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文旅融合是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红河州文旅融合发展由理念向行动迈出一大步,但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文旅融合不深、业态升级不足、资源同质严重、产业链纵深不够、品牌创新缺乏、专业人才匮乏、机制保障不足等问题。本文围绕红河州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困境;优化路径
基金项目:红河州第六次(2021-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第二批次(委托课题):“文化强省战略下红河州文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021WT02)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31日
红河州坐落于云南东南部地区,背靠滇中城市经济带,面向越南地区等东盟国家,是中国唯一以哈尼族和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区,因美丽的红河流域贯穿全域而出名。州内资源禀赋良好、历史人文丰厚多姿、生态环境自然宜居,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是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的最主要前沿,是中国通向东盟国家的关键路面。红河州在“十三五”期间深入挖掘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推进文旅不断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红河州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是红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红河旅游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焦点。
一、红河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民族文化多元。红河州有很多民族,包含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彝族、壮族、瑶族等11个常居民族。截至2021年末,红河州户籍人口469万人,其中包括汉族180万人、哈尼族90万人、彝族117万人,仅彝族和哈尼族就占全州总人口数的44%。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红河州特有的农耕文明和新时代文明,形成多种类型相融合的民族民风民情文化,并与这片土地和谐共生、和谐相处。哈尼族“十月年”和“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文化丰富多彩,造就了红河州丰富多样、分散遍布州域的出色旅游资源开发。
(二)文化底蕴丰厚。红河州历史文化底蕴殷实,独领风骚。一张靓丽的“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明片——“上千年哈尼梯田、上千年临安古城、上千年建水紫陶、近百年滇越铁路、近百年开埠贸通、近百年云锡矿业、近百年过桥米线”,孕育了一大批知名人士、珍贵文物,这些都构成红河州旅游业发展的特色亮点。以云锡为代表的云南近代工业,跻身现代新型工业前列登上国际舞台;以蒙自为代表的开埠通商,打开了云南近百年对外开放之门;红河州境内有西南联大分校旧址、名城建水、建水文庙、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等人文历史景观;唯一参加《四库全书》督修的云南省高官尹壮图、为建水获得文学类名邦美名的包见捷、清朝末年状元郎袁嘉谷、清朝末年云南省金融行业创办人王炽、黑虎大将张冲等历史文化名人全是红河州人。非遗文化、民族文化、儒家思想、近代工商文化、特色马帮文化、地方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紧密联系,相互映衬,这都是红河州发展旅游业的历史文化名牌。
(三)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22年5月,红河州有35个国家级A级景区,其中4A级17个、3A级13个、2A级5个;有6个省部级旅游景区;有全国著名城市建水县、全球标志性建筑遗产建水团山村、全国旅游特色小镇建水县临安镇、石屏郑营村、泸西城子村、蒙自新安所镇;有国家地质公园泸西阿庐古洞、国家湿地公园元阳老虎嘴梯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春黄连山、金平分水岭、屏边大围山,其中屏边大围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元阳纳楼长官司署、建水文庙、建水指林寺大殿、建水朝阳楼、建水双龙桥、个旧鸡街火车站、蒙自海关旧址、石屏陈氏宗祠、石屏企鹤楼、滇越铁路屏边五家寨人字桥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7处。
正是基于红河州在旅游文化资源上的突出比较优势,旅游文化产业被列为全州六大重点产业之一,在战略层面上得以重点培育与大力推动,使红河州发展成为云南省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州,旅游产业成为推动全州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与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二、红河州文旅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相融而无基石,基础设施覆盖不广、不专、不精。一是旅游路线交通安全设施基本建设滞后,绝大多数旅游景区二级、三级路面比较多,旅游大巴车出入艰难,尤其是节假日,拥堵比较严重,维护保养、交通管理需大量警务人员。二是设施建设滞后,迄今红河州都还没有一家国际性的连锁加盟经济酒店,有特色、有品质、有水平的餐饮也是屈指可数,旅游管理、购物超市、餐饮经营、地下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游客出行体验。三是资金分配不够,文旅项目建设现阶段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入,筹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融资渠道窄,要素基础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相融而无深度,文旅深度融合止于浅而不深。一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具体开发设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很多文化因素并没有变成旅游商品、对怎么与旅游业深层融合科学研究不足、“以文促旅”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足等难题。二是旅游景区缺乏内涵,度假旅游缺乏互相融合的媒介、充足的网络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标准,并没有反映在风景区的主题艺术创意上,游客只有“闻其名”,无法“见其形”,可见性较弱。三是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开发利用不够,大部分群众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不强,有许多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和特色小镇被现代的钢筋水泥房所替代,“留住记忆”
