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研究旨在提高吉木萨尔县农户应对气候灾害的适应能力,选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采取的适应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务农人数、是否参加过农业讲座或知识培训、是否加入合作社和农作物面积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均有正向显著性影响,而年龄和是否向银行贷款或向亲朋好友借钱进行农业生产对农户采取适应性举措有负向显著性作用。基于研究,提出对农户进行资金补贴、加强农户抵御气候风险的相关培训、鼓励有经验的农户发挥带头作用等建议。
关键词:吉木萨尔;气候变化;农户;适应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2月17日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至少170个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规划时采取了适应性行动,并且已经在健康、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面产生了效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全球变暖对我国影响也会更为显著。目前,全球变暖已经使我国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寒潮和霜冻事件相对减少以及沿海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等,气候变化降低了水、能源和粮食安全,阻碍了零饥饿、水和能源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农民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在进行粮食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或短期的危害,往往会主动或是被动采取适应的行为。
据此,本文梳理了两类文献:第一类是农户在面对气候变化时会采取何种适应性行为。在应对地中海农业灌溉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时,玉米种植户通常会选择抗干旱能力高的种子进行育种,采取节水种植、改变种植日期、增加土壤覆盖率等措施来增强玉米对缺水的耐受性。水稻种植户往往会采取种植改良水稻品种、购买农业保险、调整种植和收获日期、适当施肥和提高农药的使用率等行为抵御气候风险。宋敏、王宏新将农户采取的适应性行为分为三类:生产性适应举措、技术性适应措施和政策性适应举措。贺贵春将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分为四类,分别是政策措施、强化基础设施、农业技术选择和加强气候灾害预警和响应功能建设。刘慧等将农户适应气候变化所采取的适应性行为措施分为主动适应性行为和被动适应性行为两大类。第二类是针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整理文献发现,研究其影响因素的方法也丰富多样,分别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AHP-FCE模型、有序多分类Logistics回归方法等分析出农户的年龄、农场规模、距离政府的远近等都对农户适应性行为的选择和采取有显著影响。因此,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改善农户生活水平和维持农作物产量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吉木萨尔县为主要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农户采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吉木萨尔县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提供参考。
一、研究地区特征
吉木萨尔县属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雨量少,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861.1小时,空气干燥,春夏季多风,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7℃,山间年平均气温29℃,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5℃~8℃,昼夜温差各月10.1℃~13.8℃不等,年极端最高气温41.6℃,年极端最低气温-36.29℃,年最大降水量183.1毫米、蒸发量2,129.3毫米,年最大积雪深度35厘米,最大冻土深度148厘米,极大风速大于40米/秒。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风、倒春寒、干旱、霜冻、夏季干热风、冰雹和洪灾等,对当地农牧业生产产生极大的危害。
叶尔克江等通过分析昌吉州近60年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发现在昌吉州下辖的2个县级市和5个县中,吉木萨尔县气象干旱事件发生的频次排在第2位,全年1~10月气象干旱事件发生的频次较高,尤其是在农作物丰收的8月和9月发生的次数最多,分别为25次和26次;东部的奇台县、木垒县和吉木萨尔县作为昌吉地州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地州的75%以上,但由于东三县河灌区和山区旱地占地比例较大,当地农民主要是靠天吃饭,所以突发的干旱少雨对当地农作物生长影响明显,会导致产量减少和品质降低。基于此,本文选择吉木萨尔县作为研究区,根据研究需求将下辖的6个镇和3个乡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平原村落和山区村落,对农户开展抽样问卷调查,探求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及影响因素,以期研究成果能为提升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问卷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2022年3月,随机抽取吉木萨尔县2个平原地区的乡镇(北庭镇、三台镇)和1个山区乡镇(泉子街镇)35户农民进行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农户的基本信息、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采取的适应性行为。2022年5~7月,开始正式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收集原始数据,问卷覆盖吉木萨尔县9个乡镇,发放问卷367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13份。并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农户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子。
(二)样本特征。在回收的313份问卷中,男性为237位,占75.72%;女性为76位,占24.28%。农户的文化程度多数集中在初中或高中学历,占83.71%。务农年限集中在20年以上,占64.22%。务农人数在2人以下的共有234户,占74.76%;3人以上的有79户,占25.24%。平原地区农户耕地面积集中在40亩以下,而山区地区农户耕地面积集中在40~80亩。通过调查,由于研究区域极端天气频发,当地农民高度关注天气变化,98.4%的农户定期收看天气预报,关注天气动态变化。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情况。在本次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中,面对气候变化会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农户有267位,占总人数的85.31%,其中有80位农民面对突发的天气变化,主动采取了适应措施,6位表示采取了被动的适应性行为,有181位农户则是两种行为都采取了;没有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农户有46位,占总人数的14.69%。
(二)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类型。目前针对气候变化行动,减缓和适应还是至关重要的手段。为了能够清晰地认识并且适应气候变化,国内学者针对不同地区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适应性行为的分类方式,分别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影响过程、影响区域、影响领域、适应的目的、效果主体、机制、程度和成本等方面进行分类。本文主要从适应机制进行分类,将农户适应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动适应性行为,是指农户在面对未知的气候变化时,能够有效地预测并采取主动的措施;另一类是被动适应性行为,指农户没有预测到气候变化及后续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没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只能被动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当地农户主动的适应性行为采取频率最高的是购买农业保险,占比81.23%,其次为调整作物结构和外出打工,分别占总人数的55.17%和42.15%。在被动适应性行为的选择上,54.12%的农民选择调整农时,44.85%的农户选择增加灌溉次数,41.75%的农户选择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频率,仅有24.74%的农户通过增加地膜的覆盖面积抵御自然灾害。
