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后疫情时代,“00后”求职者涌入劳动力市场,“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及,稳就业、保就业成了时代难题。应从供给侧提出策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让大学生清晰定位,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让榜样力量推动大学生就业。将招生-培养-就业三方有机结合,从根源上提出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和服务。推动灵活就业,顺应时代特色有助于毕业生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
关键词:慢就业;供给侧;校企合作;校友;灵活就业
本文为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与指导策略研究”(编号:2019SJB93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9月8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各类就业相关会议一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要稳就业、保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等。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突破1,000万大关。据调查显示,“双一流”院校毕业生75万人,85%以上为“00后”,且有超100万左右的海归人员回国寻找就业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越来越多的“0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与“80后” “90后”相比,他们的自由意志更强烈,信息文化素养更高,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接受程度更高。当代大学生物质基础已经得到保障,兴趣转为择业的第一要素,对职业挑剔、定位不准造成离职率居高不下,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慢就业”现象日益严重。
基于供给侧视角,受疫情常态化管理,线下校园双选会举办难度增加,场次减少,市场中传统岗位减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云招聘成为了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各高校顺应时代特色,不断增加线上招聘会,扩充线上招聘通道,然而网络招聘平台多,公司杂乱,即便各高校去粗取精,严格筛选契合度较高的企业,但始终无法跟踪线上招聘会的各个环节,签约成果不尽如人意。在招聘会无法顺利举办、需求侧日益饱和、精英化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云招聘签约率堪忧的情况下,从供给侧出发,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
“懒就业”问题成为高校就业部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强化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就业意识领就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除需求侧外部原因,最重要的是学生自我发展意识薄弱,职业定位模糊,未来发展不清晰。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但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就业市场认知过于理想化。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让大学生毕业后逃避就业,长期处于观望状态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必须重视职业生涯课程建设,将职业生涯发展融入学生大学生活全阶段,将个人爱好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从刚步入校园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寻找自身优势和劣势,了解市场需求,增加专业认知,激发就业意识,缩短毕业生的观望时间。建构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大方向,扬长避短,精准定位职业方向。同时,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科学地选择职业。通过成立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定期组织相关活动、生涯规划大赛以及生涯讲座等,促进大学生尽早厘清自己的职业规划。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薄弱,大部分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欠缺专业且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高校一方面应该加强生涯规划课的师资培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满足各阶段学生所需;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定期进行课程体系更新,为学生举办相关讲座,将知识从课堂引向职场。只有让职业生涯规划变成一种习惯,树立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就业,缓解大学生“慢就业”现状。
二、优化校友资源,整合优质企业促就业
校友是各高校最宝贵资源之一,不仅有助于树立院校形象,也能为应届毕业生择业提供榜样力量。校友与母校之间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也愿意为母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贡献自己的力量。校友资源既是高校对社会的输出,也对高校人才培养起着反馈作用。由此可见,校友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是高校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的路径之一。
(一)以校友为基地,辐射就业服务。高校就业部门应理性分析本校就业层次、生源城市以及就业生态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校友纽带作用,尝试在校友城市设置就业加油站,形成“城市-母校-校友”利益共同体。初具规模之后可以向周边城市辐射,拓展就业朋友圈,最终形成稳定的就业生态圈。借助行业校友优质资源,一方面做好已有资源的对接洽谈工作,提高企业匹配度,邀请校友企业以及行业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另一方面与行业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有意向回生源地就业的学生提供当地实习实践机会,通过邀请行业内专家推荐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求职成功率和履职满意度。
(二)以校友为榜样,开展就业活动。校友作为同辈力量、榜样力量,对毕业生来说言重九鼎。他们的求职之路和目前成就有助于毕业生理解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理想、有担当,有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作为学长学姐,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道德操守,是丰富的育人资源,帮助毕业生在求职之路上迅速成长。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友工作小组作用,畅通学校和校友平台,利用契合高校层次的校友资源,联络校友企业,积极洽谈校友企业用人需求,为毕业生增加可靠且优质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校友企业输送人才,形成校友帮扶圈。
高校可以围绕“校友足迹” “校友说”等活动,积极联络校友,定期邀请校友“走进来”,带领毕业生“走出去”。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人生轨迹,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摆正就业期望值。定期邀请校友分享就业以及职场经历,通过网络专栏发布并推送,让本校学生从大一进校就可以耳濡目染。校友求职路上的励志故事能够让在校生明白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切勿好高骛远的道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有了一定的积淀,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通过定期的分享活动,让校友精神为毕业生成长提供养分,营造良好的院校就业氛围,形成就业文化。
