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不仅弥补农业资本要素不足的难题,还发挥技术、管理、品牌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并与金融机构合作带动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发展。当前,工商资本介入农业产业链融资已形成“工商资本+合作社+农户”“4+1+N政府主导型”“工商资本+担保公司+其他主体”“互联网+”多种创新模式,较好地推进产业链各主体合作与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但是,工商资本介入农业产业链融资仍存在融资渠道少、融资风险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主体间利益诉求差异大等问题,应采用融资渠道拓展、融资产品创新、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策略进行优化。
关键词:工商资本;产业链融资;融资模式;融资风险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河北省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与路径创新研究”(20200202048)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18日
资金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工商资本投资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有效缓解了农业资金不足问题。2020年,我国县级以上龙头企业约9万家,带动农户超过1.3亿户,工商资本已成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产业链融资模式是金融机构以参与主体间商业关系为依托而进行的系统融资安排,为农业产业链拓展深化带来更高额度、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差异化融资支持,成为缓解农业金融约束的重要机制创新。
发达国家工商资本通过在农业产业链各节点投资带来了农业跨越式增长,并诞生通用磨坊等世界500强企业。2007年,国际粮农组织(FAO)召开“农业产业链融资国际论坛”,对全球农业产业链融资效果、运行机制等进行研讨。Mattern(2017)指出,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的有效合作能够使产业链参与农户获得更多的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我国早在1996年便提出积极引导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战略构想,指出“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现象。2006年,黑龙江龙江银行“五里明”产业链融资模式的成功使各地涉农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发各类产业链融资金融产品,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周月书(2020)发现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提供农业产业链融资支持,产生了新的融资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融资的效果、运行机制与产品创新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外农业产业链融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关于工商资本介入农业产业链的环节、合作对象、发展的障碍与瓶颈研究较少。因此,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规模与优势,总结工商资本介入农业产业链融资的主要模式,并探寻融资模式创新与优化路径,对破解农业资金要素不足的瓶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农业产业链融资发展现状及优势
(一)农业产业链融资现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处于起步阶段,从事农业产业链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以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和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农业产业链融资最早应用于畜牧养殖与粮食产业,2009年黑龙江龙江银行在五里明镇推出玉米产业链融资产品获得良好反响以后,现在已逐步扩展到粮食、果蔬、烟草、茶叶等产业,并推出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以及“总额控制、循环使用”的产业链参与农户集中授信等产业链融资产品。(表1)
2017年,中国农业银行推出金穗快农贷,根据福建、河北、湖北、山东等地特色产业优势推出茶叶、烟草、水果等产业链信贷产品,截至2020年3月,贷款支撑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农户6.5万户,贷款金额达到103亿元。邢台农商银行在清河县推出羊绒特色产业链融资,累计授信3.5亿元。中国建设银行河北分行唐县支行根据当地养殖户的需求推出了“吉羊云贷”,仅2022年第一季度,授信客户增长了800户;建行江西省分行推出的“赣南脐橙贷” “烟农贷” “龙粮e贷”产业链融资也取得良好成效。(表2)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优势
1、创新抵押担保方式,降低农户融资门槛。缺乏有效抵押物是农户与农业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链融资最大的优势便是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在农业产业链融资的抵押担保方式上不断创新,产业链参与农户与企业不仅可以利用林权、草场权、养殖水面、农业机械或者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还可以采取“合作社担保”
“公司+农户保证担保” “龙头企业订单合同抵押” “担保公司+龙头企业信用共同体”等新型质押担保方式。农业产业链融资以产业链核心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信用为背书,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主体间交易契约扩展融资链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过订单融资向新疆昆仑绿源公司、梅花氨基酸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8.4亿元用于农户生产资料购买,带动了上万农户增收。
2、降低金融机构信贷成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链融资以产业链上下游参与主体作为贷款对象,采用统一的信贷产品设计、定价、操作流程甚至同一信贷服务人员,相比于传统分散农业信贷方式,大大降低了信息搜集、契约执行与风险监督成本。农业产业链各参与主体间交易行为所带来的有效合作与保证使金融机构更容易对借款人还款能力作出准确判断,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通过批量开展产业链参与主体可授信业务方式加快贷款资金发放,从而及时进行农产品生产、收购与加工。
