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利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相关研究成果,绘制近几年中国模块化生产网络与价值创新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模块化生产网络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目前的研究主题聚焦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制造业模块化生产网络与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的结合研究。
关键词: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生产网络;制造业;可视化分析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模块化生产网络价值创新助力新旧动能转化研究”(编号:18CKJJ26)阶段性成果。通讯作者:孙芳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9月1日
20世纪90年代,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加快融合发展,全球的制造业部分产业逐步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模块化生产网络。现阶段,我国制造业肩负着重要责任。因此,对国内“模块化生产”领域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十分必要。本文利用专业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从时间和研究者分布、关键词聚类、热点词凸显方面,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探寻现有研究中“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的后续发展提供铺垫和借鉴,并为中国制造业嵌入模块化生产网络、走出“低端锁定”困境以及优化全球价值链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模块化生产网络研究数据来源
“模块化生产”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以“模块化生产”为检索主题词,以期刊检索为检索条件,期刊来源界定为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4日,共得到1,499篇文献,文献时间范围为1999~2021年。因模块化涉及的学科范围较为广泛,尤其是模块化技术研究分布于多个学科,考虑到课题主题“模块化生产网络”属于经济管理学科,因此进行了学科属性的筛选,仅保留经济和管理相关学科;进一步删除题录信息不全的文献,并通过NoteExpress软件去重后最终共得到710篇有效文献。
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一)时间特征与发文量分析。年度发文量是衡量“模块化生产”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自1999年开始,国内关于模块化生产的研究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1999~2002年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从2003年开始,研究发文量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2008年75篇是一个爆发点和转折点,之后发文量逐年减少,2012~2018年较为平缓,每年发文量保持在30篇以上,近两年来“模块化生产”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图1)
(二)研究作者分析。通过对研究作者的知识图谱分析,可以了解“模块化生产”领域研究具有较大贡献、重大学术影响力的科研人员和主要研究机构,有助于厘清研究主题的知识互动关系。图2是“模块化生产”相关发文1999~2021年(8月4日之前)作者发文量的统计情况,涉及作者986位(含第二、第三作者),有786位作者仅发表1篇相关主题论文,占比80%,发表2篇的作者占比12%,发表5篇以上的仅占比3%,说明“模块化生产”相关研究论文作者分布较为广泛,具有“百家争鸣”的研究特征。(图2)
通过“模块化生产”研究作者的共现图谱分析,如图3所示,共得到506个节点,连接数为293,密度为0.0023,表明该知识图谱网络分布集中度不高,说明该研究领域的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存在连线的作者节点多为小规模合作网络,如以郝斌为核心的与任浩、冯增田等的合作网络,以芮明杰为核心的与余东华、刘明宇等的合作网络等,但大多数作者都为独立研究。(图3)
从发文机构来看,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发文量分别为34篇和33篇,为发文量在第一层梯队的研究机构;其次为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发文量分别为24篇和21篇;发文量在10~20篇之间的研究机构较多,如浙江理工大学(17篇)、中国人民大学(15篇)、重庆大学(14篇)、南京财经大学(14篇)等高校。结合表1研究作者和所属研究机构分布情况来看,发文量最高的是同济大学(2010年之后是华东理工大学)的郝斌(20篇),紧随其后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分别是同济大学的任浩(16篇)、复旦大学的芮明杰(14篇)、重庆大学的尤勇(11篇)和山东大学的夏辉和余东华(10篇)。以上分析表明上述高校以及所属这些高校的研究者是研究模块化生产领域的主力军,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图4、表1)
三、研究热点、主题与前沿
(一)研究热点。期刊论文中的关键词是对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可视化分析利用对某个研究领域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来把握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的演变状况。1999~2021年期间,“模块化生产”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关键词总计526个,频次≥5的关键词为42个。关键词“模块化”以307频次居于首位,“模块化生产网络”频次为16次,位于第8位。前十位高频关键词的使用频次在13次以上。(表2)
根据关键词词汇云,并结合采用ROST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的语义分析,如图5、图6所示,可以看出关键词制造业、价值、发展、技术、产业、创新、企业和模块的网络密度都比较高,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反映了“模块化生产”领域研究的焦点。(图5、图6)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采用LLR算法(对数似然算法),生成“模块化生产”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聚类评价指标Modularity值(Q值)为0.8875,Q值的大小表明网络的聚类效果,值越大则网络的聚类越好,Q>0.3时,则表明呈现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聚类分析结果最终呈现17组关键词聚类,表3补充列示聚类的具体参数信息,其中Silhouette值是用来衡量网络同质性的指标,越接近1,表明网络的同质性越高,如果Silhouette≥0.5,则可以认为聚类结果是合理的,Silhouette≥0.7时,表明聚类结果是具有高信度的。可以看到,表3中17组关键词聚类的Silhouette值均大于0.87,表明聚类结果是具有高信度的。结合图7与表3得到的结果,并在研读“模块化生产”领域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该领域以往研究关注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1)模块化及其运用,包括产品模块化、产业集群与产业模块化、模块化组织(组织模块化)、模块化生产;(2)模块化生产网络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与跨国公司;(3)模块化对价值影响,包括价值模块、竞争优势、创新路径、产品创新、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价值网络。(图7、表3)
