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民族美食资源是红色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携带与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在国内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背景下,将民族美食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并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从经典数字、传承溯源、文化传播等方面深度探讨民族美食资源与红色旅游文化的价值融合特色,提出以多样化技术增强红色文旅底蕴、数字化平台发展红色文旅产业链、数字孪生提升民族美食资源、创新传播延长生命周期,为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价值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民族美食;数字化保护;红色旅游;红色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西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平台建设研究”(编号:202114684008)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8月5日
红色旅游是“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型旅游方式,受到广大游客的普遍喜爱。红色旅游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吸引力成为我国独特的旅游形式,具有特殊的政治教育、文化交往和经济发展等功能。红色地区伴生的民族美食资源是红色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以数字化角度出发,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等将民族美食文化进行数字化整合、制作,让传统美食焕发生机。通过挖掘民族美食文化与红色旅游文化背后的联系,打造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新型态、新趋势,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一、红色旅游背景下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
(一)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我国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础。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在全国现已形成了12个“重点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初步实现了全国红色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氛围烘托下,我国红色旅游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搜索热度不断增加,在假期期间出行红色地区旅游的游客数量呈增长趋势,红色旅游成为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但就目前在红色地区的开发和对红色资源的利用来看,多地红色旅游景区仅重视对单个史迹的开发利用,缺乏对“线”
“面”的整合设计与规划,尤其缺乏对当地美食乃至具有红色背景的美食的挖掘。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设施和通讯设施落后,食宿条件不足,服务质量低,推广度低。
(二)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现状。民族美食烙印着深刻的革命记忆,记载着百年风华的铿锵过往与历史现实,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中不少革命老区为弘扬红色文化,积极推广当地特色美食,打造舌尖上的文化名片。中国烹饪协会姜俊贤在2020非遗美食节开幕式上发布的《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饮食非遗保护传承》倡议书与非遗美食节承办平台主任焦炜铭发布的《非遗老字号数字报告2020》,二者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从数字化视角出发深刻地分析了食物类非遗保护传播现象,为如何使非遗美食在网络时代绽放出强大的活力,以及对食物类非遗保护传播方法的革新,提出了有效思考。当前,民族美食数字化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与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推广与保护力度不足,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较少,大多还停留在理论部分,民族美食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还有待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当前,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成为红色旅游地区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新方式。目前,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本源的局限性。应用最广泛的虚拟现实和数字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美食的历史空间、情感空间的表达,易进入数字化叙事不足和原生体验不足的误区。如,“延安洋芋擦擦” “嘉兴送子龙蹄” “韶山毛氏红烧肉”,一道菜一个党史故事、一种精神品质,但是在进行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后却呈现出简单粗暴的转化结果。美食文化的革命历史还原、历史时空回溯、文化传承等问题在其数字化保护研究过程中仍需完善。
二、民族美食资源与红色旅游文化的价值融合特色
(一)红色经典数字引领特色。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在优化传统保护手段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完善基础数据库,探索更具互动性的展陈方式,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红色经典文化与数字科技相融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多点触摸、全息成像等多媒体手段,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数字传播体系,实现虚拟对象融入现实,完成虚实融合,实现交互,突破时空要素制约,将如“金黄色煎饼”中蕴含的在长征途中女红军借宿到老人家中,自己仅剩下一张被子也毫不犹豫地剪下一半留给老人;“汝城特产肉冻”做成纸片状,那发黄、若隐若现的字迹比喻当年红军写给村民们支援红军粮食的一张张借据等一系列红色经典故事生动化、具象化,使游客在情感氛围下形成感情共鸣,从而更加全面而深刻地加强对红色文化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
(二)红色传承溯源寻根特色。我国红色旅游地区美食资源丰富,美食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民族美食数字化保护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发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方式。基于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溯源追踪技术的运用,记录和存储民族美食从源头到发展过程动态以及所至终点的数据信息,形成民族美食文化资源数据信息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链式存储结构,为深入挖掘民族美食背后的红色文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民族美食数字化保护技术保障美食信息的可信度和安全性,深入推进美食文化有效保护与传承,实现民族美食资源活态化保护,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内容,助力红色旅游地区的开发建设。
(三)红色文化提升品牌魅力。民族美食文化作为红色旅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景区独有的品牌之一。以红色旅游景区内的民族美食文化为基础,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紧系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紧扣时代的特点,凸显红色文化的主题。打造能体现出在革命岁月中红色旅游地区民族饮食特点的红色主题餐饮,开展特色鲜明的民族美食体验活动,以民族美食为载体讲述民族美食背后的红色故事,扩宽红色文化传承新载体,为民族美食增添红色文化魅力,让广大游客在体验民族美食的过程当中了解革命历史、文化和精神。在旅游市场经营上做好品牌方面的宣传,通过互联网直播、美食展示、饮食文化节等方式宣传和保护红旅地区独特的红色文化和美食文化,并以此积极推动民族美食资源保护融入红色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中,助力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技术保护新发展。
三、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对红色旅游价值多元化发掘的影响
