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贵州省文旅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第708期 作者:□文/王换茹 李 军 时间:2023/7/2 9:22:22 浏览:309次

[提要] 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文旅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对于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文旅产业协调发展测评体系基础上,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州文旅高质量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贵州;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贵州传统村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补偿效果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编号:22GZZD30);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评价及优化研究”(黔教合KY字[201836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016

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转向的大背景下,文旅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丰富旅游产品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旅游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和动力,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竞争优势,是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活力、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进行了诸多探讨,包括产业融合的概念、动力、类型和影响等。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是基于技术研究领域视角。Ncholas Negroponte1978)认为产业融合的发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于刃刚(1997)从综合视角对一二三产业之间出现的融合现象进行了研究。Bally2005)认为由于技术融合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竞争环境,使原本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Porter1985)提出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有市场发展和管制的放松。植草益(2001)、厉无畏(2002)认为产业融合的动力来源于科技和管理,同时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融合的主要力量。随着产业融合的研究逐渐丰富,文旅产业融合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模式和动因方面。Connell2012)认为影视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的一种新的产业模式。范文静(2015)等深入分析了地质遗产区产业融合现象,探索出农旅融合、红旅融合等模式。张俊英、马耀峰(2016)认为青海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动因分为内部动力、推动力、支撑力和拉力。高清明(2022)对西部地区文旅融合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知识互补、知识替代、产品互补、产品替代、市场互补、市场替代等六种典型模式。

综上,学术界对产业融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结合高质量发展理念分析贵州省文旅协调发展的研究还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运用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剖析贵州省20102019年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演进规律,提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而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进共荣,为实现区域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提供一定借鉴。

一、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区内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旅游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些年,贵州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努力创建山地旅游大省和度假康养休闲旅游胜地,不断推进“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的建设,旅游业持续呈现快速增长。同时,贵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层次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把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成为自身优势,推出了以《多彩贵州风》为代表的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演艺节目和古朴原始的民俗节庆活动等,获得了深度好评。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创新度低等问题,制约了贵州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所以,推动文旅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补优势,挖掘旅游产业的文化价值,带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打造品牌文旅产业,对贵州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文旅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基于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研究所需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20102019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和《贵州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贵州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研究方法

1、指标体系构建。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文旅产业进行量化和测评,本文参考现有研究文献,结合高质量发展理念和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确定了文旅产业耦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2、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指标权重运用改进的熵值法进行测算,结果见表1

3、产业综合评价函数

Fx)=■wifiji123,…,mj=123,…,n

Fy)=■wjfiji123,…,mj=123,…,n) (1

式中,Fx)与Fy)分别表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wiwj代表各指标的权重;n表示年份数。

4、耦合发展度模型

C=■ (2

TaFx+bFy) (3

D=■ (4

式中,D表示两大产业的耦合发展度;T代表文旅产业综合评价指数;ab为待定系数,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同等重要,所以均设定为50%。借鉴相关文献,设定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度等级,如表2所示。(表2

三、贵州省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一)2010201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测度。由表3可以看出,2010201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评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且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于文化产业。其中,文化产业指数20102016年增长较缓慢,20172019年由于国家政策和市场发展需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贵州省文化资源异彩纷呈,依托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推进重点特色文化企业和特色项目建设,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原生态文化演艺、红色文化展演、文博旅游、文创产业开发等为优势的文化产业链。旅游产业指数从2010年的0.053增长到2019年的1.0522011年之后,旅游产业发展增速明显,特别是近几年,贵州省依托国际山地旅游和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契机,推进“旅游+体育” “旅游+工业” “旅游+民族医药”等产业融合模式的发展,推动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旅游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表3

通过对比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可知,2011201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整体滞后,长期处于文化滞后型。表明旅游产业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还表明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旅游业发展优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可以丰富旅游产品项目,文化产业的长期滞后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文化产业价值,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二)贵州省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如表3所示,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协调发展水平为较高质量协调发展文化产业滞后型。20102019年,耦合协调等级从严重失调发展到中级协调阶段,协调发展水平则由低质量协调发展上升到较高质量协调发展,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其中,20102012年期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差,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阶段,两大产业发展参差不齐,联系不紧密,相互带动作用不明显。20132014年,两大产业之间关联逐渐加强,产业融合发展状态向有序状态演进,逐渐发展到濒临失调阶段,协调发展水平则发展到较低质量协调发展。20152019年,两大产业由勉强协调发展到初级协调,协调发展水平发展到一般质量协调发展,两大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产业融合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旅游产业发展处于支配地位。2019年发展到中级协调阶段,处于较高质量协调发展水平,两大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旅游产业发展占据优势,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但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对于实现两大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促进文旅产业优质协调发展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四、贵州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策略

(一)挖掘文化内涵,培育产业融合新业态。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其中,传统体育文化独具特色,如磨秋、端午耍水龙、独竹漂、芦笙舞、斗鸟、抢花炮等是比较有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因此,可以民族体育产业为抓手,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特色产品,且这些体育项目互动性极强,参与人数众多,不仅可以让游客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在现场的氛围中也会让观赏者产生深刻的体验感,从而促进民族间的精神文化交流。贵州省生态环境品质极佳,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和天然氧吧,且具有深厚的医药文化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可以依托优质的医药资源,着力建设一个集康体养生、旅游观光休闲、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度假养老旅游基地。如,天麻、杜仲、何首乌等中药材众多,可以结合传统美食文化来研发特色药膳,开发健康旅游产品。依托当地的苗医药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康复疗养基地,开发康复养生、休闲疗养的养生养老旅游产品。

(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体验。民族节日是展示贵州民族风情的百花园,可以将民族特色节庆活动与地区旅游业结合起来,在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之中增加节庆和民俗活动展演,如吹芦笙、锦鸡舞、击铜鼓、斗牛、摔跤、玩龙灯等,苗族的“游方”和“跳场”,少数民族节日众多,群众参与性强,规模宏大,对外省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贵州的民族文化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结合“旅游+”开发模式,开展研学旅游,苗医药夏令营、苗族蜡染、刺绣体验手工坊、非遗体验等学习体验活动和互动参与活动,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品质的同时,节庆和民俗活动也能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

(三)推进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引进培养。近年来,随着VRA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传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依托科技手段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使虚拟物体和真实世界同步,增强游客体验感,同时提升旅游项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因此,要加大对科研、技术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让新兴科技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完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体系,为文旅融合发展营造有利的人才储备环境。培育一批熟悉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专业的本土人才,培养文化自信,通过与高校、企业的合作,进行文旅产品研发、服务规范、管理策划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为打造本土文化旅游品牌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旅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Rosenberg 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

2Negrouponte N.Industry evolution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the imperative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75.1907.

3]于刃刚,李玉红,麻卫华,于大海.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Bally N.Deriving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from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alo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a case study o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R.MEMOSTENCILPreliminara Forskningsrapporter2005.

5Porter M.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J.New York: Free Press1985.

6]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02.

7]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04.

8ConnellJ.Film tourism-Evolutionprogress and prospects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

9]范文静,唐承财.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资源科学,2013.3512.

10]张俊英,马耀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以青海互助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

11]高清明,陈明.西部地区文旅融合的典型模式和优化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2204.

12]刘海霞.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本质[J.现代管理科学,201911.

13]徐丽婷,姚士谋,陈爽,等.高质量发展下的生态城市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9.3908.

14]张合林,王亚辉,王颜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对策[J.区域经济评论,202004.

15]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86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