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通过梳理我国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文献,了解整合医疗服务发展历程与前沿热点。基于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进行分析,以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网络为基础,进一步对文献做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学者共生网络呈现出一种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布局。研究作者大多集中在同一研究机构,相互之间合作较少;热点主要集中在试点地区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实施对策,重复性和相似性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未来需要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政策实施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卫生服务整合;知识图谱;信息可视化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22GL023)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1月8日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简称IDS)是根据人们不同生命阶段的需要,卫生体系内不同层级机构通过协作进行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服务的提供与管理,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整合。全球范围内,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各国医改的核心内容与改革趋势。2016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中国政府发布联合报告提出,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PCIC)”的改革倡议。当前,我国正经历传染病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慢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必须重构服务载体,创新服务模式,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促进的持续服务,构建优质高效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这既是医改的政策要求和目标,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的共识。以近年来发表的文献为基础,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构建综合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检索对象是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了得到更好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将时间设定为2012~2021年,以一年为时间切片。检索方式为专业检索,检索词选定为SU=整合医疗OR SU=整合卫生OR
SU=(一体化*医疗)OR SU=(一体化*卫生)。
(二)文章纳入与排除标准。(1)仅提及“整合医疗服务体系”,并未作为主题讨论;(2)报纸和新闻报道;(3)重复数据。共检索到2,214篇相关文献。根据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复制后,最终纳入了1,027篇文献。
(三)数据转换与处理。将所选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以download.txt格式保存,利用软件转换格式。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10~2020年,单个时间分区设置为1年;阈值选择Top N,即每个时间切片选择前50的高频节点,采取寻径算法对文章网络进行简化,突出重要的结构特征。采用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节点绘制知识图谱,展示当前我国整合医疗体系研究现状与热点。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发文时间与发文数量统计(图1)
(二)研究作者发文网络图谱。作者合作网络共有节点988个,如图2所示。节点越大、字体越大说明该作者的发文量越多,节点间连线的粗细代表合作紧密程度,线条粗则表示合作紧密程度强。具体而言,图中节点数N=988,连线数E=1423,网络密度为0.0029(Density=0.0029),分别形成了以袁蓓蓓、李芬、张亮为核心的3个主要的作者集群,呈现出一种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布局,其中发文量较多的是袁蓓蓓(49篇)、孟庆跃(41篇)、李芬(37篇)、刘文生(32篇),研究作者大多集中于同一研究机构,不同机构之间作者合作较少,因此未来要加强跨机构、跨学科之间的交流。(图2)
(三)研究机构发文网络图谱。将机构设置为节点类型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2011~2021年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与节点图谱,经过梳理后发文排行前10名的机构如表1所示。(表1)
从研究力量分布来看,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以医科大学为主,或者是其下属的医疗机构,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是相关研究机构的第一梯队,共发表文献65篇;其次为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分别发文49篇和28篇。研究机构形成了两个主要的群体核心,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通过对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机构节点密度为0.0017,中心度小于0.03,可以发现研究机构之间联系密度低,尚未产生紧密合作的研究集群,如图3所示。基于地域的角度来看,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武汉、上海等经济发展迅速或高校聚集的地区。(图3)
三、研究热点、演进及前沿分析
(一)研究热点。利用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展现当前研究热点,分析节点选择Keywords,设置TopN为前50,经过软件处理产生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共形成节点431个,连线1,756条。将研究领域内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整理,见表2。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整合型、医联体、分级诊疗、医共体等,与共现图谱节点相符合。(图4、表2)
结合研究热点的时区变化,将我国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11~2014年,萌芽阶段。该阶段我国医改取得了显著成绩,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学术研究主要侧重于医疗保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医疗等,此时整合医疗已初具雏形,为之后PCIC模式的推行提供了研究思路。第二个阶段为2015~2017年,初步探索阶段。该阶段高频关键词主要包含医联体、分级诊疗、公立医院等,这主要是基于政策因素的影响。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使各地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建设在制度上有了政治保障。第三个阶段为2018年至今,成熟发展期。该阶段我国一方面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整合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国内各地医联体、医共体等整合型医疗模式也在同步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发展脉络。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区域医疗、远程会诊等关键词渐渐突显,促使数据整合、智慧医疗等研究领域不断升温。
(二)关键词聚类图谱。聚类绘图结果是否具有意义,关键要看Q值和S值的大小。Q值的有效范围为大于零小于1,当接近0.3时,模块具有明显的结构;S值大于0.5,则认为结果具有合理性。绘制的聚类图谱Q=0.386,S=0.722,因此具有说服力。