3、实现金融资本、工商资本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农业产业链融资一方面通过贷款方式将金融资本引入产业链条;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贸易信贷等方式将工商资本引入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农业产业链融资将金融机构、工商资本与农户、小微企业纳入长期同一框架,使金融机构有效地积累与融合产业链各参与主体信息,降低信贷风险;产业链融资有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信用水平提升,稳定龙头企业的原材料来源的同时提升其对上下游主体的影响力。对于产业链上下游其他参与主体来说,农业产业链融资有助于带动其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其收益水平。
二、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工商资本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与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合作,成功地进行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创新,在化解农业融资难问题、壮大龙头企业、提升金融资本效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工商资本+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工商资本+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利用公司与合作社之间的购销合同关系,实现贷款资金在公司、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一个循环式封闭运行。该模式由资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农产品收购契约,合作社负责组织分散农户进行统一生产与销售,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下游的加工与销售主体,负责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此种产业链融资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龙头企业通过统一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农资等生产资料的工商资本内源融资方式;二是以龙头企业为担保,金融机构向合作社和农户提供融资服务的外源融资模式。“工商资本+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山东济南、贵州黎平等地推广成效显著,山东省已推出120个“农户+合作社+公司”的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
(二)“4+1+N”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4+1+N”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指由政府主导、工商资本参与构建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其中“4”是地方国企与央企、外埠国企与央企,“1”是农民或合作组织,“N”是金融机构和工商资本。这一融资模式下,由政府以培育壮大当地主导产业为主要目标,扶持国有企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当园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国有企业通过吸引工商资本方式,逐步减少持股比例,实现“国退民进”。“4+1+N”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下,除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外,政府还引进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和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并为融资提供了政策性的担保。
(三)“工商资本+担保公司+其他主体”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工商资本+担保公司+其他主体”农业产业链融资是指以专业担保公司提供贷款保证担保为前提,金融机构向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主体发放贷款,在上下游企业或农户销售产品后再向金融机构还款,当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无法还款时则由担保公司进行理赔。这一融资模式适用于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农产品加工类产业,如油脂加工、农业机械等产业链融资,由工商资本与上下游中心企业、农户结成产业联盟,将联盟内所有主体贷款申请打包后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再由工商资本投资的核心企业以自有资产向一家或多家信用担保机构申请保证担保,最后金融机构申批通过后发放贷款。汉中市油脂循环经济产业链融资便以陕西春光油脂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由陕西省信用再担保公司与汉中市信用担保公司提供保证担保,由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发放产业联盟贷款的方式构建持续的资金来源机制,累计提供贷款1.5亿元,扶持建立油菜籽种植基地60万亩,发展订单农户30万余户。
(四)“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发挥大数据信息与平台优势,对产业链上下游农户与中小企业进行审核,互联网金融平台或公司通过生产环节实时监控预防违约风险发生。该模式不仅为产业链上的农民和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还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农业产业链各参与主体“产加销服”过程中的历史交易、资金情况、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预防与控制融资风险,增强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蚂蚁金服与蒙羊牧业合作设计的“旺农贷”,便是由蒙羊集团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协议,蚂蚁金服网商银行为农户发放贷款,并指定农户通过农村淘宝平台购买生产资料,从而实现信贷资金的闭环管理。新希望、大北农等大型龙头企业还通过建立希望金融、农富贷等自有网络信贷平台从事产业链融资业务。
三、工商资本介入农业产业链融资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在解决农业融资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受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业链融资服务发展慢以及高融资风险等因素制约,使得工商资本介入农业产业链融资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工商资本对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带动作用不强。工商资本下乡进行农业生产与经营存在经营规模小、产业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工商企业或合作组织资金实力不足与管理经验缺乏,金融机构很难将其作为产业链融资的核心开展融资业务;另一方面工商企业或合作组织受生产经营的高风险以及抵押资产不足等问题制约,难以向上下游主体提供预付货款与赊销种苗等内源性产业链融资。以河北省望都县为例,当地仅乾亿、御香坊两家企业介入辣椒种植领域进行订单生产,其他近百家企业多在全国各地进行辣椒采购,辣椒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尚未实现,产业链融资创新也难以实现。