“记住乡愁”难。
(三)相融而无创新,文旅产品业态迭代升级不足。一是红河州欠缺新型文旅业态创新,现有的旅游以旅游观光为主导,大牌明星游、定制旅行、打卡签到游等IP属性强的旅游知名品牌非常少。二是城市旅游形式单一,特别是“新中产” 、“Z世代”、女性群体、小镇青年等城市典型客群的崛起,满足新消费群体的产品业态新供给明显不足,“夜间经济”
“她经济” “盲盒经济” “宅经济”等发展滞后,流量转化、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等新模式发展缓慢。例如,女性群体约有10万亿元的消费规模,并且是家庭出游决策的主中心,如何迎合现代女性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和高品质、一站式的旅游度假需求,如何创新发展影视IP游、闺蜜游、医美游、康养游、亲子游等多种旅游形式是未来红河州文旅融合应该关注的新方向。
(四)相融而无质量,文旅融合资源同质化、低档次。红河州旅游目的地旅游纪念品售卖摊位或商店很多,但能给旅游者带来愉悦、新奇等积极情感体验的产品却寥寥无几。文创融合产品作为旅游目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是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首选。然而,红河州很多景区的文创产品仅是对特色文化符号的简单复制,缺乏内化内涵;在造型、颜色、材质等美学元素搭配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无性繁殖”,难以让旅游者获得产品以外所蕴含的审美、情感、个性、品味、价值观等潜在价值,无法勾起旅游者的消费兴趣。旅游购物是旅游目的地增加收益的重要来源,如果旅游目的地的文创产品同其他景区或景点的产品元素相近、符号相似,缺乏创意且档次低级,很容易让旅游目的地陷入“靠门票维持生计”的怪圈。
(五)相融而无纵横,文旅产业链条纵横拓展不足。一是产业链不长,“门票经济”仍占主导性。“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备不均衡,绝大多数旅游新项目仍停留在将游客“引进来”,“一日游”占比高。据不完全统计,游客的旅游开支结构比中,门票约占40%,酒店住宿约占40%,交通出行约占15%,买东西游戏娱乐仅占5%。二是产业链附加值不太高。产业链以初中级旅游产品应用为主导,欠缺跨产业延伸;上中下游高效率对接的旅游产品体系并未产生,欠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协同发展体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机制。三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缺乏大资本、大项目的支撑,上市企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旅游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都处在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或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范畴,企业竞争力普遍不强。
(六)相融而无品牌,文旅融合创新品牌打造不足。旅游品牌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其产品及服务确立的代表其作品及服务的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或它们的相互组合,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统一体,它体现着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消费者对此的高度认同。没有强势的品牌就没有强势的企业,没有强势的企业就没有强势的产业,没有强势的产业就没有强势的经济,没有强势的经济就没有强势的民族和国家。如丽江的玉龙雪山,以“大玉龙”为主品牌,实施扩展品牌策略,其品牌知名度早已在全国打响,品牌效应极其显著。反观红河,在文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其品牌塑造欠缺,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显著,拉动文旅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
(七)相融而无抓手,文旅融合专业专职人才匮乏。在人才层面,红河州旅游业缺乏有品位、有技术实力、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一是缺乏熟练旅游等领域的专业性人才,缺乏既熟悉旅游又能结合文化的两个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旅游融合发展缺乏创意、运营、专业管理人才,尤其是了解和掌握创意、营销推广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商品创意不够成为了红河州文旅融合发展的薄弱点。
(八)相融而无保障,文旅融合体制机制保障不足。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具备相关性强、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特性,怎样融合、在哪儿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等现实问题必须从体制层面根本解决。可是,目前我国的度假旅游和行业规范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普遍存在。自计划经济时代至今,旅游业与社会经济的众多领域和单位联络在一起,形成了网络资源条块分割、政企分开的长期性局势;企业经营管理和行业规范也存有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政企不分等一些问题。旅游业的产业空间布局和行业结构不科学,欠缺关联,无法与别的产业的发展、地区和经济发展相耦合。发展文化旅游的力量分散,缺乏产业协调发展。这些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管理体制问题,势必影响红河州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顺利融合发展。
