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706期 作者:□文/陈哲昆 刘 琦 时间:2023/6/2 10:25:40 浏览:316次

[提要]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紧跟世界大学科技园发展脚步,经历30余年三个阶段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动力。在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影响其可持续性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发展理念,为促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地方性高校科技园区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编号:22A630034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725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大学科技园作为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影响其发展的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持续释放发展新活力,发挥创新优势,补齐短板,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大学科技园的诞生与发展

(一)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科技园的建立。20世纪中期,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美国的工业体系并没有遭到破坏,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战时经济到和平时期的转型,美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战争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使得大量新型军事技术开始运用到民事领域,同时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储备了雄厚的技术力量。二战结束后,美国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由开放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战后美国颁布的《退役军人权利法》也使得大量退役军人能够再次进入大学进行深造,美国高等学校也因此得到蓬勃发展,一系列的战后措施为美国的发展储备大量的科研人才。随着时间的发展,美国政府的措施开始显现效果。与此同时,科学成果与产业进步无法同步发展的矛盾以及大量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的问题日益显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51年斯坦福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弗里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弗雷德里克·弗里曼在校园内划出10%的土地并建立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租给学校毕业的学生和当时的高科技企业使用。惠普、AMD、思科等高科技企业不断进驻斯坦福研究园,斯坦福研究园因此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企业产业园区。斯坦福研究园不仅成为了高科技人才和老师的灯塔,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后,斯坦福研究园不断发展,与南部的洛阿尔托市进行合作,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区——美国硅谷。

(二)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学科技园建立。斯坦福研究园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引起美国本土各个地方建设大学科技园的热潮,同时战后全球经济复苏,各国逐渐意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科技力量在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纷纷开始效仿斯坦福研究园建立起各自的大学科技园。

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欧洲国家历来就有重视科学发展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有着良好的工业技术基础。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在美国马歇尔欧洲复兴计划的援助下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为其科技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在剑桥郡郊区拿出150亩土地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剑桥科学公园,依托于学校的科研传统和创新优势,加上英国政府的新科学发展战略的支持,剑桥科学公园迅速出现了一批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每年创造出上千个工作岗位,年GDP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时至今日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增长。1984年,德国也开始建设科技园区,德国慕尼黑地区政府联合当地商会投资兴建了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依托于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校的技术和人才基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德国西门子和宝马汽车为代表的电子器械和高端制造为主的研发和制造中心。同一时期,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国家也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优势建立相应的大学科技园区。

其次是亚洲地区,一些国家紧跟西方的步伐,也开始建设独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政府提出“科技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贸易型国家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出台相应的措施使本国的产业由引进吸收向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首都东北部建立卫星城吸引科研院所和电子科技企业入驻,由此诞生了日本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筑波科技城。20世纪70年代,韩国追随日本的脚步,提出相应的科学技术自立自主战略,韩国政府在首尔附近建立了本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大德科技园。大德科技园是以科研机构为中心,集合研究园区、工业园区、科学博览园、大学和国防研究机构为一体的大型高尖端科学技术开发产业园。园区内有韩国科技大学、韩南大学和忠南大学等5所高水平大学,以三星、LG等为代表的27家民间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国家航空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院和原子力研究院等29家国家研究所。大德科技园现已成为集教育、研究、技术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园区,是韩国最大的高端科技产业园,对韩国科技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韩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新加坡、泰国和印度等也相继建立起大学科技园区。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科技园区。

(三)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年底邓小平访问日本时,对日本的工业和科技发展感到震撼,随即提出要发展高科技,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此后,我国开始实施“863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等一系列旨在提高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攻关战略措施。而具有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大学成为了我国科技攻关和研究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在科技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共同推动下,大学科技园应运而生,我国大学科技园经历萌发、成长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现已成为我国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阶段是孕育萌发阶段。1988年东北大学科技园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诞生,从此开启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第二阶段是成长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纷纷开始建设大学科技园,在这一批大学科技园中孕育了许多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教育和科研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对科教兴国战略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对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和发展。2000年,国家出台《国家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了指导和管理,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科技园区,掀起了建设大学科技园的高潮,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30余年来,我国大学科技园从无到有,规模逐渐壮大,办园模式日益多样化,培育出一大批以清华同方、北大方正和科大讯飞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根据20221月国家火炬统计手册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已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15个,在孵企业9228个,从业人数11万余人,创造收入332.9亿元,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此,以大学为依托、政府为指导,将高校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与市场资源紧密结合的大学科技园,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创新资源发展的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提高大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重点技术攻关计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当前大学科技园发展中的问题

