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结合沟域经济、沟域旅游等理论研究背景,分析沟域旅游基本内涵,在总结沟域旅游总体特征基础上,提出沟域旅游“主沟-次沟-核心村落”层次性空间发展新模式,阐述主沟、次沟与核心村落各自发展重点及其相互关系。以甘南车巴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藏区沟域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沟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车巴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明收缩视角下西北地区乡村规划研究——以甘肃省为例”(项目编号:51968037);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1CX6ZA072)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9月1日
“沟域”是由罗绒战堆提出,形容在西藏地区两山夹一河的沟内经济现象。沟域经济是北京京郊山区创造出的一种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旅游是在沟域经济背景下逐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目前,专家学者对于沟域旅游的研究较少,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北京、辽宁、大连等地区。藏区主要由西藏自治区、青海省藏区、四川省藏区、云南藏区、甘肃藏区组成。藏区旅游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在沟域经济、沟域旅游、藏区旅游等理论基础上,结合车巴沟域空间特征以及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禀赋状况,创新性地构建出适宜车巴沟地区的沟域旅游空间发展新模式,为藏区沟域旅游发展模式和实践提供新思路,为国内相似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对于进一步优化车巴沟生态旅游发展和丰富沟域旅游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沟域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沟域旅游是以沟域自然生态为基础,依托沟域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沟域内各旅游发展要素进行系统整合,提升基础设施,打造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旅游吸引物,以沟域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模式。沟域旅游是带动藏区乡村旅游和沟域发展的新型模式。
沟域旅游以沟域生态为发展基础。区别于城市的沟域自然景观是吸引游客的一大因素,远离城市喧嚣、投身于青山秀水之中是游客前往山区旅游的重要目的。沟域旅游以文化特色为发展核心。沟域内深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本底是人们前往度假休闲的一大吸引力,是沟域旅游活的灵魂。沟域旅游以整体规划为开发手段。沟域本身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跨行政区划的流域系统,不同支流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因此,在沟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以全局的观念,对沟域上中下游、生态保护和文化开发等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和发展,实现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整体发展格局,实现沟域整体协调发展。
二、沟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
在沟域经济、沟域旅游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沟域旅游的基本特征与乡村发展需求,本文提出沟域旅游“主沟-次沟-核心村落”层次性空间发展模式。
主沟规划:主沟贯穿整个流域,上中下游相互联系,流域内生态具有连续性,沟域旅游发展具有整体性,因此基于规划系统性要求,对主体沟域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进行整体规划,根据现状资源进行功能结构布局和建立生态保护格局。
次沟开发:主沟由次沟汇集而成,次沟纵横交错,沟域内风景各异,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的风貌,是沟域内村庄发展的生态本底。结合次沟资源禀赋,根据“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主题”发展思路,逐渐对次沟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确定次沟发展主题,实行差异化发展,最大限度展现沟域特色。
核心村落:核心村落是沟域中重要村落之一,拥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沟域旅游重要吸引中心。在沟域旅游发展中,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历史旅游资源,保护历史文化元素,维护村庄整体格局风貌,营造良好生态文化空间,通过核心村落的不断完善带动沟域旅游发展。
主沟是次沟与村落发展的基础,对次沟生态具有涵养保育作用,次沟为核心村落提供生长基底,具有支撑维稳作用,核心村落是整个沟域的发展引擎,对整个沟域旅游发展起着带动发展作用。
三、实践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车巴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完好地保留着原生态自然风光,沟壑纵横,溶洞峰林此起彼伏,植被垂直地带性特征明显。境内车巴河是车巴沟水系的主干,全长82.8公里,是卓尼境内最大、最深的沟。车巴沟内藏寨众多,属于藏传佛教安多藏区的藏民聚居点,百年藏寨、藏传佛教贡巴寺是车巴沟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核心。车巴沟作为连接甘南与迭部扎尕那节点空间,受周边旅游发展辐射带动作用,以自身资源优势为基础,以藏乡的民俗文化为依托,逐渐走出一条具有车巴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二)车巴沟层次性空间发展模式(图1)
1、主沟功能结构布局。从整体沟域旅游资源分布状况、道路交通走向以及实际旅游开发现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对主沟沟域进行功能分区布局,形成沟域内差异化发展格局。依托扎古录镇洛克之路在甘南境内的起点地位,将扎古录镇核心镇区打造成为车巴沟的入口,主要设置文化博览馆和游客服务中心,包括历史绘卷展示、游客接待、临时休憩等功能,统领整个车巴沟景区的发展。贡巴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藏学府,其悠久的历史对藏族文化具有重要传承作用。以贡巴寺为核心,将其打造成藏传佛教文化体验核心点,刀告乡作为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片区,成为车巴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带动整个景区的发展。以尼巴村百年藏寨为核心,将尼巴镇打造成车巴沟重要沟域生态良好片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意境,展现藏族居民原生态生活场景,使尼巴村作为车巴沟发展的另一重要引擎,激发“生态车巴沟”的活力,带动整个沟域发展。
