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竞争力分析
第717期 作者:□文/张卫晴 胡江玲 时间:2023/11/16 11:43:32 浏览:739次

[提要] 为加速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和提高产业竞争力,解决产业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就需要对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有清晰的认识。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19852021年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及总体特征。研究表明:(1)新疆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但相较于全国来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偏低。(2)产业结构特征从“一二三”模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最后呈现“三二一”模式,符合产业优化理论和实践,但产业结构内部仍需优化调整。(32010年之前,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之后转向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突出。(4)总体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强。根据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状况提高整体产业竞争优势,从产业视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关键词:新疆;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414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金融风险上升、外部供应和内部需求不匹配、资源环境约束等突出问题。新疆产业结构面临转型的关键期,产业结构急需优化调整,从高耗能、高排放、低技术含量、低利润转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对实现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由诸产业部门组合而成,而各部门都是产业诸要素流动组合的结果,随着各产业快速发展,存在一定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必不可少。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以后,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大量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其理论、优化建议、影响机制等方面研究的文献较为丰富。如,YU Yan等使用Malmquist指数评估行业表现,准确反映城市群差异结构趋同度并对相应产业部门提出具体建议;Li Bingqing等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低污染、高效发展的关键;Wang Bo等研究发现不同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目前,国内专家和政府文件对产业结构的解读更倾向于分析产业结构、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这两个方面,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升竞争力。曹玉昆等,黄启、张玉荣和王瑛等分别对我国国有林区、广西林下优势产业、宁夏服务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赵彤研究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本结构及竞争力发展现状并提出优化对策。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疆产业结构进行大量研究。刘月兰和李豫新、陈闻君和胡序勇、李豫新和王睿哲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新疆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采用区位商分析产业结构特征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产业转换能力评价模型对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速度进行分析。潘伟等、李健等、牛晓宇等、宋耀辉分别运用选取产业结构演进评价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马氏链、熵值法对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和三大产业现状、新疆西北部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分析研究。甘晓成等,张新友、徐婉婷和王合玲分别运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模型、指标法、LISA模型和杜宾模型对新疆旅游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对新疆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另外,毛克贞和吴一丁运用改进的Park模型分析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生产用水的影响程度。李芳等研究模拟了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效应与响应情景。赵军和时乐乐选取偏离效应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产业结构,并对就业结构偏离效应进行了研究。

由于新疆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及资源要素禀赋等方面存在限制因素较多,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面临产业结构优化的压力较大,产业结构现状还不能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赶上全国大环境的脚步,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变得极为迫切。尽管学者们对新疆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针对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多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缺少对新疆三次产业最新时段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新疆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竞争情况,本文利用19852021年新疆地区的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重点对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为区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新疆地区地理位置特殊,面积为166.49×104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总人口约2585.23×104人,集聚了47个民族。新疆地区有色金属种类多、石油天然气储存量丰富,自然资源丰富,是连通中西方交流的枢纽,与8个国家接壤,我国长绒棉唯一产地,区位优势突出,背靠祖国大陆,面朝中亚和欧洲,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景色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较明显。19852021年,新疆第一产业占比由38.21%下降到14.74%,第二产业占比由25.70%上升至37.33%,第三产业由25.70%上升至47.93%,产业结构处于快速转型阶段,由原来“一二三”模式逐渐转向“三二一”模式的产业结构。截至2021年末,新疆地区生产总值达15983.65×109元,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15871.41×109元。

(二)数据来源。本文以1985年为基期,2021年为末期,数据源于202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新疆统计年鉴》三大产业的相关数据。选取新疆生产总值(GDP),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总值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SSM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SSM)是用于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在某个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找出区域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区域在19852021年产业结构变化。

(二)模型设定。假定区域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将区域i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bij,0bij,tj=1,2,…,n)分别表示区域ij个产业在初期与末期的经济规模。

B0Bt表示全国(或大区)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Bj,t表示全国(或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则国家所有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R的模型表达式为:

R=(Bt-B0/B01

区域i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rij为:

rij=(bij,t-bij,0 /bij,0j=12,…,n) (2

全国(或大区)j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Rj为:

Rj=(Bjt-Bj0 /Bj0j=12,…,n) (3 

在[0t]时间内,区域内i城市的j产业部门增量为:

bbij,t-bij,04

区域内某城市各产业部门增长量Gij可以拆分为份额分量N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且:

Nij=bij,0×R5

Pij=bij,0×(Rj-R) (6

Dij=bij,0×(rij-Rj) (7

Pij+Dij=PDij8

其中,b可以表示区域内某一城市i的第j产业的总偏离分量也就是竞争力分量,即增长优势,这一区域城市i的经济总量b=bij,t-bij,0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将总偏离分量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Nij表示区域i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若Nij0,说明该产业部门为全国性增长产业,反之,说明该产业部门为全国性衰退产业;Pij为结构偏离分量,表示新疆区域对于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若Pij>0,说明新疆产业结构的优势带来了经济增长,Pij愈大,说明该部门产业结构优势愈大;Dij表示竞争力分量,若Dij>0,说明该区域产业部门在全国具有较大竞争力,Dij越大,说明该区域部门竞争力对全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PDijPij+Dij)总偏离分量,表示区域对全国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当Pij>0时,说明该产业竞争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新疆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

(一)新疆三次产业总体发展情况。新疆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产值均呈增加趋势。新疆总人口从1985年的136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2589万人,总人口数增加了1228万人,为区域三大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从图1可以看出,生产总值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开始三大产业产值呈现快速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前,就业人员主要从事第一产业且超过总就业人数的一半,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较缓慢;2000年以后,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契机,三大产业发展态势明显转好,产值明显增加;第二产业产值增加缓慢,原因是新疆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原料开采,加工技术有限,原料附加值未被发掘;2010年以后,三大产业产值增加速度明显加快,原因是就业人员从事行业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第一、第二产业逐渐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占比由2010年的36.19%增长到2020年的51.99%,从事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增加,因此产值增加明显。2010年开始,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10%,自此,新疆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又有研究者表明人口老龄化改变就业年龄结构,导致从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减少二三产业的相对就业人口数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多,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因此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都呈现增加状态。(图1

(二)新疆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情况。新疆19852021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较为明显。由图2得出,第一产业占比快速且呈波动式下降,由1985年的38.21%下降到2021年的14.74%,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由1985年第二产业占比最大波动式地转向2021年第三产业占比最大,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工业化速度加快、城市化速度加快,人民需求和时代的变化,大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及其生产资料日趋转入第二和第三产业,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自身需求。中间出现不稳定的“三二一”模式,但最终呈现“三二一”模式,1992年以前呈现“一二三”模式,转向19931994的“二三一”模式,再由19952003年的“三二一”模式,转向20042012年的“二三一”模式,最终呈现20132021年的“三二一”模,是一个由“一二三” “二三一”到“三二一”转向“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模式,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和实践。因此,目前新疆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与全国相比均未达到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48%,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低2.1%5.38%,理应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高第一和第二产业占比,与此同时,产业内部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以提高子产业占区域GDP比重和区域竞争力。(图2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并分析出新疆19852021年三次产业竞争力并且建立产业部门四象限分布图,由此反映新疆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竞争力,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图3、图4、图5、图6

(三)份额分量分析。份额分量反映产业部门发展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由图3可以看出,研究年份内新疆的三次产业位于四象限里的第一象限且均为正值,可以说区域产业结构相对较理想,份额分量都为正,但份额分量较低,大部分都集中在0400之间,说明新疆三次产业具备一定的内部结构优势和区位优势。分析得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2021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9596.26888.75,该年三次产业均对新疆行业发展具有较大拉动作用。首先,国家出台多项强农慧农富农政策,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发展实体经济,发挥财政引领作用,鼓励发展数字经济;其次,新疆针对区域发展情况出台扶持政策和监管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坚决破除各种发展瓶颈,第一产业抓水平,第二产业是重点,第三产业大发展,呈现区域蓬勃发展的好景象。子产业份额分量均大于0,其中工业的份额分量在2004年以后均超过100,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力、绿洲农业、旅游、轻工业等优势产业,从而子产业份额分量呈现上升趋势,对区域的发展具有一定拉动作。

