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利用扎根理论,对实地调研结果和有关文献进行编码,构建“数字技术认知-数字技术知识获取-数字技术采纳决策”故事线,将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影响因素对应这三个阶段。研究表明:政府和数字技术供给方对数字技术宣传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是在数字认知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数字技术知识获取阶段,农户个人禀赋、财政投入、培训质量、优质人才数量和数字技术的易用性等因素影响着农户获取数字技术知识的效果;在数字技术采纳决策阶段,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个体偏好、农场资源禀赋、数字技术成熟度、使用保障、示范作用等。探究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影响因素,以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家庭农场;数字技术;技术采纳;扎根理论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2022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青岛农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编号:6631122713)。通讯作者:罗慧
中图分类号:F324.1;TP399;F32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月6日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家庭农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其对数字技术的采纳是数字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家庭农场数字化基础建设虽已具雏形,但数字技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渗透度仍相对较低。为了探究影响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因素,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实例和现有研究出发,寻找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间关联路径,旨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和数字技术在家庭农场中的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综述
(一)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相关研究。自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以来,专家学者开始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提出家庭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是农业生产经营最有效率的主体,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显著,其优越性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是构建多元新型农业主体最重要的方向。从地域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经营规模整体呈“东北大、西南小”的地域特征。就其发展前景来看,黄大勇等指出家庭农场突破传统农业中现代农业的发展瓶颈,是综合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对策,同时指出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效益优势十分明显。陈军民根据河南省257份家庭农场及199份非家庭农场调查数据,检验家庭农场及非家庭农场生命力的影响,最终得出家庭农场的生命力平均高于非家庭农场,且经营类型为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生命力最强的结论。吕航等提出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呈现相关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支持服务不断优化的态势。
(二)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相关研究。Hamelink较早地界定了数字技术的相关概念。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对各个产业的赋能作用日益显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愈加密切。当前国内外对家庭农场数字技术采纳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1)家庭农场对数字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Alessandra Troian认为家庭农场具有复杂性、异质性,但同时也具有产生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许多学者对不同地域的家庭农场数字技术采纳状况进行调研发现,虽然绝大部分农村和家庭农场通入了网络,但设施设备的投入应用率不高,说明我国家庭农场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运用的主动意识不强。(2)家庭农场数字技术采纳对其经营效率的研究。张柏杨等通过对成都R农业公司的数字农业发展模式调查,得出数字技术与农业结合是必要的且大有可为的结论,发现数字技术可以减轻生产污染、减少投入成本,并使信息流通更加准确有效。胡伦等认为使用手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会增加农业生产的收益。马秋红和许成才认为智能化财务技术减少了家庭农场的财务风险和人工成本。郭熙保等对家庭农场采纳新技术及其经营效率进行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采纳对非粮食类作物经营效率高于粮食类作物。国外学者对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行为及其效率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农场管理方式会明显简化农业生产和管理过程。Thompson抽样调查美国800个商业规模的玉米和大豆农场的数据,对农场数据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发现数字知情决策对产量效益有积极作用。(3)关于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Svenja Mohr利用应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和计划行为理论(TPB),研究得出感知行为控制和农民个人态度这两个因素对农业人工智能接受度的影响最为重要。郭熙保等从农业新技术需求实现度的视角探究家庭农场采用新技术能否提高农场经营效率,发现只有当新技术采用与农场需求匹配才能提高其经营效率。苏岚岚等在研究农民数字素养与数字乡村全面发展的互动关联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在数字乡村发展中,作为数字乡村建设重要主体的农民内在数字素养的培育及作用受到政策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陈彦汝和张扬认为主要与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存在深度不够、和其他经营主体存在矛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成本高以及经营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有关。
