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农业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
第717期 作者:□文/吕智焘 时间:2023/11/16 11:10:52 浏览:279次

[提要] 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的回流现象,是继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民工潮”后我国产生的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这种现象是受多种社会问题和经济形势甚至是政策偏好影响产生的。本文探究现阶段我国中部各地区外出农民工回流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种影响,对外出农民工回流过程中各种政策问题进行具体论述,并站在政府角度,对外出农民工回流问题提出应对方案。

关键词:劳动力;回流问题;再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215

根据我国地形传统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分,东南沿海是经济发达地区,而中部、西部相较于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不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民工潮”就是从中西部农业劳动力充足甚至溢出的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输出廉价劳动力。所以,本文认为劳动力回流的概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农业劳动力从东南沿海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回流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继而从事农业劳动生产或返乡创业或返乡继续从事简单的第二产业。

一、劳动力回流类型及成因

笔者认为劳动力的流动包括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流动、产业和产业之间的流动。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经济水平存在差异的地区,这种劳动力流动的方式叫做地区之间的流动,且这种流动类型在劳动力流动之中占主要部分,这种因为经济差异所产生的流动中包含了很多经济因素,例如因为国家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回流、经济受到冲击产生动荡时发生的回流、经济结构的转变造成的劳动力回流。除此之外,产业间的流动也是主要的流动类型。

关于劳动力产业间流动,因为回流本身是一种跨地区流动,所以产业间流动可以看作一种综合流动,即在地区流动的基础上进行产业间的流动。主要体现有: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一产业的回流和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回流,例如在原地区从事技术水平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为导向的第二产业,返乡后从事第一产业农业劳动,以及返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

在总结和整理关于农业劳动力回流的成因时发现,成因多是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相交织的。也有不少学者早就投入到劳动力回流的研究中,较为突出的三点成因分别是:

(一)二元结构的影响。在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时,我国始终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分割的结构主要是由于20世纪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打造工业化强国,决定采取“剪刀差”的方式使农业支持工业发展,设置了一系列城乡壁垒,直接导致城乡发展严重不均,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就针对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户籍制度是影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最为突出的制度壁垒。这种壁垒的形成让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无法真正在城市扎根。所以,在这种壁垒的影响下,“返乡”就成为了进城务工劳动力的最终选择和必然趋势。

(二)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影响。在201710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中西部经济迅速崛起。发展和扶持“三农”的政策开始大面积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倾斜,支农资金大幅提升,返乡再从事农业劳动生产以及返乡创业的劳动力明显增多,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有利于返乡劳动力的优惠政策,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农业劳动力的回流。

(三)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农民在年轻时身强力壮,愿意为一些更好的劳动机会和更高的劳动报酬去跨区域从事劳动,恰好迎合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中的工人需求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之后,当外出务工的农业劳动力经过多年务工积累一定财富,随年龄的增长开始拒绝从事大量体力劳动,且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年龄偏高的成人不愿再远离家乡。所以,多数人选择返乡就业或者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工资和社会工作经验返乡创业。

二、劳动力回流对流出地的影响

(一)对流出地的积极影响

1、城市中的社会资源得到缓解,农民工虽然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在一年中的90%以上的时间是在城市中工作生活,这势必要占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在最新的统计数据中,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是3200万人左右,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在1400万人左右,所占比重约为30%;广东省的外来务工人员总量超过3100万人,外省在粤务工的约1900万人。这些在城市中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势必会占用城市原本的社会资源,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社会压力,也侵占了城市原有居民的个人利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体系的规划和建立考量的都是户籍人口的发展程度,当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以后,必然会出现基础设施的短缺。另外,作为城市务工人员附属的亲属,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老人的养老问题直接考验了城市的义务教育资源和公共卫生资源的承载能力。这种因为人口的增加所带来的各项问题会进一步提高城市在社会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拖延城市发展。所以,在农业劳动力回流的过程中,城市外来的务工人员减少会使城市中的社会资源紧张程度得到有效的缓解。

