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县域商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实体经济建设来满足当地居民的高质量生活诉求,所以就需要从设施维度、消费维度和经济发展维度进行科学规划与空间布局,建立各种层次的生活圈,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动县域商业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商业;实体经济;维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24日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实体经济不但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更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区块链的日益成熟,大中城市的商业发展已形成固定规模,但在县域、镇区和乡村如何发展商业实体经济,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即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制定实施相关措施,以实现县域商业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既定目标。
一、县域商业发展的设施建设
不论大中城市还是县城、镇域地区,基础设施都是制约商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里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铁路客运、网络建设、仓储容量、商业软件技术等多个领域。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县域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如东部地区的县域交通相对发达,经济基础良好,地理环境平坦,尤其是处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县域,其发展商业实体经济具有天然有利条件,特别是一些自古就处于交通要道的县域,在已有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肯定能够再创新时代的辉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全面提升社区商业设施覆盖率、加强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便民型社区商业设施等优化建议,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城市社区商业设施布局和规划,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发展活力”。
但即使在东部沿海地区,有些县域也存在进一步提升设施建设的维度问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商业已不同于传统商业,如果说传统商业更多是为了完成自我需求的内循环的话,那现代商业在完成内外循环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生活在县域及相关镇区乃至乡村的人民,也充满着对提升生活质量的渴望,而提升生活质量的末端,就在于商业产品的供给品质和水平。客观地说,县域商业实体经济建设在交通、仓储、技术等方面与普通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县域商业设施配套与城市也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至于镇域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差距较大。县域实体商业产品的发展支撑有一部分基本完全依赖于镇域和乡村,如农产品和养殖产品的供给端就基本全部在乡村,虽然乡村可以通过初加工提升产品的部分附加值,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仓储、冷库设施和冷藏技术,使得部分农牧产品的保鲜程度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价值。也就是说,硬件设施的不完备以及软件设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商业实体经济的发展步伐。至于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商业配套等设施更是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现在电商行业发达,电商的下游是快递服务业的有效跟进,而这些地区的县域因为地理环境的复杂,存在市场分布不集中、收揽货物点少且远、快递员数量不足、交通不通畅等问题,导致消费者在配送期间需要花费更多的等待时间和配送费用。同时,由于乡村物流订单分散、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低、频次少,使得很多地区没有实现物流的全面覆盖,而部分快递公司又因为运力和利润的不足,根本没有能力在乡村地区设置网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商在乡村的发展。所以说,只有设施完善了,才能为县域商业实体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也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既包括商业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商业软件设施建设,尤其是商业软件设施建设,现已成为制约县域商业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瓶颈。比如支付问题,由于部分地区的网络不稳定、信号较弱,使得电子支付不能畅通;再比如保鲜技术,因为受资金、人才和其他因素影响,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养殖产品,很难大幅度提升附加值,如果能够有保鲜技术的充分介入,不但有益于提升种植和养殖业的收入,而且也可以促进县域乃至镇域的整体商业配套发展,形成较强的实体经济链条规模,从而推动本地实体商业的高水平发展。
再从交通等设施上看,很多县城有铁路、高速,甚至高铁,但在链接县城与镇区、乡村的最后十公里设施建设上却存在一些短板,导致县城商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突破。因为县域商业的内容除来自大中城市的产品之外,很多是在乡镇乃至农村进行最后包装运输的,而交通的不畅使得产品的供给度大打折扣,这就使得县域的商业实体经济发展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显然这不利于县域总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除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大的县域之外,大多数县域应该通过打通最后“十公里”乃至“一公里”的设施建设来解决影响商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而使得商业实体经济成为本地的经济聚集区,以彰显本地域的繁华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县域商业发展的消费维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县域商业经济发展规模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农村居民的收入大幅度提升,购买力显著增强,如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65亿元,增长了12.1%。所以,在现行条件下“需从生活圈的视角进行思考,如何将‘生活圈’理念融入社区商业设施配置,营造良好的社区商业设施使用环境”。
县域也是一个生活圈,如果说大城市以15分钟、30分钟为生活圈半径的话,那大多数县域则可以1个小时、2个小时为标准,在这一标准下,除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来达到交通的畅通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毕竟人口是消费维度中的主体,也是商业实体经济建设的根本依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县域商业的发展前景很是广阔,2021年全国新建或改造县级综合商贸服务中心近900个,乡镇商贸中心近2,000个,村级便民商店更是超过了3.5万家,这些实体的建立为消费圈的建立以及消费经济的开展提供了支撑,也进一步释放了乡村的消费潜力。