(二)缺乏提供农业产业链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农业产业链融资作为农村金融创新模式,存在专业金融机构少、融资渠道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产品少等问题。农业产业链融资业务要求金融机构不仅掌握农业生产、加工等技术,还要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前景、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产业链相关问题。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机构针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研究不够全面与深入,产业链融资产品创新相对滞后,使得当前融资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农业产业链融资的高风险制约工商资本参与意愿。农业产业链融资利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主体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产品设计与贷款业务操作。但农业生产经营受到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因素影响,并随着产业链各主体的利益连接而影响到各个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链融资的特定风险。工商资本在订单质押、统一提供农资等产业链融资方式下,往往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强的工商企业不愿参与农业产业链融资。
(四)农业产业链主体间利益诉求差异限制融资风险有效分担。农业产业链融资需求主体往往偿还能力低且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信用证明或征信信息,但迫切需要获得较低利息水平的贷款支持;金融机构需要从安全性与收益性角度出发设计信贷产品,并确定授信主体、额度、期限与利率,并期望核心企业能够在产业链融资风险承担中发挥主要作用;而以核心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工商资本则以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既希望获得金融机构足够的贷款支持,又不愿承担贷款信用风险。由于参与主体间利益诉求的差异,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强烈要求引入政府性产业链融资担保机构或专业担保公司作为农业产业链融资前提,或者进行农地抵押创新来增加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不利于产业链融资模式的广泛推广。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方合作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创新。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产业带动能力与竞争优势是农业产业链融资项目确定与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引导工商资本介入农业产业链条前端与后端,借助工商资本资金与市场优势将产业链内源融资与金融机构外源融资相结合,建立涵盖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合作组织、担保公司、保险机构多方战略合作模式,将是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主要方向。
(二)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农业产业链融资产品创新。应根据农业产业链中农户、企业等不同主体的融资需求差异推出不同类型的融资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融资租赁、国内保理、大宗易变现商品质押融资、专业担保公司保证融资等产品创新。此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培养“金融+农业”综合性人才,并将这些人才运用到农业产业链中的融资产品的销售过程中。
(三)探索建立农业产业链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以农业产业链各参与主体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首先,由政府部门设立农业产业链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并将农业保险与产业链贷款相结合,对因不可抗力产生的违约风险等进行风险补偿。其次,建立产业链融资客户信息档案和连带保证责任制度,尽最大可能降低客户违约风险。最后,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机制和产业链融资过程中上下游企业的相互监督机制,控制操作风险。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S L.Shetty.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Brief
review of recent trends[J].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1990.25(7/8).
[2]MW Mattern,RM Ramirez.Digitizing value chain
finance for smallholder farmers[J].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2017(06).
[3]廖红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将工商资本引入农业领域[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01).
[4]田剑英.农业全产业链融资方式与完善对策——基于浙江省55条农业全产业链的调查与跟踪研究[J].经济纵横,2018(09).
[5]周月书,笪钰婕,于莹.“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模式运行分析——以大北农生猪产业链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20(01).
[6]满明俊.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比较与金融服务创新——基于重庆调研的经验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1(07).
[7]宋雅楠,赵文.农业产业链成长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机理和案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2(03).
[8]白玛雍珍.陕西省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0).
[9]李建英,武亚楠.“互联网+”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融合模式、运行机制及效果[J].西南金融,201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