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地级市区域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其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定基功效法测算湖北省12个地级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用泰尔指数分析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单位GDP能耗和人均居民生活用电对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最大,最容易影响到高质量发展水平质量指数;(2)湖北省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增长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3)湖北省创新产出呈现城市间高度不均衡、创新聚集带初现的特征,与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存在较高耦合性。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指标体系;泰尔指数;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23日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在近年来已变成学术界的热门问题之一,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都对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为解决我国传统城镇发展的不足之处,深化改善单一指标发展的弊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提升。相关学者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肖轶伦(2021)通过对高质量指标体系质量的考察,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基于广义角度,苏旭峰、冉启英(2021)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划分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绿色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苏红键(2020)则从协调发展角度定义了高质量城镇化,即城市与乡村、城市各系统以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化;丁江辉(2018)认为城市化的质量是指城市的各项功能的完善程度;而黄庆华等(2019)鉴于重庆以制造业为主体,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建设、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五个维度对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进行概括,对所研究的区域进行五个方位的全面衡量,用以更加快捷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份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地区衡量单位,也是我国更容易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区域,按省份将各市州设立为单位,进行单独分析研究能够更高效解决发展不均衡的根本问题,而区域省份内市州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整体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五大发展理念,对湖北省建立广义上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维度,探究其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分析,进而为湖北省乃至我国的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由于2012年部分数据缺失,故选取了2011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及2020年为主要研究年份。本文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局全省统计年鉴、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公报。按照研究需要选择相应的原始数据。
基于本研究是通过划分多个层次指标来进行分析的,故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来确定权重。由于各项数据的类型与量级不尽相同,为保证科学性,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计算:
xij*(tk)=■ (1)
负向指标计算:
xij*(tk)=■ (2)
由于对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有公式如下:
σ2=■■[ui(tk)]■=■[wTHw]=wT■Hkw=wTHw
其中,权重计算公式为:
w=(w1,w2,…wn)T,H=■
Hk为n×n阶对称矩阵,而Hk=AkTAk。因此,权重值的求解即为在某种特定状况下,w取何值时σ2大,基于Lingo软件对权重值进行求解,公式如下:
maxwTHw s.t.wTw=1w>0
定基功效系数法可以综合反映个体多个方面的指标评分,具有综合性和准确性。为使高质量发展指数能够在不同年间有相对科学合理的解释,采用定基功效法对原始指标体系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Sij(tk)=10×■……xj为正向指标10×■……xj为逆向指标
然后,利用线性加权法根据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计算出的指标权重w乘以经过定基功效法计算的标准值,得到第i个地级市在第tk年的高质量发展指数Qi(tk),公式如下:
Qi(tk)=■
最后,利用泰尔指数可以分别衡量组内差距与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并明确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计算公式如下:
T=Tb+Tw=■yklog■+■yk■■log■
其中,n为个体样本数,每组分别为gk,第k组gk中的个体数目为nk。yi与yk分别表示某个个体i的份额与某群组k的总份额,Tb与Tw分别为群组间差距和群组内差距。而Tb与Tw分别有如下表达式:
Tb=■yklog■ Tw=■yk■■log■
二、湖北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分析
如今的高质量发展已经从以前狭义的“唯GDP论”转向广义上的多元化、层次化、多角度的方向,其中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而建立的指标体系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由于其核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分别从五个方向对高质量发展进行界定,而其往下细分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多个角度切入,从而达到从多方面综合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情况。综上,本研究对于湖北省的高质量发展的界定为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本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所建立的指标体系,通过一定的数据计算和测度分析,对湖北省各地级市的发展指数进行比较,从而根据其指数的高低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本文在综合考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有效的基础上,借鉴屈小娥、马黄龙和王晓芳等(2020)的研究指标体系,进一步将我国高质量发展指数分为五大发展理念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考虑到基础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有效性,在指标形式上基本采取比例指标和平均指标,不采用总量指标,以避免因量纲和范围差异带来的误差;在指标属性设定上,全部采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正(+)指标或负(-)指标,避免因适度指标无法确定带来的测度误差。本研究为进一步体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经验主义等哲学方法论思想,共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选取了9个二级指标以及13个三级指标,对湖北省地级市2011~2020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衡量。
最终指标体系及Lingo计算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表1)
根据权重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单位GDP能耗降低率所占权重最大,为0.43以上,居于首位,而人均居民生活用电为0.35以上,居于第二位。这表明绿色发展当中的能源消耗对湖北省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二)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医疗床位数等所占权重处于中等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从人的角度出发,其在高质量发展当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湖北省政府为缓解社会主要矛盾所做出的努力。(三)每万常住人口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所占权重处于较低地位,证明这些指标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小,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才能看到成效。
