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疆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构建
第704期 作者:□文/马 欢 郭金忠 迟乔木 时间:2023/5/1 15:44:52 浏览:502次

[提要] 新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特殊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是研究新疆经济韧性的关键步骤。本文在梳理经济韧性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合新疆经济发展实际,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创新与转型能力等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评价体系,以期为后续新疆县域经济韧性的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经济韧性;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编号:2020-GMD-039

中图分类号:F06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819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由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引发了新的博弈和矛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与诸多挑战,如何提高经济韧性,化危机为转机,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当前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口援疆综合效益不断显现。但从全国来看,新疆的经济发展与内地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差距;从全疆来看,新疆各地州、各县市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应对各类风险与冲击的能力也相差甚远。研究新疆经济韧性,能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其中,构建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是研究新疆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

一、经济韧性的内涵

(一)韧性概念演变。韧性一词起源于拉丁文resilire,表示系统或个体经历冲击或扰动后能够恢复回弹的能力。彭翀、胡晓辉、蔡建明等国内学者将其翻译为“弹性”,但在经济学范畴里,大多学者更认可译为“韧性”,因为“韧性”更能表达机动性、适应性和转型能力等特点。

目前,西方学界对韧性概念有两种主要的认知视角:均衡论视角和演化视角。两种视角下演变出三个典型概念: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演化韧性。工程韧性指系统受压后恢复或返回原状态的能力,强调系统响应后状态的均衡稳定性。Holling认为工程韧性体现了系统抵御冲击的物理属性以及回复原有均衡状态的速度。工程韧性的局限性在于追求单一的均衡状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难以恢复到原有的均衡状态,因此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生态韧性指系统在遭受危机后能超越回弹门槛,进入另一状态。生态韧性的概念突破了追求单一均衡状态的局限性,强调系统的多重均衡性,区域经济系统在面临危机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即系统吸收冲击后可能进入低于原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可能步入高于原水平的均衡状态,还可能无法抵御危机走向衰退。

工程韧性和生态韧性是均衡论视角下的认知思维,而演化韧性则属于演化视角下的认知思维。演化韧性也称为适应韧性,是指区域不断调整自身社会经济和制度结构以适应长期外部环境变化并持续增长的能力。演化韧性认识到系统的非均衡演化特征,强调危机可能会淘汰效率低下的生产活动,为创新发展路径带来可能。演化韧性打破了工程韧性和生态韧性追求均衡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系统的适应力。

三者相比,工程韧性与生态韧性均囿于均衡论思想,前者追求单一均衡状态,关注系统恢复原状态的能力,适用于物理系统,后者追求多种均衡状态,强调系统吸收冲击的能力和稳定力,适用于生态系统;演化韧性突破均衡论的限制,关注系统动态演化的特征,强调系统的适应能力,适用于经济系统。

(二)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随着对韧性概念不断深入的了解,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衍生出不同的定义。Simmie等从演化视角来看,认为适应能力是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特征。孙久文等普遍认可的定义是Martin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给出的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四个维度:一是抵御力,代表受到冲击后区域经济系统抵御冲击、吸收冲击的能力,反映其脆弱性;二是恢复力,强调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反映受冲击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三是适应及再组织能力,是指经过恢复期,为适应冲击重组内部结构的能力,表现为整合资源、调整自身结构等;四是创新力,具体指区域经济路径创造的能力,表现为遭受冲击后打破原有发展路径,发掘新的增长路径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这四个维度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内容,是目前比较准确的定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经济韧性概念及理论模型相关研究。在韧性概念的演化过程中,曾被应用于物理、生态等多个领域。Reggiani2002)、FujitaThisse2002)最早把韧性概念引申在空间经济学领域,此后经济韧性快速成为了经济学界研究的热门。孙久文、孙翔宇(2017)认为2002年开启了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形成的阶段。Walker2006)、Hill2008)、ShawMaythorn2012)强调区域经济弹性是一种消除危机的转型能力。Martin2012)结合区域经济弹性“适应”和“转型”的特点,提出较为完整全面的四个维度定义,受到学者们的认可与采纳。胡晓辉(2012)归纳了区域经济韧性的三个基本特性:复杂适应性、非均衡性和和动态演化性。

