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首先说明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继而揭示时代的特点在内审中反映出来的新情况,并从善用工具、善用政策、善用结果、善用外力、善用人才等五个方面阐述内部审计方法和措施,深入到单位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内部审计;工具;政策;结果;外力;人才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1月1日
一、前言
(一)新经济时代的定义。笔者认为,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引领的,以高技术化、资本化、全球化为特征,传统产业不断被新运作模式或新型经济形式所取代的经济时代。徐志翰撰文指出,新经济时代是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全面结合的时代。
(二)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大数据应用、信息共享、远程办公,让人类工作及生活的方式有了更多变化和选择。可以说,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信息的传输方式、储存空间、计算方法在速度和规模上产生无限可能。由此及彼,对于需要面对大量数据分析的审计工作,要如何面对这个新经济时代呢?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二、新经济时代内部审计面临的新情况
(一)大数据广泛应用,数据来源广泛,待处理信息量大。大数据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规模性:数据体量大;(2)复杂性:数据的形态和格式多样;(3)更新快:很多时点数据;(4)商业价值:数据分析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5)准确度:用科学的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
(二)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数据的安全产生了影响。数据损失或泄露,会引发严重的数据风险和隐私风险。做好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重要任务。
(三)大数据应用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出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的数据量持续增长,传统的审计数据存储技术将不能完全满足大数据环境的需要。数据量大规模的增长,对审计数据的处理也提出了挑战。同时,如何突破数据传输瓶颈、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也成为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移动支付发送、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软件使财务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数据采集更加方便,核算准确性增大。对审计人员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将大数据人才的培养纳入工作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事先预定好的公式生成详尽的财务报表及分析数据,并且实现与税务系统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大量的基础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审计人员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组织、协调、分析、总结方面。审计单位要重点培育复合型人才。
三、做好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善用工具
1、电子技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1)加强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从广度和深度挖掘大数据的应用潜力。推进大数据审计,改变翻账本、做表格的状况。建立数字平台。
(2)建设数据库,广泛大量地收集数据,为内审的数据分析提供支撑。广度采集:收集往年和当年相关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的财务数据、公开数据。可通过各单位官网采集,通过共享网站采集,通过国家定期审计及单位日常审计收集。深度采集:对于内部资料的采集可通过信息部门的技术手段,定期采集单位各部门的财务相关数据。采集过程中,要鉴别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数据尽量从官方渠道获得。
2、制定标准化的流程、科学的方法
(1)创建数字分析模式。建立完整的评价、审查体系,合规的操作流程。我国尚未建成适用于各级财政绩效审计的标准体系。各行业各单位建立数据库、指标库,以及标准体系,对于国家审计机关数据基础库的丰富及建立不同层次资金评价指标库是很重要的助力。
(2)合理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依据分析者的主观判断分析能力来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定性的方法包括访谈、内容审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用于对审计内容涉及事件的陈述。
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的方法主要是数据分析。
常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有:业绩比较法、目标责任法、财税结构分析法、会议议题分析法、重点项目查看法。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基础,帮助确定审计的范围;定量分析是对定性分析的验证。美国审计署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很好地结合时,审计机关能够较好地解读审计中可能出现的概念、内容和数据。
(二)善用政策,立足审计法律法规
1、把握审计原则,规范审计流程和方法
(1)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依法审计。一方面认真研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也要认真研读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上级部门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要求。方向正确才能走得踏实。
(2)紧跟国家审计的节奏,保持较高的审计标准。着眼于本单位、本行业中的相关问题,防微杜渐。基础工作的成功就是做好身边每件小事。
2、把握好审计方向,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大多数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以离任审计、基建审计、辅助政府专项审计为主。审计方向要顺应单位工作重心,充分征求领导班子意见。
3、摆正内部审计的定位
(1)确定审计部门在单位的重要地位。任何时候,审计人都要秉承“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精神,不过度审计,不懈怠审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各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CPA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石和保障,应该在公司治理体系中有效发挥监督与制衡作用,揭露和查处经营管理层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提出完善和改进的措施与建议,规范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行为。
审计与公司治理存在内在的联系,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一方面从审计发展历史看,公司治理的发展决定了审计的发展,公司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审计的定位,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审计的发展和成熟程度。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审计基石作用的标准和尺度。另一方面审计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审计服务于公司治理体系,承担着对公司治理体系中相关主体实施监督和制约的职责,是公司治理体系中相互制衡的一项制度安排。
(2)确定内部审计的责任、职责。运用绩效理念,围绕本行业本单位当前的工作重心,对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经济性、资产的配置效率、资金的使用效益、整改及文件通知的执行效果开展审计监督及评价。资金在各个部门的配置情况,反映了一定时期领导班子的工作重心,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领导班子管理能力的体现。而深入的内部审计是推动领导班子提升管理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单位的规章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善用结果,发挥内部审计“治未病”的作用
1、制定审计计划,认真书写审计报告。从审计项目立项、确定目标、方法运用、书写格式,到报告生成,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并且必须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并实施,以确保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公允性。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方法、人员、风险、质量控制措施。
2、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实现审计价值。注重审计分析,合理运用以结果为导向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找问题症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审政策、审资金、审项目、审绩效逐条梳理逐项分析,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和规律。坚持揭示微观问题与服务宏观决策相结合,揭示倾向性、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揭示风险隐患。勇于揭示外审没有披露的信息或结论,为上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问题的解决。
3、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公开审计结果,增强审计透明性,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警示作用。
4、加强审计、纪检的协调机制,持续跟踪整改。审计与纪检部门协调联动,对外监督跟踪内部审计结果的落实,对内监督保障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政策理解的准确度、审计部门的质量控制措施等。
(四)善用外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
1、正确认识国家审计的重要性。将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位贯彻始终。
2、重点审计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做好国家审计与内审的联动。内审要依据国家审计的要求,掌握本行业的法律法规,把合规审计作为日常工作定期开展,为“治未病”做好准备工作。当前,违法违规现象普遍存在,合规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涵盖了预算执行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审计也应从预算、专项资金、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入手,及早发现问题,并监督解决问题。
(五)善用人才,不断提高审计水平
1、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审计人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精神,还要有较强的文字能力和较强的内外沟通能力。
(1)通过各类专项培训或自主学习,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审计专业知识、行业相关知识、电子技术的应用,熟练运用、操作各类网络平台及应用软件。
(2)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内外沟通能力。沟通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从审前调查了解情况到审计进点,从审计取证到审后征求意见等,因为审计沟通有其特殊性,有时是在“摩擦”甚至是“冲突”的情境下进行,这更需要极高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作为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表明审计是帮助被审计单位查找问题以便及时更正,避免更大的麻烦,审计与被审计的利益是相同的,从而摆正自身心态,对被审计对象以礼相待,保持谨慎谦虚的态度,温和地提出审计问题与意见,真诚、平等地交流与沟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从而达到沟通目的。
审计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以理服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问题,以免双方有歧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厚的业务技能和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审计项目的充分了解是沟通前必备的。
2、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1)审计部门的负责人要有丰富的基础工作经验,定期轮岗。(2)建立以职业道德、行业准则、工作指南支撑的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要贯彻审计计划开始、审计执行到审计报告产生的全过程。既要约束工作人员,更要约束负责人。
综上,内部审计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深入到单位的方方面面,对各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做到提前预警,给领导班子的管理及改进提供参考数据。
(作者单位: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河北商贸学校;3.北京外国语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863计划审计署课题组.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荆霞,张金城,黄作明.基于数据挖掘的审计数据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7).
[4]陈伟.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机遇、挑战与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6.4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