另外,通过定基功效法和已求得的权重,将湖北省2011~2020年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到其高质量发展指数变化图,如图1所示。(图1)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表现数据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湖北省各地级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结果划分为高水平、中高水平、中水平、中低水平、低水平五类,并在ArcMap软件中进行可视化,最终结果如图2所示。(图2)
从图1、图2可以看出:(一)虽然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但折线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这表明湖北省的高质量发展正在有效推进。尤其考虑到2020年湖北省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重灾区,其高质量发展指数并未受到较大影响,反映出其高质量发展的韧性较高。(二)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湖北省的发展较低区域多为中部地区,而高质量发展区域多年来基本上只有武汉和鄂州两个地级市,并没有明显改变。(三)2020年相较于其他几年,各地级市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减。(四)从图2可知,武汉始终处于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湖北省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多体现在中东部。
最后,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将湖北省12个地级市主要划分为西部(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中部(随州市、荆门市、荆州市、孝感市、咸宁市)、东部(武汉市、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三个区域。根据泰尔指数的计算,将湖北省区域间差异性数据整理后绘制出变化折线图。其中,在进行泰尔指数计算时出现了复数,其含义矛盾,故进行了绝对值的取整,最终将数据绘制成图,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一)东、中、西三个区域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表明湖北省区域间高质量发展的差异性正在进一步降低。(二)西部地区相较于其他两个地区而言,虽然发展质量不高,但区域内各地级市的发展相互促进,稳步推进。(三)东部地区虽然有武汉、鄂州两个高质量发展城市,但对其周边城市而言并没有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其相关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图3)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文的数据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在2011~2020年间,湖北省高水平及中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位于东部武汉市、鄂州市和西部的宜昌市;中等水平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位于西部的襄阳市;中低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多位于西部和中部;低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则集中于中部。保持自身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定的有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黄冈市、随州市、孝感市、荆州市,向上转移的有鄂州市,向下转移的有咸宁市,波动的分布较为分散的有十堰市、荆门市、黄石市。(二)湖北省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增长趋势,三大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是湖北省高质量发展情况最好的区域,西部相较东部发展水平更低,中部地区在研究时段前半段发展较好,之后有衰退趋势。
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要高于中部地区,且已出现较为明显的中心城市圈。其中,西部地区以宜昌市为代表,东部地区以武汉、赣州两市为代表。因此,要加大中心城市的发展,进而带动周围城市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缩小各地级市间的发展差异,避免出现“一城独大”的现象。从科技创新来看,武汉市、宜昌市与襄阳市是创新产出的主要空间。杨希等(2022)基于数字经济背景提出了湖北省的就业形态变换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而湖北省创新合作网络尚处于初步形成阶段,网络内部块状分层现象明显。可以以武汉市为城市创新联系网络的中心城市,围绕其形成“核心-边缘”网络结构,并进一步挖掘数字经济潜力,增加更多就业机会,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
另外,相较于东西部地区的高水平发展,中部地区虽然相对缓慢,但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且相对稳定。因此,中部地区应适当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积极与东西部地区较高水平城市展开合作,从而带动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同时也应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特色,取长补短,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汪俐妍(2022)通过对湖北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得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在最近几年均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湖北的第一大产业。中部地区应把握机会,围绕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仓储和邮政业、旅游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各类服务业,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向绿色、高效的方向不断优化。大力推动信息通讯与交通设施的发展,缩短区域之间的硬距离与软距离,积极对接已出现集聚趋势的先发地区,增强武汉、宜昌等极点城市对相邻地区的辐射效应,强化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联系,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互动合作,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发展。
本文所得结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湖北)报告》结论基本吻合,表明利用从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法和泰尔系数的综合分析合理可行。不足之处:一是由于2012年数据缺失,无法完整分析湖北省十年的总体变化;二是只针对湖北省内部12个城市进行测度而没有对不同省份的城市进行测度。今后可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扩展研究,并根据测度对象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肖轶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制度质量指标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1.
[2]苏旭峰,冉启英.西北地区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分析——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
[3]苏红键.城镇化质量评价与高质量城镇化的推进方略[J].改革,2021.
[4]丁江辉.中日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基于两国1985-2014年的实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5).
[5]黄庆华,时培豪,刘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重庆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9(09).
[6]钟彦琰,李冠宇,徐璐.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85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A]//2018年(第六届)全国统计建模大赛论文集[C].2018.
[7]屈小娥,马黄龙,王晓芳.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2(16).
[8]杨希,李波,赵喜洋.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北省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J].湖北社会科学,2022(04).
[9]汪俐妍.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22(01).
[10]白永亮,赵春晓.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工具理性:湖北省绿色与创新要素匹配的空间格局调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
[1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0.13巨手:托起城市 中国新版图(2015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