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双碳”时代能源资源行业转型问题紧迫且尖锐,传统的人才教育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基于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能源资源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展开系统调查,针对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实践能力培养的责任分配认知偏误等问题,提出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资源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关键词:碳中和;需求现状;能源资源行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面向能源资源行业的‘碳中和+MPAcc’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YJSJG064)。通讯作者:赵迪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2月22日
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实践性,需要大量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而能源资源行业作为“双碳”目标实现的主力军,面临着巨大的“倒逼式”减排压力,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优化过程中,急需涉“碳”技能人才。
一、问卷设计与基本信息
为了探究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资源行业的人才需求,本文主要从三个模块设计问卷,分别是能源资源行业的碳中和路径、人才缺口现状、人才需求特征。考虑到不同能源资源行业在碳中和背景下具有差异化的资源禀赋、转型压力和技术路径,可能具有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本文主要面向三类能源资源行业进行调查,分别是资源类、传统电力类和新能源电力类,具体行业见表1。受疫情防控因素影响,此次调研采用网络调研方式,即向三大类能源资源行业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发放问卷链接进行线上填写。本项目组共发送15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13份,问卷回收率为75.3%。(表1)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能源资源行业碳中和路径。本部分主要从拟(已)采取的碳中和行为与开展碳中和业务的阻滞因素两方面对三类能源资源行业的碳中和路径及现状进行分析,见图1。(图1)
图1a显示,整体而言,能源资源行业中,主流的碳中和行为包括“加强技术研发”
“市场化交易” “加强数据披露质量” “淘汰落后产能”,占比均超过50%,而最不受重视的碳中和行为是“加强沟通合作”,占比仅为27.43%。其余碳中和行为仅被部分企业所重视。此外,三类企业采取的碳中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资源类与新能源电力类企业更重视加强技术研发,而传统电力类企业侧重于采取市场化交易行为。图1b显示,“融资” “人才”和“技术”分别是资源类、传统电力类、新能源电力类企业开展碳中和业务的最大阻力,影响着整个能源资源行业的低碳转型。
(二)能源资源行业的碳中和人才缺口。针对能源资源行业的碳中和人才缺口现状,本文主要通过各类能源资源企业专业缺口和岗位缺口进行分析,见图2。(图2)
图2描述能源资源行业企业的人才缺口现状。由图2a可知,能源资源企业急需的人才专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包括能源动力类(51.3%)、化工类(46.9%)、环境类(46.9%),仅有少量企业存在语言类(2.7%)和财会类(4.4%)人才缺口。由图2b可知,资源类企业和传统电力类企业的管理支撑岗缺口最大,但新能源电力类企业的技术支撑岗缺口最大,均占比约40.0%。三类企业的服务支撑岗缺口均最小。可见,资源类企业和传统电力类企业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和能源转型压力,还需要参与碳交易机制,急需设置针对碳中和业务的管理支撑岗。然而新能源电力类企业的压力主要来自“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因此更需要针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材料研发的“技术支撑岗”。
(三)能源资源行业的碳中和人才需求特征。人才需求特征分析可为培养面向能源资源行业的对口碳中和人才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首先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了人才能力素质类别,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能源资源企业的高校人才培养评价、期望的人才类型、学历要求、工作经验要求、专业能力要求和通用能力要求。
图3分别展示了被访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以及企业期望的人才类型。图3a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访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最欠缺,也有近一半的被访者认为高校人才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研发能力”均不足。由图3b可知,能源资源企业对“技术研发型”人才需求最旺盛,占比35.4%;其次是“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占比30.1%;对“基础实务操作型”人才需求最少,仅占1.8%。(图3)
学历和工作经验是用人单位考虑的基本条件。图4a显示,在学历要求方面,近一半的被访企业仅要求本科学历,仅约20%的企业要求研究生学历,且该结构分布在三类企业中基本一致。在工作经验要求方面,由图4b可知,超过八成的被访单位倾向于具备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于无实践经验的人才需求仅占17.6%,其中高达92.31%的新能源电力类企业要求至少1年实践经验。可见,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资源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尤为看重,这源于碳中和业务的高复杂性和实践性。招聘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可以降低高昂的培养成本,且提高工作效率。(图4)
图5分别展示了被访企业对碳中和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和通用能力素质要求。对于专业能力,超80%的能源资源企业要求碳中和人才需具备与碳中和业务密切相关的能力,如“低碳技术研发” “碳(电力)交易”。然而,三类企业在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方面具有一定差异,如资源类企业强调“政策分析”能力,传统电力类企业更重视“碳(电力)交易”能力,新能源电力类企业侧重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在通用能力素质方面,图5b显示,超70%的被访能源资源企业要求“理论应用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
“学习创新能力”和“指导推动能力”。三类企业最重视的通用能力素质有所差异,例如资源类企业最重视“理论应用能力”,传统电力类企业最看重“系统思维能力”,而新能源电力类企业对“指导推动能力”要求最高。另外,“学习创新能力”
“合作沟通能力” “抗压适应能力”也是各类能源资源企业吸纳碳中和人才时比较看重的素质。(图5)
三、调查结果讨论
(一)行业需求敏感度低,培养目标定位偏误。能源资源转型问题复杂且系统,各类企业采取的碳中和路径不尽相同。面对资金、技术等阻滞因素,传统单向人才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双碳”要求,多数能源资源企业急需吸纳大量碳中和职业技能人才。然而,校企沟通不及时等原因加剧人才供需两端的信息不对称。高校对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敏感程度欠缺,无法及时追踪行业发展方向转变所引致的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致使人才培养定位偏误、供需脱节与错配等问题。
(二)岗位业务交叉融合,单一人才无法胜任。技术与管理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和基础保障,当前能源资源行业管理支撑岗最紧缺,技术支撑岗需求量大。现阶段,国内高校的碳中和人才教育更多局限于对能源动力、化工、环境工程等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然而,随着碳市场影响的深入,碳排放监测、核算、交易等多项技能的碳资产管理岗位缺口剧增,尤其对于资源类和传统电力类企业。不同于以往强调单一专项管理业务,碳中和管理岗位更侧重于技术基础打底的综合管理业务。可见,传统理工科或商科单一背景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碳中和岗位业务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具备管理基础的技术人才与具备技术知识的管理人才成为能源资源行业碳中和领域最紧俏的人才。
