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情况浅议
第708期 作者:□文/叶 蔚 欧阳健均 林家欣 谢 丰 袁煜亮 詹纯茹 时间:2023/7/2 8:55:18 浏览:234次

[提要] 碳普惠制是碳交易市场的一种制度创新,通过为市民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激发民众低碳意识,促进消费端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和对碳普惠制的认知开展问卷调查,考察当代青年的低碳意识和对碳普惠的了解接受程度,再梳理国内现有碳普惠制试点的亮点,分析试点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最后针对广东省推行碳普惠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广东大学生;碳普惠制;低碳意识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010301092106);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C19072);广东海洋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010413092210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碳排放水平快速增长,城市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消费领域已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单一针对大型工业企业或者生产管理机构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难以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目标。碳普惠制作为一种重心在生活消费领域的新型消费减排机制,是低碳权益惠及公众的具体表现,通过为市民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如何落实碳普惠制、激发民众低碳意识、推动社会公众共同促进消费端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15年开始,广东省就发布关于碳普惠政策的试行方案,经过七年的试行和逐步完善政策的过程,在2022年广东率先发布落实碳普惠的具体政策,即《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广东省在推动碳普惠制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一、广东省大学生的低碳意识以及对碳普惠制的认知水平

为充分了解当代青年的低碳意识以及对碳普惠制的认知水平,本研究设计了针对广东省大学生的低碳减排意识的调查问卷,并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进行数据调研。本次调查在2022年月6日至11月间进行,最后一共收到调查样本10606份,其中有效样本10052份。问卷分为四部分,共有18道题目,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填写问卷的广东省大学生基本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调查广东省大学生对碳普惠的认知了解程度,第三部分调查广东省大学生低碳行为意识,第四部分调查广东省大学生对于推行碳普惠制的接受程度以及必要性。样本涉及粤东西、珠三角的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专业,反映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本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珠三角地区、就读专业与碳普惠制相关的大一新生。

(一)广东省大学生对碳普惠的认知程度。问卷中以100%为非常了解、75%为比较了解、50%为了解、25%为稍微听说过、0%为不了解的方式,直观地提高样本对问卷题目的理解。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对碳普惠制的认知程度。问卷结果表明,广东省大学生对碳普惠制的认知程度集中在25%50%之间,认知程度为25%50%的学生各占总调研人数的29%,如图1所示。问卷中15%的学生对碳普惠制的认知水平为75%,仅有15%的学生较为熟悉这些为实现低碳社会的市场交易和激励制度。有13%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碳普惠制。以此可初步推断,广东省大学生对碳交易和碳普惠制的关注与了解是不足的。(图1

(二)广东省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如图2、图3、图4所示,问卷以日常通行方式、蚂蚁森林的使用程度、节能减排小知识的了解调查广东省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图2表明,当代广东省大学生日常通行方式多为步行(23%)、自行车(22%)、电动车(21%),而摩托车、汽车、公交或地铁仅各占10%左右。广东省大学生较多地使用蚂蚁森林,占接受调研人数的41%。但广东省大学生对节能减排小技巧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占51%)为了解一些,只有25%接受调研的学生非常了解,还有24%的学生几乎不了解。通过调研问卷可初步推断出,广东省小部分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低碳行为意识,但大部分学生的低碳意识并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图2、图3、图4

(三)广东省大学生对碳普惠制接受程度。图5、图6的数据显示,如果未来推行碳普惠制,在广东省大学生之中,大部分会非常愿意参与(占调研人数的73%),小部分由于低碳意识不高、对碳普惠制的认知程度不高,并不赞同推行碳普惠制(约占调研人数的22%)。约2/3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未来推行碳普惠制,但也有逾4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或者必要性不大。总的来说,广东省大学生对于碳普惠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对碳普惠的推行持有支持的态度,同时也有很有必要继续大力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碳普惠制的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图5、图6

整体问卷结果反映了目前这样的一个情况:广东省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并不高,但是愿意采取积极行动的学生较多;广东省大学生碳普惠制接受程度比较高,大多对碳普惠的推行持有支持的态度,尽管他们对碳普惠制的认知水平较低,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广东省碳普惠制的推行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因此,有必要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深化低碳环保方面的教育,加强年轻一代对碳普惠制的意义和作用的了解,让他们从自身行为开始改变,为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贡献自身的力量。

