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指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是重庆市乃至成渝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重点。为提升重庆医疗事业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研究对象,分析统计其历年专利申请情况及授权数据,得出建立多渠道激励机制、促进多元化成果转化、开展多方面管理等具体措施,以解决专利质量不高、专利成果转化低和欠缺专业化管理的难题。以此由点及面,提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利管理和科技创新水平,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关键词:重庆医科大学;医院;专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9月16日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特别提出:“……要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2022年1月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的《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再次强调:“……聚焦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在病理诊断、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战创伤)、骨科、麻醉、糖尿病等优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或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动建设口腔、呼吸、老年疾病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示范作用”。由此可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是重庆市乃至成渝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重点。事实上,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医院早已不再被片面地定义为保护人民健康的场所,而是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等重要责任的特殊机构,优质医院数量、整体科研实力也会被用作地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正是在这样的前景下,人才相对密集、资源相对充足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也成为了各学者的热门研究对象。
李娜(2014)就曾研究上海市三甲医院的授权专利,得出其专利成果转化率仅为5.8%的结论。韩玺(2015)对广东省2000~2015年期间的医院职务专利进行了统计,推断出广东省医院无论专利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并且国内医院均重视专利数量且忽略质量,专利利用率较低。董巍(2020)研究北京某三甲医院发现大部分医务工作者都是为了职称晋升申请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较少,成果转化方面比较欠缺。与此同时,杨静芳(2021)立足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分析其2010~2019年专利申请情况得出,即使是专利有效率达到顶级水平的三级公立医院,依然存在着专利管理及成果转化方面的缺陷。李娜(2021)再次对2013~2020年期间上海市39家三甲医院所获专利的质量评估分析发现,授权专利质量水平总体不高,普遍处于0~10分。
通过对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医院专利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即使是在人才、资源、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科研成果创造率、转化率和管理方式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为聚焦重庆市“十四五”规划的加快临床医学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本文立足于研究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利整体情况,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均为公立三级甲等医院,且在2020年复旦版全国医院综合排名顺序依次为第56名、第59名、第98名),以点带面,从完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利管理工作来提升重庆的医疗资源实力,也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医疗事业提供帮助和依据。
一、专利分析工具
佰腾网建站于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其检索系统收录并拥有中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欧洲专利局(EPO)、世界知识产权条约组织(WIPO)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万件专利数据,能便于及时、完整地查询专利相关信息。本文利用该系统,设置相应检索字段,对重庆医科类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利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专利现状
(一)专利申请趋势。通过专业平台查询可知,在2014年之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年专利申请量均不超过20件,自2014年后才开始逐年增加,直至2020年,这三家医院的年专利申请量均突破三位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是达到了申请量顶峰161件。除此之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申请了4件PCT专利,代表着专利保护的壁垒拓宽和视野格局迈向国际化。不难看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专利的重视程度正日益提高。(图1)
(二)专利申请类型。截至2022年4月25日,检索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申请专利1,716件,其中1,250件为实用新型,447件为发明专利,19件为外观专利。从整体来看,专利的申请数量不少,但超过70%的专利属于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进步和创新性的发明占比仅为26%。另外,通过IPC分类法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这三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技术热点主要集中于a61b(诊断、外科、鉴定)与a61m(将介质输入体内或输入到人体的器械等)领域。(图2)
(三)专利法律状态。截至2022年4月25日,已申请的1,716件专利中仍具有专利权的有947件,已无效专利517件,剩余252件处于实质审查期。可以看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利申请授权达到了55%。经进一步查询,无效专利中有430件因未交年费被终止权利,44件专利申请被驳回,33件专利申请视为撤回,6件避重放弃或主动撤回,期满失效的专利仅有4件。整体来看,因没有按时缴纳年费造成的专利权丧失占比高达83%,反映出医院在权利维持、专利管理等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图3)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专利现状检索分析发现,专利管理工作整体呈向上趋势,不论是申请数量增幅还是布局视野扩宽,都能看出其专利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同时也暴露出与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三级公立医院存在同样的不足。
(一)专利质量较低。从专利申请类型可看到,绝大部分的专利技术含金量不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有超过2/3的专利为新颖性、创造性较低的实用新型,而真正具有价值、改变技术的发明专利却凤毛麟角。事实上,不论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还是在重庆,现阶段全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利质量低是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医务人员本身工作特殊。连轴转的工作时长、医疗耗材的接触操作,使得实用新型自然而然成为最易产生创作灵感的发明创造。二是医院的职称晋升、奖励制度等仅单纯与专利申请数量挂钩,在专利申请类型上未做过多限定,故对新颖性和创造性要求更低、来源更广、授权时间更短(7~12个月)的实用新型成为了大家的青睐。