根据图5可以看出,我国研究主要聚类包括#0整合、#3医疗服务、#4分级诊疗、#7公立医院等。结合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以及相关学者的学术研究,将我国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研究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有关整合型服务体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钟小红等人依据双核理论框架,提出了系统、组织等6个类别的整合策略。王红波等人通过系统综述的方法,对国外整合医疗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梳理,提出了理论研究的4大关键要素。第二种是有关国外医疗整合模式的启示研究。丹麦、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研究这些国家的PCIC案例,为我国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提供解决思路。李琦通过总结英国经验,认为统一的决策问责、协调的资源分配是推动整合的关键抓手。柏杨等人研究发现美国的整合方向主要集中在医疗保险公司医疗服务机构,通过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PCMH)模式,提高初级卫生服务水平。陈多等人则从宏观层面研究日本的整合医疗,认为实现整合医疗必须要加快医疗服务体系立法,重视区域卫生规划,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外研究分布趋于分散。第三种是有关医疗卫生服务的实践模式研究,涵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等关键词,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模式的发展阶段。其中,罗乐宣等对深圳罗湖医疗服务体系整合的制度框架进行梳理,总结出了“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的整合模式。闵锐对城市医疗集团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呈现出多元化创新的发展态势。张平对浙江省县域医共体的制度设计及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为后续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提出了宝贵经验。第四种是有关信息医疗服务的研究,包括互联网+、信息化、区域医疗、远程会诊等关键词。其中,李艾提出智慧医院相关的建设模式。(图5、表3)
(三)突现词分析。突现词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某个关键词使用频率突然增加,表明该领域有较高的学术关注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进行突现词分析,了解研究热点的时间变化,挖掘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从图6可以看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包含纵向整合、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深化医改、医共体等高频突现词,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包含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公立医院改革等。通过建立统一的临床路径、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科学的评估机制,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图6)
四、讨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进行分析,利用知识图谱把握当前研究热点与趋势,了解该领域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发文作者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2~3个作者群体,而群体之间联系松散。从研究力量分布来看,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或其下属机构。从关键词共现结果来看,整合型、医联体、分级诊疗是出现频次且中心性较高的词汇。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我国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试点地区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实施对策、国外综合医疗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等,热点比较集中,但重复性和相似性强,缺乏普遍规律研究。目前取得的创新进展主要集中在大医院的医疗信息化层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未来整合医疗提出完善建议:
(一)推进整合医疗服务体系理论创新。我国对整合型医疗服务实践已经进行了深入探索,但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缺乏对卫生服务体系的边界界定以及本土化的特色系统化指导理论。因此,首先应该对国际整合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学习,为我国整合医疗的发展提供思路;其次对我国现已开展的医疗整合实践模式经验进行凝练,弥补理论研究成果的匮乏。
(二)推动多维度的医疗整合。从整合视角来看,要促使我国由“自上而下”效益视角向“自下而上”人本视角转变。从整合类型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等整合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于整合类型中的组织整合,未来应着力推动功能、专业、规范、系统等多种类型的整合,构建实现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服务的完整路径。
(三)建立科学的整合医疗评价机制。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展了整合医疗实践工作,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评估人员对整合实践进行评价和反馈,导致整个发展过程进展缓慢。因此,应借鉴国外研究的先进评估理论,利用四象限模型和彩虹模型等评估工具,构建全面系统的评价思路,推动建立优质的服务提供体系。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Geneva.WHO global strategy on people-centered and integrated health
services[R].2015.
[2]李杰.科学计量与知识网络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8.
[3]李泽,王松林,赵静,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2).
[4]谢莉琴,秦盼盼,高星,等.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历程、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12).
[5]纪科宇,程偲雨,王鸿妮,等.我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2.42(04).
[6]李芬,王常颖,陈多,等.基于国际经验的整合卫生服务体系关键路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8.21(06).
[7]钟小红,耿仁文.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疗服务体系整合策略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2).
[8]王红波,龚曦.国外整合型医疗研究:演变、进展与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09).
[9]李琦.英国“购买与提供分开”下的健康服务整合改革及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13(09).
[10]柏杨,祝贺,马晓晨,等.美国卫生体系整合模式探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13(02).
[11]陈多,李芬,王常颖,等.日本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19.33(10).
[12]罗乐宣,李创,陈瑶,等.PCIC框架下深圳市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12).
[13]闵锐,刘冠军,王伟国,等.城市医疗集团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与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22.42(07).
[14]张平.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浙江承载[J].卫生经济研究,2018(12).
[15]李艾.面向智慧医院的一体化互联网诊疗系统建设实践[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0.17(06).
[16]陈悦,陈超美.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7]陈凡,傅薇,张艳梅,等.构建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的边界和关键措施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9.3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