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国家安全观中,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与重点建设领域。江苏省抓住数字经济机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出台多项政策引领,依托物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建设农村大数据,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但是,也存在数字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数据资源分散、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应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数据服务水平、优化农产品保障体系、强化资金投入等措施,积极开展农业数字建设,保障江苏“三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粮食安全;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粮食安全背景下江苏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021SJA1290)
中图分类号:F323;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2月23日
一、粮食安全现状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粮为国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与重点建设领域,要从政策上形成自上而下的立体化政策架构与清晰产业规划。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
江苏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但当前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未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消费快速增长趋势持续,紧平衡的状态相当长时期内不会逆转,需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江苏是农业大省,更要建设成为农业强省,要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2022年,江苏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近7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数字农业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数字农业研究概述
数字农业概念于20世纪由欧美国家提出,主要体现为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服务。实际上,江苏省农业生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农业部分,占极少部分,分布在生产条件较差地区;第二部分是小型规模农业部分,利用农业机械化,是江苏省农业最主要的生产形态;第三部分是自动化农业部分,职业农民采用计算机技术部分应用于农业示范地区;第四部分占比最小,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特征,主要应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数字农业的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讨论。陈江等(2022)提出数字化信息是农业生产的新要素,通过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流通等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实现精细化生产、智能管理、及时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者收益。吴友群等(2022)通过建立模型,实证检验各省数字农业发展情况及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发现数字农业会降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削弱农业资本创造效应,会使得部分农村居民收入下降。谭秋成等(2022)提出发展数字农业将缓解我国农村劳动力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困难,保护自然资本,改良土壤,保护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技术创新。黄文己(2022)提出,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耕种决策,促进农产品销售畅通。段洪成等(2022)从数字农业先导区建设的前提、桥梁、支撑、核心、保障五个方面分析建设机理,并提出建设路径。从学者的研究来看,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动能,借助数字农业建设,乡村会更美、产业会更强、村民会更富,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江苏省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江苏历来重视推进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以来,先后出台《关于印发全省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指导江苏数字乡村建设。江苏是全国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试点省、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省和国家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点省。
(一)依托物联网技术,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依托全国领先的物联网建设,将农业物联网纳入农业重大技术推广,打造数字农业新技术推广平台。新一代农业物联网等智能装备在大田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江苏现有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2家、省级数字农业新技术应用基地158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二)依靠电商主体,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江苏电商主体超52万家,仅次于广东,依靠众多高质量、高活跃涉农电商主体,农村电商发展势头强劲,2022年江苏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200亿元。江苏省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迅猛,涌现出“宿迁一村一品一店模式”等全国知名电商发展模式。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效果出众,知名电商平台(如阿里、京东等)累计开设地方特产馆超300个,培育淘宝镇280多个、淘宝村700多个,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四位,建成县级涉农电商创业园82个,其中22个网销额超亿元,做大做强涉农农业电商主体。
(三)推进农村大数据建设,服务农村发展。江苏省顶层成立省级示范工作领导小组,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六个一”标准建设益农信息社超14,000个,培训村信息员超11万人。2022年,江苏省正式建成上线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构建覆盖全省的江苏农业农村智慧大脑,共享涉农数据,决策农业农村管理,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还拥有60多个涉农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如耕地质量管理系统、智慧动监信息系统、农产品追溯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同时,多个地区建成市级涉农大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标准规范和数据资源目录,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江苏省数字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需要提升。虽然江苏数字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与国际高端产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聚焦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点、产业发展升级痛点,特别是育种、地力、农机、植保、防灾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基因编辑、盐碱地、大豆、油菜、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挖掘粮食作物增产潜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支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数据资源融合和服务需要提高。江苏省虽然已经正式上线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但是还有60多个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涉农信息资源分散、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不共享、数据分析能力差等问题,要打通数据链,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另外,数据资源服务产业需要提升,部分应用场景如农业宏观决策分析、农业市场分析等无法有效开展实施。
(三)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完善。农产品主要是生鲜产品,易腐败变质,需要初加工、冷藏仓储等,农村冷链物流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乡村一级,存在加工能力不足、物流网点分布不均、运输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乡村益农信息社资源配套和服务水平不高,无法有效满足农民生活生产需求。
(四)资金投入“三农”需要加强。农业是传统产业,效率低、产出低,质量效益相对不高,投入与效益产出成效时间长,政绩难体现,各级政府投资数字农业建设积极性不高。同时,财政投入“三农”资金相对较少,涉农财政补贴分散,金融和社会资本很少投入数字农业建设。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伴随着农民信息化素养与技术服务能力比较弱,需要人才资源引入和知识技能培训,涉农专业人才的匮乏对于数字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五、江苏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发展智慧农业。江苏省要大力实施农业数字化推进工程,通过数字引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探索江苏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农业科技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农业人工智能应用。加强农业数据感知、处理、分析、决策等核心技术研发,新型农业传感器创新研发,数字农业分析决策核心技术(如构建动植物生长模型、作物组学大数据、智能决策控制算法等)研究,推进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农机作业、农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创新农业领域数据(如种植、养殖、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灾害预警、决策分析等)深度挖掘、知识模型和数据模型构建,实现农业生产全要素、全过程的智能化应用。
(二)依托“苏农云”整合数字资源,提升数据服务水平。依托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整合其他农业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统一标准,数据互通共享和监控。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优化江苏省农产品动态监测分析,对农产品电商网络销售情况进行定向监测,分析农产品销售情况,提高农业电商宏观指导能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广泛应用移动互联、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促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培育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实现农业产业数字化。加强农业园区、休闲旅游等现代农业的发展监测水平,将休闲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三产融合相关信息纳入统一平台,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等功能。
(三)优化农产品保障体系,提升农村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建立适合电子商务标准体系,覆盖生产、采摘、包装、储运、追溯等各环节,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一致可追溯性。加强农产品品牌整体规划,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链,挖掘有资源、品质、功能、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完善农产品产地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依靠电商平台,发展直采直供、冷链配送、社区拼购等新业态,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认证等环节数字升级。打造基于数字技术的冷链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涉农产业一体化发展。
(四)强化资金投入,激发数字农业内生动力。加大数字农业建设发展投入力度,增加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乡村小微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在房租、用工、税收等方面采取专项政策性优惠和减免措施。加强数字乡村项目招商引资,推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数字农业建设。鼓励和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创新适农信贷产品,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向农村延伸,为数字农业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综上,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抓住数字农业发展机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农业数字化试点,探索新型数字农业发展模式。数字科技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会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保障能力。此外,粮食安全除关注增加生产供给,也要减少粮食损耗浪费,通过作业环节减少粮食收获、流通、加工、存储、消费各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提高粮食安全程度,尤其是通过消费者自觉实施“光盘行动”行为减少浪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江,熊礼贵.数字农业内涵、作用机理、挑战与推进路径研究[J].西南金融,2022(10).
[2]吴友群,叶青杨,曹欣宇.数字农业、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农村居民收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01).
[3]谭秋成,张红.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22(02).
[4]黄文己.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J].乡村论丛,2022(03).
[5]段洪成,庄镜玉,王思宇.数字农业先导区建设的机理及实施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22(11).
[6]姜俊华,陈万金.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22(10).
[7]曾宪玲.“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J].河南农业,2022(17).
[8]钟钰,崔奇峰.从粮食安全到大食物观:困境与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22(06).
[9]关振国,张世煜,方建斌.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的“启航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6).
[10]吴琮林,郭晓鸣,虞洪.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中长期挑战及应对策略[J].农村经济,202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