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一种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课题以兰州新区产教融合发展调研为切入点,了解兰州新区企业与学校现状及发展计划,结合国内外产教融合成功案例,总结一套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兰州新区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关键词:兰州新区;循环经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甘肃省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项目(项目编号:GSkcsz-2021-076);兰州新区西岔园区产教融合课题(项目编号:XCCJRH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21日
一、研究背景
兰州新区总面积1,744平方公里,2020年荣获“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中国领军智慧城区”等奖项。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3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亿元,财政总收入145亿元,人口46.5万人。国企总资产1,700亿元,营收1,100亿元。近年来,兰州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产业培育、环保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用力、用功、用劲,经济社会呈现出优质快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国家级新区示范带动作用日趋彰显。以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方向,积极引进招商投资,广东宏宇2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落户新区,宝武碳业、海亮铜箔等项目加快建设,德福铜箔扩大生产规模,引进产业项目70个左右、投资额超380亿元。《兰州新区“十四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在循环经济布局与结构建设内容部分提出兰州新区加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集群,谋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色金属制造业基地,构建“矿产资源贸易-绿色冶炼-有色金属加工-有色拆解与回收利用”的矿产资源循环产业链。
二、研究现状
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一种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概念研究方面,起源于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模型,在飞船中所有的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概念则最早由D.Pearce提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将其作为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先进模式,不少城市将循环经济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例如上海大力提倡生态工业与农业,打造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孙佑海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3R”为发展原则,具有资源节约、污染排放低、资源产出效率高等特征,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研究过程
(一)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各院校科研能力分析。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共进驻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甘肃卫生职业学院、兰州现代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和兰州信息科技学院1所民办本科院校,通过查阅2017~2021年,甘肃省教育厅立项的甘肃省高校教师科研课题与创新基金立项课题,发现兰州新区各院校立项的多为教改课题,科技类课题较少,再通过使用知网检索,对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各院校科研论文情况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图1)
兰州新区现有5所院校发表论文数,在职教园区建立5年来,保持了告诉增长,但是高水平论文数还是处于较低水平,知网中查询的5所学校每年发表的核心论文数总和,仅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或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省内双高职业学院相当。现有的科研能力,很难达到园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调查问卷。研究对兰州新区的22家代表性企业样本,围绕兰州新区循环经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从兰州新区企业对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认可度、产业岗位与职业教育的对接、产教融合的应用方面的调查问卷,通过纸质问卷方式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经理等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2份,回收率为72.7%。
在信度分析方面,研究使用Cronbach α系数对问卷从四个纬度进行了校验,如表1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每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都在0.9以上,这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在效度分析方面使用KMO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校验,每个维度的KMO值都在0.8以上,表明问卷的效度方面也是满足研究标准的。(表1)
调研结果总结:(1)企业普遍认为政府对于循环经济建设和产教融合起关键作用。(2)企业普遍认为循环经济建设和产教融合非常重要。(3)受访企业中开展订单培训合作的企业有31%;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有62.5%;共建技术创新研发的企业有56%;政府主导校企共建产学合作平台(产业园)的企业有25%;进行产学合作日常教学的企业仅有12.5%;采用双师团队共建模式的企业仅有6%。(4)受访企业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院校开展实习与就业方面合作的企业只有25%;安全没合作的62.5%。而产教融合中涉及的师资和员工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都为0,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受访企业所处的行业,新区职教园区的院校影响力有限,科研和培训水平可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表2)
(三)案例分析
1、国际案例:欧盟《奥斯纳布吕克宣言》。主要特点为:(1)以职业教育促进欧洲经济复苏与绿色转型;(2)提高职教信息化技术;培养大学水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优秀教师;(3)确保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对等;简化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转换;(4)让欧盟成员国公民体验跨境学习与跨境工作。
2、国内案例:滨州职业学院。主要特点:(1)学校理事会不仅包含政府人员,还创造性地包含了学生家长作为理事会成员,也是全省唯一由市长出任理事长的职业院校理事会;(2)职业院校教师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方式对接;(3)学院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生产技术与科研服务为基础,创办了一批面向企业的研发与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其中包括技能大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以及产教融合平台。
3、省内案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特点:(1)酒职院产教融合示范区紧紧聚焦酒泉市绿色生态十大产业,规划一期建设周期5年。目前,产教融合示范区已规划实施项目14个,规划总建筑面积18.07万平方米,完成规划总投资4.85亿元。(2)学院组建了国际交流学院、中德学院、中德老年护理研究院等合作平台,广泛开展了国际化办学。引进外籍教师4名;依托德国HALMA护理专科学校,组建中德老年护理班4个,10名学生赴德国实习就业;对接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接受留学、游学人员70余人;依托优质产能,实现海外就业50余人;正式启动"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已立项建设国际化课程3门;与新加坡、泰国等5国联合培养硕士、博士。
4、兰州新区案例。新苏环保基于BOT模式开发的兰州高新区果蔬废弃物资源工厂采用与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汪建旭教授合作研究的“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净化机提纯+沼气热电联产+沼肥利用”工艺,总投资2.95亿元,日处理果蔬废弃物2,000吨。
(四)访谈研究。通过2022年暑假培训期间,咨询国内职教专家产教融合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关问题。
许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她谈道:(1)现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人才培养标准欠缺;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不契合;培养主题单一,学科型的教师队伍还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培养的参与度不高。(2)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措施之一,需解决的问题有: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与职业院校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学校热,企业冷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国家技能形成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够,表现为订单班在学生中预冷。