众多学者试图从演化经济地理学、复杂系统以及政策、管理与规划视角研究区域经济韧性,将路径依赖理论、锁定与解锁等概念与韧性结合,构建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Pike2010)、Hassink2010)认为新路径是在原有的产业、技术和路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不是凭空出现,例如Treado2010)以美国匹兹堡钢铁生产基地成功转型为例,认为区域经济韧性是重新组合、配置和利用资产的能力,而非创造新路径。MartinSunley2006)认为演化经济地理学能较好地解释某些区域能摆脱困境亦或是走向衰退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解锁”或“锁定”。SimmieMartin2010)在Holling提出的适应性循环理论基础上,提出区域经济演化的四个阶段,即重组、开发、保存和释放,该理论也成为了区域经济韧性理论的基础。ChristophersonMichie2010)认为相关政策、管理和规划措施是研究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方向。Wolfe2010)、Bailey2010)从实证角度出发,关注韧性政策的效力问题。

(二)经济韧性测度方面的研究。在经济韧性测度方面,现有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是构建敏感性指数。通常选取GDP、就业人口数、失业率、贸易量、固定资产投资等核心变量,通过观测核心变量在实际情况和反事实情况下的差异来反映区域经济应对冲击的能力。Martin2012)通过分析英国九个产业部门的就业人口测算该地区的经济韧性;DaviesBrakman在测度2008年次贷危机后欧洲国家的区域韧性时采用失业人口和GDP两个核心指标;Bergeijk以贸易量的下降测度金融危机后各国的经济韧性。徐圆、张林玲(2019)利用DMM-SL-SAR-RE模型分析GDP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以此测度经济韧性。孙久文、陈超君、孙铮(2022)以GDP为指标,通过实际经济增加值与反事实经济增加值的差异测度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李连刚、张平宇(2022)采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构建韧性指数,通过城市地区GDP变化和预期变化的比值,测算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并探究时空变化特征。

二是指标体系法。Briguglio2006)从宏观经济稳定性、微观市场效率、良好的经济治理以及社会发展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是最早通过一篮子指标体系的方法测度经济韧性的。此后一些倾向这一方法的学者开始尝试从多种维度构建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Nedosekin2020)从企业角度选择关键绩效指标,测度企业与不同行业的经济韧性。曾冰(2020)从抵抗力、恢复力、进化力三个维度,细分出发展鲁棒性、风险脆弱性、内在稳定性、高流动性、结构平整性、创新性、可转型性七个方面的二级指标,并筛选人均GDP、人均国土面积等44个三级指标构建经济韧性指标体系。Martin2016)、孙久文(2020)、冯苑(2020)、孙慧(2020)利用PS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即抵抗恢复压力(P)、适应调节状态(S)、治理转型响应(R)。张振(2020)从抵抗力、重构力两方面选取二十余项指标进行测度,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对东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崔耕瑞(2021)、张虹(2022)从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转型力四个方面测度韧性水平。暴向平(2021),巩灿娟(2022),甘畅、王凯(2022)等学者采用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创新与转型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测度。指标体系发展主要的弊端在于尚未形成统一公认的标准,学者们选取指标时各有侧重,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文献评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危机的出现,经济韧性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兴热点。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韧性的研究进展,发现经济韧性的概念逐渐清晰,相关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而且学者们也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证分析,为该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础,对认识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在研究理论体系方面国外学者处于领先地位。从工程到生态再到演化三次视角的转变,厘清“韧性”的概念,并从脆弱性理论、适应循环理论得出区域经济理论,明确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演化的特征。Martin等学者在此方面做出较为突出的贡献,他们提出的理论也普遍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果,对经济韧性的概念及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涉及韧性的本质概念和理论建模方面的研究甚少。

第二,在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方面,缺乏广受认可的权威指标和统一的测度方法。学界在构建指标体系方面主要用两种方式:构建敏感性指数和一篮子指标体系法。敏感性指数方面用的较多的是GDP和就业人口数(失业率)。指标体系方面相对较为集中的观点是国内学者依据Martin提出韧性的四个维度选取指标。但由于研究视角、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学者们选取的测度指标的差异性仍然较大。测度方法方面主要依赖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赋权重,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AHP等构建测度模型。

