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其整车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发展潜力较高。本文主要运用SCP范式,从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虽然市场规模巨大,但仍然存在着部分行业技术集中化程度过高、产品布局差异化不明显、市场绩效偏低、监管不到位等现象,这极大地制约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应适度监管,平台应主打差异化服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SCP范式;发展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5日
自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以来,“碳排放”逐渐进入各国气候环境学家的视野,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面前,我们对碳排放变得越来越熟悉。2019年,中央各部门共同提出《绿色出行行动》,这是中国绿色环保行动开始以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的绿色出行活动的举办。本文基于哈佛经济学派的汽车产业市场组织结构理论,从汽车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对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现状进行案例分析,探寻该产业快速崛起的奥秘以及近期问题频出的症结所在。本研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得出的结论可以给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兴起了许多自主品牌,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也不断深化,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日益完善,越来越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其产量和销量已经连续五年处于世界第一位,累计销售量达450多万辆,占世界销售量的50%以上。汽车上下产业链密切配合,电池、电机、电控等重要领域不断创新,成绩显著。汽车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汽车全产业链密切配合的结果,也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精准施策有着紧密的关系。全球科技、经济不断发展,汽车产业的创新和与国际分工合作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产业运行呈现新的态势。这一系列现象固然是市场经济大潮下风云变幻的表现,但是其行业自身也值得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新能源电动汽车主要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电动汽车而言的,按照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指的是宽泛广义的大型新能源电动汽车;另一类则是广泛狭义的小型新能源电动汽车。由于中国产业链的组织经济理论主要目的是从产品供给者的利益角度对中国市场经济结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本文从一家新能源电动车配件生产商的经营角度来进行案例分析。一般来说,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出壁垒等均是直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产业集中度。产业集中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经济产业或一个市场中对于卖者或市场买者的相对产业规模集中度的程度。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技术管理和国家核心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各技术方面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强弱也完全可以通过产业市场集中度的表现反映出来。我国小型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主要属于中度市场集中型和寡占型,还不属于具有一定规模型和经济型,总体来说,现在我国的小型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国际市场整体集中度仍然不高。
从当前影响企业市场集中度的几个因素来看:第一,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容量保持不变的背景下,规模越是庞大的大型企业,市场集中度就相对愈高。现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只有几个强者,但依旧无法比肩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商。不只技术受限,生产速度以及生产质量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第二,如果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企业市场生产容量持续扩大增长速度,也可能会严重阻碍企业市场集中度的不断升高。新能源电动汽车属于现代科技产物,包含了多种高科技事物的组装融合,最主要的部件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单独这一系统就涵盖了纯电、油电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动力系统。当下市场中有许多具有强大资金流并且同时拥有高科技电子技术的高新产业,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完全可以集合高端技术手段、融合资金,直接在短时间内形成更加先进、领先当前市场的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整合国内优势资源,对国际市场造成冲击。
(二)产品差异化。产品上的差异化已经是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客观来说,每一件好的产品都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所说的性能差异,主要是指现在同类产品中不同的、不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一种情况。同类型的产品要想在市场的海洋中跃出水面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点,特斯拉、小鹏汽车主要以自动驾驶技术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产品的差异化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持续保持这种状态将会使各个新能源汽车企业形成暗中竞争,侧面刺激了各自厂商的核心技术持续发展。这些关键技术在国内市场新形势下不断升级发展,甚至有些核心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比亚迪凭借制造电池这一坚实的业务作为基础,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期迅速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吃上新能源汽车螃蟹的企业。并且现在仍然依靠着汽车电池关键技术的不断升级革新,始终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头羊。