2、缓解东南沿海地区的就业压力。从现在我国的社会劳动力结构来看,总体的劳动力还是处于过剩阶段。恰逢我国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阶段,许多在初期接受欧美国家产业转移的企业纷纷开展技术革命,开始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升级。在这种劳动力需求大量下降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依靠力气谋生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面临了比较严重的失业现象。另外,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在2018年之后处于缓慢降速阶段,对工人的需求量下降,这种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外来劳动力的生存空间。所以,农业劳动力的回流也使得城市中短缺的劳动岗位大量缓解。

3、劳动力回流刺激产业升级。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东南沿海作为开放的经济特区在一定时期内广泛接收着从欧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产业,这些产业往往是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为导向的制造业,“世界工厂”的称誉就是从此而来。但是,长期从事这种低端的制造行业会大大阻碍本土品牌的发展,这种产业处于产品的生产初期,不能有效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萌发属于我们自己的高端品牌。而当农业劳动力回流发生后,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利益会大量减少,东南沿海地区会出现可以预见的“民工荒”问题,这会迫使这些以劳动力密集型为导向的企业被动升级改造。所以,农业劳动力回流也是推动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

(二)对流出地的消极影响

1、东南沿海地区“用人难”。之所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能迅速崛起,其中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影响占主要部分,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依靠着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国际上拿到大量制造业、加工业的订单,迅速崛起。但是自从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变差,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大,加之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壁垒逐步增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商业订单,许多企业在多重危机中关停工厂破产倒闭。随后的中部经济崛起,大量的空缺岗位吸引了闲置劳动力,相较于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中部地区更靠近劳动力的家乡,于是直接导致了大量劳动力不愿意再次返回东部地区就业。在劳动力总量没有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当东部地区经济形势回暖,大量企业再次想聘用大量劳动力时就出现了“用人难”的问题。

2、流出地丧失一定的产业多元化。在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的阶段,依靠着自身低廉的价格,在一些低端岗位与城市户籍人口进行竞争的过程中迅速产生优势,并成功地占领了大部分低端产业岗位,这使得城市户籍人口开始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岗位转移。现在农民工劳动力出现大批返乡情况,使得城市中一些低端岗位工作人员缺失,而这些岗位经过多年的迭代已经没有城市户籍人口愿意从事,致使整个产业出现劳动力断档的情况。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必须是高中低完整的,所以当大量劳动力回流,就会导致流出地城市的产业多元化受到创伤。

三、劳动力回流过程中对流入地的影响

(一)对流入地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中部企业的崛起。长期以来,我国的中部地区因为历史原因、政策倾向原因、地理原因,都被作为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地区,其中河南地区作为粮食大省和中国粮仓,更是千百年来都被众人视为农业产地。自2004年温家宝首次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包括华中地区三省——河南、湖北、湖南,华东地区两省——江西、安徽,以及华北地区的山西省迅速发展,第二产业遍地开花。同时,这六省又是向东南沿海地区输送劳动力的主要省份,大量劳动力的输出导致本省内出现了“民工荒”的困境。于是,当在东南沿海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量返乡后,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力的支持,还有一些简单的工作技能和长期的工作经验,这种宝贵的经验无疑是给中部刚开始发展的第二产业带来了新鲜的东南沿海的“血液”。中部地区大量的制造业依靠这些充足的劳动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2、有利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除了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可以补充中部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外,许多在外务工的人员都是有头脑、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这些经营人才利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务工时的所见所闻,并借助务工时积攒的资金返乡,形成了一种“返乡创业潮”。这种返乡人才给中部地区农村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一部分创业者创立了自己的工厂,一部分成为了个体经营户,在创业富裕自己的同时,给农村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乡村振兴。这种返乡创业人员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本村其他成员,使得村集体其他成员纷纷模仿,这就进一步激发了整个村庄的集体创业潮流,最终达到村集体共同富裕,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二)对流入地的消极影响