(四)结构偏离分量分析。结构偏离分量反映新疆三大产业部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率大小。由图4可以看出,结构偏离分量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四象限里的第一和第四象限,结构分量位于第一象限的产业,说明产业部门素质好,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则位于第四象限的无贡献率。2003年以前,第一产业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较稳定,之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明显下降,对经济的贡献率减小,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别集中分布在第四和第一象限内,自2001年开始,第二产业贡献率明显下降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小,第三产业上升明显且对经济的拉到作用日益突出,从依靠能源资源优势的第二产业转变成依靠服务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自2010年以后,结构偏离分量值变幅较大,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不稳定,第二产业大幅下降,资源优势不再突出;第三产业大幅上升,并且不断超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优势显现,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第二产业在2021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当受到客观影响时,第二产业的资源优势突显,2020年和2021年第三产业下降较为明显,分别为34.31-177.672020年开始受客观因素影响,第一、第三产业受影响严重,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分别为-113.13-117.67,因此,第一和第三产业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研究年份内,一、二、三产业分别在2020年、2021年、2015年结构偏离分量最大,分别为130.84226.66223.39,该年份对应产业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得出研究年份内一、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大于0的年数分别有6个、15个、26个,说明这些年份的这些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作用。

(五)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竞争力偏离分量反映区域产业部门相对竞争力。研究年份中新疆三次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分量数值虽然大部分为正,但数值不大,主要集中在0300之间,说明具有一定竞争力,但竞争力不强,各产业部门对全国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如图5所示,第一产业分量值相对较稳定,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较稳定的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较稳定;第二产业前期较稳定,后期波动较大,说明第二产业前期竞争力优势明显,后期与全国第二产业发展相比竞争力不足;第三产业属于缓慢增加状态,说明第三产业前期在全国第三产业发展中竞争力较弱,2010年以后优势明显,但在2016年和2021年两个年份有明显下降,2016年紧紧贯彻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发展重心转移,2021年受客观因素影响,因此第三产业竞争优势下降。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布在第一和第四象限且主要集中在-400400之间,分布在第一象限为正值,说明产业部门具有竞争力。分析得出,2021年的第一、第二产业和2013年的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分量值为研究年份中最大值,分别为238.92399.99314.35,因此,该年份的该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竞争力。2013年,新疆围绕“三化”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化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2021年新疆地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客观限制因素,第三产业劳动力转向第一和第二产业。分析得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值大于0的年份分有22个、19个、15个,因此这些年份对应的产业部门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力,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作用。研究发现有些年份三次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时,子产业为负,三次产业为负时,子产业为正,即使三次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但其子产业不一定具有竞争力,子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时,三次产业不具有竞争力,如2019年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138.47,子产业建筑业为5.51,第三产业为13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4.86,说明子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内部需要优化调整。

(六)总偏离分量分析。总偏离分量表示由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形成的总偏离效应。如图6所示,总竞争力偏离分量中在四象限里分布在第一和第四象限,在第一象限里说明具有增长优势,在第四象限里不具有增长优势。分布在第一象限的年份和产业较少,主要集中在0400之间,新疆三次产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不明显。第一产业增长优势较平稳,在全国范围具有稳定的增长优势。第二产业2003年以后具有明显波动,自2000年提出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城市发展建设国家出台众多优惠政策,第二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增长优势;2015年和2021年分别是下降和上升波动最大的年份,原因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发展重心转移,新兴产业增速发展,传统行业发展放缓;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第二产业发展缓慢;2021年,为全面推动经济复苏,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加大对铁路、机场、电力等有效投资,因而第二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增长优势。第三产业呈现上升状态,产业竞争力优势突显,但在2020年和2021年不具有竞争优势,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最为明显。分析得出,2010年的第一产业、2021年的第二产业和2013年的第三产业在全国三次产业中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总偏离分量大于0的年份分别有13个、17个和24个,因此该年份对应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七)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三次产业呈现由“一二三”转向“二三一”和“三二一”再到“二三一”最后到“三二一”的形式,但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产业占比高7.48%,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低2.1%5.38%,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此外,自2013年以后,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占比的数额小于10%2015年以后,第三产业占比与第二产业占比数额超过10%,第三产业是新疆经济增长的关键,但与第二产业差距不大;在2021年,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缩小,产业结构发展出现不稳定现象,该年“三二一”的占比缩小,有可能向“二三一”的方向转变。第一产业占比与全国相比偏高。新疆地域辽阔,由于地形因素限制,比较适合发展绿洲农业(种植业),草原、森林和湿地覆盖率低,有的地方过度放牧,造成土地荒漠化,在自然因素的制约下,新疆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尤其是渔业发展困难。第二产业占比明显下降,但与全国水平相比略低。新疆工业发展中,主要依靠石油开采、天然气、电力和冶金等资源型工业,制造业加工技术落后,主要是轻工业制造及产品初加工,缺乏重工业制造加工,制造业远远落后于全国发展水平,建筑业主要是为了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住房,由于新疆气候干燥,水生产和供应业受限。总体来看,新疆第二产业占比37.33%,大都属于低端产业,主要依靠资源型工业和产品初加工,污染严重,因此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任重道远。第三产业虽然在新疆占比最大,但仍低于全国水平,由于接壤国家众多,地理位置优越,仓储和邮政业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地域辽阔,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好,批发和零售业主要针对本区域从事的活动,与内陆城市交流少,缺乏高新技术人才,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发展缓慢。

