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以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关数据,借助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探究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表明:(1)整体上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重心均在山西省临汾市,处于黄河中游区域。(2)从黄河流域9省(区)来看,流域内城市中,山西省、河南省的正错位区较多;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双低型匹配区较多;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陕西省的负错位较多;四川省仅有1个城市为负错位。(3)从66个地级市来看,处于匹配区的有20个地级市,错位区的有46个地级市。错位区城市数量高于匹配区城市数量,负错位区城市数量高于正错位城市数量,表明黄河流域66个地级城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不协调现象。据此,为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城市旅游业的发展,针对不同空间错位类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黄河流域;空间错位;旅游资源;旅游经济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222400410423);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编号:21B63001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9日
黄河流域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浓郁的文化底蕴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然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带来相应规模的旅游经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成为制约区域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1968年,空间错位理论被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国内对此的研究相对较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成果不断丰富。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从研究尺度上来看,国内学者以国家、片区、省、市为主,如魏海湘针对全国31个省(区市)探究了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情况;梁改童等分析了西北地区A级景区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现象;王琪林等对四川省21个地市的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演变进行了分析;马燕等运用相关指数探究了2016年伊犁11个县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情况。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是对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旅游资源与旅游网络关注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分析。然而,以黄河流域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空间错位理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综合了解黄河流域城市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情况,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研究区域概况
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省(区)。2019年,9省旅游总收入为55,760.09亿元;接待旅游人次479,686.87万人次,其中四川、山东、河南3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旅游人次较高,宁夏、青海相对较低,各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本文参考2018年《黄河年鉴》,选取黄河流域9省(区)6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旅游资源数据来自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的官方网站,日期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所用旅游总收入来自相关省、地级市2020年《统计年鉴》、2019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地理坐标选取各地级市行政中心,坐标数据来自Google Earth。
(二)研究方法
1、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1)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是衡量城市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水平的指标。本文选定官方评定的A级景区代表其旅游资源,考虑到A级景区等级的差异性,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在计算时,赋予各级别景区相应的权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i=5.00T5+2.50T4+1.75T3+0.50T2+0.25T1 (1)
式中,Ri表示i市的旅游资源丰度指数,T1~T5分别为i城市的1A~5A级景区的数量,0.25、0.50、1.75、2.50、5.00是赋予1A~5A级景区的权重。
(2)旅游经济指数。旅游经济指数是衡量各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旅游总收入能够反映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总水平,因而采用旅游总收入衡量研究区域的旅游经济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Ii=■×100 (2)
式中,Ii表示i市的旅游经济指数,xi为i市的旅游总收入,xmax、xmin为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旅游总收入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空间错位分析方法
(1)重力模型。重心是指在空间上的某一个点,且该点到各个方向的力量均衡。为从宏观角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否同步,引入重力模型,计算66个地级市旅游资源重心和旅游经济重心,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XR=■ (3)
YR=■ (4)
式中,XR、YR分别表示黄河流域城市旅游资源重心的经度和纬度。Xi、Yi为i市的经度和纬度;Ri表示i市的旅游资源丰度指数;n为66。将Ri替换为i市的旅游经济指数,计算出区域内旅游经济重心的经度和纬度。
(2)二维组合矩阵。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区域内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现象,引入二维组合矩阵,将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经济指数进行归类分析。参考邓祖涛等的研究成果,将指数计算结果分为5个等级,进行两两组合分析,将组合结果分为双高型匹配区、中间型匹配区、双低型匹配区、正错位区和负错位区。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旅游业指标分析。将66个地级市A级景区相关数据代入公式(1),各地市旅游总收入代入公式(2),得出66个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旅游经济指数,如表1所示。(表1)
从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来看,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中,丰度指数处于150以上的有3个市,分别是临沂、济宁、渭南。3个市景区总数量位于黄河流域城市的前3位,A级景区资源丰富,旅游开发力度较强。丰度指数处于10及以下的有海北州、朔州、黄南州,区域内旅游景区整体质量不高,旅游业发展缺乏资源优势。整体而言,黄河流域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最高的是临沂市,最低的是黄南州,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间旅游资源综合价值差异较大。
从旅游经济指数来看,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中,旅游经济指数超过50的是西安、郑州。西安、郑州皆为省会城市,旅游设施较为齐备,同时两市同属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独特,交通极为便利,为其带来了较高的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经济效益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两市旅游经济指数虽然都超过了50,但西安的旅游经济指数远高于郑州市,主要是因为西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其带来了较高的旅游收入,而郑州市资源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旅游经济指数最低的是果洛州。果洛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平均海拔较高,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的制约,2019年旅游总收入仅为2.8144亿元,旅游经济发展滞后。整体来看,黄河流域66地级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的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旅游经济指数差距都比较大,区域内各地级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地域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幅度分析。将所得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经济指数代入式(3)、式(4),计算出区域内的旅游资源重心为111.2839°E,36.1730°N,旅游经济重心为111.7172°E,36.1978°N。由两个重心的经纬度可知,黄河流域城市的旅游资源重心比旅游经济重心靠西0.4333个经度,靠南0.0248个纬度。两个重心都在山西省临汾市,表明山西省临汾市旅游发展具有资源优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好。通过ArcGIS软件把两个重心进行可视化,具体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黄河流域地级市的旅游资源重心和旅游经济重心都处于黄河流域中游。同时,也发现两个重心虽然相距不远,但并不重合,旅游资源的重心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旅游经济的重心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图1)