(二)专利成果转化难。理论上,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立项多、支持多,更易实现专利成果转化,但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因为授权专利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等五花八门的原因让人望而生畏。据有关资料显示,专利有效率(专利权保护期在有效范围内)达到70%的可视为实力强劲的顶级医院。而重庆排名前列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利有效率仅为55%,看起来专利申请数量不少,实际上专利授权率较低且与一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已授权的实用新型本身不具备太高技术含量,既容易被他人无效丧失权利,也容易因缺少应用价值被闲置放弃,因此专利成果转化率不理想是可以预见的。除此之外,造成医院成果转化困境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医务人员还普遍存在不想报、不敢报和不会报的心理。第一,不想报。这类医务人员由于工作重、时间紧、压力大等因素,在有限的精力里会为了完成科研任务选择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成果而不是申请专利。第二,不敢报。按照我国专利法相关规定,在专利申请日起的18个月内一定会公开专利申请文献和与专利相关的著录项目信息,除非专利申请涉国家机密。因此,部分医务人员因为担心专利申请的公开会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放弃专利申请,这就使得某些高价值专利无法诞生,更谈何转化。第三,不会报。此类心理普遍存在于对专利知识、申报流程等业务不熟悉的医务工作者中,他们可能拥有较好的灵感、思路和大量临床经验,却败给对另一专业的不了解,从而失去找人合作研发、申请专利的兴趣和动力。
(三)专业管理欠缺。在上文专利法律状态中我们分析到,有83%的专利权丧失是由于未交年费所导致,可以看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授权专利维持情况差,生命期短。事实上,发明创造取得专利权后并不意味着专利管理活动的结束。一般来说,专利的生命期为自申请日起的20年,高质量有价值的专利都会持续维持到20年专利期满,不会过早放弃或撤销。可以理解医院因专利申请质量不高而选择放弃维护部分专利权,但这同时也引发出一个思考,如何真正有效选择那些高价值专利并加以维持管理?根据现行规定,已授权专利每年都需按时缴纳年费,并且随着维护期限的增长,年费会呈阶梯型上升,对于拥有专利数量不在少数的医院来说,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维持或放弃,否则将造成权利的意外终止和资源的无效浪费。然而,现阶段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遍未建立相应专利管理部门,未配备专业人才去开展专利分析、价值评估、成果转化等工作,无论从时间、精力还是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欠缺。尽管部分医院选择与外部代理机构进行合作,但市场上专利代理人和专业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优势领域大不相同,找到适宜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利管理工作模式和发展战略的团队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四、对策建议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对于技术发展和医疗卫生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应借着本土优势提升自身竞争力,产出大量优质成果并促进医疗事业发展。面对如今在专利管理工作方面的不足,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多渠道激励机制。相关研究表明,多渠道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比如物质奖励、精神嘉奖和科研方式创新等。为了解决专利技术含金量不高且大多为实用新型专利,首先,可以对发明专利的创造者给予一定倾斜政策,如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医务人员额外获得现金奖励;其次,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有的人对精神满足的追求远大于物质追求,因此激励机制中可以设置相应的荣誉奖励,如在全院大会上颁发荣誉奖章;最后,为医务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发明创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开展专利讲座、专利研讨会、专利头脑风暴等对专利申请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激励效果。
(二)多元化成果转化。医院的专利转化率低具有多面性和特殊性,提升专利成果的转化应从多元化角度进行考量。一方面对于医院自身来说,加大专利转化资金投入、扭转工作人员只重论文发表以完成科研任务的心理,需要建立相应的专利评估机制和职称评审制度来改变。另一方面与医院联系紧密的政府机构、医疗/医药企业,特别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从属院校,都是有助于促进专利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不论是积极参加医疗投融资会、成果推介会、产业化论坛,还是利用政府官方媒介宣传、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与院校合作研发,都有益于破解医院在专利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难题并促进技术成熟。
(三)多方面专利管理。专利的申请、驳回、授权、维持、无效等一系列环节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专业管理工作,因此最好的管理模式是多方联动与配合。第一,医院应配置专利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对内负责专利相关政策宣传、制度建设、问题咨询等,对外加强与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接洽沟通以便及时、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发问题和挑战。第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应与学校的法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合作,利用本土优势邀请知识产权理论专家、医疗卫生管理专家及相关实务人员针对医院的专利工作、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等进行研究。例如,在高校的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向上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开设实务性操作课程、提升相关专业学分、鼓励延伸实习时长等,这些都有助于为医院输送适合自身专利管理工作的人才。第三,知识产权行业的代理机构无疑掌握了大量市场需求信息和技术信息,但在选择与之合作的机构平台时一定要做好背调,只有企业真正配备了既懂医疗又懂专利知识的从业人员,才能有效帮助医院搭建专利库并促进科研成果顺利转化。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雅梅,刘辉.从法律风险角度浅析医院知识产权保护及建议[J].中国卫生法制,2020.28(06).
[2]李娜,张蕴伟,牛玉宏.基于专利质量评估模型的上海市三甲医院授权专利质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21.30(08).
[3]韩玺,陈莉,宋敏,许四洋,袭继红.2000年以来广东省医院职务专利申请的统计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24(06).
[4]董巍,冀梦.某三级甲等医院专利管理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20.28(02).
[5]杨静芳,卞琳琳,关绍晨,尹志臣.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驱动下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21.07(06).
[6]牛玉宏,金春林,李娜,丁汉升.上海医院专利成果产业化现状分析与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04).
[7]祁小雪,王礼泉,杨传来,张弘,钱志远.大学附属医院专利管理创新策略探索[J].当代医学,2021.27(31).
[8]刘晓晶,吴海燕.关于高等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知识产权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02).
[9]李向森,曹霞.2008-2017年中国前十医院专利申请状况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9(02).
[10]陈飞,王癑,王德丰,徐水珠.加强医院的知识产权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7).
[11]马瑜,嵇承栋,许畅,李斌,付强强,姚纯旭.卫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与培训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11).
[12]陆婷婷.大型综合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8.
[13]李方健,王瑛,陈正君,苏维.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7~2016年专利情况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2).
[14]石微微,杨岸超,李艺影.公立医院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2019.23(11).
[15]陈飞,徐水珠,韩滢滢,等.医院专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