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融合发展探讨
第717期 作者:□文/周 瑜 张楚月 时间:2023/11/16 11:36:05 浏览:236次

[提要] 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赋能价值共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然而多数研究仅选择利用单一属性作为数字经济的研究要义,缺乏从两业融合视角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从制造业及制造服务业嵌入式测度、生态系统构建、价值共创机制以及其实现路径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研究,最终得出两业融合需要推行差异化政策,增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科技技术创新,依托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结论。

关键词:数字经济;制造服务业;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融合;价值共创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数字辽宁’背景下辽宁制造服务生态系统构建及价值共创路径研究”(编号:LJKMR20221400);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数字经济赋能下东北制造业及其服务业嵌入式发展与价值共创研究”(编号:2022BSW007);大连市社科联重点课题:“数字经济赋能大连制造业及制造服务业嵌入式发展及价值共创研究”(编号:2022dlskzd273);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融合嵌入式发展研究”(编号:CX202202091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213

一、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测度

(一)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融合形成机理。从宏观上看,制造业企业的营销模式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仅提供产品,转变成产品与服务相结合,并且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可以逐渐打破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而服务业为了引进有形产品作为载体,就要吸收制造业的人才培养系统和资金体系,使服务业制造化。将土地作为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融合的物质载体,由服务行业人员构成的劳动力将逐渐被替代。技术则是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融合的关键性条件,数据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些的正常运行少不了资本的保障,并且协调这些要素之间的合作。除了以上些内在要素,政策制度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嵌入式融合起着支持或约束作用。从微观上看,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交互强化作用,各地不同的经济环境导致了制造业及制造服务业嵌入式融合出现了空间分异。

(二)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的融合程度。从总体上看,全国的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的嵌入式融合度处于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它的提升趋势是一条波动的曲线。目前,全国的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达到了较高的融合度,但仅有10个省份的指标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这标志着各省份的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融合嵌入式发展差距较大。从各大区域指标数值来看,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融合度发展最好,东北地区的发展情况最差。这归根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实施兴起战略促进了其发展,且东北地区水平也较为落后。其中,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已经达到了高度融合的程度,但是由于北京、上海等地的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了相关地区的融合水平相对较低。

(三)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分析。通过对数字经济下制造业及制造服务业的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制造业的成本上升并且利润有所下降,劳动力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移,并且制造业人才流失加剧。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项目上,国有企业往往比私有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使得在行业内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制造服务业的的企业数量、产值以及从业人数逐年上升,说明制造服务业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但是制造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例如仓储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各种商业服务业等劳动力较为密集的制造服务业占比较大,而计算机服务和信息传输、科学技术服务业等知识技术较为密集的制造服务业比重较小。在数字经济赋能下,制造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和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并且制造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这表明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容易数字化。

(四)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的关系演变和融合效应。在研究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的关系时,主要突出制造业支配着制造服务业的特点,我国加大对制造服务业的资源投入,促进产业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制造业的内部结构。为了解释基本商品,根据构建理论模型,可以分析得到服务业如何影响制造业发展。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两者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融合效应。从生态学上看,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在生态系统中合作并且共同生存。新兴制造业与密集型服务业的融合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两业发展。

二、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生态系统构建

(一)构建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生态系统结构。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两者的逻辑起点不同,制造业强调采用主要以数字化模式驱动产品的成本领先战略,而制造服务业的逻辑起点在于如何将数字创新驱动差别化战略,如何定制标准产品,使无形产品变为有形。在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二者融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服务的广泛度,再重点分析服务业的结构属性,使二者的共生模式具有连续性。共生模式要偏向于非对称的互惠共生,要把侧重点放在服务上,注重服务面向大众群体的特点,在社会的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最后的二者融合时期,强调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的相互渗透融合,并使二者的边界模糊化,形成一体化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二)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生态系统的演进涉及到社会环境以及多种情境因素的交互,是包含群落、新物种、创新链的复杂系统。系统内的要素和物种是通过合作与竞争实现共生的,生产者、消费者等各类参与者的投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外部环境共同构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系统。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生态系统以制造业的环节为研究对象,使二者之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边界,形成一个完整且闭环的生态结构。