(三)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类型分析。参考已有学者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将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经济指数分为5个级别,分别为贫乏、较贫乏、中等、较丰富、丰富;低、较低、中等、较高、高。等级划分标准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中,[0,20)为贫乏,[20,40)为较贫乏,[40,60)为中等,[60,100)为较丰富,[100,230)为丰富;旅游经济指数在[0,5)为低,[5,10)为较低,[10,20)为中等,[20,30)为较高,[30,100)为高。以旅游资源丰度指数为纵列,旅游经济指数为横列,将相关数据分类列入,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中,处于匹配区的有20个地级市,错位区的有46个地级市。(表2)
1、匹配区中,双高型、中间型、双低型分别有3个、8个、9个。双高型匹配区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主要包括西安、洛阳、济南3市。3市景区资源丰富,2019年底,3市3A及以上等级景区均超过50处,旅游资源丰富且质量较高,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2019年西安旅游收入排名第一,洛阳排名第三,济南排名第四,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协调程度较高。中间型匹配区分布相对分散,但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区域,包括宝鸡、包头、忻州、安阳、新乡、平凉、铜川、菏泽,8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水平都处于中等水平。双低型匹配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区域,有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玉树州、白银、石嘴山、吴忠、中卫、濮阳,9市A级旅游资源贫乏,高等级景区数量较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水平低。
2、错位区中包括正错位区和负错位区,正错位区是指旅游资源贫乏但旅游经济水平较高;负错位区是指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经济水平低。黄河流域城市中,处于错位区的地级市数量较多,有46个,其中正错位区15个、负错位区31个。正错位区主要位于黄河中游区域,包括朔州、阳泉、吕梁、焦作、三门峡、长治、运城等15个地级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给15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然而相对贫乏的资源条件限制了其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出现不协调现象。处于负错位区的城市分布较为广泛,黄河上中下游皆有分布,包括海东、果洛州、海西州、庆阳、定西、临夏州等31个地级市,31个地级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但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所带来的旅游经济效益有限,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采用A级景区衡量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丰度水平,旅游总收入衡量区域内的旅游经济水平,借助重力模型及二维组合矩阵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从整体上来看,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重心均在山西省,表明山西省兼具资源优势和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黄河流域各地级市的旅游资源重心和旅游经济重心处于黄河中游区域,表明黄河中游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协调性较好。
2、从黄河流域9省来看,流域内城市中,山西省有9个正错位区和1个中间型匹配区,是9省中唯一一个没有负错位区存在的省份;河南省9市中仅有1个负错位区,1个双低型匹配区,其他为正错位区、中间型和双高型匹配区,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河南省既有双高型匹配区又有双低型匹配区,表明区域内旅游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其他省份中,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双低型匹配区较多,两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负错位区域较多,特别是山东省、陕西省既有双高型匹配区又有多处双低型匹配区;四川省仅有1个城市,为负错位区。总而言之,黄河流域各省城市间旅游业发展差距较大。
3、从黄河流域66个地级市来看,66个地级市中,处于匹配区的有20个地级市,错位区的有46个地级市。匹配区中,双高型、中间型、双低型城市分别有3个、8个、9个;错位区中,正错位区城市有15个,负错位区城市有31个。错位区城市数量高于匹配区城市数量,负错位区城市数量高于正错位城市数量,表明黄河流域66个地级城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性。
(二)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空间错位存在双高型匹配区、中间型匹配区、双低型匹配区、正错位区和负错位区五种类型,为促进黄河流域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具体类型提出以下建议:
1、就双高型匹配区的城市而言,双高型匹配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达,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据此,一方面3市应加大力度保护现有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带动宝鸡、咸阳、渭南、三门峡、焦作等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
2、就中间型匹配区的城市而言,中间型匹配区的宝鸡、包头、忻州、安阳、新乡、平凉、铜川、菏泽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未来的发展中,中间型匹配区城市应结合市场需求,深度挖掘现有资源优势,对景区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开发出旅游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的旅游景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营销方式,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推进8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就双低型匹配区而言,双低型匹配区9市旅游资源较为贫乏,同时旅游发展水平较低。首先,要对现有景区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制定长期的景区发展规划,逐步提高现有景区资源的质量;其次,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地方文化特色,开发出富有创新性的景区,提升景区的数量和质量;再次,还需要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的协调与合作,提升旅游吸引力;最后,9市还需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高地区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升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
4、就正错位区的城市而言,正错位区的朔州、阳泉、吕梁、焦作、三门峡、长治、运城、开封等城市本身已经突破了旅游资源的限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之后的发展中,正错位区的城市需要充分发挥优势条件,带动旅游业持续发展;提高政府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深度挖掘资源潜力,提高旅游资源价值;同时,还可与周边资源丰富城市加强合作,奠定旅游业发展资源基础。
5、就负错位区的城市而言,负错位区的海东、果洛州、海西州、庆阳、定西等31个地级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旅游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性不足、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景区知名度低等原因造成。在之后的发展中,31个地级市应该系统调研区域内现有资源,制定旅游业长期发展规划,分阶段进行资源开发。同时,各地级市需集中主要精力开发核心资源,融合多种营销方式,提高景区知名度,打造地域品牌名片,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而实现区域内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提高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负错位区域城市应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改善旅游交通条件,缩短与客源地的相对距离。
(作者单位:信阳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琪林,杨霞,方怡.四川省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OL].旅游科学,2022-05-31.
[2]梁改童,高敏华,白洋.西北地区A级景区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02).
[3]魏海湘.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9.
[4]马燕,宋彩凤.伊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05).
[5]赵书虹,陈婷婷.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空间错位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20.36(17).
[6]彭坤杰.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空间错位及脆弱性演化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7]马三明.新疆区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8]霍红,白艺彩,詹帅.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04).
[9]刘敏,张芙蓉,解智涵.山西省A级景区与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2).
[10]王颖,杨永丰,叶润根.重庆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模型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0).
[11]邓祖涛,尹贻梅.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