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新形势下,如何把握人才优势,将高校毕业生积极主动地转入社会发展中来,发挥潜在优秀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是社会、高校、家庭,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应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分析,基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结构等变化,分析产生现状的原因,并提出避免高校毕业生陷入“慢就业”的对策,以此规避毕业生消极陷入“慢就业”,进而主动走出象牙塔,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就业服务
本文为宜宾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辅导员专项)重点项目:“‘慢就业’现象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研究”(2022SZZD09)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7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社会各界都应发挥主体责任,以进一步实现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022年6月,习近平在视察某高校时说道:“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对于如何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实做细,如何发挥好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并联作用关系,避免学生踏入消极“慢就业”,如何发挥好高校的人才培养价值,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以及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大学生“慢就业”进行剖析和探究,是做好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对就业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力争将消极“慢就业”转为积极“慢就业”直至积极“就业”,力保“稳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调查
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就业去向等甚为关注,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慢就业”的研究却很少,而近两年社会对“慢就业”的关注度在逐渐提升。国外将“慢就业”的现象称为“GAP YEAR”(译为“间隔年”)。国外相关研究认为,“慢就业”指的是就业与失业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大多数评价较为中立。于国内研究而言,国内“慢就业”问题正式引起大众关注是在 2015 年记者卢越在工人日报上发表文章《“慢就业”:如此“任性”为哪般?》之后。“慢就业”到底是一种新的就业观,还是大学生逃避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还是在打破传统就业理念的桎梏?对此,学者们意见不一,但是社会中大多数人对于“慢就业”持消极否定的态度,认为是主体主观不愿意就业、不想就业、逃避就业而致。但在本文看来,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慢就业”并不等于“失业”,也不能等同于毕业生们躲避就业,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主要有以下现状:一是以升学及考公为主的“慢就业”现象普遍化。当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部分本专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饱和状态,用人单位倾向于学历高、好学校的高校毕业生,在某种情况下,间接使得部分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通过其他途径间接就业,并且受社会形势以及家庭影响,大多毕业生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追求更高学历以及更为稳定的工作中,所以这部分学生陷入“慢就业”,而不是不就业。二是毕业生对就业市场及就业形势把握不明,过于看好就业市场,大部分毕业生刚离开学校的象牙塔,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且劳动力市场缺乏优秀劳动力资源,对于自己过分地盲目自信,尽管有辅导员、已就业师兄师姐等的就业经验介绍,其仍然认为市场岗位充足,只要自己愿意参加工作就能有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要骑驴找马,不能稳定也不想选择手中已经获取的工作,认为就业机会一大把,而无法看清真正的就业市场机会,从而陷入“慢就业”。三是毕业生对“慢就业”态度消极,但已踏入隐形“慢就业”行列,虽然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不是“慢就业”一族,但是在进行就业意向选择时,没有充分考虑个人实际能力是否匹配,如果不满足,便一直期望得到满足,要追求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不是先就业再择业,从而在这样一个找寻更满意的工作的过程中已无形踏入“慢就业”行列。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及升级,基于社会发展、高校培养以及毕业生个人需求而言,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主观的能动性也要随之改变,使其可能会适应不了社会节奏及变化,从而陷入部分矛盾体系中,以致高校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积极或消极地陷入“慢就业”。本文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影响因素分析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
(一)观念矛盾。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就要就业,但在时代变化与发展中,早期计划经济时代的毕业分配工作早已不复存在,受到经济变化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受到多重矛盾影响。第一,家庭与个人观念的矛盾。家长们认为找工作要好,现在家里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支撑起孩子未工作前的费用开支,所以一定要找到满意的工作,不能将就,甚至有家长要求必须考上公务员或者考上研究生等。不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家族里的其他亲戚们也在说要找就找好工作,宁愿“慢就业”,甚至不就业也要找到使自己以及家庭满意的工作,而不是想要做自己喜欢的、符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工作。所以,家庭的期望与学生个人意愿产生矛盾时,学生会遵循家庭期望,不是不就业只是“慢就业”。第二,个人期望与现实矛盾。过去,大学生一直被视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理应找到体面、高回报的工作,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本科毕业人才逐渐增加,毕业生的个人期望会与市场期望形成落差。比如在薪酬方面,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其毕业后工作的薪酬应该高于市场同岗位类型的平均薪酬,但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工作经历以及实践能力等因素匹配不了现有岗位能力要求,往往很难达到平均薪酬,甚至有可能低于市价平均值。在这样的落差下,毕业生们开始表示不愿意投入市场工作,选择升学或者进入体制内避免陷入这样的落差,无法在现实中开展求职,从而一直寻求高质量的就业,考不上便一直考,进一步陷入“慢就业”。