二、国内碳普惠试点成功经验

尽管广东省内大学生对碳普惠制还不甚了解,相比国内其他地区,广东早已在实行碳普惠政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在各级部门完备的监管和申报流程下,广东省试行的碳普惠属于一种较为成熟的状态,并且在管理办法中有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家为节能减碳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家碳普惠试行贡献出一份力。在广东,深圳的碳普惠试行效果较好,深圳市多次修订发布关于碳普惠实行的相关政策。在20223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碳普惠管理办法(送审稿)》,主要从碳普惠适用范围和管理原则,相关制度、标准和流程的建立,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构建和碳普惠统一平台的建设等4个方面编制,以规范深圳碳普惠体系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公众、小微企业节能减碳行为所产生减排量的管理流程和使用规则,并在同月公开征集碳普惠专家库人选,助力深圳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另外,深圳于202112月上线“低碳星球”小程序,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数据,“低碳星球”上线三个月总访问量150万,独立用户数87万人。广东省还在碳普惠交易平台上积极探索非控排企业及个人购买林业碳汇的方式,并通过鼓励社会公众购买碳汇或捐资造林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山区贫困人民和社会大众的扶贫公益相对接。

在广东省相关的碳普惠政策发布后,四川省成都市也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碳普惠政策。20201023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管理办法(试行)》,紧扣双路径的碳普惠建设思路,明确了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交易的运行规则和流程,界定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202012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有关会计处理事项的通知》,对项目碳减排量交易业务的有关会计处理事项进行明确,贯彻落实政策方针,规范“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交易相关会计处理的要求,为市场交易主体的财务处理和信息披露指明方向。在“碳惠天府”机制的推行过程中,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通过“点点”碳中和平台购买碳减排量495.8吨,用于抵消2021年度自身经营活动碳足迹。在社会层面也有多家企业积极进行碳交易,碳普惠的试点为这些企业进行碳交易提供了便利。

三、已有国内碳普惠试点经验教训

(一)低碳行为的数据收集效率低以及个人数据隐私处理不妥当。碳普惠制试点的关键之一就是低碳行为数据的量化和获取。数据是政府的“双眼”,政府对于碳普惠反馈大多是来源于公众和小微企业的低碳行为数据,当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政府再根据其进行量化来鼓励公众自愿减排。但是,由于低碳行为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获取公众低碳数据的途径也极其分散,没有系统化的数据收集流程,且碳普惠制试点过程中由于各级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导致信息收集以及处理的过程缓慢而冗杂,效率低下。甚至对个人数据账户储存出现纰漏,对数据的管辖权、使用权等权属界定没有合理的安排,导致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政府公信力下降,碳普惠推行受阻。

(二)碳普惠的信息资源系统搭建、运营难度高。碳普惠制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建立一个统计各类低碳减排行为的信息资源系统,但建立信息资源系统在技术上也存在较大难度,且前期投入的人力、资金十分庞大。另外,中期的信息资源系统的运营、维护都是难以避免的问题。

(三)公众的参与度不高。低碳消费需要长效的、持续性的激励,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感、荣誉感、自豪感,这样消费端碳减排的潜力才有可能真正被释放。在公众参与度方面,尽管全国各地都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但是现在参与的人员基本上只有参与碳交易的企业员工或相关的人员,普通群众对碳普惠制的了解和参与度并不高。试点工作开展至今日,试点地区居民的低碳意识有明显提升,但自主采取低碳行动的频率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居民过度依赖碳普惠制中的碳币制度,希望通过制度中的金钱效益获得利益而采取低碳行动,然而它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仅靠单一激励机制是难以达到很好的促进效果的。

(四)碳普惠宣传力度不足。本次数据调研的广东省大学生,在知识水平、见闻、低碳素质都偏高的情况下,对于碳普惠制的具体了解程度还是偏低,这就透露出广东省政府对于碳普惠的宣传力度是不足的。究其原因,广东省政府虽明确了激发群众的低碳环保积极性,共筑低碳绿色社会的重要性,但在碳普惠的工作重心中,仍有较大比重停留在小微企业上。想要真正实现碳普惠,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碳普惠走进人民的生活中。