寒暑假期间,学院领导班子可以形成就业工作小组,走访各地校友企业,慰问校友,提升人文关怀,维系学院-校友之间情谊,巩固与校友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为毕业生增加稳定的就业机会。设置职业导师制度,聘用优秀校友作为毕业生“职业导师”,为毕业生规划职业生涯,寻找就业适配方向,提升求职技巧,弥补专业漏洞,各方面对应届生就业提供服务指导,成为应届生初入社会的领航人。
三、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一流专业”试验田稳就业
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和实践性多元化人才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各高校输出的人才以理论性为主,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基地的搭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则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方式。一流专业建设作为我国近几年的重头戏,如何打造“一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试验田,保住院校王牌专业,输出创新性与实践性并存的人才,对高校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一流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应更加明确、具体、规范。明确专业定位,坚持出口导向原则,规范运营管理制度,优化师资力量,充盈建设经费,定制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以需求侧为根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模式。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求建立完善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机制协同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秉持就业协同理念,及时了解社会所需,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模式,达到供给侧的动态平衡。新高考的来临,志愿填报以专业方向为中心,家长更注重高校出口是否通畅,出口通畅程度取决于培养质量高低,这些都直接影响招生的生源质量。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技能知识与需求侧脱节,捕捉市场需求灵敏度低,培养计划严重滞后。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首要职责,是招生和就业的鹊桥,决定着高校的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影响力的必要条件,正是招生、培养、就业三个既有独立性又有统一性的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联动模式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要求高校加强顶层设计。设置由校长负责,各招生、就业、教务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分管院领导,行业专家、专业教授等组成工作联动小组,统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分析每年市场变化,制定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推进教学改革、实习实训等。建立专业建设综合考评机制,定期对人才培养质量调研,建立专业设置动态预警,及时退出不适配市场发展所需的专业。并且采取各相关部门人员轮岗制度,助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有效落实。
其次,我国高等学府各部门分工明确,各自为政,缺乏联动性。各部门每年的工作总结、数据分析结果均闭环管理,信息以点扩散,未曾连点成线,不利于形成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招生、培养、就业部门应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共建。招生部门作为进口,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否能够招录符合院校特色的人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成效。培养部门是整个联动机制的核心,是否能够同时满足学生诉求和需求侧,高校价值能否实现,都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和特色,立足自身,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关注学生个体成才情况,实行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提供符合社会发展的多层次人才。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大数据提炼分析,精准定位,才能体现高等学校的社会价值。就业部门作为出口,是对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的考核,基于历年来对本校学生流向、薪酬、行业、企业满意度的分析,参考学生个体成才档案,做好一生一策的人文关怀工作,定向推送就业机会。
最后,高校应适当延长起点线,推迟终点线。新高考的选择性更为自由,学生进入高中就要确定专业方向,然而刚步入高中生活的学生对未来的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知之甚少,会造成专业选择错位。因此,“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要想落到实处,必须延长起跑线,加强与生源较多高中定向联络,采取讲座、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提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选择以及本校专业优势。高校应当树立终身育人的思想,不止步于毕业生走入社会,更应该与毕业生建立长期联系,了解毕业后的动向、发展情况以及企业需求等,为毕业生提供岗位技能学习渠道。
(二)以供给侧为叶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供给侧而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断层,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疫情冲击下,求职渠道收窄,岗位供给不均衡且略有减少。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最重要的方式,能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有竞争力,扩充院校企业库,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优质的校企合作方案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保障学生就业为目标,让学生能够在企业中学习与实践,通过双向互动,学生可以获得就业机会,企业也可以招聘到优秀的人才,保证用人质量,节约招聘成本。因此,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学生“慢就业”
“懒就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嵌入式培养,但很少参与到企业真实的项目中。项目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以企业项目为中心,尽量多的让学生通过实践周或者寒暑假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走进企业,真正了解企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弥补自己的专业短板,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不断激发自己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团队意识,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加快校企合作进程,与各类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实践基地,制定互赢策略,加强“双一流”专业的重点企业合作建设。一方面给予重点企业提前招聘实习生的绿色通道,优先进校招聘,稳固合作;另一方面将校企合作方案落到实处,重点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分阶段对学生整体情况进行考核,优胜劣汰,避免学生成为校企合作的试验品。
