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团结就是力量》红歌是太行抗战时期红色北庄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振兴乡村的力量源泉。本文着眼于太行抗战时期创作的系列红歌及红色旅游开发现状,以北庄村诞生的团结歌为例,分析红歌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而从不同层面对红歌助力北庄振兴的模式形态进行探讨。
关键词:红歌旅游文化;乡村旅游;团结歌
基于项目: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10094007)。通讯作者:沈和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9月16日
太行抗战期间,西柏坡北庄村诞生的《团结就是力量》红色歌曲,不仅是激励太行军民团结抗战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乡村振兴在新时代得以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深入挖掘北庄村红色旅游资源,分析助力传承红色文化遗产、壮大乡村产业、创新旅游业态、打造生态文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北庄模式,对探究“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巩固脱贫成效,拓展旅游辐射功能,推动当地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健康运行,带动地区居民再就业,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价值;同时,对全面总结北庄红色旅游发展的模式,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打造红色旅游IP形象,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太行抗战红歌旅游资源的开发基础
太行山是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极重要抗日根据地,同时也是红色文化遗址、红色文化历史,传统革命精神极其丰富,曾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誉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模范区”,具有红色旅游资源聚集发展的先天优势。该地区作为敌后根据地,为抗战提供了物质支持,且为广大军民提供了精神支撑。物质力量已被写入史书,精神力量仍在被代代传承。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之后,桂涛声去往山西省陵川县眺望太行山王莽岭,在他与民众的朝夕相处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军队与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打造真正能够抵御外敌的“铜墙铁壁”,由此《在太行山上》一曲创作而出。如今的陵川县以重点景区为核心,依托景区内的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发展红色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大发展,进而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为居民增收致富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1943年6月,西北战地服务团进入河北平山县农村,文艺工作者牧虹、卢肃为支持减租减息运动等运动的进行,在平山县北庄创作出了《团结就是力量》,意图将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巩固抗日统一战线,以此加强抗日力量团结。正是因为这些红色历史,才使平山县部分村庄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其中经济效果最有特点的便是平山县北庄村,即当初中央宣传部的驻扎地。该村作为《团结就是力量》歌剧、歌曲的创作地,以“团结精神”为内在核心,依托村内悠久历史与特色文化氛围开展红色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与学习,带动了该村村民就业、增收,使北庄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整体脱贫且经济发展状况日益转好。
1943年延安《解放日报》发出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后,文艺工作者曹火星于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创作出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18年该地被确立为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通过研学旅行、企业团建等方式在旅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精神熏陶与教育,传承堂上村红色基因与红色精神,且该纪念馆不断改造提升、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方式为游客提供完美的参观与体验。
依托太行红歌资源,以革命纪念地、纪念品为载体,以其拥有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为内核,组织游客进行参观学习,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业,不仅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阵地。依托红色歌曲诞生地的红色资源,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实践课堂,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形式的结合,为小、中、大学生提供学习红色文化的特色课堂。
二、西柏坡北庄村《团结就是力量》红歌的当代价值
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倡导文艺工作者应该更进一步地反映、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牧虹和卢肃所在的战地服务团分队到达了河北平山县后,日夜与村民们生活在一起,村民们积极为自己争取合法权利、奋勇直前的行为与勇气打动了文艺工作者们。为了反映当时乡村的真实状况,牧虹与卢肃一起创作出了歌剧《团结就是力量》。但在剧情确定之后,大家都认为结尾部分太过于突然。综合了大家的建议后,最终由牧虹同志写词,卢肃同志谱曲,创作出了歌剧的幕终曲,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因此创作而出,成为了鼓舞太行军民抗战的不竭力量源泉。且在当今时代,团结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状态下,全国人民听党指挥、团结一心、共同抗疫,为早日实现零增长而不懈努力着。除却疫情,我们的国家仍然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方能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因此,团结歌的精神与力量,不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团结歌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和文化,是我国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产物,是太行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历史的客观反映,更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团结歌具有的饱满精神内涵,能让游客通过参观与学习,切身感受和体会红歌诞生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民族精神。