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为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指标体系,并结合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测度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05~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是上升趋势,但存在区域差异性,且其耦合协调度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黄河流域要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为契机,通过强化区域协同、推动土地制度创新、践行绿色理念等措施,全面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土地利用效率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ZDJH-00245)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20日
黄河流域以在全国河川径流量占比2%的水资源灌溉全国13%的良田,贡献全国GDP的14%。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带之一的黄河流域衔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整体趋势看,黄河流域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且大部分省份存在生态脆弱、过度开发等问题。近年来,伴随黄河流域各省份的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人地矛盾日渐凸显,协调好黄河流域的人地矛盾对助推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众多学者对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虽然研究区域、研究视角不太相同,但都表明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因此,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黄河流域涉及9个省(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改革开放之后,黄河流域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1978~2020年黄河流域经济总量增长超过56倍。为了方便分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本文按照谢维维、马忠等的分类,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确认为上游区域,山西和陕西确认为中游区域,河南和山东确认为下游区域。本文所需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中国统计年鉴》等。
(二)指标体系。遵循数据可获得性和指标可量化的原则,本文依据李金昌等对高质量发展的分类标准,从经济增长、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人民生活和社会协调五大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而测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向。具体如表1所示。(表1)
(三)研究方法
1、权重确定。运用熵值法计算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指数,具体步骤如下:
(1)假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有n个,进行判断矩阵的建立:
X=(Xij)m×n(i=1,2,3,…,m;j=1,2,3,…,n) (1)
(2)针对不同量纲的影响,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正向指标:Tij=■+0.00001 (2)
负向指标:Tij=■+0.00001 (3)
(3)计算信息熵:
ej=-k×■(PijlnPij) (4)
式中,Pij=■,k=■,0≤ej≤1。
(4)定义指标 j 的权重:
wj=■ (5)
式中,wj∈[0,1],■wj=1,记权重向量为w={w1,w2,…,wn},ej为第j个指标的熵值。
(5)计算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值。
2、耦合协调模型。耦合度经常被用于衡量多要素或多系统之间的关系,公式如下:
C=■=■ (6)
T=αU1+βU2 (7)
D=■ (8)
其中,C是耦合度,反映两者相互作用的强度;T为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分别为两个系统的权重,本文赋值为:α=β=0.05;D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与D值同向变化。参考已有研究,确定耦合协调度等级,如表2所示。(表2)
二、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已构建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计算黄河流域上游区、中游区和下游区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度,并依据表2得出耦合协调等级,结果如表3所示。(表3)
(一)黄河流域上游区域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上游的五个省份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下游、中游相比,呈现不均衡、协调等级较低等特征。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是上游区域里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份,究其原因是其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但也可发现其耦合协调度有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趋势较好,尤其是第二产业,这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加大了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但不可否认,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以粗放式发展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蒙古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压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四川、青海、甘肃等地的经济快速增长,其中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再加上各省各地区的区域整合管理,城镇数量、规模快速增加,但也存在盲目套用发达地区规划的模式,阻碍进一步发展。虽然各省各地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但效果不太明显,特别是大量旅游开发对原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土地资源受损严重,其耦合协调度有较大波动。
(二)黄河流域中游区域较为稳定。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区域的山西和陕西,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等级处于基本协调或初级协调的阶段。黄河流域中游区域链接了上游和下游,是黄河流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桥梁。表3数据显示,黄河流域中游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度并不是特别高,部分地区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开发,例如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煤炭是其发展优势,但耕地资源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匮乏,再加上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高质量发展。
(三)黄河流域下游区域协调发展。位于黄河流域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与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地区相比,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资源禀赋,都具有先天优势,再加上这两个省份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政策上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都较为严格,所以其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基本处于中级协调等级,甚至有些年份呈现出了良好协调。例如,山东沿黄的部分城市紧挨京津冀城市群,交通具有优势,再加上城市群的聚集效应、科技引领效应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逐渐成为了黄河流域发展的中坚力量。再比如作为国家支持建设的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郑州市,利用地理位置、科技创新等逐渐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领头羊。虽然黄河流域下游区域耦合协调度较高,但也存在部分城市发展进度慢、区域优势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河流域下游的高质量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强化区域协同,推动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整体上存在发展较为滞后、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与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不具有优势。因此,黄河流域各省区要加强区域对话、协同治理,以教育为基础,通过吸引技术人才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协同效应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结合各沿黄城市的产业布局,有计划地推动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此外,黄河流域各沿黄城市应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科技研发等部门的联系,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补偿与协调,协同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加强开展水土保护、大气污染治理、农业发展等一系列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实现黄河流域各沿黄城市的互联互通,推动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土地制度创新,提高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黄河流域各沿黄城市可因地制宜,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理念,推行土地制度创新。通过完善土地交易规则,鼓励各社会团体参与土地供给,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黄河流域各沿黄城市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可以在信息技术协同层面齐心协力,联动发展。沿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合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掌握各城市的土地资源市场情况,提高国土资源空间配置效率。
(三)践行绿色理念,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黄河流域沿黄城市中,很多城市是各省份的中心城市,人口较多,资源消耗较大,浪费问题依然严重。所以,各省各区域应更新居民观念,转变居民行为模式,将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到居民的消费行为中,通过媒体宣传、政府政策鼓励、教育培训等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理念。注重培育新型绿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由于居民活动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从源头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作者单位:1.信阳学院商学院;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3.信阳市南湾水库管理局)
主要参考文献:
[1]肖金成,沈体雁,梁盛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J].区域经济评论,2021(04).
[2]李涛,薛领.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非线性影响:以云南为例[J].统计与决策,2022.38(10).
[3]匡兵,卢新海,胡碧霞.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基于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06).
[4]刘彦花,叶国华,严志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科技通报,2017.33(08).
[5]梁流涛,翟彬,樊鹏飞.经济聚集与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03).
[6]谢维维,马忠.黄河流域9个省(区)虚拟水流动格局及趋势研究[J].人民黄河,2022(10).
[7]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3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