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广西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探讨
第717期 作者:□文/刘忠萍 徐 瑜 黄江美 时间:2023/11/16 11:13:11 浏览:235次

[提要] 在外贸新业态背景下,人才需求数量激增、需求层次多元化。广西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为广西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创造新机遇;同时,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提升、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优质教育资源贫乏等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挑战。广西民办高校应注重外贸人才培养的增量提质,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注重培养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举措,探索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外贸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外贸新业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民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MBZX0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129

外贸人才是对外经济贸易的纽带,也是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广西外贸依然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2021年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额达5930.6亿元,同比增长21.8%(增幅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广西加快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广西外贸实现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广西相继获批南宁、崇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助推区域外贸新业态发展迅猛,外贸新业态正成为带动广西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当前,广西外贸人才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新业态下的岗位需求。随着外贸发展日渐成熟和外贸新业态步入发展快车道,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激增、需求标准提升,广西迫切需要一批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型、业务型和技能型人才,这为民办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广西民办高校应抓住机遇服务于行业发展需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跨境电商等涉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满足市场对人才质和量的需求。

一、广西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的机遇

(一)外贸新业态人才需求猛增带来的机遇。自20198月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运行以来,广西自贸区借力面向东盟、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优势加速推进沿边开发开放,抢抓“一带一路”和RCEP机遇,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深入推进自贸区跨境贸易、跨境金融、跨境物流、跨境旅游和跨境劳务等领域合作。在各项开放红利释放下,广西自贸试验区陆续引进超百家电商平台和企业,2021年自贸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01.5亿元,增长了259% 。截至20227月,广西自贸区累计入驻企业7.6万家,是设立前的20倍 。自贸试验区在创新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世界开放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RECP生效、西部陆海新通道效能不断提升,与广西贸易往来的国家和企业数量将不断增加,外贸新业态人才需求将同比增长,这就需要更多掌握跨境电商、网络营销、国际物流、平台运营等相关技能的复合型外贸人才。2021年广西新设外资企业644家,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外资企业与外贸岗位不断增加,巨大的外贸人才需求为广西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二)外贸人才需求多元化带来的机遇。加速推进融合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促进传统贸易转型升级,有利于培育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竞争新优势,对广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外贸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人才需求扩张,且需求呈现多元化、复合化特点。根据智联招聘发布《2021外贸行业人才形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外贸销售、跨境电商运行、采购/供应链管理、通关事务、翻译等外贸核心岗位人才需求猛增,其中核心岗位求职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口率最高,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学、商务英语等专业也备受企业青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商务英语等涉外贸易相关专业,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培养符合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开设有涉外贸易相关专业的广西民办高校可充分发挥体制灵活的特点,围绕行业创新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多元化进行人才培养。

(三)广西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带来的机遇。当前广西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望在“十四五”末由目前的47.9%提升至55%。截至2021年底,广西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5所,其中民办高校26所,占广西高校数量的30.59%,这足以说明广西民办高校对当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紧抓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广西自贸区、推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创新发展等新机遇,广西积极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层次和学科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南宁教育园区和桂林高校集聚区建设,全力打造高等教育重点区域。《广西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围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高校主动布局新兴学科,支持每所民办高校根据传统优势特色建设3个左右特色专业群,新业态、新模式叠加新举措为广西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创造了机遇。

(四)广西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带来的机遇。要把发展的潜力释放出来,把发展的后劲增强起来,把发展的新优势塑造起来,人才是关键。广西正在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外贸技能知识的高层次人才,打造面向东盟及服务RCEP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集聚区。近年来,依托中国-东盟“两会”,广西持续实施“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 “外专聚桂”计划,举办“广西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活动,以全球视野引进国(境)外专家上千人次。广西尊重人才、渴望人才,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解决人才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使国际化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为外贸创新发展提供了外部助力。从宏观环境上看,充分汇聚和发挥海外人才的智慧并转化为民办高校提升教育水平的强大动力,为民办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机遇。

