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乎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新疆温宿县为例,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差异的调查分析,并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补救措施,以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
关键词:温宿县;乡村振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20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是一种相对概念,是相对于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加投入也不会影响农村的产出总量。所以启示我们,必须把乡村振兴的主体权还给农民,同时不断对农民赋能,培养农民的乡村振兴能力,让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用双手托举起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一、温宿县农村劳动力现状
温宿县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以维吾尔族为主要民族的各民族聚居地,维吾尔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84.5%。少数民族语言沟通交流不畅,给温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很大的困难。2021年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6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41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8,157人次。转移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活动的扩大和实施、农业经济的总体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温宿县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和产出作为一个有利于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的产业,培养产业工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型劳务输出模式,同时扩大就业转移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农村优质劳动力就业相对容易,农村劳动力和青年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依靠高素质的主体人口;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现象,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二、温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差异调查分析
(一)数据的获取以及设计。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选取新疆温宿县的9个乡镇作为调查对象,发放297份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293份),从微观上了解温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并利用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从农户的基本情况、转移去向与职业、工资状况与需求现状、是否进行职业培训及语言培训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温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微观特征。根据调查研究的需求,确定相关变量,主要包括分为职业属性变量、家庭属性变量、个人属性变量、社会属性变量和经济属性变量因素,是制约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因素。
(二)样本抽取。本文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按照经济状况优先,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的原则,对温宿县的温宿镇、吐木秀克镇、阿热勒镇、托乎拉香、恰格拉克乡等五个地区进行抽样调查。成年至40岁的劳动力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次样本量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为73%;允许误差取 0.1%,以保证精确度;取95%可信限,uα=1.93,以保证准确度。
计算公式:n=■=189
(三)模型设计。阿克苏温宿县人口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与层次性的特点,而基于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更进一步研究,本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劳动力进行实地走访与调研。本次调研内容借鉴《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实证研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等相关文献,并结合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劳动力特点,以及乡村振兴的目标制订研究方案,并通过 Logistic回归对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从模型的角度来看,一个会发生事件被定义为y=1;非发生事件为y=0,后面是0和1,因变量被描述为y=1(发生)及y=0(未发生),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二分Logistic。
在研究中,对阿克苏温宿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来看,将解释变量设置为0和1的值,其中1为阿克苏温宿县劳动力转移人群;0为当地就业人群,根据就业状况从样本中抽取,决定了该指数的数值;通过该指数与影响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行一个有逻辑关系的研究。
研究中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群设定为概率为p,将贫困劳动力不转移就业人群的概率设定为1-p。发生概率与不发生概率之比为记作“优势”(odds),对odds取自然对数,则对p做Logistic转换,得:
Logistic(p)=ln■
Logistic(p)的取值范围在-∞到+∞,以Logistic(p)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得到:
Logistic(p)=b0+b1x1+b2x2+…+bkxk+ε=b0+∑bixi+ε
式中,b0为常数项,b1,b2,…,bk分别为K个自然数变量的回归系数,误差项为ε,是随机变量,均值为零,方差存在,进一步转化为:
p=■=■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样本数量统计。从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分析,问卷显示温宿县的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层次集中在20~35岁间,务工人员占比81.34%,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占79.53%,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以下,由此说明外出务工人口多为青壮年、以男性为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中,有1年工作年限的有66人,占总体的21%;有1~3年工作年限者有140人,占总体的42.3%;有3~4年工作年限者有63位,占总体的22%;有5~10年工作年限者有21人,占总体的7.3%;而大于10年工作年限者占总体的7.4%。(表1)
从转移去向与职业分布方面分析,调查对象中有93%的人选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打工,外出务工主要从事餐饮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自产农产品批发零售业、手工业、区域内零时性务工,整体来看劳动力转移人口趋向较为保守,其职业分布多集中于低端产业。
从工资状况与务工需求现状分析,外出务工工资月收入5,000元以内占56.7%,男性务工收入普遍高于女性务工收入,外出务工人员更换工作的意愿占73.5%,无法长期外出务工原因主要有需要在家中务农和饲养牲畜,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以及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男性主要希望通过技能培训从事工资较高的职业,女性主要希望从事距家近、临时性的外出务工劳务。由此可以看出,外出务工收入较低,外出务工人员更换工作的意愿强烈,男性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较高且高于女性务工收入,男性外出务工的技能培训需求较高,女性就近务工的需求较高。
从是否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是否进行职业培训方面分析,温宿县外出务工人员在就业前多能进行简单的国家通用语言交流与进行过专业技能培训,能进行简单的国家通用语言交流且参加过就业培训的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较高。由此说明,就业培训及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对于提升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技能的掌握、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性别统计。在293位被调查者当中,男性占比52.7%,共158位;女性人数是135位,占47.3%。可以看出,男性的比例比女性的多,男性转移力大于女性。(表2)
(三)民族统计。在所有的调查者当中,汉族有87名,占比30%;哈萨克族有73名,占比23.5%;维吾尔族有80名,占比26.3%;其他民族有53名,占比20.3%。(表3)
(四)转移地区统计。在调查者当中,有178名选择在本地就业,占总人数的63%以上;选择疆内其他地区就业的农户有72名,占总体的38.4%;选择疆外就业的农户有34人,占总体的24.6%。根据统计可以看出,选择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人选择去疆外就业,主要是由其心理因素及生活饮食习惯所决定的。(表4)
