要打破传统的市场经营政策,降低旅游市场准入门槛,打击不良竞争行为,从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二)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开发国际旅游市场。新时代,区域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游客承载力较低,不能超量接待游客,可借助快捷交通方式将其输送至北京、上海、广州等优势旅游区,以区域合作的形式共享游客资源。因此,弱势旅游区要主动融入旅游核心源区域,借助旅游核心源的辐射线路,努力发展自己。除此之外,上述优势旅游区可与边疆民族地区等弱势旅游区签订多层次的合作协议,以先进带动后进,从而共同开发国际旅游市场。
(三)改革金融体系,加快“金融+旅游”的融合程度。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但相对落后的金融体系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因此,边疆民族地区要借助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支持,对于其金融体系进行合理改革,加快“金融+旅游”的融合,改善投融资模式,大胆引入外资。例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积极解放企业及个人的思想,主动开拓融资渠道,借助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实现各个产业与金融业共生共荣。
(四)打造多元人才智库,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而打好人才基础、提供智力支持是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对此,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可从以下几方面打造多元化的人才智库:一是打造高层次的领导决策人才队伍,如大量引进外来人才或以人才交流的方式培养本地人才等;二是培养多领域的青年骨干人才队伍,如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程度、制定相关的培养政策、提供高水平的发展平台等;三是全面推进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如引进旅游规划、管理、营销等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培峰.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创新研究——以新疆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1).
[2]杨利元,明庆忠,杨龙龙.边境口岸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39(05).
[3]张雪梅.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短缺问题与对策分析——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4(02).
[4]陈岩英,谢朝武.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旅游发展:转型机遇与战略优化[J].旅游学刊,2021.36(02).
[5]李虎.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
[6]赵临龙.基于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和道”文化廊道的旅游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9(12).
[7]吴旺延,万云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策略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35(03).
[8]侯儒.“一带一路”背景下赫哲族助推边疆旅游经济带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