但在现实操作层面上仍然存在着县城与乡镇、村庄之间经济联系和服务联结的不通畅因素,如有些县城虽发展了包含商业经济在内的园区经济,但产业链的两头却在市外,甚至省外,造成与乡村产业的关联度较低,这些都使得县城对县域商业经济和乡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所以扩大镇域和乡村的消费潜力是推动县域商业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农村的很多居民选择外出务工,但很多人在节假日还是选择回到家乡的县域内,他们的消费能力需要释放,县域的商业配套需要给这些人以支撑,如商业、餐饮、娱乐等综合体,可能在节假日之外人流会少一些,但也不会少很多,因为很多新生代农民在大城市工作多年后,也选择了回乡创业发展。据有关数据表明,目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规模在增长,返乡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人富有创新思想和活力,是最具创造性和发展潜力的群体,他们的消费理念和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不同,所以满足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而介于返乡新生代青年和保持传统消费观农民之间的群体,即长期生活在本县域的中青年人员,虽没有返乡者较为新潮的消费认知,但他们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也在上升,这些就为县域商业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群支撑。此外,还有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反乡群体,他们甚至在县城置业,每隔一段时间就回到县城、镇区居住生活,享受一下暂时的乡村安静,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也是商业实体经营者需要考虑的,且这部分人现在已不是少数,已成为一种趋势,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中老年人的一种选择。因此,再回到生活圈这个概念上,在县域经济范围内,至少在镇域上能有一定数量的商业实体,使得其生活圈范围保持在1个小时之内,这样的话,通过商业实体经济就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群的聚集。
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消费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实体经济提供的就是各种层次的消费。因此,在商业实体经济的设计上就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对一个县域来说,应该进行科学有效的商业实体经济发展规划设计,也就是说要形成一个多方受益的商业空间布局,因为科学的规划能够以最小成本撬动最大量的消费释放,使得县域经济充满活力。县域商业实体经济不是一个虚化概念,而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存在,县域商业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商业经济已成为地方经济运行发展的晴雨表,只有把握好生活和发展,才能协调好二者的内在关系,也才能真正使得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变为现实。无论是发达地区的县域商业还是经济薄弱地区的县域商业,都需要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科学有效发展的根本,要通过创新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和谐共振,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开花结果,县域商业实体经济也需要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三、县域商业发展的经济推动
经济是制约一个地区商业发展水平的根本指标,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其消费理念和消费认知肯定也存在较大差别。所以,针对不同县域来说,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安排商业实体经济的建设规划,“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立足实际,发挥地区比较优势,顺应国际和地区产业分工调整趋势,建立更加节约环保和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部分县域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虽然也有部分生产加工型企业,但也多与农业相关,是作为农业的上游或者下游产业而存在,也就是说基本存在于农业的产业链上,这样的商业实体经济肯定就要更多地参考当地主要人群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
商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完全需要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齐头并进,而是可以一马当先。但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出行时间、生活习俗以及电商配套等现实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在经济薄弱地区,更多的是应该考虑通过物流电商把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和传统产品销售出去,做成新时代的商业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比如编织行业,很多地区具有独特的编织工艺和原料,编织的手工艺品不但实用,而且独具特色,这样的产品也是商业实体经济中的重要支撑物品。再比如茶叶,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茶,但在这种特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发出新颖的包装、品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也可形成完善的商业实体经济。其他如药材、食品等,现在都已进入到不同的商业领域进行营销。商业实体经济不一定非要具备高大上的商城场所,只要能够满足特定人群的需要,就可以带动本地商业的发展。
另外,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反映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社区生活圈也逐渐得到了实践应用。如,从休闲角度来看,商业中心地的结构和人们出行活动空间之间的关系已变得极为密切,人们已经把逛逛小店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所以小型商业设施的建设与现代网络、物流的有机融合就成为商业实体经济的另外一种展现方式。一些中老年群体无论在交易时采用现金模式,还是去小店现场购物,都需要传统商业实体的存在,所以发展商业实体经济并不仅仅是经济发达县域的专利,任何地区都应该着手进行,以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总之,商业实体经济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因为其关系到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一个县域来说,商业实体经济的科学发展是稳定本地经济的定盘星,只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注重协调发展,就能够使得县域的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带动本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华晨,周学文.社区商业设施空间步行可达性评价及布局优化[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22(02).
[2]丘铭斌.15分钟生活圈视角下社区商业设施配置优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1.
[3]刘吉超.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述评及其反思[J].企业经济,201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