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当涂县红色资源挖掘利用探索
第706期 作者:□文/吴 含 时间:2023/6/2 10:28:08 浏览:450次

[提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挖掘利用好红色资源不仅能资政育人,还能为所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查阅书籍,分析当涂县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现状,指出在挖掘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当涂县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当涂;红色资源;挖掘利用

本文系2022年度马鞍山市社科联项目(编号:MAS20220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D6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08

习近平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提出明确要求。当涂县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开始,先后发生了一系列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战争和革命事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为促进当涂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一、当涂县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现状

根据当涂县革命遗址普查结果统计,全县共有革命遗址20个,其中重要机构旧址7个,主要包括当涂地区早期成立的党的基层组织的旧址,抗战时期党领导的抗战组织,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当涂地区领导成立的县级、区级党政机构旧址,新四军在当涂地区的支队司令部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5个,主要分为三类: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战斗发生地遗址、党领导革命斗争的所在旧址。有革命领导人故居5个,纪念设施2个,烈士墓1个。这些珍贵的革命遗址是当涂县红色资源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当涂儿女英勇的革命精神和气概。近年来,当涂县利用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精心设计红色研学路线,有效利用了一些重点红色资源。

(一)护河镇护河烈士陵园。1938年夏,新四军二支队进驻当涂大官圩地区,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新四军指战员浴血奋战,屡次重创日军,为拯救民族危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护河这片土地上,有23位指战员和抗日干部壮烈牺牲。19397月,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六连宿营于护河镇汪村,遭日军偷袭,8名战士英勇牺牲。19397月,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六连在护河镇姑溪河南岸张家庄伏击日军汽艇,战斗中指导员钟春山及8名战士牺牲。1943年夏,日伪军偷袭驻护河镇小杨家庄的当南办事处臼丹税务所,3位税收干部和3名战士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在护河地区抗日斗争中壮烈殉国的新四军指战员和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19695月,由曾任当芜县委东北区工委书记、当南办事处臼丹税务所副主任的杨永康倡议,原护河公社忠书大队群众自发集资修建了烈士公墓,将牺牲于三地的烈士遗骨集中安葬。1993年,杨永康为烈士墓立碑记事。1994年,护河镇人民政府为了方便后人瞻仰悼念,在社会各界倡导下,将烈士墓迁至镇政府所在地,兴建烈士陵园,同年4月竣工后,护河镇人民政府立碑记事。1995年,中共当涂县委、县人民政府将护河烈士陵园定位当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春,县民政部门拨款修建烈士陵园,重建纪念碑,纪念碑塔基合体,基座长3米、宽2米,碑高6.3米。2007年,护河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再次整修,立碑记一块。护河烈士陵园现为当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塘南镇桃园荡烈士陵园。1939121日,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三团一部奇袭芜湖近郊飞机场外围据点官陡门,大获全胜。三团二营一部及特务大队参战后,返回大官圩亭头,遭芜湖清水河日军包围袭击。在突围激战中,二营政治教导员黄成安,特务大队副队长黄庆余,一中队队长朱学坤,战士臧克馀、鲁宏源、郑龙、申立友及两位姓名不详的同志共9人壮烈牺牲。194096日,国民党108师和当涂县常备队队长鲁振五,策动宣当两县常备队,在宣城金宝圩地区包围袭击宣当芜游击大队。我方突出重围后转移到大官圩地区,敌人又追击而至。22日,游击大队到达大官圩板埂圩小陶村附近,由于反动士绅告密,24日当芜县委领导人和游击大队在小陶村遭敌人包围。突围中,当芜县委书记侯光、当芜办事处主任兼游击大队长贾济民、县委组织部部长唐永源、文化教员范士然英勇牺牲。另有7位同志受伤被捕,坚强不屈,惨遭杀害。1977年秋,为慰藉英烈,昭彰忠烈,纪念奇袭官陡门后返回大官圩途中遭日军袭击牺牲的新四军二支队三营政治教导员黄成安、特务大队副大队长黄庆余等9名指战员,以及19409月大官圩事件中牺牲的中共当芜县委书记侯光、当芜办事处主任兼游击大队大队长贾济民、县委组织部长唐永源、文化教员范士然等14名同志,当涂县原兴永公社(现属于塘南镇)兴建了烈士陵园。2001年秋,塘南镇党委和政府又重新修缮了烈士陵园。2006年清明,当涂县委党史办和塘南镇党委、政府勒碑铭石,纪念为国捐躯的22位英烈。陵园占地面积43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烈士纪念塔,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塔基座面积10.24平方米,塔高10.4米。现为当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陶家才烈士墓。陶家才,当涂县石桥乡新潭村人(今石桥镇黎明行政村)。19387月新四军二支队驻军大官圩时参加新四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四军三团连长,在大官圩一带开展游击战。由于他作战灵活、勇猛、顽强,使敌人闻风丧胆,当地群众亲切称他为“小牯牛”。1940年,陶家才随军转战苏北战场,参加著名的“黄桥战役”,作战英勇,受到上级嘉奖。1942年冬,陶家才受组织派遣,回到大官圩组建当南自卫大队,任大队长。194510月,新四军奉命北撤,陶家才时任新四军七师七二团参谋长。19461月,陶家才和团政委李钊去陇海线新安镇火车站附近勘察地形,准备当晚接受残余的日军投降,不幸遭日军放冷枪而中弹牺牲。20世纪80年代,陶家才的后人为其修建衣冠墓。2021年冬至,在县、镇、村三级合作下,安排人员对烈士墓进行保护性修葺,清理杂草垃圾,浇筑周边道路,重新修建墓碑和传,修复脱落墙体,现为石桥镇红色教育基地。

