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当今,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引导型的转变,而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此次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引擎,因此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基础潜力、保障潜力、需求潜力、供给潜力四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其次使用熵权法计算宁波市以及浙江省内其他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对比分析精准把握宁波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态势,科学研判其优势与不足;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熵权法
基金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编号:G2022-2-66)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9月23日
随着全球经济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引导型的转变,服务业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也在逐步提升。初步统计,2020年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约为55.40万亿元,2021年已经增加到60.9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5.0%。1997年,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并随即在之后的会议中提出,既要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会计等新兴服务业。“十三五”时期,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十四五”时期,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结合,推进服务业数字化。
目前,学术界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具体内涵尚未达成统一,本文仅将现代服务业范围定义如下: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在高新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能够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等服务部门。例如,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以及一些被新技术升级改造的传统服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优化经济结构是重要一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深远意义,更是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在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涉及现状、战略、趋势、对策等四个主要方面。例如,孙洁从现代服务业规模、效益、结构、潜力等方面描述了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陈晶华和徐金从中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动态演化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两方面分析了中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董延涌使用了SWOT分析,从四个角度对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张金龙分析了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五点相应的对策建议。总体上看,现有研究对现代服务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测度和科学评价,并且分析角度单一,在时空变化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有待拓展和深化。因此,本文借助熵权法,从多角度选取4个一级指标以及23个二级指标对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进行测度与分析,并与浙江省其余城市进行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和优化路径。
一、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一)理论依据。系统梳理当前文献,在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现代服务业从基础潜力、保障潜力、需求潜力以及供给潜力方面展开分析。一是基础潜力,参考洪国彬的做法,基础潜力主要包含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指标,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代表该地区的基础潜力越大;二是保障潜力,参考了黄明凤、杨柯玲中的投入水平指标,主要包含教育、科技、人才、交通以及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方面的大力投入有助于更好地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需求潜力,主要包含收入、储蓄相关方面的指标,收入提高意味着对现代服务业有更多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四是供给潜力,参考了任英华的做法,主要包含第三产业市场的供给以及外界提供给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等相关指标,第三产业自身能否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供给,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作为评价结果可信程度的重要保证,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做到有据可依、科学合理,这样才可以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二是系统性原则,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涉及到经济、教育、收入、供给等,所以指标体系的选取必须考虑到诸多方面,从而构建出系统详尽的指标体系;三是可获取性原则,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必须真实、可靠并且多样化,以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三)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相比于传统行业,现代服务业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在指标体系选取过程中,既要考虑“基础”与“保障”环境,又要涉及“需求”与“供给”环境。因此,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从“基础潜力、保障潜力、需求潜力、供给潜力”四个子系统构建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筛选出8个、5个、5个、5个,共计23个评价指标,见表1。(表1)
二、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一)数据来源。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2012~2021年),以及浙江省各个城市的统计年鉴。研究时段设定为2011~2020年。研究单元为包括宁波在内的浙江省11个城市。
(二)评价方法。以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熵权法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将浙江省内包含宁波市在内的11个城市使用加权求和计算最终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Us为浙江省各城市的评价值,usj为第j项指标值,λsj为熵值法计算的第j项指标的权重。
Us=■λsjusj (1)
熵权法主要是通过确定指标能够给决策者传递的消息量大小,来真实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在多元综合评价方面有显著优势,详细步骤如下:
1、将4个一级指标标为m个研究区域,23个二级指标标为n项评价指标,从而构建初始矩阵{xij}m×n,xij为第i个区域的第j项指标值。
2、本文选取的指标全部是正向指标,通过对正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来消除不同指标所产生的量纲、数量级差异。正向指标: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3、通常将第j项指标下第i个区域的指标值的比重记为pij,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比重矩阵,计算公式如下:
pij=xij■xij (2)
4、每一项指标的信息熵值为Hj,信息效用值为Fj以及指标权重为λj,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信息效用值和指标权重,公式如式(3)、式(4)、式(5)。除此之外,k>0,k=1/lnm,若pij为0,则pij×lnpij为0,由此可以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Us。
Hj=-k■pijlnpij (3)
Fj=1-Hj (4)
λj=Fj■Fj (5)
三、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实证分析
对于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详细数据分析结果:
(一)指标体系分析。首先是基础潜力分析,2011~2020年宁波市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潜力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例如,第三产业总值从2,454亿元上升到6,376亿元;人均GDP从10万元上升到1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8.86亿元上升到4,238.26亿元;出口总额从约3,649.92亿元上升到6,406.97亿元;政府财政支出、收入总和从2,182.48亿元上升到4,577.69亿元;城市常住人口从762.8万人上升到942.0万人;城镇化率从69%上升到78%,这一系列数据结果都表明,宁波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在逐年增强,为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是保障潜力分析,该项指标体系中的正向指标基本也呈上升趋势。例如,科技和人才方面的指标中,教育经费总支出从117亿元上升到269亿元,全年专利申请授权数从37,342项上升到60,520项,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数从14万人上升到16万人;交通和信息方面的指标中,电信业务收入从107亿元上升到118亿元,公路里程从9,721公里上升到11,433公里。再次是需求潜力分析,该项指标主要包括人们的收入水平状况,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币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以及存款余额,该方面的指标也呈上升趋势。最后是供给潜力分析,2011~2020年,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一直在增加,同时客运量和货运量、吸引和可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也在逐年增加。
(二)综合比较分析。为了全面比较宁波市与浙江省内其他10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本文选取2020年的四个一级指标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数进行对比,并以最终各个城市的综合排名评判其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大小,如表2所示。(表2)
从基础潜力的综合评价指数中得出,杭州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92,排名第一,宁波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77,排名第二,远高于排名第三的温州,说明宁波市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遥遥领先于省内除杭州以外的其他城市。从保障潜力来看,排名第二的宁波的综合评价指数0.50要低于排名第一的杭州的1.00,同时与排名第三的温州的0.46十分接近,说明宁波在教育、人才方面的保障潜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需求潜力来看,宁波市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56,排名仍为第二,低于杭州的综合评价指数0.99,略高于排名第三的温州,说明宁波市的收入水平在全省也是较为可观的。从供给潜力来看,宁波市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45,排名第二,与排名第三的温州较为接近,但却落后于杭州的0.85,说明宁波市在现代服务业供给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发展短板分析。通过对宁波市2011~2020年十年间的四个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值进行分析,得出基础潜力综合评价指数均值为0.83,保障潜力综合评价指数均值为0.59,需求潜力综合评价指数均值为0.64,供给潜力综合评价指数均值为0.58。从这些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宁波市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潜力水平相对较高,稍高于其他三个一级指标,说明宁波市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是有优势的。但同时劣势也很明显,在保障潜力方面尚有不足,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增加人才引进,扩大交通布局,同时完善信息网络;供给潜力综合评价指数也略显较低,需要通过吸引大量投资、引进劳动力以及扩大货运量和客运量来弥补;虽然需求潜力中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地位,但宁波市也应适当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将需求潜力尽可能提升至与基础潜力同一水平。
此外,2011~2020年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四个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指数始终维持在相对平稳水平,如图 1所示,2011~2020年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基础潜力综合评价指数一直维持在0.80左右,保障潜力的综合评价指数一直维持在0.60左右,需求潜力的综合评价指数一直维持在0.60左右,只有供给潜力常年维持在较低水平的0.55左右。但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市的基础潜力、保障潜力、需求潜力、供给潜力综合评价得分,在2011~2020年年均稳定保持在0.90左右的高水平状态。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宁波市除了在基础潜力方面与杭州相仿,在保障潜力、需求潜力、供给潜力等方面都略逊色于杭州市。因此,宁波市应该利用好自身当前的坚实基础,并积极做出认真调整和详细部署,争取早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均衡、高水平发展。(图1)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宁波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为研究点,通过使用熵权法对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进行测度和整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宁波市现代服务业的23个二级指标表现一直不俗并且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对于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的作用。总体上,宁波市的四个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指数在与省内的其他城市的比较中,一直处于仅次于杭州市且远高或略高于其他城市的水平,这说明在省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宁波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处于领先地位,但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从自身发展不足来看,宁波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略微失衡,尽管发展潜力的四个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指数常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保障潜力、需求潜力、供给潜力的综合评价指数相较于高水平的基础潜力仍有一定差距。
针对上述研究分析的结果,为了提高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提出以下优化建议:一是加强宁波市当前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大当地对于教育、科研经费的支出,大力引进先进复合型人才,填补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空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三是刺激城乡居民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消费需求,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拓展现代服务业市场;四是应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引力度,注重重大服务业企业引进,同时发挥宁波市港航服务业的特色优势;五是推动服务业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加快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优化,鼓励产业集聚发展,以便形成完备的不同服务业间的产业链条。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11).
[2]董延涌.基于SWOT分析的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6).
[3]陈景华,徐金.中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及趋势演进[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11).
[4]张金龙.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商展经济,2022(04).
[5]洪国彬,游小玲.信息含量最大的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
[6]杨珂玲,蒋杭,张志刚.基于TOPSIS法的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软科学,2014.28(03).
[7]黄明凤,姚栋梅,刘翔.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西部金融,2018(10).
[8]任英华,邱碧槐,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