四、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1)新疆总体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从“一二三”模式调整为“二三一”模式,最后呈现“三二一”模式,模式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和实践。但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稍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稍低,并且三次产业在全国所占份额不大,缺乏竞争力。由上述分析可知,新疆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同向变动关系,第一产业产业比重大幅波动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大幅波动增加,区域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三二一”形式的产业结构。(2)研究年份内三次产业产值均为增加状态,一二三产业额分量均为正数,说明新疆三次产业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但份额分量数值都不大,说明所有产业部门具备一定的内部结构优势和区位优势,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2021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9596.26888.75,该年三次产业均对新疆行业发展具有较大拉动作用。(3)新疆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明显变化。结构偏离分量表现在,2003年以前,第一产业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较稳定,自2001年以后,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明显波动,2010年之后,结构偏离分量有较大起伏,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减小,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4)研究年份内第一产业在全国第一产业发展中具有的竞争力也较稳定;第二产业前期较稳定,后期波动较大,第二产业前期竞争力优势明显,后期与全国第二产业发展相比竞争力不足;第三产业属于缓慢增加状态,第三产业在全国第三产业发展中竞争力优势明显,但在2016年和2021年两个年份有明显下降。分析发现2021年的第一、第二产业和2013年的第三产业最具有竞争力。(5)总体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第一产业增长优势较平稳,在全国范围具有稳定的增长优势,第二产业2003年以后具有明显波动,第二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增长优势,2015年和2021年分别是下降和上升波动最大的年份,第三产业呈现大幅上升状态,产业竞争力优势突显,但在2020年和2021年不具有竞争优势,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最为明显。发现2010年的第一产业、2021年的第二产业和2013年的第三产业在全国三次产业中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二)产业结构优化建议。新疆地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及其次级产业都应该优化调整,以推动新疆地区整体经济发展。(1)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和劳动力水平。新疆地区地处高原,生活条件艰苦,高校毕业生不愿到新疆来,因此学校开出优厚待遇从各大高校吸引高质量人才,提升劳动力知识水平,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2)加强各产业之间和子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之间和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如工业产业发展较好,新兴技术产业占比很小,因此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次产业之间和内部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各产业间建立联系,加强产业间和次产业间沟通与协作,各产业之间均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快速发展。(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应该总结前人经验,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发展经验,立足区域实际发展。

1、第一产业方面。发展第一产业是基础。(1)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率,打造产业一条龙服务。新疆地区地广人稀,长绒棉享誉世界,并且较适合发展畜牧业,从育种到销售,延长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最初的初加工到着重资源相关制造和深加工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优势部门产业竞争力。(2)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技术化、打造规模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新疆地区地广人稀,为大面积机械化、专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并且该区域农业属于绿洲农业,发展大面积特色绿洲农业,大面积的种植,利用优渥的自然条件优势,有利于打造林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区域代表性品牌,提升农产品在我国市场的占有份额、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

