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供应链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探讨
第708期 作者:□文/潘所权 时间:2023/7/1 17:49:41 浏览:251次

[提要] 近年来,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疫情冲击等客观原因,企业的供应链不稳定因素急剧加大。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PEST环境分析法进行外部环境的分析,进一步从核心技术和备选供应商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高新技术型公司产业链及供应链的完整性,针对供应链的中断风险及时做出运营调整。最后对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运管管理模式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贸易摩擦;供应链;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020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各产业的布局已经开始向全球化布局,而科技创新与技术就是这场全球化布局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因此高新科技创新型企业追求核心技术的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也发生了快速迭代,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减少因疫情所受到的冲击,开始进行贸易保护,出现了反全球化的局面。科技创新企业的竞争尤为突出,尤其是在世界贸易摩擦日趋增多的大环境下,最具代表性的全球竞争就是科技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俄乌冲突下,美国所表现出来对俄罗斯和俄罗斯企业的经济制裁都值得中国深深地思考。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本文重点探究全球竞争视角下科技创新企业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以期为中国高新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快速地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一、供应链在企业运营管理变革中的作用

(一)供应链稳定有助于增强企业运营管理能力。供应链的稳定在疫情和贸易摩擦的特殊时期,稳固了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断供危机,中国企业自身产业链完善,对国际和中国的经济稳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贸易摩擦提高了中美贸易壁垒,使中美之间的贸易成本大幅上涨,从而提高了与此相关的全球产业链的贸易成本。美国对中国部分企业实施软件、设备和核心部件断供的行为导致部分生产环节中断,不仅对一些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产业链造成重创,还对关联产业链构成冲击。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面临着新出现的挑战,而且还面临着基础材料、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依赖发达国家的状态。所以,对于企业的运营管理变革中,完善自身的供应链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供应链遵循国内大循环的趋势。中国开始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部供应链的稳定是支持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内部供应链的构建必须要快于其他产业。目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核心技术环节一直处在“卡脖子”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贸易初期以技术和设备为导向的出口模式,使其成为了全球众多企业供应链的始发站。以科技为导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高度依赖芯片的支持,而美国一直都是世界芯片的出口大国,在世界的芯片市场份额占有率持续保持在50%左右,所以美国在芯片市场拥有极强的领先地位。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想要在核心技术上弯道超车,首先要在“卡脖子”技术上有所突破,因为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核心环节的供应链中断对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风险是最大的。这种风险也会随着供应链失衡传递给其上下游的业务伙伴。并且随时可能因供应链中断的传递性而蔓延。这种情况下急需内部供应链的重组,多几条供应链的备选方案,形成稳定的内部供应链,并快速地构建成国内大循环系统。完成了国内各产业的良性内部循环之后,便可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但是,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在某些核心环节仍需要设备和技术的进口支持,中国企业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国际大变局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并抵御贸易战下的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需要关注像俄乌冲突引起的地缘政治问题对进出口公司和跨国公司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PEST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中国正经历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大部分企业没有制定核心技术与设备被中断后的替补计划,当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被中断,企业原有稳定的生产与经营将会被打破。因此,企业应运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步加入全球产业的供应链当中,帮助企业完成供应链关键节点的嵌入。如今的美国把国际贸易摩擦关注点放在中国的企业上,以各种假想敌的名义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和挑战者。早在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就明确指出中国是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挑战者,在国际上正式宣布将中美两国的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关系。20213月,拜登政府又发布了《国家安全战略中期指南》,并指出中国是“唯一具有潜在全面实力、持续挑战稳定、开放的国际体系的竞争对手”。反复把中国作为假想敌,实施各方面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封锁。美国公开的“实体清单”会让清单中的中国企业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厂商。不仅会导致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损失,还会损害到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上下游每一位客户、每一家企业的利益。这种地缘政治下的贸易摩擦是所有中国高新技术创新企业无法规避的外部政治环境。我国在20202022年的财政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但在疫情冲击下,稳定全国和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常态化防疫对财政支出的诉求逐步上升,加之退税和土地市场低迷,在2022年内想要有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目前仍面临着较大的约束。

(二)经济环境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国本土与全球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涉及财政、金融、消费、投资等共6个方面33项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及相关政策方面,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金融政策方面,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等。稳产业链、供应链方面,优化复工达产政策,取消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通行限制,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促消费和有效投资方面,虽然当期经济受疫情影响表现低迷,但市场并没有出现扩张性政策的预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预期均保持了平稳,实践中也并没有出现类似2020年疫情初起时的政策放松迹象,对存准率和政策利率的预期甚至比上期有所提升。综合来看,中国经济仍处在“底部徘徊”阶段,政策预期平稳,疫情延续、地缘政治事件和楼市违约风险等综合扰动的影响还未过去,资本市场已重新步入平稳运行期,但仍将在“抑”中等待“扬”的阶段到来。目前随着国内疫情的不断好转,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有所缓和。从高频数据看,整车货运流量指数正逐步向历史同期水平回归,5月开工率指标也多数回暖。中国经济的“至暗时刻”大概率已过,61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委员会提出“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除中央层面的稳增长政策外,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亦出台了多项措施以稳定经济。