二、当涂县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涂县修葺了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围绕护河革命烈士陵园、塘南桃园荡革命烈士陵园、陶家才烈士墓等革命遗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但在挖掘与利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环境冲击,存在破坏损毁。近年来,当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在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展征迁拆违的同时,许多革命遗址面临消亡,如唐思庆故居就在县城改造中被拆除。再加上大多数革命遗址集中分布在较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交通闭塞,保护观念不强,不少革命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者损毁。如,有的革命遗址设在农村宗氏祠堂,大多拆除;还有相当数量的房屋属于危旧房屋,或面临倒塌、或面临拆除。 目前发现的19处革命遗址就已有5处消失损毁。此外,一些革命遗址虽有纪念碑,但仍然存在保护和管理不足的问题。

(二)开发利用模式单一,资源整合不足。一是红色资源在在挖掘利用过程中存在模式单一、力度不足的问题。目前当涂县对护河烈士陵园、塘南桃园荡烈士陵园和陶家才烈士墓的开发仅限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及修复,尚未建立可参观的纪念馆、展览馆。周边通过设置展板,以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向参观者展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游览者看完、听完就走,看完、听完就忘,印象不深刻,互动体验感差。二是资源整合不佳,缺乏创意。当涂县是千年古县,有着两千多年的置县史,同时又是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但是当涂的红色资源没有很好地与当涂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相融合。如在文化方面,当涂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尝试过将当涂的红色资源编成歌词、普成曲,以特有的民歌方式唱出来。又如在绿色生态资源开发方面,护河镇北靠姑溪河,西依大青山,是省级生态镇、全省优秀旅游乡镇。护河镇烈士陵园在建设的时候没能将其绿色资源的开发一同规划设计,实现“红”+“绿”的融合。

(三)挖掘程度不深,开发宣传不足。一是红色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革命遗址的文化价值。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是挖掘利用红色资源的必然要求。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将其与红色文化产业有效对接,把红色资源成功地转化为文化产业,这样才能赋予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不竭的生命力与动力。当涂县目前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仍停留在对革命事迹的介绍、对革命遗物的展览,没有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并转化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产品,如红色电影、红色小说、红色旅游产品等,从而制约和影响“红色名片”推广。二是宣传不足。积极有效的宣传是推广红色资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推动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目前,当涂县对红色资源的宣传主要依托一些重要的节日,如“七一”建党节等,宣传报道的内容大多数是对所开展活动的象征性总结,宣传的手段基本都是采用电视新闻、报纸等传统方式,没有与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影响力。同时,红色革命遗址的讲解员不少是乡镇工作人员,讲解的内容不够严谨、规范,形式不够生动、活泼,缺乏吸引力,有的资源点甚至没有讲解员。

