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新基建视域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发展成为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底座。本文通过梳理商业要素与平台经济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理论,提出商业数据与场景耦合、分布式多边平台协同等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从而为相关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数智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数据与场景;分布式多边平台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基建视域下‘物链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HB20GL022)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7月27日
一、研究缘起
物联网将具有“感知、计算”功能的传感器、处理器、控制器等终端设备,通过窄带网络、低功耗网络或蜂窝网络进行泛在连接,实现“人-物-事”通信的同时,也完成了物理世界的泛在感知向虚拟世界的数字计算迁徙,构建出“虚-实”融合商业社会的信息物理系统平台(CPS)。物联终端采集计算后的海量数据,通过物联管道传输至“虚拟化、容器化”形成的云计算资源池,云资源池利用大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与访问等管理工作;利用大数据的挖掘、清洗、统计等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内容价值的提取与开发,从而获得商业效益与经济效益。云计算的一切即服务(XaaS)技术将信息生产制造的商业模式转型升级为信息服务的商业模式,降低商业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商业部署的灵活性、便捷性、安全性。边缘计算的“边-云”事务协同机制将信息服务的商业模式前移到商业应用的现场,提高了商业部署的实时性、高效性,并打造出边缘云、区域云、核心云等分布式多云协同资源,加速了商业应用现场的响应能力与商业战略创新的决策速度。大数据分析开发出数据的内容价值后,人工智能利用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神经、卷积神经、循环神经等深度学习算法,对数据价值开展特征工程训练,以构建分类、回归、聚类等不同的商业预测、决策机器模型,形成企业的“商业大脑”,进而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持续性迭代预测,提高了商业战略决策的自动化程度。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核心技术融合,为新工业、新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力,而区块链技术通过数据、网络、共识、激励、合约等系统架构,创造了具有可以溯源、不可篡改、共同验证、隐私保护等特性的价值体系,形成与新基建强大生产力协同的“分布式”生产关系,进而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可编程的新型商业模式与商业应用。
技术创新一直是经济变革的助推器,消费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已完成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新基建时代物联网、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创新又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化、协同化的“数智”经济持续演进。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会伴随相应的商业模式,数字经济与智能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必然催生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被不断定义、更新与完善,目前已经整合了战略管理、创新基因、商业运营、价值体系、企业系统、社会网络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指出商业模式的100余种定义中,鲜有令人信服、满意的解释。本研究认为商业模式实质上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形态,用静态的概念难以阐述其包罗万象的演化过程,况且商业模式又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边界重合等特性,必然会导致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产生分歧与争论。所以,商业模式定义的关键并不是静态概念的集合,而应是探寻动态创新的机理与机制。简单来说,梳理分析商业模式在一定经济环境下的变革原因、创新机制、演进机理才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要义。
二、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视角
