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农业生产托管是当前加快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基于理论和实践,构建一个关于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演变及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目前农业生产托管在实践中经历初步形成、横向发展、纵向扩张的渐进式演变过程,推动这个演变过程的动力机制包括要素动力、经济动力、行政动力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议从尊重农业生产托管动态演变的客观规律、分类施策,以及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多元主体分工专业化水平、加快形成更加规范化和规模化的托管服务市场等方面,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实践。
关键词:农业生产托管;演变过程;动力机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小农户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双向嵌入’的融合机制研究”(编号:18BJY137)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2月13日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在农业中得到应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处于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化方向转变的过程中。但“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大国小农”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不到一亩、户均不过三亩”的情况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这种独立的小生产以土地细碎化为主要特征,不利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使用,也和社会化大生产背道而驰。近年来,在整合碎片化土地、应用机械化设备和追求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服务规模化的主要形式,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生产托管作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形式,指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能在保留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将小农户引入社会分工,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加快和现代农业衔接的进程。其所产生的市场分工作用和规模经济效果也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托管中的风险收益机制,在合理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交易成本。不少学者都提出农业生产托管是新时代农业发展新动能、中国迈入农业托管时代或与之类似的观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明确指出要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支持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
综上,农业生产托管已经成为缓解碎片化土地和规模化生产间矛盾等问题,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从各地的具体实践来看,在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也出现了忽略村集体组织的作用,导致沟通不畅、协调不顺;忽视当地农户的现实需要,盲目建设大型农业托管服务平台等问题。本文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可以从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动态演变的视角加以解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除了小农户和托管服务主体外,还需要村集体、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政府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各主体间分工专业化的加强也必然会在客观规律的影响下引起整个托管模式的不断演变。
二、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演变过程
随着农业生产托管的不断发展,自身也会经历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渐进过程。结合理论与实践,从初步形成、横向发展、纵向扩张三个阶段对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演变过程展开分析。
(一)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且以青壮年男性为主。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9亿人,其中65%为男性,近80%年龄不足50岁。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中,年龄超过55岁的占比33.6%,女性占比逐渐接近50%。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改变给农村带来了部分土地荒废、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引起粗放经营等问题和挑战。结合我国国情来看,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的情节依然浓厚,不愿将自家耕地撂荒。久而久之,农户产生了对其他主体提供生产环节服务的需求。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十三五”时期,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比“十二五”期末提高7.4个百分点。各类机械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使得一部分在资金、设备上占优势的农业主体开始出现富裕生产力。如何提高生产设备的使用率,从扩大的经营面积中获得利益是他们的利益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为了把自身经营能力欠缺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逐渐和这类农业主体达成共识,将部分或全部原本由自身承担的生产活动托管出去。作为回报,农户也向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用,双方以契约、土地等建立起利益联结关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市场初步形成,这类农业主体也就演化为托管服务主体。
上述可以看作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初步形成阶段,在土地、资金、设备等基本生产要素逐渐聚集的基础上,“农户+托管服务主体”这类初始的点对点互动和分工开始出现。但此时农户和托管服务主体还仅局限于空间上的散状分布,二者之间的生产连接和分工协作关系还不紧密,真正的农业生产托管体系尚未形成。
(二)第二阶段:横向发展时期。在上一阶段“农户+托管服务主体”分工逐步开展的基础上,为了应对逐渐复杂的市场交易环境,各类托管服务主体也在寻找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业务范围的可行途径。结合实践来看,不同类型的托管服务主体拥有的空间、设备、技术、信息、资金等要素禀赋是不同的。为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从事托管服务的各类主体之间通常采取横向联合的方式,以此对缺失的生产要素进行补充,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托管服务主体不断联合壮大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托管因其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促进农户增收,势必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其中。在追求农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使用,都需要整合分散细碎的地权,使用集中连片的土地。在我国广大农村,村集体恰好具有土地资源要素整合的制度基础优势,能发挥农户与托管服务主体沟通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达到土地整合的目的。托管服务主体也会根据托管土地的数量向村集体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于村级公共性支出等。
这一阶段,随着托管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户和托管服务主体相继进入并进一步集中,可以看作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横向发展阶段。具体来看,各托管服务主体之间加强分工协同既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人干专业事”的优势,又能够激发农村的各种要素潜能,促进农业资源共享。此外,随着各类生产性服务逐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反映到农业生产托管中就是在村集体协助下,农户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托管在横向规模上不断发展。
(三)第三阶段:纵向扩张时期。近年来,随着来互联网经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聚焦于产中环节的托管服务主体往往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市场分工和交易,需要在纵向上扩大生产规模。在追求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进而提高收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托管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和要素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托管服务主体迫切需要和农产品产前供应体系、产中生产体系、产后加工、流通和销售体系上的经济主体建立合作、多赢、共享的联盟关系。通过产业链纵向整合,可以拓宽组织边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交易市场,从而改变市场商品交易为组织内部的商品交易,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全方位增值。
随着托管经营的推进以及参与主体增多带来的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关系,由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组织联合组成的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等合作组织开始在托管服务较为发达的地方出现。这类合作组织的出现有利于推进各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促进整个托管过程的规范化、合理化、透明化,打造竞争力强的组织体系。此外,保险、信贷等金融服务和公益组织以及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科技组织也开始在农业生产托管中出现,在解决托管服务主体融资难和生产技术效率低等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上述主体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托管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能对托管中的经营风险和利润预期加以控制。