(二)供需矛盾。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上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行各业的规模以及市场增速也在放缓,经济增速变缓所带来的矛盾,使得毕业生踏入“慢就业”。一是市场用人需求与供给矛盾,市场的用工需求及岗位提供数在近年来稳中有降,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的市场岗位需求数相比2021年下降了近三百万个,使得整个市场的用人需求减少,这一变化无疑给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不愿意参与就业、不想就业,无形中陷入“慢就业”。二是毕业生需求与社会供给矛盾,本科毕业生在专业的实践以及选择中不如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这一客观原因使得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得不到相对的满足,在经济以及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下,很多毕业生愿意改变就业方向,但却因不符合专业,市场无法提供岗位而被迫陷入“慢就业”中。当今高校专业建设中,大部分属于传统门类专业,与当下的新兴产业以及朝阳产业联系不够紧密,市场供给减少,而这部分毕业生需求仍然存在,无法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从而踏入“慢就业”。
(三)社会矛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主要矛盾转为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变化下,传统的大学毕业生只是为了工作而找工作的观念已不复存在,随着经济的向好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家庭及个人期望值也在不断变高,家庭的要求以及毕业生的高标准就业使得毕业生对就业产生高期望,希望一次就能找到好工作,如果没有找到,便一直找,陷入“考研”潮、“考公”潮等高质量就业队伍,这正是社会矛盾的体现,需求与环境的不断变化激发了毕业生不断追求高质量工作的选择,使得毕业生陷入时代性的“慢就业”。
(四)能力矛盾。在对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中,薪酬、地区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占比较大,当期望与现实不符时,毕业生们往往不会查找是否为自己能力不符。当下,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社会需求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偏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毕业生的能力与市场需求是否匹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其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个人的执行能力在个人预估以及实践检验时往往出现偏差,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高工资、符合自己期望的好工作,但自己的能力却无法匹配,盲目追求热门行业、热门岗位,无法落到实处,在经过社会打击后,产生巨大的落差从而加剧陷入“慢就业”。
三、转变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对策建议
如何避免高校毕业生消极被动陷入“慢就业”队伍,是当下高校培养人才应考虑的任务。就业是民生工程,民生工程事关社会发展,所以要联结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转变就业观念,务实行动。面对越发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要积极主动转变相关就业观念,主动出击,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意向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实际与个人实际,在追求高薪酬的同时匹配自己的能力,务实就业意向选择,正视工作内容与职业收入。在学校学习与社会实习中找准自身定位,落实科学就业择业,提高自己的学习与行为能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驾齐驱,要积极主动引导毕业生选择就业方式,树立多元目标,不能一味追求不符合实际的高质量就业,要落实、务实行动。
(二)落实责任主体,培养人才。就业是民生工程,民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主体的参与。首先,家庭教育要做到积极引领,积极沟通,尊重子女意愿,不能一味强调高质量就业,不能一味地“大包大揽”,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以社会实践能力为主,积极向孩子推荐符合其能力、取向的就业意向选择。其次,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社会发展与需求,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就业路径培养以及就业服务体系,更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能够符合社会就业选择人才目标。再次,政府及社会要主动拓展就业资源,为高校学生搭建多元化就业平台,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及人才市场要充分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强化就业服务工作,既助力企业发展,又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达成。
(三)强化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扩大经济总量,才能不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建立健全就业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应届毕业生相应权益,避免出现就业歧视以及不能保护毕业生劳动合法权益等问题,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给予创业扶持与奖励,落实相应政策。要与高校就业指导一起,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落实如“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等相关基层就业政策,保障毕业生相关权益,以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就业。
习近平曾说:“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发展中,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要充分挖掘自己的能力,选择与自己匹配的就业意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避免陷入被动或消极“慢就业”,鼓励青年大学生投入基层一线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1.宜宾学院;2.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姬迎喜,邓泽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4).
[2]李川,李艳霞.高校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07).
[3]孙瑜,冯楠楠.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积极就业观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4).
[4]王嘉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7).
[5]王文熙.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9.
[6]禤欣,许哲曦,刘阳.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