(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管理混乱。现行的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往往是以高校为依托主体,学校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注册,二级学院、产业研究院、技术中心、科技处、财务处等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部门多方参与的状态。参与管理的主体较多,存在权责不明、产权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管理人员来自多个学校部门,董高监是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财务人员从学校财务处抽调,这些人身兼数职,人事关系在学校,工资来自学校,存在校企不分、政企不分的乱象,无法调动参与主体和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服务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强,学校管理群体为学生和教职工两大群体,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教学、科研和人事三个方面的工作,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当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来到大学科技园,要面对的是为园区企业提供工商服务、法律咨询、物业管理等内容,与学校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完全不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二)三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无法良性互动。大学科技园是政府、大学、企业三方参与共建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在三方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三方动态螺旋结构,才能共同促进创新发展,共同进步。在实际发展中,参与各方往往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对大学科技园发展定位不够明确。一是政府把大学科技园当成普通的产业园,高新企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小试、中试、产业化三个阶段的成长过程,政府更加看重第三个阶段产业化的成果,注重盈利创收的经济效果。在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前期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但是企业经常在项目申报、优惠申请、资金补助申领等方面得不到重视,严重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二是大学把科技园当成附属机构,作为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与学校内的职能部门混为一谈,把行政管理的思维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不用市场机制来引导,却用拍脑袋做决定的方式来决策。只盯专利数量、科技奖项,不重视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忽视大学科技园服务创新的职能。三是企业把科技园当温床,而不是创业乐园。企业入驻科技园享受着完备的基础设施、低价的场地租金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红利,只是为了降低创业成本,并未充分地利用科技园的科研条件进行进一步研究开发,创新迭代升级,提高产品生命力,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发展,资源浪费。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15个,各类地方性大学科技园更是数不胜数。各地方政府和高校本着促进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的目的,大力支持建设大学科技园。但是这种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科技园的正确发展。不注重内涵式发展,只看中纸面指标数据,严重影响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园区发展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竞争优势。2016年,在国家“互联网+”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共享经济开始兴起,其中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大家的出行,从ofo单车的诞生到共享单车浪潮的褪去,市场上出现过一百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其中许多都是诞生于大学科技园,许多共享单车企业从大学科技园中孕育出来,一窝蜂地扎进去,只想着模式的变换,不注重技术创新,随着风潮的退去,这些毫无竞争优势的校园企业纷纷倒闭,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往往是追随社会发展的风潮,社会流行什么就发展什么,各地大学科技园内所入驻的企业都大同小异,这种同质化发展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四)开放程度低,发展缺乏动力。大学科技园是研究的乐土、创业的乐园,肩负着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重任。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大学的研究能力、科研优势非常强,但是经常存在研究能力强,开发转化能力低的情况,缺乏既有研究能力又有产业转化能力的“产业教授”。同时,在大学科技园创新开发工作中,存在着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薪资晋升和研究成果转化分配不明晰等问题,使在科技园工作的教师缺乏积极性,缺乏创新动力。再有就是缺乏资金投入问题。政府和大学是大学科技园参与主体,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等条件,在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资金需求非常巨大,是政府财政支持无法满足的,缺乏第三方力量支持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持续性发展,没有金融、风投等资金的介入,单靠企业的力量无法完成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不利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三、新时期大学科技园发展思路