(三)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生态系统结构的保障机制。由于该生态系统呈现非对称性结构,其互动性以及技术重要性与其他存在较大的耦合关系,所以在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嵌入式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中需要多项制度相互影响、相互匹配,从而形成耦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避免企业之间出现矛盾,各企业主体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原则,发生利他行为。因此,要建立制约补偿与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化解企业之间共同演化产生的矛盾。要通过服务及商业模式、市场导向与技术以及政策的共同演化,才能形成该生态系统。

三、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价值共创机制

(一)信息平台效应。数字产业带来的信息平台能够使线上线下之间互联互通,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便捷的条件。其革命性地突破了面对面服务和产品需求的传统模式,利用虚拟空间进行交易,大大增强供需关系当中传统价值链步骤的便捷性、碎片化,为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且随着线上建议平台的出现,消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逐步突破。数字信息平台还能同时满足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对于行业内信息获取的需求,这对于企业决策把握和运营沟通当中需要的及时且准确的信息获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市场需求效应。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随处可见,新的消费需求渐渐增多,产生了众多如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产业,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互,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消费需求,在产品满足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情况下,可以对有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有效的信息被收集、分析、发放,从而让总体需求量逐步扩大。同时,虚拟货币的出现使得人们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倾向于使用这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购买想要的商品,原本限制消费过程的复杂性被大大削弱,消费边界不断扩张。

四、两业融合价值共创实现路径与效果评价

(一)从生产要素到数据信息。在制造业发展的历史中,资本和劳动是生产要素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生产模式下,流水线式生产不能将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数据优势纳入生产当中,所以以数字经济为主导对制造业进行转型的首个体现就是从生产要素为主导转向数据为主要驱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获得的数据量成几何式增长,但是却缺乏与之对应的整合处理。所以,应当以政府数据共享为主导,在充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动数据的合理流动与研究,各种要素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

(二)从商品导向到用户体验。在传统生产理念当中,商品为导向是重点,因为在扩大经济规模与产品差异化之间,经济规模是当时生产企业考虑的重点。扩大产能,生产大批量产品,占据市场份额主导成为重点,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被压制。所以,在数字经济转型当中,制造业应当将重点着力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中得到满足,通过数据与信息的结合,将用户情感、功能质量和产品构造作为核心,实现产业的量变到质变。

(三)从竞争合作到互利共生。随着数据信息成为行业生态系统演变的关键因素,在系统中起主导的企业成为了一种类似“平台”的存在,平台内“互利”,平台外“竞争”。处于同一平台的企业虽位置不一定相同,但都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共同目标,而不同平台间则因利益冲突而处在竞争状态。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因目的相同,具有内稳性,成为价值相通的有机整体。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间稳定共生,都以提供能使消费者满足的产品和服务为共同目标。

五、对策建议

(一)推行差异化政策。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各省份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是社会基本矛盾形成的原因之一。科教实力较强的省份可以加快技术创新水平的实现,但是有些省份的科技创新水平仍处在发展中阶段,科技教育实力相对落后。所以,推行差异化政策有利于提高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大扶持政策,提高数字技术在制造服务业各个环节中的效率,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下制造服务业的建设,使二者协调发展。

(二)增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科学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改革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破除影响其发展的规章制度,深化企业资质体制管理改革,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适应“互联网+”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速度,降低两业融合转型成本,促进行业升级;加大对侧重于技术创新的先进制造业的正确引导与投入,使得资金与信息等创新要素有效使用,提高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科研、高校、企业等创新资源,破解技术难关等关键性问题,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三)依托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环境差异,引导产业聚集化发展,使技术、人才、资金等形成区域性流动,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效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吸引相关产业聚集,形成集群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两业融合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智力库来支撑,所以需要专业型人才来应对,要释放其他各类主体融合发展潜力,加强融合型数字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明生,张一兵.数字技术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了吗[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3.

2]司文浩,刘思远,常格戬,李腾飞.数字经济下河北省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02.

3]焦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从价值重塑到价值创造[J.经济研究参考,202014.

4]翁钢民,赵心,潘越.京津冀城市群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分析[J/OL.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2-11-27.

5]张幸,钟坚,王欢芳.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2.4303.

6]苏永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水平测度研究——基于2005-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J.宏观经济研究,202012.

7]王学娟,辛本禄.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融合研究[J.企业经济,2022.41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59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