其蕴含的巨大精神文化力量,不仅影响了一个时代,同时也教育鼓舞了一个时代,激发出了中国人民不怕吃苦、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二)思想教育价值。新时代多元文化迅速发展,但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更需要青年们学习。团结歌是音乐的一种特殊形式题材,它通俗易懂,直击人们的内心,引导人们感受战争时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艰苦状态,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红军千锤百炼、不怕苦不怕难,团结一心、不断奋斗的精神。在目前疫情不止的时代背景下,团结精神对中国人民更为重要,我们应听党指挥、遵守规定、团结一心、共同抗疫。因此,将团结歌的思想及精神内涵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讲述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继而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革命精神,从而发挥红色歌曲的现代教育意义,对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经济开发价值。团结歌作为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立足团结歌的红色文化资源价值,通过企业投资、社区参与,围绕团结歌的内涵、文化与展示,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业,开发满足企事业团体、机关单位、各类学校需求的参观、游览、教育等产品,能极大带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壮大红色旅游文化产业,进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红色歌曲的文艺宣演,结合当地的乡土特产,还能带动乡村文创及红色创意产品的研发,从而推动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
三、红歌助力乡村旅游的北庄模式(图1)
(一)红色精神的引领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以团结歌为引领的自上而下的路径模式,从村两委、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在团结精神的号召下,提升自己的认识,规范自身行为,当地的基层干部切实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考虑,为村庄的振兴与发展考虑,以长远的角度发展北庄,敏锐地抓住了发展机遇,并且引导村民加入其中。因此,红色精神的引领模式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与精神根基。
(二)红色村庄建设模式。建设红色村庄,将当地的红色精神进行深入挖掘与开发,使其变得更具象化、立体化。该模式的核心是将红色文化作为村庄建设的底色,从道路、广场、村史馆、团结书屋、街道等各个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同时,重点开发若干不同内涵的红色文化景点,其中村史馆具有极高的文化与历史价值,详细记载了北庄的红色历史与故事,是北庄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团结就是力量》红歌的宣传展示中心。除此之外,团结书屋也是一个重要的红色建筑,书屋既方便村民阅读,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又能够作为红色文化宣传基地,将北庄村的红色文化与团结精神展示出去。
(三)红色旅游教育模式。红色旅游教育模式以红歌为核心,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等部门,提供红色旅游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教育。其中,研学旅游可以作为北庄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着眼点,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活动和实践活动,红色研学旅游能够丰富学生的革命历史文化知识,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前辈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感受烽火年代的艰苦与不易,激发学子爱国热情,传承先辈的奉献与爱国精神。因此,依托《团结就是力量》红歌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红色旅游教育,开展相关的红色教育与旅游活动,既宣传了当地的团结精神,又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完善了村里相关的基础设施。该模式可以采用村企合作的方式,企业出智慧,村子出场地,互惠互利,实现双赢。该模式有利于整合当地红色资源,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红色基因传承模式。红色基因作为珍贵的红色资源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与极高的传承价值。红色基因传承模式,利用村史馆、媒体宣传,把当地的红色历史与革命人物,如《团结就是力量》背后的故事,“木虎峪惨案”后北庄人民不改抗战初心的顽强精神,通过研学教育、党史教育等形式,利用参观游览、故事会、报告讲座等多种方式,将团结精神与红色文化展示出去,传承下去,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在中华大地上,让炎黄子孙永远铭记民族的记忆。
综上,北庄村作为《团结就是力量》红歌的诞生地,永葆“团结精神”、唱响团结歌是红色北庄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因此,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开发红歌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绿色产业,是探索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当然,红色旅游助力北庄振兴的模式,仍存在一些短板,其中以红色模式作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充分发挥红歌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力开展红色旅游教育研学活动,将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与团结精神有机融合,是引领红色北庄创新发展的路径机制。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倩,庞慧敏.作为媒介的街头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学传播的情感动员[J].编辑之友,2021(05).
[2]吴頔.“红色文化”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党的诞生地”成为上海鲜亮名片[N].解放日报,2021-12-31.
[3]王莎.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以陕西丹凤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2(02).
[4]何成.传承井冈山红色民歌寻找新时代文化价值[J].中国航班,2021(25).
[5]殷子阳.论乡村振兴战略下牡丹江市红色旅游开发模式[J].北方经贸,2022(07).
[6]陈强.红色旅游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研究——基于四川省古蔺县的实践[J].百色学院学报,2021(02).
[7]吴颖,张应华.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的融资模式分析[J].旅游纵览,202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