(三)进出壁垒。企业在开始进入市场时并不会占有很多的市场份额甚至几乎没有,这些企业一旦获得部分市场份额后就会有能力来进行生产和销售,并且用来支持新企业的继续发展,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会形成能够支撑企业进行“高层建筑”的基石。目前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蔚来、威马、小鹏和理想等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拥有较高的大众认知度,具有很强的规模优势,由于高度垄断,新进入者需要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这些因素使得整个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会吓退许多潜在进入者。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一)企业价格策略。价格不仅是企业商品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商品在市场中的“独特铭牌”。商品的价格制定不仅是各种成本的总和,也是一个企业对自己商品销售目标区间的划定。社会中,不同地区的消费能力不同,对不同商品的认可程度也不相同,存在着区域性的口碑效应。企业对自己拥有不同的市场份额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不同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由于汽车市场要大于新能源汽车市场,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动力汽车,相比内燃机汽车,要想在更大的汽车市场中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动力与汽车硬件设施相同的情况下就只能进行价格的合理调整,以此来慢慢获得更大的汽车市场份额。不同的车企在不同城市的汽车销售店中所采用的营销策略略有不同,但同款商品的价格并不会出现很大差异。
在市场中,价格战是最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一种局面,因此并不会有哪一个企业去优先主导。所以,各企业在保证自己商品的定价在市场中能够稳定的条件下,一定会在自己商品的成本上下足功夫,绞尽脑汁来建设现代化的智能生产设备和提高生产技术,从而降低原料、人工和时间成本,以确保企业自身的利润。
(二)企业产品策略。商品是市场的核心所在,是企业技术、资金、实力的直接体现,能直接体现出一个企业的风格与其在市场中的定位。特斯拉汽车、蔚来汽车开始时的消费目标人群主要集中于中年群体,因为这一类新能源汽车在产品设计及销售策略的制定上就较为偏向中年人。但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把握住未来消费主力人群,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长时间的营收稳定。
当前,人均汽车保有量虽然在提高,但汽车的车主平均年龄却在下降。这证明后续的汽车消费主力军正在逐渐年轻化,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研发企业都在满足年轻人的消费点。特斯拉汽车的Modle系列加入了许多年轻化的元素,并不断提高年轻人所着重关注的百公里加速度。上海通用五菱汽车在2020年发布了五菱宏光Mini系列车型,突破了保持多年的古典风格,打破了五菱宏光在大众心中的古典印象,采用纯电动力、拥有小巧车型的同时,配有符合现代化年轻人审美的外观配色,定价也是直接给出了一个大众化的价格。小鹏汽车采用牺牲续航来提升自动驾驶性能的做法,对于专注于汽车软技术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消息。
(三)企业其他策略。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常规意义的市场,汽车市场这个销售周期长、粘度大的市场也已经在互联网中取得立身之地,正式进入电商时代。直播带货的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直接缩短了汽车的销售周期。小鹏汽车2020年“双十一”天猫全球狂欢季订单突破10,000单,这不只是简简单单的10,000单,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其他企业受到疫情影响的信心。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直接实现了咨询、销售、服务、售后一体的链式服务,小鹏汽车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联系,直接降低了销售成本,也升级了消费者的购车体验。相比于纯粹的线下销售渠道,这种新式的线上线下市场销售模式的成功,为以后新能源汽车的数字化营销方式带来了可能性。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绩效主要是整个产业内部与外部各类活动的绩效总和,是在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结构中,企业所采取的有效市场行为直接导致的价格、利润、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南极冰川融化加速,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温室效应加剧,或许一直使用多年的内燃机应该逐渐退出市场。相比传统的内燃机汽车,新能源汽车碳排放要少得多,甚至氢燃料电池汽车几乎做到了零碳排放。各大汽车品牌停止内燃机继续研发的决定顺应了当今时代的要求,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的不同是动力系统的变化,传统内燃机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电池、气体燃料电池不断更新,高科技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新能源汽车更加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企业都铆足了劲去优化自己的产品,以在这个新市场立足并逐渐完成转型。
综上,只有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并建立一个全新的新能源电动汽车销售服务平台,企业才有机会真正完全具备自己最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经济发展要想进一步加快,实现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长期持续健康增长,就必须着力促进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实现由传统政策市场驱动向“市场+政策”的双轮市场驱动模式转变。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就必须从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着手考虑。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必须推动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科技汽车从实验室中走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在开发新能源汽车中获利。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范欣.从小米造车看新能源产业政策得与失[N].中国经营报,2021-04-05(A07).
[2]曾曦,邹毅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J].汽车实用技术,2021.46(06).
[3]陈小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全球第一[J].新能源科技,2021(03).
[4]郝文丽.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涨幅数据亮眼[J].新能源科技,2021(03).
[5]冯玉婷.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300万辆[J].新能源科技,2021(03).
[6]孙勇.碳中和目标发布后,新能源汽车龙头股为什么反而跌了![N].汽车商报,2021-03-29(A03).
[7]李文翔,李晔,董洁霜,李一鸣.引入碳交易机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研究[J/OL].系统仿真学报,2021-04-08.
[8]田璐璐,吴新华.基于“互联网+”的新能源充电站商业模式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06).
[9]陈琦.“两会”究竟传来哪些关于汽车产业的声音?[J].汽车与配件,2021(05).
[10]张蓓.“一带一路”倡议下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