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有利于实现产业和都市圈集聚联动效应,从而促进都市圈经济发展,提高都市圈城市成员福利。本文以沈阳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对产业集聚模式与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补齐都市圈产业集聚短板,为沈阳都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沈阳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
基金项目:沈阳工业大学2021年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专项课题(编号:FWDFGD202100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31日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方向,也是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沈阳都市圈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形成完善的产业集聚模式则是保障沈阳都市圈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
一、沈阳都市圈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产业集聚模式主要分为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产业多样化集聚。前者反映特定空间范围内某一优势产业的集聚程度,后者反映特定空间内产业多元化水平。
(一)产业专业化集聚。产业集聚判断指标有两个角度:经济视角与就业视角。本文以就业为主要标准,采用相对产业专业化集聚指数测度沈阳都市圈的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
1、相对产业专业化集聚。相对产业专业化集聚指数,即i地区j产业就业占i地区就业总人数与全国j产业就业占全国就业总人数比重的比值。公式为:
RISA=MAX(Sij/Sj) (1)
RISA值越大证明该地区该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水平越高。2019年沈阳都市圈19个细分行业相对产业专业化指数如表1所示。(表1)
测算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2.86)、采矿业(2.62)、电煤水(1.65)是都市圈专业化集聚水平最高的前三位。部分服务类如金融(1.36)、公共(1.27)、水利环境(1.14)、卫生(1.08)、文化(1.05)也存在着较强的专业化集聚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沈阳都市圈虽隶属辽宁老工业基地,但制造业(0.95)集聚并未体现出明显优势。
图1显示了2001~2019年沈阳都市圈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01~2014年都市圈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波动上升;2015~2016年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快速下降;2017~2019年产业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达到近年来的峰值(4.23)。(图1)
2、产业专业化集聚比较。借鉴于斌斌(2015)的研究,选取上海都市圈(功能完备型)、武汉都市圈(后发赶超型)、哈尔滨都市圈(势能潜力型)三大典型都市圈为分析对象,比较2001~2019年各都市圈的产业专业化集聚平均水平,发现沈阳都市圈产业专业化集聚处于中等水平,低于上海、武汉都市圈,高于哈尔滨都市圈,如图2所示。(图2)
(二)产业多样化集聚
1、相对产业多样化集聚。赫芬达尔指数可以反映地区内产业多元化水平,其倒数可用于测度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为便于各都市圈之间比较,本文加入总体平均就业水平,构建相对产业多样化集聚指数,公式为:
RIDA= 1■Sij-Sj (2)
RIDA数值越大,表明地区各产业呈现均衡发展态势,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也能更有效应对国内外经济风险。
从行业特征看,沈阳都市圈的采矿与电煤水具有明显集聚优势,传统制造业和批零业等经历了产业集聚优势向产业集聚弱化的转变,农林牧渔、交仓储等行业的产业集聚相对水平则呈现波动的不稳定趋势。从多样化集聚平均水平看,以2008年为拐点,沈阳都市圈产业多样化集聚呈现“余弦”曲线式发展,2016年以后,都市圈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骤降,与产业专业化集聚发展趋势恰好相反。(图3、图4)
2、产业多样化集聚比较。从平均水平看,沈阳都市圈产业多样化集聚处于较高水平,仅低于上海都市圈。但自2016年起都市圈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骤降,说明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不良,也可能是引发都市圈乃至辽宁经济断崖式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图5)
二、新发展阶段沈阳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对策建议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高水平集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推动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的第一动力。在“一带一路”和“国家中心城市”战略部署下,紧抓“辽宁智造2025”和“互联网+”新契机,以创新驱动战略破除行政区划藩篱,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体系创新、协同发展动力创新。
1、协调是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的内在要求与手段。沈阳都市圈产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此消彼长,但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角度,两者并非零和博弈。要兼顾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两手都要硬,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以都市圈整体实力增强为着眼点,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城镇与农村、传统与新兴之间的关系,放大集聚辐射和产业协同效应。
2、绿色是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的方向。都市圈的发展不能单纯以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作为成绩标准,而是要加大绿色生态保护指数的权重,走产业结构与生态保护双优化的共赢之路。
3、开放是都市圈实现产业高水平集聚的重要战略。对外开放水平直接影响都市圈的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提升都市圈产业集聚水平,必须主动连接国家战略的三条重要经济合作走廊,深化东北振兴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形成沈阳都市圈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
