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以阜阳市为例,在掌握阜阳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建立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程度,并提出阜阳市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建议。
关键词:皖北地区;阜阳市;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本文为2022年度阜阳市委党校系统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编号:FYDXKT20224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17日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经济的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做优做强做大三次产业基础。2021年1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着眼于经济基本盘的“稳”和高质量的“进”,组织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此来持续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阜阳市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应该坚决落实有关部署要求,坚持系统思维,立足当地资源禀赋,进一步明晰各产业的目标、路径、举措,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从而促进阜阳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一、阜阳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以来,阜阳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根据阜阳市统计年鉴数据:2010~2020年阜阳市GDP由924.1亿元增长到2,805.2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均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最低,基本在1%左右变动,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较高。从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最低,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较高。阜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2010年的20.3∶36.7∶43变成2020年的14.0∶37.0∶49.0,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6.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6%。从整体上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为稳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可见,阜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第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010年以来,阜阳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结构不断优化,虽然农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居主导地位,牧业所占的比重次之。从整体上来看,林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渔业所占的比重最少。阜阳市作为农业大市,2020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70.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9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4.3千公顷,扩大4.0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4千公顷,减少0.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4.9千公顷,扩大5.6千公顷。虽然粮经面积比已由上年的86.7∶13.3调整为85.8∶14.2,但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仍然较少。可见,虽然农业结构有了一定调整,但是还需进一步改进。
(二)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020年,阜阳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39.9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工业增加值为8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1%,增速位列全省第13位。此外,阜阳市新兴动能加快成长。从2020年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占比为30.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6%,占比为38.7%,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2.7%、18.2%、17.9%、17.5%、13.3%。可见,阜阳市第二产业实力在不断壮大。
(三)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阜阳市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显然第三产业已经成为阜阳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20年,阜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高于第二产业12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内部结构来看,虽然批发、零售业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所占的比重依旧最高,金融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所占的比重变动相对较小。2020年,阜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6.6亿元,比上年增长3.5%,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
二、阜阳市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一)阜阳市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和阜阳市三次产业发展的现状,建立了12个二级指标用以定量分析阜阳市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如表1所示,所有二级指标权重由熵值法确定。(表1)
(二)阜阳市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阜阳市三次产业发展水平采用加权法计算,公式如下:
Ui=■PjYij (1)
式中,Ui代表第i年某一产业的综合评分,分值越高,代表该年发展状态越好;P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Yij为第i年j指标的无量纲化值。
构建如下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
C=■ (2)
T=■(U1+U2+U3) (3)
D=■ (4)
其中,C代表某一年阜阳市三次产业的耦合度,U1、U2、U3分别代表该年阜阳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综合评价得分,T为阜阳市三次产业综合协调指数,D为耦合协调度。
依据普遍采用的划分方法,将耦合协调度分成十个等级,见表2。(表2)
(三)阜阳市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图1、表3)
1、先看2010~2014年这一阶段,见图1。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总体来看,波动性较小,仅由2010年的0.206增长到2014年的0.266。这主要是因为阜阳市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从而导致阜阳市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由2010年的0.343增长到0.506,增速在三次产业中最快。这是由于这一时期,阜阳市把“工业强市”确定为首要战略,提出强力推进阜阳市工业大跨越、大突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先由2010年的0.286升至2013年的0.353,而后又降至2014年的0.336。这一时期第三产业之所以增长乏力是因为阜阳市人均收入水平低,城镇化发展缓慢,这就导致第三产业有效需求不足、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突出。这一阶段,阜阳市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度由2010年的0.370升至2014年的0.424,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由轻度失调过渡到濒临失调。这是由于这一阶段阜阳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三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突出工业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工业,资源和要素也主要用于工业的扩张,第二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较慢,所以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较低。
2、2015~2020年这一阶段,阜阳市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从2015年的0.278增至2020年的0.605。这一阶段,阜阳市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力度,农民的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从2015年的0.551增至2020年的0.706。这一阶段,阜阳市全力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全力构建以工业园区为主导、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新格局,使工业经济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奋力前行的强大动力。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从0.377升至0.656,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居民对服务业需求不断提升,进而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机遇。这一阶段,阜阳市三次产业耦合协调度从0.442升至0.572,已经从濒临失调升至勉强协调。这一阶段,阜阳市第一产业突破农村和农业的界限,不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农村“三产融合”得到一定的推进。第二产业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调整,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层次;第三产业从与一产、二产协同角度出发,发掘新的产业增长点。所以,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有了进一步,但其水平依旧有待提升。
三、阜阳市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建议
(一)做实第一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首先,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推行承包地全程托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科技和机械强农,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加快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建设。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农机企业,建设区域数字农机大脑。实施全程机械化行动,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其次,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农产品加工业为连接,带动第一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统筹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和后续加工的各个环节,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从而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要大力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让受益者不仅有“老板”,更要有“老乡”,打造企农利益共同体,从而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最后,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要立足阜阳市的自然和文化等资源,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全力打造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发展成为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新产业新业态,从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同时,要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融入阜阳市的乡村文化,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推介,逐步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二)做强第二产业,充分发挥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支持作用。首先,要坚持产城融合、高端引领、龙头带动,推动第二产业提升质量、扩大总量、提高效益。要修订完善产业奖补政策,支持各县市区、阜阳经开区、阜合现代产业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产业生态,从而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作用,精准制定产业分类目录名、招商路线图、政策包、产业项目库,着力引进行业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配套专家”企业。其次,要做好第一、第二产业的联动,重点发展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产业,如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从而促进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收益提高。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衔接,可以真正有效地培育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强势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有力配合,既能解决当地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更好地促进阜阳市的经济增长,实现真正的全域发展、全民发展。最后,第二产业要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重点发展与第三产业有关的医疗器械制造、智能终端、软件信息等产业,为第三产业赋予数字化、网络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新属性。这样可以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规模,提升其创新水平,有利于其向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从而赋予第三产业新的增长能力和灵活性,促进其生产方式升级和变革。
(三)做活第三产业,有效满足第一、第二产业增长需要。首先,要以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为方向,实施第三产业“锻长补短”行动,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着力推进集聚发展,实施商贸服务畅通工程,推进阜阳北铁路物流基地、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集聚区品牌,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的新型专业市场,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广、成长潜力大的平台或产业集聚区。其次,要抓住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促进产业间的竞争关系转变成协作关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最后,要积极推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要以强化知识产权为媒介,促进阜阳制造由低端转向高端。在转变的过程中,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创新和转型,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不但提升工业产业的附加值,而且提高制造业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而形成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作者单位:中共临泉县委党校(临泉行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巫强,林勇,任若琰.长三角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程度测算及其影响机理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11).
[2]蒋辉,张康洁,张怀英,刘兆阳.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17.37(07).
[3]张红军,刘玙璠.安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05).
[4]许霞.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N].国际商报,2022-03-09(005).
[5]刘振中.我国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展望[J].经济纵横,201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