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发展探讨
第707期 作者:□文/耿红莉 时间:2023/6/16 14:54:34 浏览:385次

[提要]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转入全面振兴阶段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融合发展优势明显。本文以北京博云益达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剖析合作社产业融合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

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课题(SKJYKT-220620);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科技小院项目)(XY-KJ-22-09);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科研项目(人文社科项目)(XY-SK-22-01

中图分类号:F32F276.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26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已经成为我国各界共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产业兴旺,产业融合是关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明确了相关要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由此可见,农村产业融合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的重要途径。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产业融合也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本文阐述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意义及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并以北京博云益达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探讨农村产业融合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具有一定实际参考价值。

一、农村产业融合内涵、意义及模式

(一)农村产业融合内涵。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是从产业融合理论延伸而来。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借鉴前人研究及农村三产融合实践,国内有学者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界定如下:农村三产融合指的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依托,以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通过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三次产业间的联动与延伸、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多种方式,将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本文研究的农村产业融合,是指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之间,通过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分配,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部署要求高度一致。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意义

1、农村产业融合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而是延伸到了第二、第三产业,成为一个三次产业有机联系的利益共同体。三次产业必须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构建一体化的乡村产业体系,才可以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2、农村产业融合是促进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的总体实力。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宜居,倡导乡村文明,进行有效治理,才能全面体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3、农村产业融合是提升农村产业组织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质量不高,农业效益较低,经济实力弱,抵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其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产业融合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前、产中与产后各个环节的组织化程度。

4、农村产业融合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我国目前的合作社,管理水平、发展理念等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合作社依然停留在种养殖领域,收益不高,生存发展困难。随着合作社转型升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将产业融合作为其突破瓶颈的切入点。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产业链是不同产业部门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根据产业主体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延伸,以种养业为主导,向产前延伸开展良种繁育、农资供销等,向产后延伸到加工储藏、物流销售、乡村休闲等二三产业;二是以第二产业为纽带的延伸,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由单纯加工向研发、生产、流通、服务等领域发展;三是以第三产业为引领的延伸,依托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建立农产品原料、加工、销售、物流基地,延长产业链条。

2、农业多功能开发模式。农业多功能是指农业具有提供农副产品、促进社会发展、保持政治稳定、传承历史文化、调节自然生态、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功能。因此,这种融合模式就是在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的文化、生态、社会功能,从单一的种养殖向农业教育、休闲、观光等方面融合发展。

3、科学技术渗透融合模式。正如产业融合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前提,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农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逐渐渗透。这种融合模式主要体现在通过大力推广引入农业高新技术,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发展优势

(一)组织优势明显。从本质上来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是以服务互助为宗旨,对内服务社员,对外连接市场。不管是和产前的科研部门、生产要素供给部门对接,还是和产中的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以及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运输等部门对接,农民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明显。

(二)产业范围宽泛。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经营范围就很广,比如蔬菜、水果、花卉、渔业等,因此可以以现有产业种植业或养殖业为基础,向其他产业延伸,比如向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延伸。我国合作社的产业类型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三)社员基础深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农民为主体,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带动所在地的农户就业,构建长期、稳定的利益分享机制。随着合作社的不断规范,其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作用会不断增强。因此,合作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带动当地农户参与其中,以彰显产业融合的根本目的。

(四)政策支持保障。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很多的支持优惠政策,合作社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这些政策,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强社员专业技能培训等,能够在政策的支持下加快产业融合的步伐。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以北京博云益达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

北京博云益达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赵家务村,占地面积200亩,成立于201312月,注册社员15名。现有日光温室92栋,钢架大棚19栋,主要生产菊花、草莓、葡萄、小西瓜、西红柿等农产品。合作社基地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设备齐全,生态环境良好。生产的草莓、西红柿已于20226月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富硒食用菊花作为拳头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近年来,合作社主动转型,谋求更大发展,积极探索产业融合路径。主要做法如下:

(一)延伸产业链条,三次产业互促并进。合作社在纵向多个环节实现三产融合。如,以生产菊花、草莓等农产品为基础,自主研发温室大棚卷帘机,不但解决了基地需要,并作为农资供应市场。农业生产后,对新鲜的菊花进行加工,加工成菊花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除此之外,将产业链条延伸到餐饮服务业,开发富硒菊花宴,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拓宽农业功能,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合作社结合自身实际,以农业生产基地或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农业除种植以外的其他功能,如采摘、亲子活动、农业培训等。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打造新业态,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示范基地、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训基地、东高村镇文旅联盟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依托科技院校,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合作社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建立密切联系,产教研深度融合。比如,优化种植模式,适应种植和观光的不同需求;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抵御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运用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使管理者能通过监督平台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态势,直接获取农作物的生长数据、土地和气候等相关数据,精准指导实践。特别是合作社作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首批“科技小院”之一赵家务村科技小院的帮扶对象,近年来在服务团队的指导下,在菊花伴手礼外观设计、农产品推广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发展力度不足。总体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理念和意识还有待加强,产业链条延伸长度和深度不足。例如,北京博云益达种植专业合作社鲜菊花的加工仅仅是菊花茶,更多的菊花附加值产品没有开发出来;在农产品销售包装方面,产品档次需求没有进行分类,产品的差异化价值比较低;除了采摘、菊花宴、农业培训等,更多的农业多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和体现出来。

(二)社员参与程度低。一是表现在多数合作社社员在二三产业环节参与不足,仅仅参与农作物种植生产环节,合作社的加工、包装环节多采用短期雇工的方式。二是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管理的参与程度不足,主动参与合作社治理的意愿不强烈。例如,北京博云益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15名社员,但实际参与合作社治理的人数仅有3人,占合作社社员总数的20%,参与率很低。三是合作社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基本为农村留守的老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和质量。

(三)各主体联结不紧密。一是很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小或加工成本过高等原因,无法实现自身内部的产业融合,而与其他农业企业进行合作或委托加工,两者之间是市场交易关系,不是合作契约关系,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二是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社员的利益分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为利益联结不紧密,成员没有积极性,短期行为比较多,对合作社的事情不太关注,被动工作状态比较明显。三是一二三产业之间主动融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基本处于就事论事的联合方式,缺乏整体规划和持续性推动。例如,北京博云益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发展循环农业、“一高三新”(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业等方面还要加强。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选择融合发展的途径及方式。合作社要根据地域的特色,在已有的发展条件基础上,根据经营的品种属性选择是否适合融合发展,适合哪种融合发展的途径。对于粮食作物类合作社,因为粮食作物不适宜过度加工,合作社应横向联合、抱团取暖,成立联合社或联合体;对于果蔬菌类合作社,由于这类作物保鲜期短,容易腐烂,更适宜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精细加工;对于拥有产业园区的合作社,应注重农业多功能的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对于博云益达合作社来讲,在产业链延伸方面,目前针对菊花,除了加工成菊花茶、开设菊花宴之外,还可以加工成菊花酒、菊花枕头等,还可以围绕菊花文化,举办菊花节、菊花摄影作品征集等。另外,其他的一些蔬果产品,比如草莓等,可以联合以草莓为主打产品的合作社进行统一销售或开发。

(二)规范管理,提高社员积极性和专业人才质量。合作社在日常经营中,要避免社员仅仅参与农作物种植生产环节。合作社在统一收购后,在二三产业环节用工要以合作社社员为主,使社员在入社的同时,还能从中获得劳动报酬。要定期开展股东大会,向社员汇报合作社经营状况和目标计划,让社员主动参与到合作社的管理中,为合作社的正常运转出谋划策。利用项目和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合作社从业人员素质,加快融合发展进程。对于博云益达合作社来讲,要进一步完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生产经营管理和日常运行管理,充分利用科技小院等科技帮扶平台,开展经常性的技术培训和学习,提高合作社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养,真正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建立机制,积极促进各主体多方位融合。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以契约的形式保障农民合作社与上下游企业,农民合作社与社员双方或多方的利益。发挥政府部门统筹作用,将各主体组织联合起来,积极利用市场要素,切实带动产业融合。同时,要将政策和资金支持及时落实到位,发挥时效性和红利性。

对于博云益达合作社来讲,要在规范日常经营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支持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多要素入股合作社,构建农户与合作社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盈余返还及按劳与按股金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切实维护社员的权利与利益。熟悉和了解国家有关合作社以及产业融合方面的政策,争取项目支持,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04.

2]郭艳芹.实现三产融合农民合作社是桥梁[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903.

3]林娜,颜华.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三产融合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2022.

4]刘胜海,王华东,王建威,曹京立.合作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探析——以望都县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713.

5]颜华,杨光.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三产融合途径[N.黑龙江日报,2020-02-07007.

6]谢茂康,王昆.衡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融合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1929.

7]王颜齐,郑桐桐,孙鸿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影响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901.

8]冯立潮,张刘洁,陈玉兰.新疆农村三产融合专业合作社模式实证研究——以玛纳斯县乐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49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