4、共享是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的归宿。沈阳都市圈产业集聚的最终目标不是形成“一家独大”的单极模式,而是要放大产业集聚效应,经由渐进共享,建立社会公平分配和保障体系,最终实现都市圈各城市共享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发展成果。
(二)编制专项规划指导产业高水平集聚。当前支持沈阳都市圈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主要有《沈阳经济区建设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沈阳经济区同城化发展共同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沈阳都市圈发展战略规划》,各城市“十四五”规划对融入沈阳都市圈也提出了重点项目安排,可以说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已上升为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因此,要提升都市圈产业集聚水平,放大集聚辐射效应,必须顶层设计先行,结合都市圈各城市优势禀赋,制定《沈阳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专项规划》(下称《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为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绘制远景蓝图,是总体性的战略部署。应在突出市场调节的前提下,将政府管控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因此,《专项规划》应重点围绕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以下几个领域展开:一是协调区域资源要素配置。从都市圈一体化产业利益出发,追求都市圈整体资源利用最大化。要认识到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既要杜绝对资源的恶性争夺,更不能出现以邻为壑的破坏临地资源的“零和博弈”现象。二是规划区域产业共建门类并设定准入限制。产业发展并非单纯由市场或政府能够调整和规划,支撑产业发展的资源稀缺性、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制约关系也制约区域产业门类。政府应在循序市场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列明区域产业负面清单并设定最低阈值标准。三是建立产业集聚激励机制。单靠市场力量推动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需要较长时间,可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集聚创新体系、搭建创新平台,提供创新专项基金和成果转化激励奖金等方法,为产业转移和配套提供奖励,快速实现以创新驱动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
(三)区域分工合作促进产业高水平集聚。促进沈阳都市圈产业高水平集聚,就必须对区域内产业细化分工、产业间加强合作。一是各部门要协作联动,依据各城市资源优势,以都市圈整体利益为主线进行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完善交通设施、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达到区域间互通有无、资源整合的目的;二是在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宏观管理能力,协调地区间跨产业合作,通过延链、补链等方式构建主导优势产业较为健全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区,最终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1、产业细化分工安排
(1)沈阳市: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全面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发挥省内重要产学研实践基地和装备制造业的雄厚产业基础,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规划,不断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综合集成应用,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兼具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现代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装备制造业剥离并专业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对都市圈其他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鞍山市:建设生态经济与现代产业发展配套高地。发挥资源丰沛、自然条件优越,又位于都市圈与辽宁沿海经济带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将资源优化配置在生态文旅产业、特色农业上;精准定位城市职能,打造都市圈重要原材料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加工配套基地。科学培育特色新兴产业,以高新区为承接区,建设激光科技产业园;以经济开发区为承接区,建设高端阀门产业基地;以铁西工业经济区为主要承接区,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依托经济开发区,打造国家级煤焦油深加工、镁化工、工程塑料(尼龙)产业基地、高端涂料和健康制造生产基地,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中贡献力量。
(3)抚顺市:建设东三省煤机产业转型发展高地。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发挥采矿业与煤电资源优势,坚持以创新为煤炭产业转型动力,将作为燃料的煤炭资源深度转化为工业原材料。积极探索煤炭产品深加工,延伸煤产品产业链。加快建设煤产品精细化工基地、煤机装备制造业基地、焊接材料特色基地等。坚持以“非煤产业突破”为进一步转型战略,以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联合哈工大、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和高端装备用钢等新材料产业。调整产业功能定位,以煤为基,一体多面发展,利用地缘优势与沈阳核心城市同步提升。
(4)本溪市:建设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发展高地。依托绿色矿山建设,打造绿色原材料基地;支持本钢建设千亿级钢铁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依托本溪高新区,基于上药集团化学创新药、高端仿制药,建设国家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国家旅游度假区。
(5)辽阳市:建设“沈大哈长”沿线主轴制造业发展高地。发挥位于“沈大哈长”沿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地域优势,坚持大化工方向,以延链、补链、强链为目标,推动芳烯烃及精细化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超千亿元的芳烯烃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紧抓高端化、轻量化、多元化发展方向,将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扶持规模以下高技术制造企业,以高端化、智能化、产业链协同为方向,企业协同配合技术合作,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面结合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水平。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北方先进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