(五)劳动力转移就业Logistic回归分析。将劳动力个人因素,如性别、工龄、民族、转移地区等作为自变量,将转移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继而得出:方程R2=0.477,高于临界值0.49,则具有较高拟合度,且Omnibus检验系数为109.897***(P<0.05),表明构建的方程成立。第一,所在地指标B系数分别为0.83、0.379、-0.51、0.198(P>0.05),就业人口所在地差异对转移就业不具有显著影响。第二,性别变量B系数为2.972***(P<0.05),劳动力性别差异对转移就业具有显著影响。第三,工龄变量B系数为-0.605***(P<0.05),劳动力工龄差异对就业统计具有显著影响。第四,转移地区B系数为0.590**(P<0.05),转移地区对转移就业具有显著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作用。农民转移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区域经济稳定,可以为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良好环境,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温宿县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农民更容易接受,农民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就地转移;其次,这与许多农民的特点相对应,农业转移的大部分工作并没有完全离开农业,大多数农民同时工作,这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工业和贸易在共同体内部的结合,综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将工业和产品的利益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区域二三产业的发展也有了明显的改变;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农产品初级加工和建设为重点的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商务物流、运输、文化旅游、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招待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形成合理规模和结构,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加大农村教育培训力度,实现差异化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基础的投入,确保农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在巩固和改进现有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防止和制止农村青年辍学,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放宽寄宿条件,让有寄宿需求的学生有条件住宿,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二是进一步普及双语教育。为了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好地进行就业,必须消除语言交流的障碍,进行更加趋向实用性的语言教育。三是加强农村职业培训,开展分门别类的培训班,针对就业需求较高职业,例如农用机械设备操作员、货车出租车司机、厨师、技师、缝纫师、化妆师等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所需劳动技能的培训与提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与阿克苏地区职业培训机构、当地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要重视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组织纪律、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农民工的适应能力。四是要充分利用农业空闲时间,将农业技术人员下乡集中授课,培养农业技术骨干,充分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要转变旧观念,打消各种顾虑,政府必须加强宣传,发动群众,通过典型示范、利益引导、说服教育引导农民自觉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发展空间。
(三)改善就业创业环境。首先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不是要给农民一张进城户籍证明,而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彻底消除与户籍管理制度有关的一切形式的不平等待遇,为农民提供平等待遇,消除农民工就业制度中的歧视,保障农民工的平等权利,加快农村新增就业岗位的实际转移;同时需改革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因其高费率、难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连续性而不适合农民,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在社会保障政策建设过程中,既要认清差异,又要兼顾农民工和当地居民的利益。根据农村劳动力职业流动性强、新旧政策相结合、社会保障高低相衔接的特点,建立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从根本上改变与城市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按照民权平等、制度统一的方向,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和应急救助基金,形成公共服务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农民工及其子女入学的基本社会需求,享受医疗和生活,使其就业失业保险、医疗和工伤保险、工资福利、养老和生育保险、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四)统筹城乡发展。温宿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外界在文化、语言和劳动技能方面存在差异,劳动力流动较少,尤其是与就业有关的劳动力流动。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造成进一步过剩;另一方面农村新增劳动力大多留在农村,这是对人力的重大浪费,不利于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充分合理就业,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充分。消除向过剩的农村地区转移就业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配劳动力,应规范和改进关于劳动力供求、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就业服务系统、劳工法律和管理制度以及就业制度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为了确保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应创造商业化和开放的招聘方式,并建立公平的竞争和甄选机制;应逐步建立一个就业社会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就业信息、咨询服务、职业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
(五)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支付资金纳入经常预算科目,建立专项管理账户。其次,建立专业化、统一化的劳务组织,劳务机构有专门的人员编制、人员和经费,成员由劳动、农业、教育、公安、交通、司法、劳动妇女等成员单位组成。监测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和重新分配情况,就培训农村地区多余劳动力提供咨询;提供更好的就业信息,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发展,将多余劳动力发展和劳动力迁移方面的培训纳入一个统一、规范和有效的管理体系。温宿县要不断完善劳动信息平台,强化机构职能,解决企业办不到的事。一是建立一个监测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情况的平台,并在县、镇一级建立一个监测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情况的网络;全面审视和界定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技能和求职技能,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开发奠定基础。二是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劳动信息平台,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寻找工作,发展农村劳动力等。三是加快培育城乡劳务中心。鼓励发展各类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建立农村劳务行业协会,形成政府、协会参与的多元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综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最迫切需要关注的群体,对实现乡村振兴非常重要。此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域的政策和实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扶持措施的针对性实践,对于科学把握乡村振兴的步伐和力度,提高农村就业质量,逐步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勇强,黄郁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04).
[2]金丹.踏上乡村振兴法治化新征程[N].光明日报,2021-06-14(005).
[3]李玉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南方农机,2019(04).
[4]张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台州市的分析[J].学园,2018(33).
[5]张亚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09).
[6]俞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征、问题及路径——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9).
[7]肖开提·马合穆提.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