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技术转移能够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流通,实现技术市场创新主体合作共赢,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水平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内非中心城市受益于京津技术辐射,在技术转移中具有很大潜力。国内城市群推进技术转移的相关经验对京津冀区域内城市技术转移机制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技术转移;城市群;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沧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沧州市技术市场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3206015)
中图分类号:DF418;F713.584;F11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月17日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是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被列为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五大“重要增长极”。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于其他城市群,和京津冀的相似性较多,不仅都位于东部沿海,都有一线城市作为核心,且经过多年的发展,综合实力在城市群中处于领先地位。另外,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作为近几年崛起的城市群,综合实力也不容小觑。这三个城市群中技术转移的创新性模式对于京津冀区域内城市技术转移机制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先进城市群技术转移服务建设概述
(一)长三角地区技术转移服务模式。长三角地区,主要是江浙沪三地,采用多种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实行“一站式”技术转移服务机制改革,加速了技术转移的网络建设,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为依托,实施技术转移服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转让服务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水平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这种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的建设对全国各地区都能够作为可借鉴的范本。江浙沪三地政府都十分关注为技术转移提供良好的体制氛围、创新环境,各级、各部门政府把技术转移作为建设行业领域创新机制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条件,用宏观政策为技术转移工作提供指导。上海、杭州和苏州三个地区政府主要部门在建立技术转移体系、推动技术转移进度等方面均提供了大力扶持。江苏省不仅在4年时间内,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支持科研项目,并且通过专项资金撬动多种类型的社会投资达到484亿元,成功实现了四百余个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转化落地,帮助大部分企业实现预期发展目标,促进多类型产业加快升级。各级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技术转移的支持政策,有利于完善当地技术转移的整体制度体系。
杭州建设了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杭州高新区(滨江)。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承担着推进中科院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推进科研体系与机制创新的功能。作为一个展示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的重要窗口,以100余个科研院所为依托,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在高新区(滨江)建立一个中科系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基地。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关键角色,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自然科学和高科技的研究仪器,是我国的科技知识库、科学思想库、科技人才库,也是我国科技知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源泉。杭州市与中国科学院携手建设杭州中科技术转移研究基地,推动杭州地区的创新发展,杭州紧紧抓住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会,以技术创新带动发展,以“三名”——“名院、名校、名所”的建设为核心,增强杭州的科技创新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发展新的活力。杭州市政府与中科院就建设杭州中科技术转移中心正式签署协议,将使杭州与中国科学院的关系再上一个新的高度,将为杭州打造国际先进、创新型的都市圈,为杭州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杭州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成果的转移、科技金融的结合以及人才的引进等领域,进行了一批创新探索。以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花大力气引进了全国一流的科研机构,如北京航天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滨江研究院、浙江四校“产学研联盟”滨江基地等,并积极探讨富有“高新味”的产学研结合模式,2019年全市技术贸易总额达144亿元,居全国首位,与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往来超过半数。
(二)中三角技术转移体制机制创新。长江中游城市群,又称“中三角”,其规划范围涵盖江西、湖北、湖南三个省份的30多个城市。国家发改委在2015年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该报告认为“中三角”能够联络南北,衔接东西,深度聚焦改革开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战略地位在此过程得到充分凸显。2014年,科技部同意成立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湖北作为中部地区枢纽的作用,建设湖北科技成果供给和技术需求交易集散地;依托湖北科技成果转化公共网络技术服务平台“科惠网”,建设华中区域最大的技术转化平台,集聚专家诊断、技术需求、科研成果、中介机构、科技融资等多种技术转移服务,为技术供需信息在技术市场内的流通提供更高效率、更简单易得的方式。2017年,江西省线上技术交易平台正式开放;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在2018年正式运行。三个省份利用各自的平台加快技术供需信息在平台的展示,湖北创造性地启动了“百校通万校”
“鄂来拍” “鄂来揭” “鄂来投”等项目的对接工作,打通了供求关系的障碍,在省内建立了152个服务网点,涵盖了县、区、高校和园区;湖南始终坚持完善潇湘科技要素市场,同时推动湖南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创建。
