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南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探讨
第717期 作者:□文/李景初 时间:2023/11/16 11:43:00 浏览:267次

[提要] 世界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都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妥善处理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城镇和乡村是紧密关联、协同发展的关系,乡村的发展需要城镇的辐射和带动,城镇的发展需要乡村的支撑和推动。本文阐述河南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河南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要素流通

基金项目:郑州西亚斯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河南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编号:2022-B19);郑州西亚斯学院2021年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专项教改基金资助项目:“郑州西亚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编号:2021YYXZX05);郑州西亚斯学院2021年度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校教[202155号);郑州西亚斯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校科[20221号);第二批河南省本科一流课程《旅游英语》(教高[2021174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217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内在逻辑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关联性,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支撑。新时期,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转变,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目前,新型城镇发展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第一,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城镇化进程导致土地供给跟不上需求,部分政府违法占用耕地,大量耕地被侵占,影响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第二,资源日趋枯竭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使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日益枯竭,绿色城镇化发展迫在眉睫;第三,大量乡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和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4.72%,与发达国家的80%仍有较大差距,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才能吸纳和化解农业剩余劳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解决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新挑战提供了有效路径,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共荣。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河南省是领航中部崛起的关键区域,是中国第五大经济体;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矿业大省,劳动力资源大省,消费市场巨大;区位优势优越,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在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梳理河南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对极大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落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城乡协同发展将成为常态。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向乡村“溢出”的能量少,难以有效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从而从根本上制约乡村全面振兴。

河南省是全国经济发展要素的主要供应区域,是劳动力供给大省,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全国小麦的主要供应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基于保障国家农业粮食安全的需要,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产品效益,农村经济显著发展;另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治理,乡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乡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是,河南乡村振兴的成效依然不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近年来河南多数农户多元收入有了明显增长,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影响,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强;第二,由于目前河南省农业是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经营粗放、效益不高,导致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比重低,农产品需要通过精深加工,进一步提升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第三,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第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装备条件差,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质量需提升。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与困境。当前,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还远未达到我国发达地区的水平,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民进城的愿望。城镇化虽然取得成绩,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城镇化率较其他地区偏低。2021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45%,比202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仅仅排在广西、贵州、甘肃、云南、西藏等五省区前面,落后于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很多省份;第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仅有郑州、济源、洛阳、焦作、鹤壁、三门峡等地区城镇化率居于全省平均水平,商丘、周口、驻马店城镇化率低于50%,周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62%,河南省最低,其他地市在50%56.45%之间徘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城镇化质量不高。由于在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难以保障农民的权益,导致农民落户城市和城市吸纳落户的积极性都不高。截至2021年,河南省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 2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偏低不利于户籍城镇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城镇固定资产的投资,减缓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速度,使三产的劳动力供给量减弱,难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使城市产业结构不完善。

3、中原城市群集合效应仍需放大。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郑州和洛阳增长极作用不明显,城市之间存在重大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市场发展机制等方面难以有效协同发展,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竞争多于合作,缺乏有效的竞合机制。当下,推动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群中30个省辖市之间协调发展的跨区域的政府机构尚未成立,城市群发展缺乏跨区域的统一的战略决策,重大项目建设缺乏协同配合,生态环境联动治理效果不佳。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创新平台难以发挥集聚效应,高层次人才资源难以共享。

4、城市建设相对滞后。河南城市建设特别是中小城市建设中的道路、绿化覆盖率等硬件设施需要进一步的精细化管理,城市建设中的医疗、文化、教育等软件设施也需要进一步改造和提档升级,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城市建设的效度不高,推动城市发展的活力要素缺乏。选择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份,以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为样本,从城市总数、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进行比较,2021年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份的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城市总数分别为38个、22个、34个;2021年河南市区人口密度是安徽的1.89倍,河南人均道路面积是安徽的63.5%2021年安徽和江苏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高出河南2.5个、3.1个百分点,表明硬件设施方面落后于江苏和安徽两个省份。河南是高等教育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相对较少,基础教学资源薄弱,依然存在大班额现象;河南卫生医疗资源严重分配不均,基层卫生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居民看病治病的代价较大。河南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但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国家或地区发展需要城镇和乡村共同发展,但是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镇得到发展,乡村落后于城镇,城乡发展不同步,阻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深入理解领会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落实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把河南地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分为一级协调区、二级协调区、三级协调区来探讨不同区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

