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息息相关,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在阐述内需与经济增长相关概念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内需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利用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系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总值存在一定程度“惯性”,与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呈正相关关系,与政府消费呈负相关关系,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政府消费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挤出效应”。而且在目前情况下,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明显弱于投资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后,为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基于扩大内需角度,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关于扩大内需的建议。
关键词:扩大内需;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挤出效应
本文为2021年浙江省第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财务会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项目编号:SJSZYJ202103)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9月27日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存在预期转弱、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等三重压力,经济发展承压,为此我们要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决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国内市场优势,培育和完善我国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有效满足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以更好地面对日益复杂动荡的外部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国竞争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时代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内需与经济增长相关概念和作用机制
(一)内需与经济增长的概念。内需是内部需求的简称,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种。其中,消费需求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体现是消费者对消费品(有商品和服务两种形式)的购买欲望,消费需求来源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投资需求指的则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对投资品的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其数值等于一定时期内国内资产投资额。扩大内需,顾名思义,就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个地区商品和服务总产值的持续增长,其通常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可以直观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快慢。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和投资就是内需的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率(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计算公式如下:
rn=(GDPn-GDPn-1)/GDPn-1
其中,rn表示n期经济增长率,GDPn表示n期地区生产总值,GDPn-1表示n-1期地区生产总值。
(二)内需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生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体现,消费则是内需的实质。生产和消费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活动,从本质上来讲,二者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消费为生产提供源动力,生产为消费提供物质保障。综合来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机理(即内需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消费创造新的生产。从本质上来讲,生产是第一位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消费则是第二位的,其会受限于生产,但是不可否认,消费将对生产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只有消费不断进行,生产活动才能有源动力,一切生产只有围绕着消费展开,才能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因此可以说消费创造新的生产。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不适应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将被逐步淘汰,而那些适应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将会逐步扩大自身市场份额,生产活动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
二是消费结构制约和影响生产结构。消费创造新的生产,生产总是围绕着消费展开,始终适应消费市场。一般情况下,消费结构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但是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支出占比将会逐渐下降,与此相适应的生产结构也必将发生变化。而且从全社会来看,生产结构必不可能与消费结构完全一致,全社会生产的产品种类必然多于消费市场的产品种类,因此为保持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和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均保持适度的增长。
三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决定生产的规模。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消费与生产实现高度分离,生产更多地会受到消费的影响,而不是相反作用反向。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这时候生产是制约因素,人们的消费需求得不到较大满足,商品和服务供不应求;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这时候制约因素反而成了消费,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价值得不到体现,商品和服务供过于求。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供过于求,并不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而是因为人们没有消费能力,消费不了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这时为相对均衡状态,全社会的生产规模较小。
四是消费需求的实现程度影响生产的运转。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消费,假如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没有最终被消费出去,那么就会造成生产过剩的问题,而且产品的再生产活动也会受到巨大影响,导致产品再生产减少,其直接决定着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因此,消费需求实现的程度高低,将影响全社会生产活动的繁荣与否,决定着生产的运转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内需和经济发展现状
(一)内需现状
1、消费贡献率较低,投资贡献率不可持续。自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长期实施出口发展战略和投资发展战略,将出口和投资摆在经济发展重要位置。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重要主力军,如1990年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80.5%,而1992年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52.3%,其均是当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自1999年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首先出现负数(-9.9%)开始,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大大减弱,1999~2021年其贡献率平均值仅为-0.28%,也就是说二十多年来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几乎无贡献。而同期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平均值为45.95%,部分年份甚至超过80%(2009年85.3%,2020年81.5%),同期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平均值为54.40%,超过50%的水平,一跃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从图1可以看出,近20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缓慢上升态势,消费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甚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6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70%以上,我国则常年处于60%以下水平。(图1)
同时,从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近20年来我国投资贡献率总体呈现下降态势,而且由于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取提前投资发生挤占效应,2021年投资贡献率甚至仅为13.7%,创下近20年新低。另外,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来看,整个经济社会的投资不可能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往往难以为继,这个经济规律在我国也不例外。(图2)
2、最终消费率偏低且缓慢下降。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消费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经济体的消费情况。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增长。从图3可以看出,2001~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偏低,除2001年和2002年外,其余年份最终消费率均低于60%水平,甚至有些年份跌破50%水平线,而且最终消费率总体呈现逐年缓慢下降态势。(图3)
3、最终消费率内部一降一升。从内部来看,近2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内部呈现一降一升态势。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常年处于40%以下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区间,而政府消费率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维持在14%~17%水平线,虽有上升,但上升势头不甚明显。总体来看,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例仍然较低,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仍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4、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渐扩大。居民消费根据消费地域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两种。从图4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不同的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上升,而农村居民消费缓慢上升。然而,2019年后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其上升趋势戛然而止,这固然有外界如疫情突发、国外经济社会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但是也不可忽视内部因素的作用,如消费基数逐年抬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导致的消费顾虑等。另外,从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绝对值的差异来看,2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在不断扩大,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更愿意将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支出,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图4)