(6)铁岭市: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高地。立足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将现代农业理念、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融入农产品产销过程,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延伸农产品精加工产业链,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科学谋划农业功能区划,形成专业、特色、生态位特征的有序布局,向北借力蒙吉黑丰厚的农产品资源,建设现代农业庄园。拓展向辽西北地区辐射带动范围,带动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
2、产业协同联动发展重点领域
(1)沈抚共建“飞地”配套产业基地。积极推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共建“飞地”配套产业基地。立足望花经济开发区作为辽宁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重点产业园区,重点提供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飞入”条件,加强与沈阳的产业战略合作。充分利用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政策叠加效应,大力承接沈阳汽车、飞机等产业外延外溢,推动与华晨宝马的配套协作,放大沈、抚两市千万级人口优势共建旅游大市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补偿机制。
(2)沈本推进医药产业、高新产业有效联合。充分发挥沈阳与本溪两市比较优势,努力推进医药产业、高新产业有效联合,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合作共建国家级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推动医药和健康产业向沈本新城集聚,与沈阳医药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共同体。主动承接沈阳相关产业辐射,推动本钢、福耀玻璃、华岳精工等重点企业与宝马、通用、华晨对接合作,通过发展精品钢材和新型建材产业,为沈阳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原材料。利用沈阳和本溪的生态优势及旅游资源优势,共同建设沈本绿色休闲度假带,打造山水旅游精品线路,与沈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推进旅游产业合作等。
(3)沈辽鞍合作共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带。沈阳与辽阳两地依托沈西工业走廊,协同建设铝合金板带箔生产和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大力培育辽阳中欧产业园。沈阳与鞍山主攻先进装备制造业合作,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提升,共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航空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鞍山港与沈阳港错位发展,共同提高两市开放水平。
(4)沈铁合作共建农业协同发展基地。重点围绕高效设施农业、农产品产销、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方面10个方向深化战略合作,实现更多绿色、优质、高端农产品进入沈阳都市圈市民“菜篮子”。推动高效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都市圈内科研院所到铁岭开展高效设施农业研究和试验示范,鼓励铁岭市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到沈阳落地试验、创新转化。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集聚区,做大做优玉米、水稻、油料、饲料、生猪、肉鸡、肉牛、梅花鹿、榛子、蔬菜等“10大产业链”,打造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农产品优势区。
(四)自贸区发展助推产业高水平集聚。沈阳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以自贸区为中心,健全有助于推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成长的体系,依托辽宁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以产业升级改造为手段,主动加入东北亚区域产能协作,构建全球化的区块优势产业链,推动产业架构的集成化和科学化。激励智能化设备、航天制造、车辆生产、互联网、生物医药与尖端仪器设备等实体经济行业的自贸区集聚;提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商贸物流、金融业等服务业的自贸区集聚;运用地区政府投资建立的行业人才资助基金,吸引高端人才、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孵化器等要素资源的自贸区集聚。
紧跟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主动探索自贸区的改建新思维。重点围绕创新制度体系、推动架构调整、改进营商环境,进一步加深对外开放,从学习经验、立足战略目标角度入手,制定自贸区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手段,把辽宁自贸区打造为引领沈阳都市圈乃至东北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对接中韩自贸区的纽带桥梁,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枢纽、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竞争力的新动力。
综上,本文通过测算沈阳都市圈的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产业多样化集聚指数,发现沈阳都市圈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高,证明本区域并未根本性脱离单一产业结构陷阱。从积极方面看,近期内的区域发展仍可享受规模经济红利。但在新发展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度专业化不利于分散经济风险,应对全球性挑战。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下降可能使未来沈阳都市圈经济增长背负巨大压力。针对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本文提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高水平集聚、编制专项规划指导产业高水平集聚、以区域分工合作促进产业高水平集聚、借自贸区发展助推产业高水平集聚等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1.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沈阳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军.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20(09).
[2]李杨.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9(04).
[3]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