(四)主体不明,协调管护欠缺。一是红色革命遗址在挖掘利用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缺乏整体配合的问题。保护、开发、利用革命遗址是一件利国利民、惠及后人的大事,需要各部门相互合作、协调联动。如,护河烈士陵园和桃园荡烈士陵园归民政部门管理,在申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应由党史部门参与配合。但在实际挖掘利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办法,责任主体模糊,不能从整体层面把红色资源纳入到文化发展全局来部署。二是管护欠缺。由于专项保护经费有限,革命遗址出现无专人看管、无资金维护的现象。护河烈士陵园、桃园荡烈士陵园虽然都挂了牌,但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专人看护。

三、当涂县红色资源挖掘利用对策建议

(一)摸清红色家底,科学规范管理。一是摸清红色革命遗址家底,对红色文化资源做到“心中有数”。 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之际,利用好当涂县革命战争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机构旧址、人物活动纪念地及纪念设施等载体,组织一次新的全县范围内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对全县的“红色家底”进行大摸排,建立当涂县资源名录。二是做好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红色资源的有效挖掘利用不是一方的责任,需要各方积极合作、协调联动。一方面在制定“十四五”期间全县党史工作规划、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旅游事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时,将革命遗址的开发作为其中一项工作,理清发展目标与定位,统筹安排,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成立党委宣传部门牵头,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史志办、文旅体局、自然规划局等单位为主要成员的红色资源挖掘利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当涂县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的具体工作方案、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挖掘利用和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主体,科学有序推进当涂县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二)挖掘文化价值,打造红色品牌。一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文化价值。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当涂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经典的“杀猪吃鱼”、奇袭官陡门事件,也有贾济民、朱昌鲁等烈士抗日的感人故事。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场馆的建设,以科技为载体,树立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思维。如,利用动捕技术、VR 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增强游览者的体验感与参与感。结合当涂县的革命故事,打造实景光影剧、光影摄影馆等,重现经典的历史人物和场景,感怀革命精神。面向年轻群体,通过漫画、绘本、视频、歌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把当涂县的革命史、革命英雄、革命精神进行挖掘与弘扬。同时,建设一支包括党校老师、老红军、老战士等在内的专兼职宣讲队伍,讲好当涂县的红色故事,传播当涂县的红色文化。二是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县级党校教育培训的作用。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性教育活动、学校研学活动与红色资源点相结合,积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的建设。面向企业、社会积极推广、承接教育培训、红色研学、户外拓展等业务,盘活红色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在党校主体班次中开设红色资源等主题的相关课程,采用情景式、研讨式等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与互动性,让当涂县的红色革命精神和文化入脑入心。

(三)统筹整合资源,创新宣传模式。一是整合各类资源,突出红色主题。当涂县是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诗仙李白终老长眠于当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域、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拥有当涂大青山动物世界、青山李白墓园、诗城人家三个国家4A级景区。旅游是实现优势资源转化的有效手段,通过旅游项目能更好地推广和利用红色资源。因此,当涂县应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把零散的红色资源点与县内的绿色资源、古色资源串联起来,通过各部门统筹协调、有计划的综合开发,推动“红、绿、古”三大特色资源有效融合,打造突出“红色名片”的旅游精品特色线路,形成系统的旅游产业链,增强当涂县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的整体效能。目前,当涂县正致力于打造安徽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还可以把乡村振兴与红色资源相结合,打造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红色旅游示范区。同时,要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开发理念,对已开发的红色资源要加强保护,对那些濒临危境、亟须保护的重要革命遗址优先实施保护,如陶家才烈士墓等。对尚未开发利用的,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创新宣传模式,增强宣传效果。党史工作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功能之一就是开展党史宣传教育,而加强红色资源的宣传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加大对当涂县红色资源的宣传;另一方面借助新兴媒体和文化载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红色文艺作品和红色项目,扩大宣传范围和群体,引导吸收社会各界参与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同时,可以通过举办红色主题的当涂民歌赛、摄影展、图片展、征文赛、革命家书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马鞍山当涂县这片革命热土上蕴含的红色血脉。

(作者单位:中共当涂县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汪翔,杨家余.安徽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岳西县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430.

2]赵倩倩.芜湖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研究——以南陵县为例[N.山西科技报,2022-04-18003.

3]庄信畅.广东海丰县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路径研究[J.艺览天下,20212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79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