武汉市于2017年8月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是国内第一个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政府部门,是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对接机构。创新性地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作”的方式,其隶属于武汉市科学技术局,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及其所属单位调拨科技成果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其作用类似综合性的技术转移平台,通过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将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充分利用武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研发功能,邀请院士团队,成立了12名专家顾问小组,争取在五年内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全覆盖,实现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以上,彻底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搭建平台,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和机构;另一方面是组织多种类型的技术成果对接服务活动,促进企业、技术市场、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武汉市拥有众多的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实力位居国内前列,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局,对促进地方科研成果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局的建立,服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最终形成以企业技术需求为主导、政府搭建对接服务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研发技术成果的创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三)珠三角地区——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2018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是国有创新服务平台,由广东省和广州市共同出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地区的重点项目,集中了各方的技术创新资源和力量,努力打造一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基础,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综合技术转移的枢纽。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对于新引进的技术人员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招聘人才时坚持不问出处、广纳贤才,对各种类型的人才兼容并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转移团队中,拥有多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还引入了越来越多的具有国外背景的人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在这几年里牢牢把握着“回国潮”,不断扩大对国外留学生的引进,如从美国芝加哥等国际著名高校中走出的一批优秀的年轻海归者,使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对员工的培训上,加强实践训练,秉持着在工作中实践学习的原则,通过项目制、老员工带新员工、开展业务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对新进职工进行培训,使他们的业务能力迅速提升。
在组织结构上,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渐次成立了粤东技术转让转移分中心、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桂试验区中心等多个分中心。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尽其所能发挥其区位优势、组织优势及经营优势,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号召,指导技术供应方和需求方的无缝高效对接,完成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落地。2021年8月,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已经有30,000多名客户,汇聚了60,000多项高品质的技术资源,其中有知识产权12,000多项,6,000余项技术成果、1,700多家孵化器、1,000多个路演项目、750多家综合性的技术转移机构,为各类公司10,000多家提供服务,每天访问量很大,总浏览人次超过1,500多万,正在逐渐发展为一体化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科技服务业的网络经营模式。华南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中转站,依托华南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汇集了全世界50,000多种不同类型的技术资源,并以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形式,聚焦了2,600余位世界顶尖科技人员的目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所等,拥有华为、中检、天翼等科学技术服务机构774个,还有中都国脉、恒成智道、科粤等50多个专利服务机构,以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共聚华南,实现各类服务项目三千余项,收获了令人瞩目的应用效益。
探索新的技术转移模式。华南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从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解决“低频、高难、长线、非标”四大难题。相比于以技术供给为主的技术转移模式,华转提出了基于技术需要、以技术转移为中心的创新转移路径,探索创新的全周期大生态发展思路,以技术转移的关键环节为重点,以点、线、网的形式,搭建了9个主要的功能板块。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开展技术转移的模式可以总结为:以客户为中心,利用科技服务中介人员等以人为纽带的方式,了解技术需求方的技术需求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收集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够为技术需求方解决技术难题的技术供给方,并通过研发人员对技术方案提供长期的技术服务,与企业建立持续性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
二、对京津冀区域内非中心城市技术转移服务建设经验启示
(一)支持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作用,可以激发技术市场主体活力,通过技术交易提升创新资源的互联互通效率,使之发挥更大的潜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技术转移效率的引擎。政府应大力扶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科技中介服务工作。
科技中介组织存在不健全、功能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推动技术交易的效益得不到保证,要加速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既要加快建设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同时还要继续鼓励社会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政策引导,给予补助优惠政策,统筹全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认定,建设示范机构。二是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内部技术转移机构,帮助促进科研机构研发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扩大高校内技术成果向社会流通的渠道。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向社会流动。三是支持具有独立法人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在专利权保护、技术评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利用现有业务基础,精准对接技术需求,精准转化先进技术成果;鼓励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对技术经理人加强培训,开展服务;鼓励生产性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在持续推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要强化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规范力度,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建立健全技术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资质进行有效审核,避免第三方企业获取资质后却不实际开展业务,避免资源浪费;要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技术转移服务,针对重点技术需求主体开展精准辅导,采取主动上门、当面辅导、电话交流和回访等工作方式,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加强与科技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挖掘其已有的或研发中的科技成果。