1、粮食安全受到挑战。大量劳动力返乡创业引起了中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在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第一产业农民,这种收入高、工作相对较轻松的劳动方式成为了大家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首选。农业相较于第二、第三产业本来就处于弱势,所以此时大量劳动力放弃从事农业生产,土地大量抛荒并且被第二产业的工厂所占用,这种现象无疑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冲击和挑战。

2、影响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发达国家来看相对较低,按照惯例标准,只有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才是相对稳定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率都在95%左右,而一个相对稳定的城市化是体现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返乡回流,就会影响我国城市化长远目标的顺利实现。长久以来,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就业,是推动我国人口城市化的主力军,如果民工入城问题不能合理解决,就不能在城市中得到稳定就业和平等待遇,会导致“返乡潮”更加严重。这种趋势不仅不能更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还会令人口积压在农村,加剧农村劳动力剩余的趋势。

四、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回流解决策略

从上述内容来看,针对农民工返乡对两地主要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方面影响,而从根本上看造成这两种影响的内在原因,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主动回流和被动回流造成的。其中,因为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优越的条件而选择回流的,笔者认为是主动回流。因为在东部城市中没有得到公平待遇,或者因为行业转型升级、自身技术水平等问题导致被大多数工作岗位抛弃,甚至是无法维持生活而选择的回流,笔者认为是被动回流。

(一)主动回流的解决策略

1、加强地区企业激励措施。随着中部崛起计划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各类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有相当数量的东南沿海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将各类业务向中西部转移。这直接导致了中部地区的劳动力需求量大幅上升。中部地区应当对本地区企业适当放宽落户政策,加大补贴力度,让其主动去吸纳从东部地区返乡的各类农民工。

2、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机会。关于此类措施,着重点和落脚点在于政府的政策。首先,在大方向上政府需要出台各类引导性政策,加强宣传力度,将创业氛围提升上去。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改革,进一步改良有关部门的原始管理办法,如税务和工商等与创业建厂息息相关的部门,让其管理办法向返乡创业者多加倾斜。再次,农民工返乡创业,将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商业思想可理念带回家乡,对于这批创业者最关键的是缺乏资金。政府可以联合地方商业银行创办创业基金和农村小额贷款,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困难。最后,投资建造创新创业园区,向园区企业提供相关创业技能咨询援助,提升创业的专业化程度,为创业者保驾护航。

(二)被动回流的解决策略

1、尽快建立返乡农民工就业指导体系。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被动返乡农民工主动想法缺失,因为已经失去了在城市中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无组织性的盲目返乡。这种情况更凸显了建立返乡农民工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性。向此类农民工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以及与就业相关的法律咨询帮助,提升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业务水平。

2、提升农民工自身的技能培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其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关键。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势必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被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所替代,被动返乡的农民工中大部分是被时代所淘汰的素质和技能缺失的劳动力,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完善农民工的相关培训体系,提升劳动力本身的技术竞争力。政府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成立相关技术培训学校。优化农民工培训市场,引入市场中的专业化培训机构,由政府出资补贴专业机构的培训工程。

综上,从整体大局来看,农民工的返乡会给流入地带来各种积极和消极影响,但这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以及我国工业化所选择道路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时代性的一次阵痛。农民工返乡的初期,无论是对流入地还是流出地,会带来各种不适反应,但是从积极的方面看,这正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中部地区工业化崛起的时机,我们应该抓住这次看似危机的机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出高素质、有技术的现代化劳动力。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颜银根,王光丽.劳动力回流、产业承接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J.财经研究,2020.4602.

2]任远,施闻.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回流效应[J.人口研究,2017.4102.

3]何颖,刘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5.

4]陈思创,曹广忠,刘涛.中国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迁移家庭化决策[J.地理研究,2022.4105.

5]蒋长流,张松祺.“逆城市化”:观察维度与制度反思[J.上海经济研究,201507.

6]夏尹萍.农民工回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9.

7]刘子玉,肖静.工业产业结构与工业劳动力回流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2.

8]王红.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202111.

9]杨忍,徐茜,张琳,陈燕纯.珠三角外围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8.37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7834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