(三)人才能力素质需求呈现共性与异质性双重特征。碳中和背景下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素质能够回应社会和产业需求、应对职业变化。自带行业属性的能源资源企业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共性与异质性双重特征。一方面各类能源资源行业企业均强调数据分析、环境信息披露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合作沟通、学习创新等通用素质。另一方面各类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表现出以下差异化特征:资源类企业偏好深谙政策且懂业务的跨界人才;传统电力类企业偏好集系统思维能力、市场化交易、低碳技术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新能源电力企业偏好具备指导推动能力的技术创新型人才。
(四)高校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责任分配认知有误。碳中和理论和分析方法创新性较高,相关业务具有典型的实践性。企业方期待人才“上岗即上任”,而高校方秉持传统“进企后培养”的能力培养责任分配观念。首先,“重理论轻实践”旧式教学范式致使科创、技术竞赛等实践项目并未得到高校和教师的有效重视。师资团队的人才组成结构不合理,缺乏深耕行业的技术专家,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贴合度不高。其次,囿于资金、基础资源配置等因素,高校的专业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不完善。在校期间的企业实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均处于基础层面,学生的实践技能并未得到有效锻炼。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行业人才需求数据库,动态调整培养目标定位。单向输出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资源企业的职业人才需求。高校应以行业需求调研为起点,摸清和预测相关行业人才需求数量、层次等特征,建立行业人才需求数据库,便于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方向转变引致的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动态化调整培养目标。首先,高校可以联合当地政府、兄弟院校、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战略联盟,通过实地调研、招聘网站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共同收集人才市场需求数据,包括层次、岗位等方面需求总量、缺口数量、现有存量和质量。其次,整理汇总数据,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各类碳中和职业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库,尤其是紧缺急需类人才。然后,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变化,指派专业人才负责后期数据库的维护、更新和优化。
(二)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碳中和+X”学科专业群。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技术与管理双达标的跨界碳中和人才的有效途径。首先,交叉学科的建设并非经济学、能源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间简单地拼接、堆砌,应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有选择地进行学科交叉。同时,学科融合也不仅限于理工科或文科内部整合、重组,而是需要各类学科间尤其是工科与商科之间相互扩展渗透、整合与深化。其次,各类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资源基础,分阶段、分领域打造特色“碳中和+X”专业群。
(三)以能力需求的双重特征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将人才的知识能力一一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从通识性和专业性两方面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精准对接各类能源资源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共性与异质性需求。(1)开设大类通识课程,拓展知识宽度。针对共性的能力需求开设能源工程、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各大类学科的通识课程,增加各类专业人才了解其他领域知识的途径和机会;同时,充分利用爱课程等线上课程平台,弥补教育资源不充裕与学科发展不平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开设“碳中和+X”专业化课程,增加知识深度。针对行业的异质性能力需求,增设一批提高政策分析素养、碳交易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的“碳中和+X”专业化课程。依据相关行业的需求程度,设置对应的必选课与选修课,构建纵深化、梯队化的专业化碳中和课程体系。同时,立足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合理安排传统专业课与碳中和课程的授课时间和内容上的承接,保障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育的软硬实力。师资力量是软实力,实践条件是硬实力,二者共同发力才能适应能源资源行业碳中和业务的高复杂性和实践性要求。(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养环境的软实力。首先,建立校企间常态化互动交流机制,定期组织教师深入行业头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学习生产一线的绿色低碳技术和低碳管理知识;其次,邀请行业科技企业家进校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技术前沿和实践,拓宽视野。(2)校企共建实践平台,提高培养环境的硬实力。首先,依托优势学科所在学院,吸引企业合作共建碳中和实践平台,并以项目拉动培养方式推动企业实践与高校研究融合;其次,积极联系行业企业,为学生寻求企业见习、实习的机会,使其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校企“订单式培养”,开设岗位与专业对口人才的专项输送通道,这既能消除企业人才流失、培训资源浪费的顾虑,同时又达到高校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1.中国矿业大学;2.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妍,董梓童.传统能源行业一线急需“新”人[N].中国能源报,2022-08-29(001).
[2]黄震,谢晓敏.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变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9).
[3]李卓,井贺然,周婷月,刘斌.“双碳”愿景下碳中和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未来与发展,2022.46(07).
[4]张广传,王海英.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育路径——基于山东省“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9).
[5]亓燕.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解读、逻辑与培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3).
[6]杨建华,李桂平.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能源经济专业发展构想——以山西能源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4).
[7]吴林志.“四维度”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08).
[8]金婧.数字时代高职金融专业核心素养结构模型与培养路径——从产业需求侧反观高职教育供给侧[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7).
[9]荣侠.基于区域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策略——以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0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