(三)影响农户认知的因素。依据问卷设计,在借鉴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务农人数、务农年限、家庭年收入、农作物面积、是否是党员、是否是村干部、是否参加过讲座培训、是否参加过合作社、是否通过贷款或借钱进行农业生产和是否关注天气预报13个变量进行解释。在13个影响因子中,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过农业知识讲座或培训、是否参加过合作社和是否向银行贷款或亲朋好友借钱进行农业生产达到1%的显著水平;年龄、家中务农人数、农作物面积达到5%的显著水平。
变量“受教育程度”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文化程度越高,思维就越活跃,会更积极地吸收农业相关信息,面对天气变化也会更容易采取适应性行为;变量“是否参加农业讲座或培训”和“是否加入合作社”的回归系数为负,根据调查,乡镇组织的农业讲座或者培训,内容多与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相关,能使当地农民迅速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提高综合素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更为敏感;“是否向银行贷款或亲朋好友借钱进行年农业生产”的回归系数为负,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民希望通过采取适应性行为来减少农作物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务农人数”和“农作物面积”的回归系数为正,主要是因为务农人数多与耕地面积成正相关,为了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低,耕地越多的农户越容易采取适应性行为;“年龄”的回归系数为负,结合实际情况,当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户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且生产经验丰富,所以会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313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面对气候变化会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农户有267位,占总人数的85.31%;未采取适应性行为的农户有46位,占总人数的14.69%,多数农民会同时采取主动和被动的适应性行为。结果表明:(1)被调查对象中有三分之二的农户通过调整农作物结构、收入结构和购买农业保险来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还会采取诸如调整农时等传统措施;(2)由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年龄、受教育程度、务农人数、农作物面积、是否参加过农业讲座或知识培训、是否加入合作社以及是否向银行贷款或向亲朋好友借钱进行农业生产都对当地农户采取适应措施有显著影响;(3)影响农户是否采取主动的适应性行为多集中在性别、年龄、务农人数、务农年限、家庭年收入、农作物面积、是否为村干部、是否参加合作社、是否参加过农业讲座或农业培训,以及是否借钱贷款进行农业生产。
据此,对农户采取适应措施及当地环境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加强当地天气观测系统的基础建设,观察并记录不同海拔和地理位置的村庄气温、日照和降水的情况,同时调查当地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建立并完善气象观测点和数据库,为应对未知的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同时,丰富适应性行为的宣传途径和内容,目前吉木萨尔县的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多是通过网络或者跟随大众的传统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实地+网络”的方式双线推进适应性行为的普及,一方面创办微信小程序或者公众号,定期向村民推送农业生产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政策,更新气象信息,提醒村民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加大实地走访的力度,了解农户未采取行为的原因,将农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第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例如当地慧尔企业推广水肥一体化,和乡镇政府进行实地考察后,选择种植大户、高标准农田农户作为先行试点,让普通农户进田地参观,开展经验交流会,分享新技术的优缺点和农作物种植经验,促进当地农民的互帮互助,同时让当地村干部和党员同志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农户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第三,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补贴力度。目前吉木萨尔县发放给农民的只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由于农业生产过程开销金额大,并且采用新技术,改善农田周边环境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应该在完善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老化设施的维修改造、农田周边道路平整与植树造林等方面予以经济扶持,鼓励农户主动去学习新技术,采用新技术。第四,相关学者提出农户的气候感知水平取决于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程度。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力度,针对地形地势、气候和农户的家庭条件,提出差异化适应性行为的指导方案,面对不同的极端天气变化,为农户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和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当地的农作物病虫害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防灾减灾的培训,结合天气预报及时向农民推送病虫害防治措施,指导当地农民及时合理地预防,增强农户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通讯作者:王志强)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姜彤,翟建青,罗勇,等.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评估报告进展:IPCC AR5到AR6的新认知[J].大气科学学报,2022.45(04).
[2]Maggiotto Giuseppe,Miani Alessandro,Rizzo,Piscitelli Prisco.Heat wave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 a mediterranean urban context[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1(197).
[3]宋敏,王宏新,郭慧捷,等.农业领域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性举措[J].肥料与健康,2021.48(04).
[4]贺贵春.忻州市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0(24).
[5]刘慧,马丁丑.河西走廊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20(12).
[6]何睿,金建君,吕红.气候变化情境设置影响农户风险偏好选择行为吗?——来自中国重庆的田野调查研究[J/OL].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02-06.
[7]柯今朝,朱玲娟,谢学勤,等.农户分化、代际差异对种粮大户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采纳度的影响[J].生物灾害科学,2022.45(04).
[8]岳嘉琛,史安,吴蕾,等.农户对极端气候响应的影响因素及行为绩效——基于苏州东山镇的调查分析[J].南方农村,2020.36(06).
[9]叶尔克江·霍依哈孜,周国宏,黄健,等.昌吉州气象干旱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4).
[10]李阔,何霄嘉,许吟隆,等.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2).
[11]许文志.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