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鹧鸪戏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探析
第705期 作者:□文/王镕慧 时间:2023/5/16 17:05:07 浏览:202次

[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经济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科学开发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巨大动力。本文以山东省上河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鹧鸪戏为研究目标,针对当前鹧鸪戏保护现状及不足,提出建立品牌效应、扩展旅游方案、加强非遗教育和完善政府行为四条路径,以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发展,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助力上河乡村振兴。

关键词:鹧鸪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96

鹧鸪戏具有独特性。其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村为单位传承的民间戏曲。该戏种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服装、唱法、乐器上,借鉴吸收了京剧的长处,其独特性在于每句唱腔后都加入了像鹧鸪鸟叫一样的拖音。演奏乐器使用鹧鸪戏独有的鹧鸪胡,辅以二胡、三弦和月琴。在脸谱上,闻太师、包拯等人物的脸谱画法也与京剧截然不同。2011523日,鹧鸪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上河村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独特条件。

鹧鸪戏本身除了固有的审美、历史、社会等文化价值外,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不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使其具有了参与市场交换的资格,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大众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实施科学而合理的开发利用措施,才因此释放了自身生命力。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实现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巨大推手。

一、鹧鸪戏保护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鹧鸪戏保护现状。2006年,鹧鸪戏成功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临淄区政府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纂委员会编写《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批公布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0项;20106月,临淄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2011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传承保护鹧鸪戏,临淄区与朱台镇政府共同做了如下工作:

1、成立专项组织。为保护鹧鸪戏的传承,区级政府部门在上河村组织建立鹧鸪戏研究会,组成会员一百余人。在该研究会的努力下,建立起鹧鸪戏传承平台,发掘整理历史剧目并在历史剧目基础上不断编排新剧目,组织巡回演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演出队伍。

2、政府加强投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朱台镇政府对当地的文化建设愈发重视。自2014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组织下新建镇文化站综合楼多功能演艺厅,并在综合文体广场建设了大型的室外大舞台。2016年,上级部门拨付专项资金,投资建设上河村鹧鸪戏广场,该广场包括鹧鸪戏楼、鹧鸪戏博物馆、鹧鸪戏文化广场三部分,主要展出鹧鸪戏老艺人的资料、鹧鸪戏演出用服化道及剧本等,形成了以村为单位的几大功能为一体的鹧鸪戏区域保护中心。当地政府多次组织召开专家宣讲会,召集专家出版鹧鸪戏唱段精选、撰写专题论文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工作。

3、完善自身传承机制。在鹧鸪戏研学会的组织下,上河村组织鹧鸪戏演出42余场,累计观众6万余人。同时,更新剧本,新创作《双状元》《二龙山》《姑嫂英雄》等新现代剧本,改变鹧鸪戏的打击乐谱。在重视演出的同时,不忘自身的更新传承,组建高阳学校鹧鸪戏传承基地少儿艺术团、上河村鹧鸪戏研究中心艺术团,定期开展鹧鸪戏进校园活动,使得鹧鸪戏的传承不再局限于老年人中,改善“青黄不接”的困窘局面。

(二)鹧鸪戏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当地政府对鹧鸪戏保护做出不少努力,但当前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尚不成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存在不足。当地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不应局限在“保护”层面,更应建立“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机制,在保护的基础上推动非遗价值实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巨大经济潜力迸发。

1、缺乏品牌意识。品牌创建助力文化发展。近些年来,“IP”作为新兴词汇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中。“IP”原来是指知识产权,现如今又指能够在各个平台发挥作用并带来经济效益的各种衍生产品。推此即彼,也可以将IP文化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现如今国内已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联合其他商业企业的方式创建了自身独特的品牌形象。如,腾讯在开发的新游戏“延禧攻略”中,创建了文化传承人“绣娘”一角,并将“燕京八绝”植入游戏中。由此迅速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形成强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打造更广阔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市场,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双赢局面。反观鹧鸪戏的发展传承仅局限在临淄区范围内,且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甚微,更有甚者对鹧鸪戏闻所未闻。政府对鹧鸪戏的保护仍旧停留在传统方式上,更缺乏一种创建品牌的主动意识。

2、传播载体缺乏有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扩大其传播范围。目前来看,上河村鹧鸪戏的传播载体非常单一,局限在举办文艺汇演、参观博物馆的传统方式上,缺乏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传播浮于形式,严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率与传播活力。近些年来,随着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的不断发展,鹧鸪戏的传播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