(二)研究主题的演进脉络。CiteSpace的时间线图是在聚类图的基础上加上时间元素,由此显示每个聚类中关键词的发展情况。根据“模块化生产”研究的时间线图,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研究主题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模块化生产”研究大致经历了发端到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平稳期和深化阶段。(图8)
第一阶段: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到2008年是模块化生产研究由发端到快速发展阶段。加入WTO之后,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企业进入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准入门槛,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价值链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充分利用劳动成本低的优势,承接全球主要的生产制造环节,但也存在着品牌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劣势。聚类0#模块化发端于该阶段,居于高度中心度,Silhouette值为0.937,模块化的相关研究为该聚类的后期研究以及其他聚类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代表性关键词如产品模块化、产业组织模块化、产业价值链模块化、产业价值网、大规模定制、个性化需求、生产模式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成为该阶段的研究热点。
第二阶段:2009~2018年是模块化生产研究发展平稳时期。金融危机后,西方工业大国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保持他们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数字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个时期全球性的模块化生产网络逐步形成。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品牌附加值低,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卡脖子”问题,已成为制约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突出问题。建设制造强国成为我国应对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工业革命重要战略举措。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本阶段代表性关键词有创新路径、模块化创新、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制造业升级、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路径、先进制造业等;模块化应用进入了模块化生产网络阶段,代表性关键词有模块化生产网络、治理模式、信息协同机制、竞争优势、价值网络等。
第三阶段:从2019年至今是模块化生产研究的深化期。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五个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制造业领域来看,就是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更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更换旧产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因此,可以看到本阶段代表性的关键词如大数据、数字化转型、创新生态系统、跃迁路径、颠覆性创新、多维度模块化、合作伙伴多样性等,突出了这个阶段经济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问题。
(三)模块化生产研究前沿。模块化生产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占有了重要地位,通过词频较高的10个关键词的突现度,可以探测“模块化生产”领域的突现概念和潜在性的研究问题,从而定位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如图9所示,2001年的“大规模定制”、2006年“模块化生产”、2007年的“汽车产业”、2008年的“跨国公司”反映了模块化生产研究初期的研究热点,“产品模块化”
“服务模块化” “战略新型产业”已经演化为较为成熟的主题,研究热度逐渐下降至平稳;“技术创新”自2014年到2018年为上升性突变,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图9)
综合来看,在模块化应用到制造业企业过程中,现有研究从产品模块化到组织模块化,再到模块化生产网络,对模块化生产的成因与效应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奠定了模块化生产网路研究的理论范式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但是结合高质量发展背景,中国制造业在供给侧改革与转型过程中,如何发挥模块化生产网络的价值创新效应,以新兴经济体角色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驱动者,这方面的理论构建以及研究范式有待于进一步推进。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柯颖,王述英.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08).
[2]李铁成,刘力,吴娜妹.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会展产业全球化与区域化研究[J].江苏商论,2022(04).
[3]李奕.基于全球价值链分析的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测度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
[4]罗珉,徐宏玲.组织间关系:价值界面与关系租金的获取[J].中国工业经济,2007(01).
[5]刘欣.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竞争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15).
[6]龙勇,穆胜.模块化生产网络治理模式选择动因及演化趋势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3(05).
[7]刘芸.架构创新能力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8]彭本红.模块化生产网络的治理模式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1(02).
[9]王娟,张鹏.服务转型背景下制造业技术溢出突破“锁定效应”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02).
[10]谢富胜,高岭,谢佩瑜.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9.35(11).
[11]朱瑞博.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整合架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01).
[12]郑帅,王海军.模块化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机制——海尔集团2005-2019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