(三)文献评述。已有文献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仍存在着一定的拓展空间。首先,对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桥梁,家庭农场的数字化、现代化生产更值得被关注、被研究。其次,现有文献多是借助已有理论模型进行地区调研验证,得出影响农业经营主体采纳数字技术的主要因素。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有一定先入为主的缺憾,并且由于调查地区的异质性会导致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也不能就此深入挖掘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为此,本文通过半开放试问卷访谈和期刊检索收集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家庭农场数字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加强数字技术对农业的赋能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量:一是目前关于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在探索阶段。扎根理论根植于实践,不完全依赖于已有的理论与研究,有助于全面深挖潜在影响因素。二是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采用严谨、系统、科学的研究流程,以演绎式归纳方法克服解决了质化研究中缺少的准确性、复制性、严谨性与可验证性等问题,使“科学性”在质化研究中得以体现。扎根理论由美国学者Glaser和Straus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现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科学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三级编码,将原始资料进行概念抽取及归纳,系统性地完成自下而上的理论构建,其研究结果具有严谨的故事逻辑性。因此,扎根理论与本研究的主题具有高度契合性。本文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12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利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层层深入,以找出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联系,并完成对其的理论框架的构建。
(二)资料收集与处理。本研究于2022年7月通过设计半开放式问卷对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可查的家庭农场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行动,共收获148份有效资料。为了能更加准确探究影响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主要因素,以“家庭农场” “数字技术” “智慧农业” “数字化”
“农户”等关键词,在知网中北大核心、SCI、CSSCI等来源的期刊进行搜索,共搜集到426篇相关文献,发布时间在2005~2022年,相关研究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在2017~2019年间最为集中。通过三轮阅读筛选,最终从《改革》《农业技术经济》《经济纵横》等学术期刊中选择了88份原始资料。共计收集236份资料,依照理论饱和的原则随机抽取资料总数2/3(157份)的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并预留1/3(79份)的资料用作理论饱和检验。
三、数据分析
(一)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用概念和范畴反映资料的内容。本文将157份资料导入Nvivo12软件进行初步整理分析,通过“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的过程,以反映作者主要观念的陈述或词语为依据,不断“缩编”资料,贴上标签,形成节点,转化为概念化名称。在概念化的过程中,由于文献数量庞杂,概念与概念之间会出现意义重合的现象。为此,本文将所有频率高于三次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归纳出71个初始范畴。得到开放式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二)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完成后,寻找初始范畴间的潜在逻辑关系,归纳出更高级的主范畴,使理论更具有概括性。通过研究分析,对归纳的71个初始范畴进一步提炼,共形成15个更高层次的主范畴——政策推广、企业宣传、社会网络、财政投入、优质人才数量、培训质量、数字技术易用性、自然环境、示范作用、基础设施、个体偏好、农户个人禀赋、农场资源禀赋、数字技术成熟度和使用保障。主范畴及其对应范畴如表2所示。(表2)
(三)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对主范畴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在更高层次上归纳和提炼为概括性更强的核心范畴,并建立“故事线”的过程。梳理15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挖掘出三个总结性更强的核心范畴,构建以“数字技术认知-数字技术知识获取-数字技术采纳决策”为中心节点的“故事线”,将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影响因素整合到三个核心范畴中。核心范畴及其对应范畴如表3所示。(表3)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将预留的79篇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对预留资料完成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后,并未发现新的概念及范畴。表明本文理论类别归纳足够丰富,影响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因素已经得到充分挖掘和表达,由此认为本文扎根理论结果在理论上饱和。
四、模型构建及机理阐释
(一)模型构建。以上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围绕“数字技术认知-数字技术知识获取-数字技术采纳决策”的故事线,将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影响因素对应到三个阶段:(1)数字技术认知阶段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策推广、企业宣传和社会网络。家庭农场对数字技术认知的全面性与真实性将直接影响其对数字技术的初始心理评价。(2)数字技术知识获取阶段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农户个人禀赋,外部因素为优质人才数量、培训质量、财政投入和数字技术易用性等。(3)数字技术采纳决策阶段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户个体偏好、农场资源禀赋等内部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使用保障、数字技术成熟度和示范作用等外部因素。家庭农场对数字技术的采纳效果会进一步影响自身和周围农场的数字技术认知、获取和采纳。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出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图1)