卢彩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他谈道:(1)政策供给不足:导致高职高专比普通本科地位低、待遇低。(2)政策执行不力:各级部门机械式执行,以文件落实文件,比如:《关于意见的意见的意见》;替代性执行,用选聘硕士研究生作教师政策,替代招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做教师的政策;选择性执行,企业只想招聘人才,不愿意参与人才培养;残损性执行,选择一部分执行,比如“1+X”证书政策的执行。
四、兰州新区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区域经济总量不足。兰州新区经济总量与天津的滨海新区、上海的浦东新区等超级大区差距较大,区域经济总量不足,占所属市区GDP比重较低,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弱等不足。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充分。兰州新区累计生产总值与总投资差距较大,各主导产业规模总量较小,产业集聚效应还未发挥。
三是与周边地区联系不够紧密。兰州新区交通方面比较落伍,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不都紧密,需要加强快速公路、高铁等方面的投资,与周边地区的互动还不够明显,开放开发的示范作用还有待加强。
四是技术研发实力较弱。兰州新区在研发投入方面仅生产总值比重1.8%,专利数量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方面较为薄弱。
五、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对接职业教育架构设计
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产业对接职业教育架构设计,是以基于循环经济的兰州新区产教融合发展为基础,考虑兰州新区企业与学校产教融合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兰州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职业教育的匹配程度,设计了一个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助推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政府顶层设计:政府需要先行先试,进行强有力引导,发挥行政主体作用,颁布并落实一系列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以“源头减量、循环使用、再生利用”为理念统领,以优化结构、控制总量、提升效率为主要途径的循环经济体系。二是发展导向设计: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鼓励企业能够重视、关心、支持与参与职业教育,创造职业人才培养环境。三是企业对接模块:创立平台,对区域内企业所需的科技服务、员工招聘、岗位培训与学校进行对接,盘活新区院校的硬件和智力资源。如有本地企业做不了的项目,也可引导本地院校参与,培养并提升本地院校的各项服务能力。四是院校对接模块:各院校应加强校企联系,推进落实教师下企业培训工作,并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各院校改革管理体质,鼓励教师走出去,引入社会资源办学,进一步推进三教改革,提质培优,“岗课赛证创”融合,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五是就业政策模块:经济支持引导,对深入开展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奖励。对校企联合培养的毕业生给予一定奖励,鼓励优秀毕业生留在兰州新区工作。(图2)
六、职业教育融入区域循环经济产业的策略
考虑兰州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与产业结构,从协同育人机制、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等各个角度研究产教融合的策略,职业教育融入区域循环经济产业的策略包括:(1)为促进区域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通过互联网技术连通企业,提供互联网行政服务。(2)通过企业服务平台突出兰州新区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全面加强区域环境治理,共同推动“无废城市”建设。(3)加强职业院校对接企业服务,助力兰州建设“无废城市”,构建完善玄幻经济体系,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效率。(4)加强科技创新,改革人才引进机制。以合作型创新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推动兰州新区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突出抓好国家级孵化器、工程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新区智库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加强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新区科技人才高地。改革人才引进机制,深入务实地推进用人制度的市场化,推动兰州新区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依据市场规则、按照市场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以财富效应激发聪明才智,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走进兰州新区,通过创新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
七、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产教融合未来展望及建议
“十四五”节能增效、低碳发展的大方向,对兰州新区的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学校来说,循环经济产业对人才的技能型需求要求更高,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倒逼职业院校思考对于不同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再技能化:虽然现代科技对人才的劳动技能要求方面虽然有所减弱,但是在生产技能方面要求却提高了,重构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十四五”期间,在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员工的“去技能化”与“再技能化”,需适应并了解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的各专业毕业生,而职业院校怎样对应提供这些人才,是一个难题,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联合培养所需的学生,会是一个最优方式。(1)政府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相关的政策支持、资金配套都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政府在顶层设计中将循环经济发展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纳入战略发展报告。(2)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企业,充分调查循环经济产业链结构与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根据市场设置产业专业与实习基地,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型人才。(3)就业政策方面还需要政府与企业全方位支持,借鉴国外通过企业招收实习生与毕业生进行减税或补贴的方式提高实际就业率。
(作者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秀辉.内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消费市场的振兴与发展[J].商展经济,2022(14).
[2]邓云飞.构建基于“共享经济”的跨组织产教融合平台刍议[J].质量与市场,2022(10).
[3]张伟娟.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与机制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1.36(02).
[4]高红,张启森,武靖.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育实践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0(12).
[5]张燕琴,潘利强.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提升途径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0).
[6]余霞,石贵舟.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9).
[7]曾慧.深化高等职业院校药学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J].药学教育,2020.36(02).
[8]田君,王东.职业院校烹饪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构想[J].黑龙江科学,2019.10(21).
[9]张勤.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06(50).
[10]梁宏.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困境及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
[11]贾秀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中的渗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08).
[12]唐志远,杨延强,董健彬,王军芬.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创新研究,2018(11).
[13]李毅.经济新常态下兰州新区的建设问题[J].开发研究,2018(01).
[14]张丽娟.兰州新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4).
[15]魏晋芳.兰州新区的建设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4(51).
[16]林欣玉,关晶.以职业教育促进欧洲经济复苏与绿色转型——解读《奥斯纳布吕克宣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