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紧张及三期叠加的多重影响下,东北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偏弱倾向。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能源市场的紊乱,进一步阻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转。为此,吉林省大力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盯“两确保一率先”目标,推出多项相关措施,形成政策合力,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活力,经济走势稳步向好,经济数据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关键词:吉林;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市场化改革;市场主体活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1月11日
近年来,吉林省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公司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国企发展效能和创新动能,为吉林省增添创新发展活力和进一步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支持。
一、吉林省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发展状况
(一)吉林省国有企业发展现状。按照吉林省现有的资产管理体制,全省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按照管理级次分为省属国有企业、市(州)国有企业(包含县区所属企业)两个层级。省属国有企业由省国资委监督管理企业、省国资委委托监管企业、省直非监管企业(包含文化企业)三部分组成。截至2020年初,全省范围内拥有国有企业2,536家,同比增长17.51%;国有资本权益总额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91%。全省市(州)国有企业1,001家,总资产5,023.21亿元,总负债3,308.32亿元,国有资本权益总额1,426.61亿元。2020年吉林省国有企业注册量为387家,对照2019年吉林省注册国有企业204家,同比增长89.7%,远高于2020年全国新注册国有企业22.8%的同比增长率。在疫情和需求疲弱等复杂情况背景下,吉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类型企业仍然向前发展。从工业增加值的角度来看,2018~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3.1%、6.9%和4.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别增长14.3%、6.0%、8.6%和2.0%。
2020年吉林省新注册国企主要行业分布在保险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房地产业、公共设施管理业、货币金融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商务服务业、水利管理业、邮政业。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深化改革,急需找到新的发展方式和手段。吉林省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全面市场化改革步伐,以改革创造发展活力,以市场化培育创新动能。吉林省水务投资集团及其所属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以签订岗位聘任书及任期、年度经营考核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管理层业绩考核指标,压实主体部门工作责任。公司根据年终任务完成率和工作质量,确定管理层的薪酬分配系数。同时,为进一步激发管理层的管理效能,集团扩大经理层成员薪酬差异化系数,增强动能传导,从而实现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长春一汽富维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和产品竞争强度,建立了不同部门岗位薪酬激励机制,突出绩效结果,完善薪酬分配体系,倒逼高级管理人员向职业经理人转化,提升经营层市场化运营能力。吉林省国有企业在动能上愈加强劲,市场化运营能力快速提升,为吉林省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吉林省推动国资国企发展壮大的主要做法。针对国有企业,省委省政府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同时加快政策出台,为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将国企改革进程持续向纵深推进。
1、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一是健全监管机制,发挥国资监管作用。发挥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作用,共享监督成果,提高监督实效。二是推动企业转型,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源,通过利用投资运营公司的方式,助推企业发展;指导省属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投融资平台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三是优化企业重组,持续释放企业活力。昊融集团完成破产重整;通钢集团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大成集团战略重组取得进展。四是加强党的领导,将党建工作融入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全过程;开展专项整治;从严压实系统各级党委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2、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一是完善监管体系,提升金融资本管理水平。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摸清国有金融资本家底;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二是加大风险防控,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树立风险防控底线思维意识,将风险防控工作做牢、做细;发起设立财政金融发展基金;进一步增强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强联动管理,促进国有金融资本高质量发展。筹措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做好融资担保支持工作,鼓励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帮扶,满足中小微企业发展急需的外部资金供给。四是夯实党建基础,强化党对国有金融企业领导。推进党组织关系划转,加强党建考评力度。
3、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一是省委省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2020年来全省法院共处理产权案5,328件,比2019年增长5.66倍,审慎善意创造宽松环境。严格落实关于“老赖”的认定标准,对已经履约偿还符合法律规定的债务的企业,要及时取消其“老赖”标签,保障企业合法利益,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二是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宣传力度。政府各部门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严肃查处,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确保发生一起查处一起,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二、吉林省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营造更好发展环境的力度不够。吉林省市场主体发展的政务、投资、法治、融资等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在国企层面,体现在吉林省在治理营商环境过程中法治能力不强。对于国企出现的问题,没能及时地纠正,导致国有资产遭到损失。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层面相继推出一系列支持和鼓励社会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优惠政策,但部分政策的实施往往缺少与之相对应的配套方案,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打折扣”的现象,使得政策效果无法充分体现出来,阻塞了企业活力的释放。