设立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工作资格考核制度,对经营状况良好、服务水平较高的机构,实行税费减免、金融补助等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河北环京津城市在长期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人才外溢现象,在短时间内很难快速解决,因此要想补齐在人才流失上的短板,需要借助京津的人才优势。必须借助京津各大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技术转移要素的有效流通,促进京津冀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借助北京这个京津冀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平台,主动与京津开展技术合作,形成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区域,将三个区域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助力技术转移承接。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加技术转移,依托京津冀技术转移联盟,加强与京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市场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机构的联系,充分调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高层次技术经纪人员,提升技术交易市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各种技术成果对接的区域性论坛、项目洽谈融资、展会展示等,为技术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一大批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培训具备技术市场相关业务知识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员队伍。同时,避免科技工作者介入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运营,保证科研人员的工作重点放在科技研发。培育技术转移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行专业技术经理人负责制,建立体制完善的服务机构,设立市场调研、专利评估、技术对接、知识产权等多种类型的负责部门,确保技术成果能够精准对接到有技术需求的地区和产业。
强化技术转移中介人员的培养与管理,需要完善专业技术经纪人员的从业资质和专业资格。成立技术经理人协会组织,制订行业自律标准和规范,以制度性手段保证技术中介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获得正当利益,形成一支懂技术、懂市场运作、具备法律和管理相关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成为技术转移服务的中坚力量。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应加大对现有技术人才的业务知识、技术交易和技术中介等方面的培训,并在有资质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立硕士点,以培育具有高层级学位的技术经纪人才。建立提高技术转移的工作和业绩评价的目标,培育一批业务能力强、信誉良好的科研人员。规范对技术经理人的管理,加快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作服务流程,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革服务方法。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激励机制,对做出显著贡献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按促成技术交易的总额给予奖补,充分调动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升整体服务环境。出台配套政策,增设技术经纪人职称,为从事科技成果转移、孵化、评价、运营、服务、研究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审。开展技术转移政策解读培训活动,通过举办线上视频会、线下交流座谈等形式,让更多的技术合同登记员、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服务人才能够深入学习相关政策,把专业知识和当地政策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做到应登尽登,让参与技术交易的企业都可以及时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沧州市科技局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同良,刘伟伟,田莉娜.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转移的渠道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49(04).
[2]陈诗波,王书华,冶小梅,唐文豪.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07).
[3]范保群,张钢,许庆瑞.国内外技术转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科学管理研究,1996(01).
[4]冯锋,柳玉滨,司尚奇.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02).
[5]刘顺忠,常亚平.我国各个地区国内技术转移水平的演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02).
[6]柳卸林,胡坤.技术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04(05).
[7]刘湘赣,向闱,盛晔琦,王鑫,陈汉梅.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评估研究[J].科学观察,2022.17(05).
[8]卢敏,向闱,陈汉梅.“中三角”技术要素市场及其治理研究[J].科学观察,2022.17(04).
[9]门宇,刘胜林.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技术转移及风险投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12).
[10]潘雄锋,张静,米谷.中国区际技术转移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内部差异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35(02).
[11]孙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华南大枢纽[J].广东科技,2021.30(11).
[12]孙丽文,吴林飞,齐培潇.区域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组态效应研究:输出与吸纳双重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8).
[13]吴康.京津冀城市群职能分工演进与产业网络的互补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03).
[14]魏丽华.论城市群经济联系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基于京津冀与沪苏浙的比较[J].地理科学,2018.38(04).
[15]臧乃康.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05).
[16]郑荣,姜毓锋.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2).
[17]赵峰.长三角地区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的比较——以上海、杭州、苏州为例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1.33(02).
[18]周俊亭,席彦群,周媛媛.区域技术市场、政府扶持与科技创新[J].中国软科学,2021(11).
[19]赵正川.中三角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交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重庆地票政策的实证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21(06).
[20]Fernando Jiménez-Sáez,Jon Mikel
Zabala-Iturriagagoitia,José L.Zofío,Elena Castro-Martínez,Evaluating research efficiency within
National R&D Programm[J].Research
Policy,2011.4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