5、资本形成率先升后降。投资是内需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形成总额可以直观反映全社会投资的大小,资本形成率更是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通过图5可以看出,2001~2021年我国资本形成率总体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011年达到最高值47.03%。这从侧面说明,2011年以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强,2011年达到顶峰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不可行,难度越来越大,消费驱动势在必行。(图5)
(二)经济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潜能被无限激发,国内经济增长取得世界瞩目成绩。197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4,100.5亿元,2021年上升到1,143,669.7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名义GDP增长280余倍,年平均增长值达14.38%,基本实现五年一翻番,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来说绝对是一个奇迹。而从近2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除2020年受疫情突出影响外,其余年份经济增长率均较高,基本达到10%及以上水平。从总体上来看,虽然20余年来我国均实现了经济正增长,尤其是在疫情严重影响下的2020年与2021年经济实现了增长,实属不易,但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增长率出现下滑现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保持适度增长模式,更加讲求更高质量、更加绿色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可遇见的未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经济高速增长不再,取而代之的将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图6)
三、我国内需与经济增长关系动态面板数据分析
(一)模型构建。前文分别对我国内需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一些特征,本部分将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探究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效应。
众所周知,地区生产总值总是会存在“惯性”现象,即当期的地区生产总值水平总会受到前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基于前文分析,参照前人研究方法和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模型:
Yit=α+β0Yit-1+β1HCit+β2GCit+β3Iit+β4Eit+εit
上式中,α代表常数项(个体固定效应),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HC代表居民消费,GC代表政府消费,I代表资本形成总额,E代表就业人员,ε代表随机扰动项。i、t则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i∈[1,31],i=1表示北京地区,i=2表示天津地区,…,i=30表示宁夏地区,i=31表示新疆地区;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t∈[2003,2021],t=2003表示2003年,t=2004表示2004年,…,t=2020表示2020年,t=2021表示2021年,可以看出,该模型是短动态面板模型(N大于T)。该模型中,Y是被解释变量,HC、GC与I是解释变量,E是控制变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部分解释变量缺乏2018~2021年地区数据,因此本文研究中2018~2021年所有数据用全国数据予以代替。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Yit-1和△εit之间明显存在内生性问题,为了最大限度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研究假定原模型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中,变量个数N=5,时间跨度T=19。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值为14,244.34亿元,其标准误为14,664.86,居民消费的平均值为5,278.53亿元,其标准误为5,404.08,政府消费的平均值为1,859.45亿元,其标准误为1,802.62,资本形成总额的平均值为8,092.12亿元,其标准误为7,409.2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值为462.53万人,其标准误为330.27。表1是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差距很大,表明各个变量在地区间的差异比较明显,总体来看,东部地区指标值大大优于中西部地区,如北京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267.2亿元,是同期新疆地区1,899.2亿元的2.79倍,是西藏地区186亿元的28.32倍。(表1)
(三)模型运行结果分析。通过利用上述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使用stata12.0软件,采取系统GMM方法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表2)
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本文研究剔除控制变量E后,回归结果更加符合经济学理论,即:
Yit=-4159.71+0.01Yit-1+0.74HCit-0.62GCit+1.87Iit+εit
可以看出,所有因变量p值均为0.000,模型在0.01置信水平下显著,回归结果准确可靠,而且模型在一阶滞后情况下即表现显著,Prob>chi2=0.0000。地区生产总值存在一定程度“惯性”,与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呈正相关关系,与政府消费呈负相关关系,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政府消费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挤出效应”,而且在目前情况下,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明显弱于投资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而言,α的系数为-4159.71,表明个体固定效应为-4159.71;Y(L1)的系数为0.01,表明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惯性”,当期地区生产总值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前期地区生产总值水平,1个单位前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将导致当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01个单位;HC的系数为0.74,表明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呈正相关关系,1个单位居民消费的增加,将导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74个单位;GC的系数为-0.62,表明地区生产总值与政府消费呈负相关关系,1个单位政府消费的增加,将导致地区生产总值减少0.62个单位,政府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挤出效应”;I的系数为1.87,表明地区生产总值与资本形成总额呈正相关关系,1个单位资本形成总额的增加,将导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87个单位,资本形成总额系数远大于居民消费系数,现行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仍属于投资驱动型。
四、扩大内需的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内需与我国经济增长息息相关、联系紧密,扩大内需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明显弱于投资的作用。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方面提出以下关于扩大内需的建议:
(一)扩大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
一是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呈正相关关系,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就是促进居民消费的有力手段。在当前针对企业持续减税降费政策背景下,国家应该出台针对个人减税降费的系列政策,其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最具有普适性和作用力的有效手段,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将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税负,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消费潜力,效用明显,而且由于个人所得税相比增值税等基数不大,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导致的财政税收减少,国家财政可以承受。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居民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当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严重偏低,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投资驱动,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消费就成为重中之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决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可以使人们将更多收入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国外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高,就与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关系。因此,国家应该出台系列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全社会居民消费,从而保障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增长。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推进消费信贷政策。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居民往往更喜欢将收入用来储蓄,而不是用来消费,加上目前国民提前消费意识还比较薄弱,理财知识比较欠缺,因此为扩大消费需求,推进消费信贷政策刻不容缓。消费信贷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可以使居民合理统筹现在和未来的收入,达到刺激消费市场的目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双赢。
(三)扩大消费需求的收入政策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更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将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纳入国家重要民生事项,将就业摆在重要位置,拓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渠道,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才会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支出,这样才能持续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是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是国家宏观调控国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收入的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收入分配时更加注重公平性,切实提高中低层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由于中低层人民群众的消费倾向往往更高,那么就会导致全社会消费规模的极大扩张,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作者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娄飞鹏.新发展格局下居民收入、杠杆率与经济增长[J].西南金融,2022(01).
[2]张建刚.论消费对生产的影响——兼论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J].教学与研究,2021(03).
[3]曹新渝,徐莉,王小娟.沧州市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与评价[J].中国商论,2021(05).
[4]刘道钰.“需求侧管理”视角下如何扩大内需[J].金融博览,2021(02).
[5]陈芳.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1).
[6]刘辉.“双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研究[J].营销界,2020(33).
[7]查笑梅.日本扩大内需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8]洪银兴.依靠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50(01).
[9]于学军.人口变动、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9.3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