(一)创新管理体系。第一,明确管理主体,以学校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部门作为股东牵头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对园区内楼房、厂房、设备、物资、仪器等进行清点核查,确认各个部门出资份额,产权明晰,统一交由大学科技园公司管理,明确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关系。第二,建立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机构,以股东代表成立董事会,财务部门担任监事会成员,明确工作责任,制定科学的岗位制度,建立企业化绩效考核模式,形成权责分明、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的高效管理机制。第三,提高服务能力,对于原有学校事业单位人员,出台安置措施,可以在留下和回到学校原单位间自由选择,并进行妥善安置。尝试引入专业化的服务团队进行管理,提供物业式管理,为园内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二)协调促进共赢。政府、大学、企业三方协调形成合力的三螺旋结构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机制保障,参与三方相互合作,相互联系,重叠交叉,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做桥梁,连接企业和大学两个创新主体,形成“A字型结构”产学研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三方协同发展。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科技园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策性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政府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结对帮扶机制,对企业项目申报、高新企业认定、优惠申请等方面建立有针对性的帮助方案,服务企业发展全过程。大学是科技园发展的载体,科技园的发展应该成为大学的一部分,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园在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科技园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加快创新机制改革,将创新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考评范围,支持鼓励师生创新创业。企业应该利用园区完备的科研设施,加强与院校合作,加大创新力度,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打牢基础。参与各方应该建立联合服务中心,定期开展会议,针对大学科技园和企业的发展问题及时快速地解决,创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只有大学、政府、企业三方协同发展,才能相互促进共赢。

(三)绿色指引方向。绿色发展的理念就是节约、环保、可持续,就是要求我们要观全局、看长远,要实现高质量、更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大学科技园是政府、大学、企业三方参与的产学研创新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总体意识,放眼未来,找准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大学科技园。首先,要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挖掘高校特色资源,将优势资源转变成发展基础,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如建筑老八所院校、纺织老八校、轻工八校、六所航空类院校等学科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院校,应该以学校原有的学科优势、良好科研基础进一步发展原有产业,改革创新,努力使原有行业进一步与时代接轨,与时代同行,打造行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转型升级。其次,大学科技园要与地方发展形成良好互动,要服务于地方发展需求,把握好发展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与地方经济相互依靠,相互促进,提高自身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根据大学科技园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政策和文化等优势条件,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聚焦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产教融合共同发展。最后,要紧跟政策,围绕国家发展要求和重大发展战略,加大基础科学研究,面向前沿,面对国家需求,针对电子信息、生物科技、量子通信、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成果,服务国家安全发展需要。

(四)开放引入活力,共享发展红利。建立开放发展机制,引入人才。科研人才是科技园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引入有实力的科研团队和科研院所入驻园区,增强创新发展实力。对于学校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建立人才流动工作机制,允许教师带领团队离岗到科技园开办企业或者兼职;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要建立有效合理的分配机制,与学校签订协议,约定双方在成果转让收益中所占的份额,激发创新积极性。要引进懂技术又懂产品开发的技术经理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创型企业发展壮大。建立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公布科研发展进度和企业产品发展资金需求信息,建立企业与资本间的桥梁,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发掘银行、金融、证券等资本力量,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建立有效沟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确立合理的研发人员收益分配比例,规范科研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让科技转化过程中的参与各方能够共享创新发展的红利。

综上,回顾大学科技园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斯坦福研究园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它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引来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争相模仿。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而产生,从东北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开始经历了30余年的三个阶段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科研高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人才,孕育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高新科技企业,是我国创新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力量。从初生到成长,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面临着诸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各类事业发展进入新篇章。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要想解决现在面临的发展困境,就应该将新时代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创新管理体系,协调促进共赢,绿色指引方向,开放引入新活力,最后共享大学科技园新时代发展红利。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引领大学科技园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开启新时代大学科技园发展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卫华.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现状及启示[J.科技中国,202203.

2]黄海燕.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学发展,202109.

3]鲁明.大学科技园的社会责任及使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03.

4]刘杰慧,王林.浅谈地方高校大学科技园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现代职业教育,202106.

5]李司东.推进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对策[J.科学发展,202012.

6]杨尊伟.美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成功经验——“128公路”和“硅谷”案例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04.

7]任志祥.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及转型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

8]陈洁,徐昊,张晓雪,包静辉.多元共治视角下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研究[J.天津经济,202204.

9]谢晓东,裴云龙.新时代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思路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1.

10]于洪铃.大学科技园文化和科技融合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61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