三、红河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交通与风景道建设,完善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红河智慧旅游文化体系建设,实施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工程,保护资源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主要围绕重点城镇、重点景区及重要旅游通道,完善旅游综合交通(景区内外道路及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信息化、旅游标识标牌、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红河州旅游文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
(二)发展指尖云上文旅,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一方面在疫情背景下推动“云游”模式,与短视频、直播、VR技术等相结合,将文旅资源融合活化为可听可看、可读可感的网络传播产品;另一方面挖掘特色历史文化,赋予景观“灵魂”,讲好红河故事,让文化旅游变得有温度、有情怀,在游客心目中形成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形象,让景观充分“发声”,实现文化的“再生”,让文化“活”在当下。
(三)丰富文旅产品新业态,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形成高品质旅游度假酒店集群,锻造康养旅游、文旅融合、专项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培育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全产业链,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特色化、现代化乡村旅游发展。
(四)文旅融合多点发力,扩质提质增效保效。打造更具吸引力产品、更具引爆力业态、更具牵引力项目,多点建设发力,促进红河州文旅融合扩质提质增效保效。如,重点建设建水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弥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构建元阳哈尼梯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水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全州17个4A级旅游景区品质,打造更多4A级景区;重点提升建水紫陶一条街、紫陶里、开远南正街、河口异域风情街品质业态,打造蒙自过桥米线、哈尼长街宴、哈尼梯田传统村落、滇南最美乡愁田园综合体,《梦幻临安》《花腰放歌》以及石屏、屏边、元阳等小庭院剧场演艺产品等。
(五)提升产业链条能级,打造特色全链体系。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核四区两带”的全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即:滇南中心城市旅游发展核、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区、“一湖两城”古城文化旅游区、“福地弥勒”康体休闲旅游区、中越边境跨境旅游区、滇越铁路“米轨时光”精品旅游带、红河谷亚热带风情旅游带)。二是提升观光游览业、休闲度假业、健康养生业、文化创意业、商务会展业、商品购物业、特色餐饮业、酒店住宿业等八大旅游文化产业能级,重点培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自驾露营、研学旅游、商务会展、休闲农业、火车旅游、民族节庆演艺、高原体育运动、边境跨境旅游等十二大重点旅游文化产品,形成红河州独有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三是通过引进外来大型旅游文化企业以及培育本地中小旅游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促进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和发展特色城镇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六)深度挖掘区域特色,打造特色品牌集群。围绕“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的总体品牌形象,策划各个市县、各个旅游项目的自身主题形象,构成州、市县(目的地)及项目(企业)三级营销主题体系。如,丰富“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内涵,着力打造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建水紫陶、哈尼族长街宴、建水孔子文化艺术节、弥勒阿细跳月节等民族节庆品牌,进一步完善高质量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提升红河州州域内现有的民族特色美食、高原特色农产品、民族工艺品、民族文化节庆品牌资源,培育创新一批特色美食及高原农产品品牌、民族工艺品旅游品牌及文化节庆演艺名牌。
(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多措并举留住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多方式并举吸纳文旅人才,开展旅游文化产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引进,如校企合作、灵活聘用、组建专业咨询委员会、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建立旅游文化人才数据库等。
(八)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强化对旅游文化产业组织领导;二是创新全域旅游文化管理、融资、保护、开发和奖励等机制;三是完善旅游文化产业投资开发的政策支持;四是加强旅游文化产业行动任务的考核与评估。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莫莹.广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4).
[2]刘姝,马泽波,张翠丽.红河州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04).
[3]杨皓媛.红河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建设分析[J].艺术品鉴,2019(32).
[4]金翠芬.建水“非遗+旅游”增添文化旅游发展新动力[EB/OL].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2021-04-19.
[5]曾艳.切实推动云南文旅业转型升级[J].创造,2021.2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