高校需进行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将企业知识嵌入学生学习课程中去,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性邀请企业到校内开设选修课程,由企业自行设置教学方案和模块,培养真正符合企业所需的储备人才。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灵活设置培养方案,执行“3+1”校企合作模式,以探究式、实践性、问题式教学为主,减少理论输出,立足实践基地,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校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高校需扭转校企合作中主导的观念,在教学方案可行性较大情况下,以企业需求为主,形成双向奔赴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可增设订单班校企合作模式,由大一进校开始培养,低年级以见习为主,高年级以实习为主。学生通过企业日常考核与选拔,毕业之后直接录用。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立双师型教师工作室,由学院和企业共同选拔并进行定期培训。校企合作师资构成中,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本校教师兼职,教师工作量增加,激励机制不完善,工作量与薪酬不成正比,教师积极性不高。对于一毕业就走进高校的教师来说,职业专业素养不足,未参与过企业的实战训练,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指导受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得到实际性提升。高校应采取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方式,一方面可以聘请外部专家挂职授课,为学生实操指点迷津;另一方面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完善薪酬核算体系。寒暑假期间,组织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学习,体验企业文化、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运营流程,与自身已有理论形成互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时制定双师型教师薪酬制度,不仅按照实际工作量核算教师薪酬,还可以额外给予一定的奖励金,促进教师投入到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去,建设一支教学能力与应用能力齐头并进的队伍。双师型教师的稳定性和前沿性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行人才的屏障。
四、契合时代特色,鼓励灵活就业保就业
随着一大批“00后”涌入就业市场,职业新领域不断增加,灵活就业成为新一代毕业生的心头好。受疫情影响,网络平台成为人们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新的就业形态也随之而来,兴起了一批新职业,主播、线上培训、在线医疗等职业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电商主播、在线培训师、社区团购团长等岗位成为追求自由和高薪的“00后”的理想职业。同时,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指出“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国家从政策上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推动经济发展,这就让毕业生对灵活就业更加心驰神往。根据《灵工时代:抖音平台促进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2020年抖音平台提供直播带货,仅2019年8月~2020年8月带动直播带货岗位3,617万个,让个体户和中小企业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一方面灵活就业符合“00后”大学生追求新鲜、追求自由的就业心态,在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时,也能满足毕业生的自我发展需求,职业满意度高;另一方面每年毕业季就业市场劳动力溢出严重,灵活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也能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稳住就业市场。以直播这一平台经济为例,一个团队的形成,除了主播,还有助播、运营、策划、品控、场控等百余个岗位需求。灵活就业需求的骤增与高校毕业生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创意思维丰富完美结合,为新业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但相关就业政策未能及时跟上,灵活就业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五险一金的缴存以及工伤认定政策不规范,缺乏配套法律法规约束。且灵活就业为时代的产物,稳定性较低,只能作为周转,不能作为一辈子的职业,最终还是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保障未来生活。高校应当出台灵活就业相关跟踪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动向,为学生就业提供持续的服务,缓解学生因选择灵活就业而产生的职业焦虑,从而真正达到保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民生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吕祥,王会青,王佩.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一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9).
[2]朱建童.“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创新路径[J].人才资源开发,2022(07).
[3]赵颂平,徐丽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2).
[4]蔡民,苗旭,闫锋.大学生灵活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1).
[5]黄阿梅.“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23).
[6]齐天翔.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民办本科高校“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的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21(02).
[7]何江霞.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探讨[J].教育观察,2021.10(06).
[8]匡亚林,梁晓林,张帆.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J].学习与实践,2021(01).
[9]李敏,刘采妮,白争辉,张春阳.平台经济发展与“保就业和稳就业”:基于就业弹性与劳动过程的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37(07).
[10]杨金玉.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
[11]陈瑞,孙卫,王玉吉,曹长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J].时代教育,2017(11).
[12]高文兵.新业态下大学生的灵活就业和创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
[13]任杨杨.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
[14]汪华.利用校友资源拓宽高职院校招生就业渠道探索[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01).
[15]王圣元,陈万明,赵彤.零工经济:新经济时代的灵活就业生态系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