二、广西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外贸人才需求标准提升带来的挑战。随着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行业环境变化既带来了机遇也产生了挑战。外部环境日新月异,贸易大国之间的博弈呈现长期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外贸人员必须能够对外贸环境的长期变化和调整具备足够的认知;全球贸易规则和治理结构处于不断调整时期,这就需要外贸人员了解当前外贸的发展趋势,熟悉基本的国际规则和惯例以及各类政策法规;技术变革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程度,外贸人员必须能够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懂得运用各种国际推广和营销手段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总的来说,新业态新模式下外贸人员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素养,行业既需要平台运营型、国际销售型、同步翻译等专业人才,又需要具备熟知数据分析、善于用户体验、解决国际物流与供应链难题的综合型人才,未来,企业对“一岗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强烈。而当前,广西民办高校培养的具备全面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在新业态人才需求量猛增的同时,如何提高人才综合技能水平成为外贸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人才培养滞后于人才需求带来的挑战。广西加快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步伐,抢抓RCEP机遇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高标准建设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广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同步扩张了广西对复合型外贸人才的需求。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呼唤新人才,然而外贸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变化需求。目前,广西民办高校大多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涉外贸易相关专业,并且均设置了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平台运营、泰越日小语种等课程,但是相关课程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操,学生所学明显滞后于企业实际需求,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毕业生上岗后要重新培养实践能力方可独当一面。外贸人才需求规模扩张、需求层次多元化,而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流动性大的特点,进而面临的就是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新业态下,广西民办高校面临精准对接新职业人才缺口、找准定位,既要循序渐进,又亟须加速完成专业升级的严峻挑战。

(三)优质教育资源贫乏带来的挑战。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贫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充足的教育资金投入是优化教育资源的前提,而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分配到教学资源方面的经费有限。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民办高校的薪资待遇很难吸引行业内的顶尖高技能人才,当前民办高校以毕业35年的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大多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他们理论教学能力强,但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对外贸工作的具体实践一知半解,而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导致难以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外贸新模式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此外,生源较差、图书资源短缺、教学仪器设备陈旧、信息缺乏等内外部因素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资源有限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民办高校面临着将现有优质资源和新鲜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挑战。

三、新业态下广西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策略

(一)人才培育增量与提质相结合。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背景下,人才培养要在“增量”的基础上实现“质” “量”相结合,“质”的提升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外贸人才。广西民办高校可依托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东南亚主要跨境电商平台,构建新型外贸业态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业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人才。制定针对高端战略、复合应用、实践技能等不同梯度、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外贸企业需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综合考虑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尝试开设外贸新业态的专业特色课程,如将跨境电商、跨境物流、关务等列入专业核心课程,将自贸区建设相关的外贸政策法规、国际航运、东南亚国家文化等课程列入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和内涵建设。通过开设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RECP协议专题系列讲座,积极引导并提高学生对外贸政策的关注度。同时,充分利用国际人才高地引进的东盟人才,加设东南亚小语种和新兴技术等课程模块,注重对学生商务外语沟通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二)调整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应对外贸新业态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民办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发展特色以及专业改革趋势,调整师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为人才培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提高经贸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可以为相关专业教师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技能;加强专业教师与外贸行业专家的合作交流,开阔视野,掌握最新外贸政策、投资政策、国际货运动态等新形势;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弥补信息差异,实现外贸人才的协同培养。另一方面加强与东盟国家院校的交流,依托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东南亚主要跨境电商平台,加大对拥有外贸新业态相关领域从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符合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多方协作,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针对民办高校教学资源匮乏的挑战,民办高校可以考虑利用社会各个群体的力量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同步性。第一,可以打造特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在各院校之间无障碍流转,为学生创造更好学习环境的同时促进院校更好地利用优质高教资源,以达到提高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育质量。第二,推动民办高校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群体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需要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企业根据人才需求,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提供实训实践的教学基地;民办高校要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广度、加强合作深度,大胆尝试外贸新业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外贸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关注国际形势,培养创新创业精神。RCEP生效实施,红利将会持续释放,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已成为外贸创新发展的新亮点。民办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使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创业内涵和外贸专业特色,传统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升级是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融入外贸专业课程日常教学中,将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去学习外贸的时事热点和外贸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成为具有完备知识体系和国际开放视野的应用型、创新型外贸人才。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明容,李德正,黄江美.自贸区背景下外贸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对外经贸,201902.

2]杜红玉.“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论坛,202001.

3]王薇.新业态下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02.

4]陈明敏.跨境电商背景下复合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201.

5]李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

6]张永.广西民办高校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7]陈科生,吴翠萍.基于跨境电商的平台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7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7796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