3、管理政策亟待完善。尽管政府相关部门拨付给鹧鸪戏不少专项保护资金,在保护鹧鸪戏方面也做出不少努力,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良性保护机制,群众的保护热情和参与度不高。再者,当地政府对鹧鸪戏重保护轻开发的态度,使得鹧鸪戏内涵的经济价值实现受到了禁锢。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制定了严格的鹧鸪戏博物馆参观制度,登记手续繁琐,本应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大门紧闭,并且内部陈设的展出文物陈旧,可以看出已经较长时间未进行修缮。当地政府对鹧鸪戏的保护主体尚不清晰,组织协调力量没有充分发挥,管理意识老旧,缺乏系统的整套的保护传承政策,致使鹧鸪戏无法形成“全城参与,全民加入”的局面,民众的参与度较低。

二、鹧鸪戏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探析

朱台镇上河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与桓台、广饶、博兴三县接壤,地理位置优越,是鹧鸪戏的发源与传承村。该村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桐林田旺遗址、金陵寺、高阳故城遗址等的发现,使得该村具备发展文化强村、文化振兴的硬性条件。借此,上河村可以充分利用村内及其周边的文化资源,利用科学途径将其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实现鹧鸪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建成经济优村、文化富村的良好局面。

(一)品牌创建。上河村鹧鸪戏作为唯一以村为单位保存传承下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经济、历史价值。首先,鹧鸪戏的传承历史也是一部上河村的发展历史,其中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再者,鹧鸪戏演出服也颇具特色,色彩绚丽、花纹精美,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工艺。鹧鸪戏的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形成自身独特品牌的硬件条件。鹧鸪戏品牌的建立推广,不仅可以解决一批高素质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吸引人才返乡就业,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鹧鸪戏网红村,进而带动上河村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拉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格局。进一步说,做好鹧鸪戏品牌,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如今的尴尬局面,形成产业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鹧鸪戏品牌设计。创建鹧鸪戏品牌形象,首先需要找准品牌定位,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对鹧鸪戏服装进行改良,将鹧鸪戏元素充分与生活融合。例如,可以借鉴如今大热的系列联名产品,与周边的服装生产设计品牌强强联合,打造属于鹧鸪戏的独特服饰,可以是T恤、运动鞋、衬衫等现代生活服饰。同时,打造鹧鸪戏服装品牌,牢牢抓住鹧鸪戏自身的文化特色,借鉴鹧鸪戏服装设计技法,体现鹧鸪戏形象特点,能够使人们看到该服装便能联想到鹧鸪戏品牌,形成相关的品牌辐射效应。如此,在促进鹧鸪戏的宣传力度的同时又拉动本地区相关企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一批青壮年就业。其次,打造鹧鸪戏品牌,还可以推出鹧鸪戏的衍生品。例如,大家熟知的故宫,就是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推出故宫元素系列口红、故宫便签纸、故宫手绘印章以及故宫祥瑞帆布包等衍生品,既吸引了一大批青年群众的喜爱,带动故宫文化的传播,又促进了消费,一举多得。鹧鸪戏也可将产品与自身乡村文化紧密结合,借鉴故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经验。聘请专业设计人员设计鹧鸪戏专属IP小人偶、吉祥物;亦或是发行鹧鸪戏系列邮票、鹧鸪戏装饰物、鹧鸪戏盲盒等,加深年轻人对鹧鸪戏的了解。

2、鹧鸪戏品牌宣传推广。推进鹧鸪戏品牌推广,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品牌宣传意识。一个品牌仅仅形成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推广的过程。要充分考虑鹧鸪戏的受众群体,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特点设计开发不同的品牌推广路径。针对青少年重点利用线上的方式,首先可以建立一批鹧鸪戏文化公众号,创建戏曲直播平台、开设网络鹧鸪戏文创品牌店铺、鹧鸪戏服化道体验馆等,实现市民足不出户享受鹧鸪戏“云”陪伴;同时,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对数字文化旅游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利用当今的数字技术、VR技术推出鹧鸪戏网络体验项目,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体验,让鹧鸪戏“活起来”。针对中老年群体,政府可以定期举办鹧鸪戏演出、鹧鸪戏参观等大型线下活动,让鹧鸪戏真正“动起来”,实现鹧鸪戏品牌的动态推广宣传。其次,要整合鹧鸪戏品牌宣传推广路径,最大限度实现低成本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直接带动上河村乡村文化振兴。同时,数字技术、新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传媒方式的利用,扩大鹧鸪戏影响范围的同时提升了人们保护鹧鸪戏的意识。