(二)模型机理阐释
1、数字技术认知阶段的影响因素。全面而真实的数字技术认知是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前提条件。影响家庭农场对数字技术认知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政府、研究机构为主的技术推广。政府、研究机构的推广方式包括政策公示、新闻宣传、开展推广讲座等措施。政府的推广具有权威性,可以增加家庭农场对所接收数字技术认知信息的信任,有助于其对数字技术产生采纳兴趣。但对于很少接触政府推广途径的农场主来说,政府宣传途径范围较窄,导致部分家庭农场对数字技术缺少全面、中立、系统的认知,因此这部分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意愿不高。二是以数字技术公司为主的市场宣传。数字技术公司通过网络媒体、下乡走访宣传、广告投放等方式为家庭农场认知数字技术提供了更直接、便利的方式。但由于这类数字技术供给方的宣传有盈利目的,存在虚假宣传、夸大技术优点等现象,农户期望值与实际使用效果存在较大偏差,农户易产生心理落差,对数字技术采纳意愿有着负面影响。三是以“生产能手”
“乡村精英”为主的社会网络。农户是始终处于一定社会网络中的“社会人”,个体决策易受到所处的社会网络中周围人的干扰,周边具有高产能或有优势地位的家庭农场对数字技术的评价对其影响尤为明显。
2、数字技术知识获取阶段的影响因素。当农户对数字技术有一定的认知并产生兴趣后,便会进入下一阶段——数字技术知识获取。数字技术知识获取是指家庭农场劳动力及相关人才对于待应用的数字技术使用知识的掌握情况。农户所得到的数字技术知识是支撑家庭农场进入采纳数字技术下一阶段的重要因素。影响数字知识获取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农户个人禀赋;外部因素为财政投入、培训质量、优质人才数量和数字技术的易用性。
在农户获取数字技术知识时,农户个人禀赋影响着农户接受数字技术知识的效率与质量。外部因素有政府的财政投入情况、集体培训质量、优质人才数量和数字技术的易用性。具体表现为:足够的财政投入有助于激发农户获取数字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对于接受数字技术知识效率较高的农户,深度的集体培训有助于其产生数字技术采纳冲动;而对于接受数字技术较为困难的农户,深度的培训会抑制其获取数字技术知识的积极性。此外,优质人才的数量、数字技术的易用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农场数字技术知识的获取效果。较高的数字技术知识水平会增加农户使用数字技术的自信心,提高农户对于数字技术的采纳倾向。
3、数字技术采纳决策阶段的影响因素。对数字技术有一定的认知,获取了相应知识并产生采纳冲动,就会进入下一阶段——数字技术采纳决策。影响数字技术采纳决策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个体偏好和农场资源禀赋;外部因素有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示范作用、数字技术成熟度和使用保障等。
(1)个体偏好。个体偏好影响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主观因素,如思维方式、认知态度、个体情感、需求意愿、思想观念、实际需求、风险偏好、预期回报等。其中,农场主对风险的偏好起主要影响作用。根据“理性小农”假设,家庭农场生产目标是追求各类风险最小化。在面对新技术方案选择时,家庭农场会对比新技术与原有技术产生的收益和成本,主要考量自己是否能承担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一般而言,对风险是厌恶型的家庭农场对新技术采纳的态度会越保守。
(2)农场资源禀赋状况。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时考虑的现实因素,有品牌建设、耕地面积、劳动力禀赋、健康状况、人均收入、生产成本、经营方式、经济能力等。在众多农场资源禀赋中,农场经济能力是最主要的现实因素。在农场主产生采纳数字技术的意愿后,可用资金充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标,家庭农场具备采纳数字技术的可行条件。
(3)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基本保障因素。基础设施的建设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地势呈现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家庭农场的自然环境各异,因此家庭农场所在的各个地区包括交通运输、通信互联、储藏条件、冷链物流等基建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地形崎岖、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更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设基础设施的成本也高于相对安全平坦的地区,其所在地区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意愿也更低。
(4)示范作用。包括榜样效应和同群效应等。家庭农场是否采纳数字技术主要取决于此,即是否有人采用该技术获得了更多的收益,以及周围人对该技术采纳的看法。
有“榜样效应”农场的经营状况。农场主会对标已采用数字技术生产的家庭农场,考察自己是否有进行该技术改革的实力和准备,以及相应的投入能否产生同样的回报。
周边农场主的经营模式以及对新技术的态度。相较于单个农场从新技术获利的榜样效应,农场主们更愿意跟随周边大多数农场主的经营方式,听取他们对新技术看法。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的脆弱性,让农户对新改革、新技术有着谨慎的态度。
(5)技术的成熟度和使用保障。当一项新技术已被多次证实具有盈利性、高效性、生产的稳定性和使用时的安全性,那么农业生产中的“同群效应”和“榜样效应”都会表现出积极的效果,快速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具体包括:设备精准度、潜在风险、应用范围、数据安全隐患、实际利润、创收效益、执行保障、权利保障、规范体系、公正条约、责任认定、管理水平、法律规范等。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研究了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影响因素,将影响家庭农场采纳数字技术的因素对应到数字技术认知、数字技术知识获取和数字技术采纳决策三个阶段。在数字技术认知阶段,全面而真实的数字技术宣传信息吸引农户对数字技术产生兴趣;在数字知识获取阶段,较高的数字技术知识水平促使农户产生采纳冲动;在数字技术采纳决策阶段,作用于家庭农场做出采纳决策的内外因素影响着最终的采纳结果。
(二)建议。综合本文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数字技术认知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根据家庭农场在数字认知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在实行数字技术推广时应注意拓宽推广渠道,增强政府推广的亲民性,如农业部门以走访的方式向农户推广数字技术等。政府利用其权威性积极宣传数字技术对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重要意义,加强农户对于数字技术的了解,逐步消除农户对于新技术的恐惧。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生产能手”