2、次沟生态旅游开发。车巴沟次级沟域深入山谷,人迹罕至,多数尚处于开发伊始,深入沟内,每条沟景色都别有洞天,不同的沟域分布着温泉、草场、天葬台、水上转经筒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尼巴镇域内次沟为例,根据尼巴镇境内各个次沟生态资源、空间特点、景观特点等给予差异化定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赋予沟域不同旅游功能,策划相应旅游项目。整理沟域内外部交通,连接贯通部分次沟形成环线,规划不同旅游线路,对次沟进行有序的生态旅游开发。不同沟内实现差异化发展,为构建民俗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康养、户外探险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区,科学协调人地关系奠定基础。构建尼巴沟为主、其他次沟为辅的绿色生态走廊格局,根据次沟的生态承载力对沟内项目开发强度进行调节,促进沟域内部“内生式”循环发展。(表1)
3、核心村落建设完善。尼巴藏寨被誉为百年藏寨,其充分体现了古老藏民对风水理念的尊重和民居营建的智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发展潜力。以尼巴村为车巴沟沟域旅游发展的核心村落,通过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历史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现有的藏寨历史风貌,传承民族特色习俗,实现尼巴村村落整体格局、风貌特色、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使百年藏寨成为展示安多藏区历史文化的一幅活窗口,提升车巴沟旅游景区知名度,加快甘南旅游业的发展。
(1)寻本固源,乡土化生态人文保护。在新时代生态文明、保护优先的背景下,流域内村寨生态人文保护策略更应注重乡土化。以村寨作为传承平台,村民作为传承主体,通过乡土化的生态人文保护策略,将独特的藏族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独特的藏族生产生活方式保护传承,打造插箭节、赛马会、酥油花展等特色文化活动,强化集体的精神归属,留住“乡愁”。
(2)修旧如旧,活态保护藏族特色民居。在最大限度保护村落整体历史风貌和信息的基础上,挖掘村落的价值和内涵,合理利用和开发村落。传统村寨建筑以“修旧”和“补旧”为主,在保护改造时尽可能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修缮过程中应保持村落建筑原有的木石结构,适当运用藏族民俗文化符号,增添原生态文化韵味。挑选重要建筑单体进行改造,植入新的业态,改造传统建筑为艺术家工坊、民居示例屋等特色建筑院落,在发展的同时动态保护和传承。
(3)以点带面,构建重点突出的文化景观体系。以多维的乡村景观风貌,重点打造门户节点、核心景点和特色村寨,创新特色体验。规划以百年藏寨为藏族文化特色体验中心,结合玛尼房、白塔、玛尼石子堆等物质遗存,重点建设传统建筑游览区、宗教文化体验区和游客服务区,打造尼巴村特色文化景观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空间层次,突出重点景观,打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验。
(4)分级分类,构建旅游服务功能体系。构建起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功能体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扩宽旅游市场,可增加高品质民宿、藏族特色纪念品商店等,围绕藏族特色文化体验打造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设施。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解说服务和咨询服务,充分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外道路交通建设质量,建设完善的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村内互联网普及率,实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全覆盖。
综上,本文在结合现有沟域旅游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沟域旅游内涵,总结沟域旅游以沟域生态为发展基础、文化特色为发展核心、整体规划为开发手段的基本特征,创新性地构建出沟域旅游“主沟-次沟-核心村落”层次性空间发展新模式。以甘南车巴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适宜车巴沟地区的沟域旅游“主沟-次沟-核心村落”层次性空间发展模式,对主沟功能结构布局、次沟生态旅游开发、核心村落建设完善三个层面提出功能策划以及发展建议,为沟域旅游发展模式和实践提供新思想,为国内相似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对于进一步优化车巴沟生态旅游发展和丰富沟域旅游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沟域旅游涉及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受数据及资料等内容的局限,在沟域旅游空间发展内容深层次的研究上存在不足,需要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深化探讨。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绒战堆.沟域中生存的藏人[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7(04).
[2]史亚军,唐衡,黄映晖,王有年.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特征及模式初探[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2019.
[3]陈俊红,周连第.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区划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09).
[4]刘春腊,张义丰,刘沛林,等.沟域经济背景下的山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02).
[5]陈天宝,刘永强.沟域经济组织实施模式研究——北京市门头沟区爨柏沟域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05).
[6]刘烨.差异化竞争在北京沟域旅游策划中的实践——以北京市房山区大峪沟为例[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08).
[7]吕同猛.辽宁省沟域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06).
[8]刘力钢,刘莹,袁满,等.辽宁省沟域旅游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14(08).
[9]银元,李晓琴,李忠权.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32(02).
[10]毛华松,张兴国.山区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以重庆金刀峡镇为例[J].山地学报,2006(06).
[11]郭彩玲.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