(一)商业要素组成的视角。商业要素组成理论将商业模式分为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顾客关系、关键活动、关键资源、伙伴承诺、收入流和成本结构九个要素。商业组成的九要素间不是静态孤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叠加关联的商业行为,所以商业模式创新应关注价值主张、顾客关系、企业活动、利润回报等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重视与创新管理、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利用创新评估和市场反馈,不断迭代修正企业盈利的商业模式,触发商业模式的持续性创新。商业模式的九个组成要素,覆盖了客户界面、产品与服务、商业基础设施和财务能力等商业的四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共同构成了统一的价值创造体系。数字经济出现后,针对各行业差异化的服务场景,商业模式创新也需要增加商业要素的组成,如新零售的流通供应链,需要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引入“场景化”商业要素,并基于“场景+物流”深度融合的模式,构建新零售流通供应链的商业模式创新体系。不过,也有文献指出商业要素组成虽然诠释了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间的内在联系,但缺乏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且过于繁冗、相互关联的商业要素会造成不同学科的学者认知差异、难以研究。
(二)商业平台经济的视角。商业平台经济理论是通过数字平台与互联网络,将消费者、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投资商等经济活动节点联通,共同组成经济联合群体。目前,平台经济视角关注的理论主要包括双边平台与多边平台两种类型。企业的双边平台理论是指交易双方(企业与顾客)利用掌握的资源在交易平台上进行彼此吸引,并通过一系列的交易规则保障交易双方获得相应利润。企业多边平台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基础设施供给、知识供给、人力供给、资金供给、服务供给等多边群体,并权衡多边群体间的关联机制。数字经济出现后,多边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如王举颖依据大数据时代多边平台的信息共享、虚拟网络、利益共享、商业生态等发展特征,提出零售企业多边群体的协同定价策略;李正昕等则基于36氪和京东东家两家股权投融资平台的样本数据,进行方差算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实证:获得有价值投资的商业模式,能够推动初创型多边平台企业的快速崛起。不过,也有文献指出商业平台经济虽然诠释了网络经济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但缺乏平台间互联互通及兼容性等技术研究,从而造成平台群体间缺乏沟通、协作和平台动态创新能力不足。
综合上述两个理论视角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文献梳理,研究发现:已有文献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为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但每个研究视角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局限。商业要素虽然提供了商业模式创新的行为依据,但缺少企业资源与市场环境相对统一的系统化、整体化、动态化理论支撑;平台经济虽然将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与企业资源的闭环生态贯穿起来,形成了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论保障,但理论本身缺少技术创新性研究,已不适用于数字经济时代“开源、协同”的产业环境。所以,本文认为智能时代,研究商业模式的创新机理,应当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深入分析数智经济商业系统的技术基础,才能科学探究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
三、“数智”经济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
(一)数据要素与场景要素耦合的影响机制。马云提出的新零售,重构“人-货-场”的价值逻辑,构成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场景,打造“线上+线下”对接切换的细节消费体验和新型场景空间,构建数据与场景要素融合的商业模式,并迅速成为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生力军。数据要素与场景要素融合的商业模式,不仅适用零售业,对于大多数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均是非常重要的价值逻辑。但各行业大量时空差异化的消费场景中,缺乏传感、定位等物联终端,导致数据采集困难;缺乏数据挖掘分析等标注算法,导致数据能力不够;缺乏数据特征分析等加工算法,导致数据价值稀释;缺乏数据认证鉴权等归属机制,导致数据难以确权;缺乏数据互联互通的分布式计算,导致数据难以流通或流通的时效性不高;缺乏数据的隐私保护,导致数据交易风险巨大。以上困境导致数据与场景要素耦合的难度极大,但数据要素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就被正式确定为社会的生产资料,2020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因此数据与场景耦合形成商业模式创新的组成要素已迫在眉睫。
新基建时代,基于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的商业系统形成数据要素与场景要素的耦合机理,成为商业要素组成视角下创新商业模式的影响机制:(1)传感器、控制器、运算器等物联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各产业“虚、实”融合时空场景数据要素的采集过程。数据挖掘标注、数据分析与特征工程等数智技术完成数据标注与数据定价,实现各产业差异化场景数据要素的资源化过程。身份鉴权、溯源机制、认证机制等物链网技术完成数据确权,数据协同、平台协同、接口协同等边-云协同技术保障数据流通的实时性与高效性,跨主体协作、隐私计算、双向匿名等物链网技术保障数据交易的公平与安全性,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实现各产业差异化场景数据要素的资产化过程。(2)数据形成资产后的可复制、可通用、可变现等属性特征,实现各行业差异化场景数据要素的资本化,充分拓展场景数据的商业价值,开辟数据要素与场景要素耦合的新型商业模式。