第三,在研究尺度方面。国外学者侧重从国家、大都市圈研究,国内学者多从省域、市域等尺度研究,或者从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角度研究,从县域尺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涉及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涉及新疆地区经济韧性的研究甚少。现有的研究主要有孙慧(2020)、杨雪等(2021)从省域角度研究西部地区经济韧性,杨雪等(2021)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对象测算了20082018年的经济韧性水平。目前,尚缺少针对新疆县域级经济韧性水平的测度研究。

综上所述,有关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一方面要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另一方要加强本土化实证研究,尤其是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脆弱、灾后恢复等地区如何稳定经济增长、增强经济活力、经济复兴与转型等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本文构建新疆经济韧性评价体系,为测度新疆县域经济韧性水平奠定基础,也为欠发达地区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韧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三、新疆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经济韧性指标的选取,首先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应在区域经济韧性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域经济韧性复杂适应性、非均衡性和和动态演化性的三个特征,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选择国内外学者认可度高、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指标的数量要恰当,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会影响研究工作的开展。其次考虑系统性原则。经济系统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社会资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影响的复杂系统,在测度经济韧性时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厘清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梳理指标体系的层次,力求指标体系的层次简洁明了,指标能全面、系统反映区域经济韧性。最后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指标的选取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数据的可获得性。部分缺失的数据可以通过插值等方法获得。二是客观真实性。指标数据主要从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客观、官方的渠道获得。三是可量化。指标数据要便于分析和处理,避免选取定性指标,保证测度的可比性。

(二)新疆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结构。考虑到区域经济韧性具有动态演化的特点,仅用一两个指标很难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韧性。为从县域层面测度新疆经济韧性,采用指标体系法构建新疆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根据经济韧性的内涵和特征,借鉴齐昕(2019)、丁建军(2020)、暴向平(2021)、巩灿娟(2022)、胡艳(2022)、甘畅和王凯(2022)等的相关研究,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创新与转型能力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详见表1。在三级指标选择方面,结合新疆经济发展的实际,创新使用人均水资源代表水资源供应量,农业机械总动力表征农业现代化,用PageRank方法计算科技创新能力,用灯光数据表征城镇化指数。(表1

(三)新疆经济韧性指标说明

1、抵抗与恢复能力。抵抗与恢复能力指的是经济系统抵御、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及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经济的抵抗和恢复能力主要与经济系统的经济基础、经济增长情况以及政府和个人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因此,抵抗与恢复能力的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均国土面积、人均粮食总产量、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水资源供应量、人口增长率。

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选取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反映新疆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居民储蓄余额能反映城乡居民富裕程度,储蓄余额越多,抵御与恢复能力就越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反映产业结构的完善程度。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舞台”,因此人均国土面积为正向指标。粮食是重要的民生商品,新疆是全国的产粮“大户”,人均粮食总产量直接决定农民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因县域统计年鉴缺少对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关数据统计,因此该指标用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体现。新疆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地州水资源供应量直接可查,县域方面是根据本地州各县市的人口比例进行分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口充盈的支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新疆人口总量稳步增长,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两者呈正相关性。

2、适应与调整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即系统遭受风险后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以适应变化和维持经济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财政自给率、产业赫芬达尔指数、城乡就业结构、固定电话用户、市场潜力这些指标体现。其中,财政自给率是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地方经济越健康。赫芬达尔指数反映产业集中程度,产业越集中,适应调整能力越弱,相反产业结构多样化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的抵御与适应能力。产业赫芬达尔指数属负向指标。用乡村从业人数与户籍人口之比体现城乡就业结构,比值越大说明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人口越多,“靠天吃饭”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适应调整能力就越差,属负向指标。固定电话属于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抓手,该指标用固定电话用户数体现。市场潜力用来衡量消费者购买力,消费能力强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反映经济内生动力。

