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
第705期 作者:□文/徐香归 时间:2023/5/16 16:59:27 浏览:301次

[提要] 本文基于“双碳”目标实现分析其与绿色金融之间的关系。“十三五”取得的成果为“十四五”绿色金融改革和创新打下基础,“十四五”期间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全面发展。从全面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开发更多绿色低碳投融资产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评估与管理机制、实现全社会的低碳变革等方面提出绿色金融发展应对“双碳”目标更高需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双碳”目标;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915

习近平在20209月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单位GDP的碳排放下降幅度较大。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根据2021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碳排放情况有较大改善。相比于2005年,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大幅下降,数据显示其下降了48.4%,到2020年碳排放下降40%45%的任务圆满完成。然而,想要实现“双碳”目标,仍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绿色金融仍将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积极发挥作用。

一、“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202110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构成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的总纲领和顶层设计,部署了碳达峰阶段的目标和重点,构筑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路径。实现社会向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要从经济体系、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城乡规划、碳汇功能和国际贸易等多方面做阶段性安排。

(一)“双碳”目标推动传统发展方式的变革。“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致使中国面临着碳减排的重大压力,而基于基础能源结构的特点,传统高碳、建筑及交通等行业会迎来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比如,中国目前主要的碳排放行业——高碳行业,可以划分细分行业领域为生产及供应电力、蒸汽和热水,黑色金属材料的熔炼与压延及成形加工业领域,非金属矿行业,原油加工及炼焦,石化原材料和化工产品等高耗能行业。我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统计表明,中国生产和提供发电、蒸汽、电热水器的碳排放量正在大幅增加,到2019年,中国生产和提供发电、蒸汽和电热水器产品的总碳排放量超过了46亿吨,排放量接近于2000年碳排放量的四倍。生产提供电能、蒸汽和热工水力,黑色金属的熔炼和压延成型加工业,非金属矿产业,化学原料加工和化工制品这四大高碳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上述四个高碳行业的营业收入在2019年工业总营业收入中占比分别达到7.56%6.59%5.60%6.20%。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会对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想要在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那么传统发展基础与发展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二)“双碳”目标催生新兴发展力量。自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根据中国国家能源管理局数据,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的总规模冲破10亿千瓦时大关;另外,风能、光伏发电装机的总规模已突破3亿千瓦时;海洋风能装机突破了全球首位,处于领先位置。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规模1.34亿千瓦时,约占我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的76.1%;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2.48万亿千瓦小时,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9.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再次拓宽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机遇,未来基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会越来越多。可再生能源发展不仅给大量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动了乡村的振兴发展。比如,中国的“光伏扶贫”这一举措,通过铺设太阳能电池板的方式来收集太阳能,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经济化利用。20216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该文件的受众主要是有充足屋顶资源、能热情积极参与、电力消耗高以及开发市场主体较为成熟的地区,通过进一步推动整县光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双碳”目标不仅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会问题。相较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丰厚的收入,因此农村的人口会更倾向于向城镇迁移。然而,随着就业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留守”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的缺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而在“双碳”目标下,除了带来产业机遇,农业领域蕴含的丰富的碳汇资源也有可能变成碳资产,在未来变现。另外,农村资产的增值及产业优势的发挥会吸引人才,将其留在农村,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缓解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二、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三大功能

20213月,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研究后,央行确立了绿色金融发展政策的思路,指出绿色金融拥有“三大功能”,分别是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市场定价功能,为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保驾护航。

(一)绿色金融的发展将切实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资金支持。2021年,党中央与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的通告》等多份文件明确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阶段性目标,分解了“双碳”目标,更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当各行各业各领域实行全面的绿色发展,这也意味着存在绿色投融资的需求。然而,若只单单依靠政府力量,不足以填补“双碳”目标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需要积极地引导私人与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低碳的领域。通过引入金融资源,为人力、科技、数据等要素提供了信号与方向。随着绿色发展的红利持续显现,未来金融将进一步倾斜绿色领域;绿色金融的发展能限制资金进入高碳及高耗能等污染企业,绿色发展的优势会进一步凸显。

(二)绿色金融可以降低气候环境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频频发生,对经济造成恶劣影响。气候风险可以进一步分类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例如澳洲山火、郑州洪水等极端灾害就是物理风险,物理风险会导致财务损失、通货膨胀等问题,影响经济稳定。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积极寻求经济与能源转型,市场主体对传统制造业、化石能源业等产业发展存疑,转型风险显现。一方面高碳企业面临自身获取外部认可的困境;另一方面持有高碳企业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会随着非理性认知而增大,影响金融的稳定。而绿色金融会引导市场主体理性,将环境气候风险纳入管理范畴。通过研究开发环境风险度量工具,识别并量化风险,防范好风险的同时引导主体规避风险;通过促进信息披露,促进投融资方加深对气候相关风险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要求企业关注转型布局的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风险判断的实施依据。