(二)旅游开发。鹧鸪戏作为上河村特有的优秀乡土文化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旅游开发顺应了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对上河村的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如何科学的发展乡村旅游亦成为了新时期的热门话题。鹧鸪戏是上河村村民在长期的乡土生活中创造出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地域独特性、艺术性等特点。当地政府可以在鹧鸪戏的这些特点基础上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我们要在保持鹧鸪戏本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开发,打造专属于上河村的鹧鸪戏特色旅游品牌,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元素,丰富上河村文化底蕴,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1、资金资源。当前的资金投入仍不足。鹧鸪戏博物馆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建设低级,且缺少维护资金,不少陈设的服装、道具、展板等已经破旧不堪。这不仅仅是缺少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问题,更缺乏社会大众的多元资金。针对这一问题,朱台镇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政府专项资金争取力度,通过税收、财政手段结合,更要开辟思路,扩大资金的来源途径,增加社会大众筹资渠道,为鹧鸪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2、人力资源。当前的鹧鸪戏发展保护仅仅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起不到科学保护开发的作用,也因此会走不少弯路。而且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相关人士不仅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更要熟悉旅游开发与产品经营。因此,仅仅是村民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上河村更需要的是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政府出台相关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树立人才观念,可以依托当地山东理工大学的资源,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3、技术资源。现在上河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技术应用极其落后,仍然停留在低级的人力阶段,科技发展滞后。对此上河村可以引进借助VR模拟、3D实景、云端等一系列技术,与乡村元素结合,倡导村民参与其中,借鉴大热的“农家乐” “渔家乐”旅游模式,打造涵盖“吃、住、购、娱”的一体化全方面上河村旅游产业链,整合资源,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满足各个年龄段需求的上河村鹧鸪戏旅游基地。

在整合这三项资源的过程中,政府可以扶持一批中小型的特色文旅企业,培育上河村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带动周边其他项目的发展,增强上河村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与经济活力。

(三)非遗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资源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其自身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既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又可以提升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文化润心,教育创新。非遗的传承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科学延续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复兴伟业方可致远。

1、融入社会大众的教育。教育能够给予文化以生机和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地政府可以联合周边高阳小学、中学等,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在语文、美术、历史、音乐教学中加大传统文化学习的比重,开发特色鹧鸪戏课程,结合学生兴趣,制定课程规章。学习鹧鸪戏延伸出的美学、历史、文化、乐理知识,提升中小学对鹧鸪戏的认识。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参观当地鹧鸪戏文化广场、鹧鸪戏博物馆等,亲身感受鹧鸪戏文化,深刻体会鹧鸪戏,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寒暑假可以开展鹧鸪戏相关假期公益培训,学习鹧鸪戏的相关技法知识,创建鹧鸪戏公益社团、兴趣班等,聘请传承人到学校做鹧鸪戏的宣传、讲解,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

2、非遗传承人的教育。扩大鹧鸪戏传承人队伍,完善鹧鸪戏传承人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开发。但近年来,上河村对鹧鸪戏传承人的教育力度不大,传承人研究成果的保护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目前,上河村的非遗传承面临着传承人流失、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要加强统筹,创办多元办学模式,实现农村鹧鸪戏传承人职业化教育,建立专门的鹧鸪戏研究室,联合办学,吸纳个人加入鹧鸪戏的传承中去,政府主导建立民间的鹧鸪戏社团,提供资金支持。其次,以市场为主导,创新传承人创作模式。鹧鸪戏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层面,更应该加入到农村的文化经济供给中去。在市场引导下,教育传承人创作符合现代大众口味的新剧本,进行有效的产业推广,增加鹧鸪戏戏曲的社会影响力。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有计划地开展传承人再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在农村科学均衡发展,将教育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上河村乡村振兴提供文化上的智力支持。再次,有效的非遗传承人教育需要在现行工作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创新培养人模式,为培养实践者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规范政府行为

1、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当前,鹧鸪戏保护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上级部门的专项拨款。这种资金来源渠道尽管比较稳定、风险小,争取资金的时间等成本也较小,但是这部分资金数额并不大,可能出现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对此,政府相应部门一方面可以广泛发动社会群众,征集社会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税收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扩大资金来源。

2、规范专项资金使用。政府相关单位在拿到相关拨付资金后,应专款专用,建立非遗专项资金使用明细账。这种做法一方面加强了对相关人员的监督;另一方面提供资金使用的纵向对比情况,从而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同时,在使用资金前,相关部门应当提前做好预算,尽可能地做到资金按需拨付,确保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避免资金浪费的现象。

3、激发群众保护潜力。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政府对鹧鸪戏的实施保护主体尚不清晰,组织协调力量没有充分发挥,管理意识老旧,缺乏系统的整套的保护传承政策,鹧鸪戏无法形成“全城参与,全民加入”的局面。对此,相关部门应提高意识,加强鹧鸪戏教育,不仅是加强鹧鸪戏传承人的职业教育,更要加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鹧鸪戏的市场竞争力。 (通讯作者:古力哪尔·麦买提)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丹.临淄民歌的艺术特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张伟.临淄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张振鲁.村落地方戏的调查与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

4]汪杨.鹧鸪戏初探[J.当代音乐,201620.

5]刘瀚熙,李梦姣,李易繁,廖丹,肖爽.基于态势分析与文化+的普通旅游镇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9.

6]孙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为例[J.艺术百家,2018.34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8054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