3、创新与转型能力。创新与转型能力强调通过开辟新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复苏的能力。主要通过每万人医疗机构数、产业高级化、金融发展质量、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城镇化指数这些指标体现。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从而有利于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用每万人医疗机构数表征社会保障完善程度。发展经济,产业是“筋骨”,因此产业高级化用来衡量创新的产业基础,反映经济系统的转型能力。金融发展质量用金融机构存贷比体现,能反映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的支撑情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新疆是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对新疆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对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快速的地区,自我更新能力也较强。农业现代化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衡量。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对经济韧性有积极影响,徐圆、张林玲(2019),陈奕玮、吴维库(2020)等认为技术创新与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经济韧性。科技创新是利用新疆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对获奖单位的所在县区市进行识别,通过每个奖项中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对县区市的科技创新合作逐年构造网络,然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PageRank算法对每个节点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计算,从而得到新疆各个县区市20102020年逐年的科技创新指数。城镇化指数用平均夜间灯光数据来计算。夜间灯光影像能够反映地表夜间灯光亮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人类经济活动强度,长时间序列的夜间灯光数据对于城市发展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灯光数据是经济回暖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因新冠肺炎疫情等的冲击,经济社会运行受到干扰,夜间灯光数据是经济复苏的迹象。夜间灯光数据是基于DMSP/OLS第四版非辐射定标夜间年平均灯光强度数据、NPP/VIIRS月度数据和EVI数据,经过数据预处理、校正和数据融合,得到新疆各个县区市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集(20102020)。

综上,本文通过分析韧性概念的演化过程以及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梳理国内外关于经济韧性概念、理论模型和测度方面的文献,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创新与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新疆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在具体指标选取方面,考虑到要从县域层面测度新疆经济韧性,遵循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数据的可操作性原则,结合新疆经济发展的实际,最终选取GDP增长率、人均GDP、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等20个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逐一说明。期望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探讨,为后续新疆县域经济韧性的测度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连刚,张平宇,谭俊涛,关皓明.韧性概念演变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9.3402.

2]曾冰,张艳.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进展评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801.

3]胡晓辉.区域经济弹性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08.

4Holling C.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04.

5James SimmieRon Martin.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0.0301.

6]陈梦远.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

7Ron Martin.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201.

8]孙久文,孙翔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经济地理,2017.3710.

9Robert Hassink.Regional resiliencea promising concept to explain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adaptability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0.0301.

10Carey Durkin Treado.Pittsburgh's evolving steel legacy and the steel technology cluster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09.0301.

11Wolfe David A.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core citiesPath dependence and economic adjustment in resilient regions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0.0301.

12Sara Davies.Regional resilience in the 2008-2010 downturn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countries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1.0403.

13Steven BrakmanHarry GarretsenCharles van Marrewijk.Regional resilience across Europeon urbanisation and the initial impact of the Great Recess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5.0802.

14Peter A.G.BergeijkSteven BrakmanCharles Marrewijk.Heterogeneous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the great recession's world trade collaps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7.9601.

15]徐圆,张林玲.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及由来:产业结构多样化视角[J.财贸经济,2019.4007.

16]孙久文,陈超君,孙铮.黄河流域城市经济韧性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不同城市类型的视角[J.经济地理,2022.4205.

17]李连刚,张平宇,程钰,王成新.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22.4204.

18Juntao Tanet al.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Case study of Northeast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7.2703.

19Nedosekin Alexeyet al.Fuzzy Set Models for Economic Resilience EstimationJ.Mathematics2020.0809.

20]曾冰.区域经济韧性内涵辨析与指标体系构建[J.区域金融研究,202007.

21]冯苑,聂长飞,张东.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测度与分析——基于经济韧性的shift-share分解[J.上海经济研究,202005.

22]孙慧,原伟鹏.西部地区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05.

23]张振,赵儒煜,杨守云.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05.

24]崔耕瑞.数字金融能否提升中国经济韧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12.

25]张虹,崔耕瑞.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韧性影响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202.

26]暴向平,张学波.内蒙古经济韧性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09.

27]巩灿娟,张晓青,徐成龙.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协同提升研究[J.软科学,2022.3605.

28]甘畅,王凯.湖南省旅游发展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性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2.3802.

29]杨雪,蔡咏梅,谭娇,张诗若.西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03.

30]师慧.京津冀城市经济韧性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1.

31]齐昕,张景帅,徐维祥.浙江省县域经济韧性发展评价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905.

32]丁建军,王璋,柳艳红,余方薇.中国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06.

33]巩灿娟,张晓青,徐成龙.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及协同提升研究[J.软科学,2022.3605.

34]胡艳,陈雨琪,李彦.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01.

35]杨雪,蔡咏梅,张诗若.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经济韧性指标体系研究——以新疆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1.

36]陈奕玮,吴维库.产业集聚、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0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