这一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托管参与主体类型的增多,各主体间分工协同更加深化,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呈现出向产业化联合体组织模式演化的趋势,可以看作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纵向扩张阶段。
综上,目前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在实践中经历了初步形成、横向发展、纵向扩张的动态演变过程,虽然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整体始终朝着追求要素最优配置和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前进。
三、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演变的动力机制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认为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演变的动力可以从要素动力、经济动力、行政动力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其中要素动力是基础,经济动力是推手,行政动力是保障,这三种力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要素动力是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演变的基础。劳动力和机械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两种基本要素,加上信息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三种生产要素的变化贯穿农业生产托管动态演变的各个时期,构成其演变动力的基础。在农业生产托管初步形成的阶段,一方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展的加快使农村劳动力不断投向非农部门,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环境,进而产生了对托管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以农业机械为代表的现代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大范围普及,并伴随着农机服务市场的发展,形成了驱动经营规模扩张的经济动力,为托管服务主体开展规模化作业奠定基础。在横向发展和纵向扩张阶段,信息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农业生产托管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其进一步扩大规模、朝着更高层次转变提供了契机。
(二)经济动力是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演变的推手。经济动力指的是各参与主体间分工深化及其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促成农业生产托管供求间双层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在托管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客观环境约束下理性决策,在整个托管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纵观其演变的全过程,农户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增加收入;托管服务主体和农业企业为从扩大的经营面积中获得种子、肥料、农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多种利益;高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所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经验,一方面能提高其科研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也会反过来促进其科研的展开等。各参与主体都能从托管过程中受益,自然会使各方的联系更加紧密,不断完善分工专业化机制,进而扩大托管服务范围,促进横向规模化和纵向规模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共同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模式不断演变。
(三)行政动力是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演变的保障。各级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各项制度、政策等为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演变提供保障。在初步形成阶段,农户对托管服务需求的产生及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变革带来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在非农岗位上的分流密不可分。在横向发展阶段,得益于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村集体能为农户和托管服务主体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农户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和托管服务主体交易成本的降低。此外,近年来各级政府为农业生产托管提供的资金和政策保障也是促进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脱贫攻坚战”的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政府大力鼓励各类企业从事托管服务,加大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和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托管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政策建议
基于现阶段农业生产托管的理论与实践,本文阐述了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农业生产托管作为缓解碎片化土地和规模化生产间矛盾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初步形成、横向发展、纵向扩张的渐进式演变过程;其次,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演变过程也是参与主体不断增加、更加多元化的过程,在各时期需求不同的基础上,不同的主体参与其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后,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演变受到多方动力的共同拉动,其中包括要素动力、经济动力、行政动力。
从对农业生产托管中组织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就如何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得到以下政策启示:
(一)尊重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演变的客观规律,分类施策。农业生产托管的动态演变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可能一蹴即至,而且农业生产托管也并不是简单的服务购买,会涉及农户、托管服务主体、其他农业企业、各类服务组织等多个主体,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托管意愿、基层治理能力等也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因而在推广农业生产托管的过程中,要科学把握各时期的不同特征,摒弃盲目一刀切,以事实为依据,精准施策,做到“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农业生产托管也不例外。科学技术在促进农业生产托管动态演变中发挥了作用,未来更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托管的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对推广托管服务的支撑机制,增加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支出。各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加强与各类托管服务主体间的合作,为其提供技术保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形成农业生产托管中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三)不断提高多元主体的分工专业化水平。各参与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深化分工是促进农业生产托管形成规模效应的有效路径,现阶段推广农业生产托管仍需继续深化农业横向和纵向分工,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延伸扩大农业产业链和农业迂回生产空间。同时,还需要继续培育壮大各类服务主体和服务组织,打造农业新兴业态,对农业生产中仍缺失的要素进行补充,不断提高分工专业化水平,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四)加快形成更加规范化和规模化的托管服务市场。在推进农业生产托管过程中,还需要高度重视市场的规范化和规模化运行。政府部门应以增加托管服务所需的公共品供给为导向,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为农业生产托管规范化管理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完善托管服务标准、市场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等,营造优越的托管市场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卢洋啸,孔祥智.农业生产托管的形成机制与服务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21(06).
[2]冀名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农业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三次动能[J].农业经济问题,2018(03).
[3]曾红萍.托管经营:小农经营现代化的新走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5).
[4]陈胜祥.分化视角下转型期农民土地情结变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06).
[5]钟丽娜.村社集体:小农户组织化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载体[J].现代经济探讨,2021(06).
[6]焦芳芳,刘启明.土地托管:小规模走向大生产的路径选择——基于L区创新试点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