(三)社会环境分析。在国际社会中,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一直都是在做价格战的市场策略。但是在核心环节成本升高之后,价格利润空间逐步缩小。一些国家如美国政府为了摆脱美国经济衰退与政府治理之间的联系,直接推卸了主要责任,把问题根源对准中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不明朗、不乐观,中国在面对不利因素的同时,更明确正义与公平才是国际化贸易的前提,在国际贸易中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要做到更有效地对冲“逆”全球化、“去中国化”和“脱钩”的负面影响,就要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链在国际上的影响水平,只有把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环节不断提升,就可以实现以下基本支持性的策略。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中,科技创新是基本环境维护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原有的创新冲动,有利于涌现出创新的源泉。中国的科技创新时刻倡导“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支持探索,就要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在科技领域,先驱创造,敢于创造,勇于冒险,秉持怀疑和批判,同时要学会宽容失败。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和技术创新知识,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全面、及时、准确、生动地传播科技,科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激发更多高校青年加入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培养,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并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

(四)技术环境分析。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努力完成自己的技术环境的搭建。例如,华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领头羊,在芯片断供、核心技术打压等多方面的外界压力下, 仍在打造全球的产业联盟、开源社区、学术组织的技术科研环境。科技创新型企业都认知到技术研发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型公司每年会将不少于销售额10%的资金用作研发费用,已经逐步追赶国际高新科技型企业。同时,科技创新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与人员占比,例如华为公司超过50%的员工都参与到公司的各项技术研发中,所以华为公司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四个方面的成本投入都远远高于国际行业的平均水平,因为有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投入的基础,公司才能保证自身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各项专利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技术环境是企业存在可持续经营的优质条件,但在核心技术供应链的稳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防止美国各种反复无常的贸易制裁手段。

三、企业运营管理变革中供应链优化策略

(一)完善“内部供应链”运营体系。技术创新是完善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基础,而核心技术的掌控是高新技术型企业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才可以在全球大市场逆流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但这种核心技术的掌握恰恰是中国高新技术型企业目前所欠缺的环节。只有克服这种核心技术壁垒,才能真正地完成“内部供应链”的构建。所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第一,企业需要保持持续的创新意识,因为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创新意识。美国政府如今正在持续打破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也体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位,所以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在创新方向和创新选择上存在的问题。第二,企业应该有合理的创新目标,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资金的投入,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产出成本。由于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美国不断打压中国企业的各个供应环节,所以企业还应分析供应商的可持续合作性,以准备可替代品的供应商。在国内内部供应链的搭建过程中,中国公司应弯道超车,开发可对接外国技术互通的技术,以便外国政府或供应商不能轻易对中国公司实施技术制裁。大多数“受限”技术在我国内部市场尚处于空白,只有“早期开发”和“深层开发”才能扭转局面。内部供应链的构建需提升核心技术突破,稳定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供应环节,需要在供应链的核心环节上引进高端技术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内部供应链”的核心开发。

(二)稳定并替代“外部供应链”。企业在稳定外部供应链的同时,应积极寻找可替代的“外部供应链”资源。第四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化了产业融合,各个产业的界限也逐渐模糊。总体而言,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如今以美国为首的逆全球化在欧洲开始蔓延。目前在这种两极化的状态中,建立一个内部供应链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故步自封地去生产经营,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防止企业供应链中的某一节点发生中断时,导致企业整个供应链的崩溃与瓦解。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不能过度追求引入外部技术所带来的效率,这种模式会让企业的供应链变得极不稳定,需要形成供应链联盟,互相持有适当的库存,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目前来看,中国企业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企业需要加大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研发费用的投入,从而掌握核心技术,降低供应链风险。在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疫情冲击等客观背景下,中国高新技术型企业需要迅速掌握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逐步稳定地替代“外部供应链”。

(三)政府加大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扶持。想要真正完成“内部供应链”的构建,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加大科技创新教育是推动持续创新的“永动机”。然而中国的科技创新大多是建立在理论基础和现有科学技术模式上的创新与改进。对于许多现有的高科技研究领域来说,我国企业与国际水平已经不在相同的起跑线。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明了芯片。如今,一些中国企业虽然能够生产并量产智能芯片,但芯片整体水平偏低。如3纳米、5纳米的高端芯片生产技术与设备仍牢牢掌握在荷兰、美国等老牌芯片制造国。究其原因,国内与国外在芯片研究理论的深度、技术的广度、制造的精密程度和芯片人才的储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中国企业想要完善自身的“内部供应链”,降低“外部供应链”对自身的影响,那么不仅需要完善基础环节的打造,还需要明确新技术的打造,让中国与国外重回同一起跑线,即从“无”到“有”的创新。此外,政府应该为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和经济支持。政府应持续不断地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因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创新发明的中间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大部分创新科技项目无法完全落地。在人才合作方面,中国可以借鉴美国,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加大创新型科研补贴的引导和资金在企业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杠杆作用,激发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政府需不断完善各项补贴机制,针对不同行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差异化的补贴,精准服务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等不确定风险的不断扩大,但这种不确定性风险一旦发生,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影响往往是致命性和全面性的,为此必须基于供应链视角去关注相关风险的预防和防范。如今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是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提高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运营管理变革关键在于供应链的持续稳定,保持供应链健康稳定地发展,以在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企业运营管理的正常运行。在供应链搭建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国家的实际情況进行及时的创新与优化,创造出反全球化逆流中的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关键在于对核心技术节点的掌握,这对今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运营管理发展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姜飞.浅谈如何优化中小企业运营管理体系[J.商展经济,202205.

2]李含扬.华为集团国际化发展探究[J.国际商务财会,202208.

3]朱国军,张画涵,孙军.智能制造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成长演化机理——专利生态运营能力视角下的双案例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0.4006.

4]卢桢珍,魏琴.关于A国企公司高新技术管理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05.

5]靳莉亚.高新技术影响下的地缘政治新态势[J.现代交际,201816.

6]占晶晶,崔岩.数字技术重塑全球产业链群生态体系的创新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2201.

7]黄逸珺.供应链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7518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