(一)红色旅游经济价值发掘影响。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对拉动红色地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深入发掘红色文化,形成特色旅游资源,有助于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对补充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改变传统单一产业生产模式和延伸产业链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背景下,利用民族美食资源发挥红色美食文化的精神力量,将民族美食转化成当地红色旅游资源,构建多样化红色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对地理位置偏远的革命老区,则通过数字化技术因地制宜建立具有美食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产业,充分烘托红色景区特有的民族美食文化,推动红色革命老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发展与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深入融合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与交通娱乐设施,完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增强红色革命老区旅游核心竞争力,实现红色景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赋予民族美食文化新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其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二)红色旅游文化价值发掘影响。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将民族美食资源与红色文化相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以补充完善。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便于提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实效性,解决乡村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凸显不同民族地区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特色,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精神内涵。通过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发展红色旅游,促进非遗资源和革命文物的有效利用,在深入挖掘民族美食背后的红色革命故事、发扬民族美食背后的红色精神、赋予红色传统革命精神文化新的表现形式的同时,推进民族美食数字化保护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使美食文化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增强红色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利于革命老区展现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乡村精神风貌,使当地居民将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精神传承发展下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对进行红色旅游的游客体验红色文化、感悟红色革命经典、抒发红色情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良好作用,凸显红色美食文化的内在驱动。
(三)红色旅游教育价值发掘影响。数字化保护发展下的美食文化结合新型技术以民族美食资源为载体,扩宽传播触角;展现民族美食文化活态性;运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投影沙盘、多点触摸、全息成像等技术扩大红色旅游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使游客感悟党的光辉历程、业绩及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在享受民族美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教育,在不经意间为红色文化所感染,促使红色教育生动化。当前红色旅游群体趋于年轻化,通过数字技术让红色资源“鲜活”起来,推动红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娱乐融为一体,增强红色教育的趣味性、娱乐性,利用红色民族美食资源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信念、坚定理想和高尚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内心,营造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作用。
四、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与红色旅游价值融合路径
根据数字化信息技术得出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与红旅价值融合路径图,为民族美食资源与红色旅游相结合、推动民族美食资源的保护与红色旅游发展提供思路。(图1)
(一)以多样化技术增强红色文旅底蕴。在当前红色旅游日益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数字化将美食文化资源与新型技术相结合,扩大文化传播触角,展示美食文化活态性,以影像、文字、图像等多角度呈现红色文化内涵,增强游客观光体验感。结合数字化技术将美食资源与红色旅游主题相联系,开发各具特色的美食资源数字文化产品,对红色旅游文化下的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进行创新性开发,激发民族美食文化的活力,对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的有效整合开发,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生成逼真的三维模拟场景,增强展览的活态化,满足游客对互动的需求,与此同时深化观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以数字化技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现代表现形式激活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增强红色旅游文化底蕴。
(二)以数字化平台发展红色文旅产业链。基于红色文化旅游的深入融合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分析游客多样化的需求,结合景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对红色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把握民族美食资源和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最新数据,运用到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开发调整上,建立红色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平台,以民族美食资源发展红色文旅产业链,形成“红色旅游+美食体验”的链条模版,整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各环节,打造集观光、体验、购物、学习为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促进城市旅游化经济市场形成,同时在进行产业链条的建设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的文化旅游建设和经济提升。
(三)以数字孪生提升民族美食资源价值。红色旅游景区内伴生的民族美食资源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独特品牌,要增强受众黏性,提高民族美食资源文化的可利用价值,创新民族美食资源展现方式。
在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基础上构建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孪生模型,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宣传诸如建立“民族美食云展览” “非遗美食名录” “线上小吃街”等,依托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无感推送模式,搭建三维数字孪生场景,以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模式重现建党时期、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红军的饮食场景,创造新的艺术体验,唤起游客共鸣,激发民族美食资源文化活力,推进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以创新传播延长资源生命周期。红色旅游文化与民族美食资源的不同组合,以及与其他要素结合开发为红色旅游地区增添了新元素。在对红旅地区资源的开发中,最重要的是遵循时代创新原则,紧盯民族美食发展变化,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加以创新,而不是照搬原始的美食加工方式。结合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发展开发红色地区,策划红色美食体验、红色文化展演,在文旅开发时融入美食文化内容,针对性地编写旅游手册等,丰富景区游览内容,避免形式单一问题。应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如纪录片和短视频的技术创新,采用扩增现实技术、虚拟融合显示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得美食文化的传播可观可感,扩展民族美食产品立体化营销路径,持续性带动民族特色美食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立体化发展,拓展民族美食市场,延续民族美食资源的生命周期与收益价值。
综上,红色美食资源是红色旅游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传承和记录红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代表,在当前国家重视红旅发展的契机下,应该抓住机遇,打造自身特色,在当前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从当前的数字化存档记录向大数据驱动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发展,从数字化出发向数据化和智慧化转变,充分体现红色美食资源的“活态”价值和“动态”价值。红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创新发展,使民族美食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变得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多样化,使红色文化和民族美食得到传播和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志强.区块链+旅游:山西红色旅游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思考[J].新经济,2022(04).
[2]毛宇.红色景区的旅游促进效应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3]伍启杰,王丽.新时代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世纪桥,2019(11).
[4]张明琦,何建佳,潘家城.虚拟红色旅游体验对游客红色文化认同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影响[J].旅游纵览,2022(04).
[5]朱友君,芦钦.从“红色记忆”到“红色产业”关于宁波市红色资源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思考[J].宁波通讯,2021(15).
[6]胡北忠,胡格格.红色旅游产业链及其投融资探析——以贵州红色旅游开发为例[J].商业会计,2020(22).
[7]王锦秋.美食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塑造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0.
[8]杨婧言.虚实对话: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式传播[D].南京:南京大学,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