数据形成资本后将刺激海量场景数据的聚合平台成熟,实现平台对各企业多用户的数据交易服务形式,提升商业场景广告及商业场景信息推送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创造了“千人千面千服务”的商业模式新环境。数据与场景要素耦合的商业模式,创新“线上+线下”个性化协作定制的场景服务,也创造数据算法开源嵌入的多种细颗粒化服务场景,进而为智能经济的多边平台协同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二)分布式多边平台协同的影响机制。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双边平台。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联接产品的生产群体与产品的顾客群体,其中任何一组群体数量的增加,会提升另一组群体加入平台的数量与收益,如滴滴、优步等出行平台或头条、快手等内容平台,平台上享有产品的顾客增加,会吸引更多的产品供给商入驻,产品供给商数量的增加又会吸引更多的顾客群体,从而增加了交易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双方群体的收益水平,双边平台商业模式追求的是网络效应。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进化为多边平台。多边平台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仅联接产品的生产群体与顾客群体,还要联接产品的知识供给、人力供给、资金供给、服务供给、互补供给等外部支撑群体,如阿里、百度、腾讯等企业平台,除了主营产品直接与顾客群体对接以外,企业平台还包括院校、研究所或自主开发的研究院等知识与人力供给群体,投融资或自主开发金融机构等资金供给群体,软件商、广告商、云资源提供商或自主开发云资源等服务与互补供给群体。企业多边平台的特点是开源共享、开放共生,多以社区或联盟的方式开展商业活动,其商业模式追求的是生态效应,但需要解决多边群体间互联互通的实时性、协同性等问题。
新基建时代,基于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的商业系统,形成了商业系统平台视角下创新商业模式的影响机制:(1)智能经济时代,物链网技术带来了分布式物联网络与分布式信任机制,边-云协同技术带来了分布式边缘处理,数智技术带来了分布式数据存储与分布式智能集群,“数智”经济的商业系统架构带来了分布式智能协同的商业模式,如图1所示。(2)分布式商业智能,是利用点到点的物联网络协同商业基础设施通信,利用共识、激励等机制协同商业机构间的合作,利用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商业应用的实时与高效,利用大数据处理与统一记账等技术协同商业数据的存储记录,利用机器学习等算法协同商业多脑的决策分析,以实现产品供给、消费供给、知识供给、人力供给、资金供给、服务供给、互补供给等多边群体共同为一件或多件商业事务进行协同生产、协同定价、协同销售、协同服务、协同决策等商业活动,从而避免了多边平台因一边群体免费或补贴、另一边却高额收费而产生的“商业价格歧视”;因平台垄断、互不信任而产生的“商业群体流失”;因信息不对称、决策不透明而产生的“商业决策失败”;因数据流通延迟长、算法训练能力弱而产生的“商业大脑瘫痪”等诸多商业困境。(3)智能经济时代,企业的多边平台不仅要开源共享、开放共生,还要协同共创社区与联盟的商业价值,进而演进成为多边协同平台,其商业模式应追求分布式效应。分布式多边平台协同的商业模式,也为多元化价值生态共创和平台领导战略驱动的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图1)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CLAUSS T,KESTING T,NASKRENT
J.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the effect of
customers’ perceiv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veness on
customer value co-creation behavior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J].R&D management,2019.49(02).
[2]王水莲,常联伟.商业模式概念演进及创新途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4).
[3]TEECE 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9.43(02).
[4]卫武,赵璇.画布视角下不同类型众创空间的商业模式:一个多案例比较研究[J/OL].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02-02.
[5]王福.新零售流通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20(07).
[6]WAHYONO W.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Indian Business Research,2018.11(04).
[7]ROCHET J,TIROLE J.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01(04).
[8]HAGIU A.Multi-sided platforms:from
microfounda-tions to design and expansion strategies[D].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9.
[9]李正昕,吴婵君.商业模式对股权众筹融资绩效的影响——基于初创型多边平台企业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8(01).
[10]王举颖.大数据时代零售企业多边平台发展与协同定价策略研究[J].价值理论与实践,2015(05).
[11]谭春平,王烨,申风平.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物流园区互联互通问题研究——双边市场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