四、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改进建议

通过本次对广东省大学生对碳普惠认识、意愿的调研分析,借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方案,本文对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智能技术应用,完善数据治理规则。强化对智能识别、数据分析等智能技术的应用,降低个人碳排放数据的处理成本,让个人碳排信息更准确,提供根据不同人群特性的减排政策。进一步完善数据治理规则,对个人账户数据进行严格的保密。确立数据权力归属等界定方法,对数据的管辖权、使用权等权属界定做出合理安排。明确地将数据作为私人产品,和准公共品、公共品的边界区分开来,对平台收集、使用、管理个人与家庭碳排放数据等行为的权力责任做出明确划分,对数据隐私进行严格保护。完善个人与家庭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易准则,形成有条理的数据共享与运转体系。

(二)精准量化减碳数据,系统性研发碳普惠方法学。借鉴生产端碳排放方法学开发的经验体系,有条理系统性地组织碳普惠方法学开发,并对同一领域不同行为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相容性研究,加强同一领域碳减排方法学的统一性。加强超前性技术与碳普惠制的融合发展研究,如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与碳普惠制方法学的融合问题,拓宽碳普惠学术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三)优化激励方法,完善支撑机制。碳普惠制的核心在于聚焦消费端碳排放管控,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对社会公众低碳行为进行普惠性质奖励,以激发全社会参与节能减碳的积极性。简单来说,亦是公众低碳行为的量化,而要促进这种量化必然要让更多的市民拥有低碳生活的意识,这也就是要加强碳普惠制的宣传工作和科普知识,让更多的市民打心底里接受和了解碳普惠,才有可能让接下来的工作顺利进行。归根结底也就是基层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定时开展宣讲会,多进行线下宣传,并以奖品奖励等方式吸引市民了解,以达到提高市民对于碳普惠认知水平的效果。

在兼顾线下宣传的同时,也需扩展线上的渠道。采用企业碳普惠平台,提升参与便利性、社交性、与公益活动可视性,增加对个人用户、商户与公益组织的吸引力,从而通过线上线下交织延伸,形成良好、开放、绿色的合作生态环境,为碳普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本次研究调查显示,广东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低碳环保意识,但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公众参与度较低。

(四)建立碳普惠的补贴与退坡机制。在碳普惠平台运行初始阶段,有必要建立碳普惠补贴机制,为碳普惠机制的建立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同时,也应明确碳普惠补贴退坡机制,给予市场参与主体明确的补贴退出预期。

综上,碳普惠制是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的新制度手段,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公众的低碳减排,这也正是广东省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所需要的。据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以广东省大学生为例,目前广东青年一代具有正确的低碳减排意识,做出低碳减排行为的积极性比较高,潜力巨大,值得挖掘,但公众对自主减排和碳普惠的关注度和了解度是不足的,这导致公众对碳普惠的参与度较低。因此,广东省进行碳普惠制试点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碳普惠制的试点培育公众的低碳减排意识,加大推行宣讲力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参与到自主减排行为中去。通过碳普惠制建立一条完整的社会低碳链,用市场的手段将小微企业、家庭、个人与节能减排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广东省可通过借鉴其他地区的试点经验,开展碳普惠制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一定能为广东省低碳城市建设带来新的突破点。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红鹰,亢远飞,陶岚.绿色积分与碳普惠融合发展促进绿色消费[J.世界环境,202203.

2]李殷婷.专家解读:何为碳普惠?公众将如何参与碳普惠?[N.齐鲁晚报,2022-01-18.

3]刘国辉,陈芳.碳普惠制国内外实践与探索[J.金融纵横,202205.

4]邱嘉琪,胡奕纯,於凯乐,马忠民.大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0.

5Zhang XuSun HuapingWang Taohong.Impact of Financial Inclus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sEvidence from 30 Provinces in ChinaJ.Energies2022.1519.

6Burke JoshuaGambhir Ajay.Policy incentives for Greenhouse Gas Removal Techniquesthe risks of premature inclusion in carbon markets and the need for a multi-pronged policy frameworkJ.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202203.

7Oswaldo LuconViviane RomeiroSergio Pacca.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A synthesis of a working group on carbon emission policy and regulation in BrazilJ.Energy Policy20135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7262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