(二)政府服务市场主体存在缺位。在服务国企方面,政府部门缺位问题较为突出,体现在国资监管体系不完善:在市、县两级绝大多数没有设立专门的国资监管机构,经营性国有资产还未做到监管全覆盖。按照“分级分类监管”的国资管理体制,市(州)层面只有长春市和吉林市单独设立国资委。由于监管体系不健全,市(州)国资统计工作分布在财政、国资、工信等部门,缺乏有效协同,部门间无法实现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影响国资的监管效能。省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企业多数没有完全实现统一集中监管,低效无效资产有待盘活。
(三)亟待提高市场化发育程度。在国企层面体现在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经营困难。个别企业缺少市场长远眼光,存在“等”
“靠” “要”思想,与同行业对标意识不强。一些企业行政化、机关色彩比较浓厚,基础管理薄弱,对高质量发展缺乏清醒认识。吉粮集团、森工集团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交投集团、吉煤集团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生产经营形势严峻,特别是吉煤集团欠薪欠险问题突出。
(四)要素供给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吉林省要素服务市场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导致企业经营萎缩,发展缓慢。在国有企业层面上,除了吉林省国有企业不适合混改外,其他企业大多集中在煤炭、林业等传统行业。这些企业大多资产负债率高,有的还面临亏损、负担过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吸引大型战略投资者变得艰难。目前,吉林省大型国有企业中,大部分是产值较高的中央企业,如一汽、吉化等。地方国有企业发展存在实力薄弱、规模不大、利润不佳等情况。
国企在创新发展需要的制度、技术、人才等多方面也面临挑战,表现为吉林省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较为滞后,顶层战略设计缺失。由于部分国企缺乏连贯性的转型战略,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显得捉襟见肘;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难以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协同合作增活力。积极推动国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严格规范“三会一层”主体权责,特别是落实董事会“议大事、定方向、指导和防范风险”的基本职责,完善专业管理体系。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等方式促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吉林省国企与央地协同合作,通过引资引智、定向帮扶等手段,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要落实省政府与浙江省等省(市)对口合作以及与北京、上海等省(市)战略合作协议落实,共谋发展新篇章,共享新时代发展机遇。战略资源有效互给,技术前沿携手探索。增强吉林省国企与央企合作,配合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与民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加强与外企合作,利用好外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加强与区域外企业合作,实现区域扩展,发挥规模和地域优势。吸引新企业参与混改,增强国企的资产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省委省政府要加快推进数字服务建设,深化布局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内容,推动数字技术落地落实,助力多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发挥好国企战略在数字吉林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二)帮助企业引人才,创新发展有支撑。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落户保障机制,引进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政府应加大产学研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吉林大学获得了吉林省最多的国家发明专利,达1,908项。而且,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所、中国一汽、中车长春、长春工业大学等也获得了较多的专利,这些机构和院校都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要大力支持一批科研实力突出单位的科研合作,以科研促进产业创新发展。要加强系统层面规划,积极推进省属国企人才队伍建设及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要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落户的吸引力,加强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使各类人才的活力,创新力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三)依托资本市场,扩宽企业融资渠道。要加强国有企业市场化建设,依托资本市场,加快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从而获取企业对于外部资金的需求,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外部动力。同时,国有企业要适应市场化经济发展方式,要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来倒逼国企体制机制改革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利用资本市场的反馈机制激活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和有效治理能力质的提升。
(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走市场化之路。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围绕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相关重点领域改革,比如利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除去过剩产能等,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要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对“市场信号”反应更灵敏,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商品和服务价格的领域,重点推进交通、药品、医疗服务等领域价格改革。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差异化资源配置支持,供应企业之所急所需,加强互信信息沟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汇聚,倒逼不合格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洪晓文.以“改”促“混”,持续推进国有企业转机制增活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5-13(004).
[2]刘静.国企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N].工人日报,2022-09-17(001).
[3]高惺惟.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与启示[J].企业管理,2022(04).
[4]陈诗思,倪丹,殷峰,胡杰.国有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审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4).
[5]詹明明,王春香.国有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2).
[6]姚丛笑.吉林省国有企业治理效率提升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1).
[7]任婧.吉林省国企改革攻坚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1).
[8]刘丽靓.锻造核心竞争力 新一轮国企改革蓄势待发[N].中国证券报,2022-12-27(A02).
[9]张彩霞.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J].投资与合作,2022(04).
[10]马婧.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优化[J].中国市场,202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