(三)绿色金融可以引导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目前,一部分金融机构只能对绿色企业、绿色项目进行识别并发放统一的利率优惠,不能有效反映出绿色资产真实的内部价值。而绿色金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尤其是绿色金融中的碳金融为合理的市场定价提供有利的借鉴。随着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初步形成了有别于区域碳市场差别碳价的统一碳价格,且当前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后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基于碳交易形成的碳配额抵质押等金融手段也进一步拓展碳资产的金融属性,成为企业进行融资的新方式。尽管我国还尚未完全开放碳市场衍生品,但从欧盟等地区已有实践来看,随着碳市场的发展成熟,包括纳入主体范围的拓展、机构投资者入市、碳金融衍生品的开放等,未来基于碳交易形成的定价也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双碳”目标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更高需求

中国在“十三五”期间初步形成绿色金融发展框架,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十三五”期间,绿色金融发展劲头充足,发展前景光明,实现了例如基本建立了国家绿色金融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开展了绿色金融服务的国际合作等重要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营,也使得全球产业链的发展放缓,国际金融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经济环境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国家坚定走绿色经济发展路线,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但是,首先,我国绿色金融的政策规范并不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制和标准对建立、实现“双碳”的目标要求并不适应,因此绿色金融无法起到有效提升经济环境质量的功能。同时,对于气候环境变化趋势的迅速识别和有效预警基础设施建设也需更加完善。其次,我国没有健全市场回报机制。资源型产品价格与环保收费没有将影响环境成本的因素完全体现出来,费用的分担机制不合理,回报不稳定。再次,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类似于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在市场的占比较小。另外,我国需要完善绿色金融法规体系。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缺乏刚性约束。目前,出台的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政策文件尚在试行,推行气候融资政策时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十四五”期间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全面发展。基于“双碳”目标,环保金融机构正面对新挑战,以碳中和为主要目标的策略举措将从要求和供给上来促进环保金融机构的成长。着眼于需求端,降低碳排放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将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向前转变;从供给侧来看,“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政策的升级和当绿色投资红利显现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提升,有助于大力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从供需两个方面着手,扩大绿色金融市场的容量。

(一)全面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激励。进入“双碳”时代后,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低碳项目扶持政策,这些新政策相比于旧政策,有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特点。政策包括逐步推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扩容、发挥财政补贴和减税激励作用等,以及其他可以使绿色项目融资成本降低的金融激励政策;同时,需要持续增加对绿色金融激励投入,采取奖补、贴息等方式来加大绿色金融激励政策的力度。

(二)开发更多绿色低碳投融资产品。根据《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中的估算,假如中国要在21世纪中叶进行碳中和,就必须在近30年间撬动70万亿元的基建投入,以此来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能源结构进行调整,这将带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优化项目方面的诸多投资机会。例如充电桩建设、自动化和电气化交通设施、新建绿色建筑及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风电、光伏、绿色氢能等绿色能源类项目。绿色投融资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将提升市场上绿色主体的种类和数量,进而要求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气候投融资与高碳行业转型领域,融资结构与方式的调整、传统金融服务创新升级势在必行,形成更多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才能更充分地满足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意。

(三)建立健全绿色金融评估与管理机制,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及应对。提高相关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当各类气候产生变化时,可以采取措施来应对风险。提前做好防范工作,记录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金融风险,及时归纳总结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做好气候风险项目管理工作。利用好开发环境压力测试等各种各样的量化信用评估分析工具,在不同环境下使用不同分析工具。对碳市场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查漏补缺,对其不够完善的地方及时更正。制定合理的控制目标,将减排目标落实到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确保碳交易的实施效果良好,避免因为实施“双碳”战略导致企业经营不善而倒闭。

(四)实现全社会的低碳变革。“双碳”目标的实现并不只是某个个体或某个领域的尝试,而是一场社会变革,绿色金融要延伸至各个领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对于高碳领域,“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是推动棕色资产向绿色低碳转型,要求绿色金融从支持“纯绿”产品,转为兼顾支持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绿色转型项目,将绿色金融的概念扩展到涵盖帮助棕色资产低碳转型的转型金融,增加灵活性。

我国石油的产量、储量都较小,我国石油进口量占石油用量的70%以上,天然气的进口量达50%以上,而我国煤炭的储存只占世界煤炭总储量的12%,人均储煤量只有世界人均储煤量的60%。因此,我国需要从中东国家进口大量油气,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绿色低碳发展阶段,能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除了要改善现有的能源结构,我国还要走绿色发展道路来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全社会的低碳改革。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岷峰.“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的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208.

2]中金公司课题组,王汉锋.证券业如何服务“双碳”目标?[J.证券市场导报,202204.

3]魏丽莉,杨颖.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理论阐释和未来展望[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02.

4]陈华,沈悦.绿色金融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甘肃社会科学,202202.

5]熊程程,廖原,赵佳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J.环境保护,2022.5006.

6]韩萌.“双碳”目标下中欧绿色金融合作的基础、阻力与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2202.

7]安国俊,陈泽南,梅德文.“双碳”目标下气候投融资最优路径探讨[J.南方金融,202202.

8]王彬,程翠云,杜艳春,董战峰.“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的改革思路与重点任务[J.环境保护,2022.5005.

9]孙秋枫,年综潜.“双碳”愿景下的绿色金融实践与体系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

10]王遥,任玉洁.“双碳”目标下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OL.当代经济科学,2022-06-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55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