“乡村精英”等具有示范作用的家庭农场尝试新型数字技术,培养具有先进思想、紧跟时代技术脚步的农场主,营造良好的社会评价氛围。以数字技术公司为主的推广方在宣传时应注意不夸大事实、不虚假宣传,切实保护农户的利益,以建立家庭农场与数字技术间良好的信任关系。
2、提升数字技术知识获取质量,优化数字技术的易用性。根据对数字技术知识获取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数字技术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农户,应注重数字技术的培训质量与深度。而对于对数字技术知识接受能力较弱但对数字技术有一定兴趣的农户,更应注重优质数字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在优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建议与各大高校或企业合作,系统性地培养实践应用型数字人才,组合应用人才政策,统筹人才发展,形成能有效激发人才供给的政策合力。同时,数字技术供给方在研发时应提高数字技术的易用性,降低数字技术知识的获取难度。
3、重视农户对风险感知的全面考量,提高数字技术的成熟度。根据对数字技术采纳决策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和数字技术供给方应重视农户在面对新技术时的风险感知,完善数字技术在实际使用时的保障措施,提高数字技术的成熟度,并客观地将上述行动通过政府宣传、网络媒体告知农户。政府适当提高对数字技术采纳的财政补贴,如通过开设专项低息贷款、发放补助资金等方式,鼓励农场经济能力欠佳但对数字技术感兴趣的家庭农场使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供给方应提前做好需求调查,因地制宜提供数字化服务,灵活销售,做好供需平衡。同时,提高数字技术易获得性。简化数字服务的提供流程和手续,制定规范化管理体系,做好售后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避免在数字技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归属权纠纷等问题。政府与数字技术供给方应鼓励农户在数字技术使用过程中积极反馈问题或提出建议,三方共同助力数字技术在家庭农场实际应用中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吕小刚.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农业经济,2020(09).
[2]王敏,马静.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策探析[J].农家参谋,2022(21).
[3]黄海军.浅析家庭农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J].农家参谋,2022(04).
[4]吕航.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2(08).
[5]黄大勇,熊豪,朱洋洋.我国家庭农场的生成机制、发展现状与现实约束[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2.36(03).
[6]陈军民.家庭农场的生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01).
[7]Hamelink C. J..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J].Development,1997.48(86).
[8]Alessandra Troian,?ngela Luciane Klein,Dionéia Dalcin.Novelties and innovations in the family farm:debates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technology[J].Revista Brasileira de Agropecuária Sustentável,2011.01(01).
[9]孙竹梅,刘同山,孙东宝,等.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及对策分析——基于枣庄市14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42(03).
[10]张春生,芦天罡,纪明辉.通州区数字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业展望,2021.17(12).
[11]张柏杨,刘佳颖,朱睿博.数字农业发展:国际经验、减排效应与金融支持——基于成都的案例分析[J].西南金融,2022(01).
[12]胡伦,陆迁.贫困地区农户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的增收效应[J].改革,2019(02).
[13]马秋红,许成才.智能化背景下的家庭农场财务管理体系构建[J].农村实用技术,2020(04).
[14]郭熙保,龚广祥.新技术采用能够提高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吗?——基于新技术需求实现度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
[15]Digital farm environment
planning to simplify admin for farmers[J].M2 Presswire,2022.
[16]Nathan D. DeLay,Nathanael M. Thompson,James R.
Mintert.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21.73(01).
[17]Svenja Mothr.Acceptance of
artifcial intelligence in German agriculture:a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Precision
Agriculture,2021(22).
[18]苏岚岚,张航宇,彭艳玲.农民数字素养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的机理研究[J].电子政务,2021(10).
[19]陈彦汝.试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与家庭农场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
[20]张扬,李涵.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载体[J].农业与技术,2021.41(05).
[21]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2]简小鹰.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5(05).
[23]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04).
[24]胡雅淇,林海.“互联网+”赋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作用机制及效果[J].现代经济探讨,2020(12).
[25]蔡志坚.农村信息化背景下农户技术接受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
[26]冯献,李瑾.基于TAM视角农户设施蔬菜信息技术接受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北方园艺,2019(24).
[27]黄中伟,王宇露.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