1、一级协调区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郑州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属于一级协调区,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郑州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子系统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生活富裕的发展水平超越了产业兴旺的发展水平,体现在农林牧渔产值较低,生产效益较低,需要构建高产值的农业产业链;社会城镇化的发展超越了生态城镇化的发展,体现在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制约了郑州新型城镇化的全面发展。二是,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经济下行的影响,虽然郑州经济总量走在全国相对靠前的位置,人口承载量大幅度提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但是郑州作为区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二级协调区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等八市属于二级协调区处,八市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八市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处于一级协调区的郑州市仍有较大差距;第二,八市均处于郑州市的周边地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升级。八市中的洛阳和焦作是重要的工业和能源基地,获得国家和河南省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许昌受到郑州市的辐射带动,推动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因资源的过度开发受到破坏;作为新兴城市的鹤壁,经济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单一;漯河经济总量适中,主要依靠以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推动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完善;新乡和安阳主要依靠重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3、三级协调区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等八地市属于三级协调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处于三家协调区的八市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较小,工业产值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区域发展的动力。八市中的七个处在河南省东北部,只有平顶山处在河南省中部,由于空间距离较远,郑州难以辐射带动其发展,八地市大多属于传统农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该区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发展水平排在河南省比较靠后的位置。第二,处于三级协调区的八市的农科科技水平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大深加工力度,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阻碍了农业发展进程,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

三、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建议

(一)针对不同级别的协调区采取不同协调发展举措。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措施应考虑到各地市差异化的发展体征,因地制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乡村振兴滞后的地区应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策略,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网络通信、物流快递网点、村级文化书屋等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落实国家的乡村振兴人才的优惠政策,地方创新吸引人才的激励措施,大力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以人才培育助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滞后型的城市应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壮大县域经济,增强新型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在城镇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实现均等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全面融入城市。

(二)建立有效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机制。首先,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同时建立长期有效的管护机制,以特色村镇和现代化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打造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产城融合;其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后,推动要素合理配置和居民收入均衡,建立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的机制,形成激励金融机构吸引金融资本进入农村的机制,继续完善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用地的机制,使得农民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获得收益,多渠道增收。

(三)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要建立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体制,合理配置各种要素,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但是,目前河南地区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呈现单向特征,表现生产要素从乡村流向城镇,微乎其微的返乡创业的人口与成千上万的进程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形成鲜明的反差,使得乡村振兴人才极其匮乏;农用地持续被征收,不断减少,城镇建设用地持续增加,使得农业农村发展用地难以保障;省吃俭用的农民把各种收入储蓄到各大金融机构进而流入城市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从而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收入因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并没有从金融机构流向乡村。为此,加快构建城乡之间要素合理配置机制尤为紧迫。一是建立引导工商资本进入乡村的体制机制,促进大量的工商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构建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和金融服务乡村建设的体系。二是畅通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地方政府根据区域情况制定土地流转制度,闲置房屋和闲置宅基地的上市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盘活自身拥有的闲置土地、宅基地和房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效增加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为乡村产业发展、返乡创业创新提供土地支撑。三是加大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四)深入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是协调发展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首先,立足河南资源优势,探索种养业循环发展模式。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扩大家禽规模化养殖。其次,延伸产业链,推动三产纵向融合。从发展乡村旅游视角出发,实现农业与休闲观光、康养旅游、研学旅游、节庆旅游等旅游业态的融合;制定“互联网+农业”战略,建设网络化的农产品产地直销店,开拓农业经营主体与超市、城市社区产销直接对接渠道。最后,挖掘农业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型农业,开发乡村民俗节庆旅游,挖掘农业多种价值;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美化农村人居环境,结合地方民俗节庆活动,建设农村文化体验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结合当地人文景观,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村镇,打造城乡消费亮点区。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磊.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与实现路径[J.东方论坛,202206.

2]蔺亚娟.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0.

3]马田田.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21.

4]孙百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07.

5]王明英.焦作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

6]李志强.城乡融合演进历程的乡村振兴:阶段特征、动力逻辑与发展导向[J.贵州社会科学,202009.

7]徐维祥,李露,周建平,刘程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009.

8]俞云峰,张鹰.浙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基于耦合理论的实证分析[J.治理研究,202004.

9]王金华,谢琼.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地方经验——全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高峰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21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51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