2、第二产业方面。如今,我国总体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第二产业仍是主导产业,打造“高精尖”产业是大势所趋。(1)推动区域冶炼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新疆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12种,分别是铜、镍、铅、锌、铝、镁、钴、钨、钼、铋、汞、锑,不再仅限于最初的开采,引进先进设备对金属原料进行精加工,将原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联系起来,增强区域优势产业占GDP比重和提高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2)加快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将关联产业集中,共享基础设施、市场信息资源、提高竞争力、降低平均成本、激发创新能力,推动发展产业特色,增加区域影响力,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3)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变产业依靠资源类型。过去新疆对资源型工业依赖性较强,主要事资源开采及产品初加工,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引进人才,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3、第三产业方面。人民精神层面的需求与日俱增,第三产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服务业和高新技术行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加大第三产业投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第三产的投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方式向能耗低、清洁度高、附加值高等方向转变;新疆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远远落后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试图追赶中部地区,在满足区域发展的同时又能带动经济增长;偏远地区开放程度较低、保护完整度较高,挖掘文化资源,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地方政府创造良好的招商环境、修建基础设施等措施,结合当地特色做强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打造地方特色,创建民族品牌。新疆地区地处祖国内陆地区又是高海拔地区具有独特的风景,居住着47个民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根据区域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发展特色休闲度假游、自驾游、康养旅游,同时能够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人员就业,增加居民收入。(3)加强与邻国间沟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疆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其中接壤的有8个国家,并且是“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目前正式开通15个口岸,推动子产业交通业、运输业、进出口贸易等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讯作者:胡江玲)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ONG MalinTAO WeiliangSHEN Zhiyang.Impro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t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366.

2]向秋兰,蔡绍洪,张再杰.产业结构演进与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301.

3]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YU YanGAO XinxinMENG Wenqingetc.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FP and Industrial Spatial LinkagesJ.Land.2022.1110.

5LI BingqingWANG ZhanqiXU Feng.Does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Green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Land Use in ChinaJ.Int.J.Environ.Res.Public Health2022.1915.

6WANG BoHAN LiminZHANG Hongzhi.The Impac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Marine Fisheries in China-Based on the advancement and rationalization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J.Aquaculture and Living Resourcesa section of the journal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202108.

7]曹玉昆,黄显乔,朱震锋.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国有林区产业结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8.3802.

8]黄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广西林下经济优势产业选择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2006.

9]张玉荣,王瑛.宁夏服务业竞争力分析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02.

10]赵彤.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本结构及竞争力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3.

11]杨书.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21.4112.

12]刘莉君,康佳妮,刘友金.基于偏离-份额法的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类型演变特征与转/承态势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1.

13LV DonghuiGAO HuiyingZHANG andYu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Shift-Share Analysi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A Case Stud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sustainability2021.1304.

14]李丽萍,左相国.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及湖北产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问题,201009.

15]张冬平,郑博阳.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河南制造业竞争力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5105.

16]陈曦,张锐,曹芳萍.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1604.

17]尹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2.

18]胡颖琦.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青海省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818.

19]刘洋,李丽娟.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1604.

20]苗静,盖志毅.基于SSM的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06.

21]杨开忠,苏悦,顾芸.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兴衰的原因初探——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经济地理,2021.4101.

22]陈亭旭,苏维词.川南城市群县域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时空演变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02.

23]张可云,张颖.不同空间尺度下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J.经济地理,2020.4007.

24]刘月兰,李豫新.新疆产业结构效益的实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02.

25]陈闻君,胡序勇.基于区位商分析的新疆产业结构特征及影响[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05.

26]李豫新,王睿哲.新疆产业结构转换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6.

27]潘伟,杨德刚,杨莉.19522008年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3501.

28]李健,何剑,张雯.基于空问马氏链的新疆产业结构高度时空演变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3705.

29]牛晓宇,杜宏茹,韩丹杰.基于熵值法的新疆三大产业现状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03.

30]宋耀辉.基于丝路经济视角的边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以新疆西北部城市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31]甘晓成,刘亚男,沙亚·巴合提.新疆旅游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优化升级[J.新疆社会科学,201806.

32]张新友.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08.

33]徐婉婷,王合玲.第三产业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0.5011.

34]毛克贞,吴一丁.新疆产业结构变动的用水影响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2.4902.

35]李芳,张杰,张凤丽.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源环境效应与响应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3.2711.

36]赵军,时乐乐.新疆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偏离效应实证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3.4102.

37]张林,赵乾安.基于SSSM的中国区域创新主体结构演进[J.经济地理,2019.3904.

38]马正宇.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及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20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44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