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以我国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2010~2019年间财务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上年度审计意见类型对管理层当期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考虑公司存在融资约束对两者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上年度的非标审计意见能够抑制管理层当期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但是促进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当存在融资约束时,融资约束越严重,上年度非标审计意见对当期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程度越弱,但是上年度非标审计意见对当期真实盈余管理的促进程度反而越强。
关键词:审计意见类型;融资约束;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课题编号:SKL-2021-2342);2022年度商丘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22KYXM10)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1月1日
2019年,以康美药业、康得新和獐子岛为代表的“流氓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使得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审计师饱受质疑,社会公众甚至提出审计无用论。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真的与会计信息质量无关吗?盈余管理是衡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当上市公司出现真实经营业绩下滑或者需要外部融资时,管理层出于维护自身声誉、提升薪酬水平或者获取低成本融资来源的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萨班斯法案之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当管理层面对审计师上年度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所带来的负面市场效应时,是继续选择肆无忌惮地进行盈余管理,还是有所收敛?如果公司出现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管理层又该何去何从?基于此,本文选择我国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上年度审计意见类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管理层盈余管理,并考虑公司存在融资约束对两者的调节作用。
一、文献综述
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在美国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前,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是审计意见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之间并无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审计师的保守性或者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而非盈余管理导致非标审计意见的出具;二是非标审计意见会导致上市公司加大盈余管理程度,可能的原因是管理层为了弥补非标审计意见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进行更大程度的盈余管理。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刺激了上市公司原先平稳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其盈余管理的方式由应计盈余管理转向了真实盈余管理。部分学者认为高质量的审计意见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特别是民营企业在面对高质量的外部独立审计时更加倾向于审慎地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也有部分学者发现相比于应计盈余管理,当外部审计质量较高时,管理层为了实现利润目标会倾向于选择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
通过梳理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文献发现,现有文献对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较为关注,但是由于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采用不同的衡量指标和不同的样本数据,导致结论出现不一致。另外,尚未有文献关注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管理层如何处理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因此,本文以在我国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融资约束和审计意见两个角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为外部监管机构和外部投资者的经济决策提供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委托代理理论中,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股东和管理层掌握的信息和目标不一致,提高管理层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是审计产生的最初使命。为了向市场传递公司经营业绩良好的信息,提升公司股价,提高管理层声誉和待遇,提高外部融资机会,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都在进行盈余管理,只是程度不同。
盈余管理是衡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其定义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以会计选择权为基础,是管理层在会计期末对会计报告的数字进行可追溯性的调整,其具有反转性,造成的经济后果负面影响较小,但隐蔽性较弱,被审计师识别和发现的概率较高,且过度的应计盈余管理将违反会计准则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真实盈余管理以经营管理权为基础,管理层可以在整个会计期间对公司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不可追溯性的调整,其不具有反转性,造成的经济后果负面影响较大,可能有损公司价值,但其不违反会计准则,隐蔽性较强,与真实经营活动难以区分,被审计师识别和发现的概率较低。
审计意见类型是衡量审计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因为对于审计师而言,向被审计单位出具非标审计意见(除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之外的所有审计意见类型)有可能会失去该审计客户,也有可能面临管制和诉讼风险。因此,若上市公司在上年度被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就表明上市公司的确出现了重大问题。但是,由于审计师和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审计师即使采用充分适当的审计程序发表了非标审计意见,也只能暴露管理层隐蔽性较弱、被审计师识别和发现的概率较高的应计盈余管理情况,而无法将隐蔽性较强、与真实经营活动难以区分但可能有损公司价值的真实盈余管理情况公之于众。这就促使管理层上年度收到非标审计意见后减少对应计盈余的管理,转而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的管理。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审计意见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而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
(二)融资约束对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缓解融资约束是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另一方面也给管理层提供了通过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告、向市场发出积极投资信号的机会。此时,利用盈余管理手段虽然有不利影响,但是利用盈余管理可以通过信息操纵向外部投资者传递投资项目具有高回报率的信息,从而获得融资约束的缓解。
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两种: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可通过权衡两种盈余管理方法的成本差异和时间点差异来匹配最合适的操控手段。当面临融资约束时,管理层倾向于综合采用两种盈余管理手段,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吸引投资者和债权人。通常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管理层为了缓解融资约束,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调节现金流,并在会计期末根据真实盈余管理操控的结果调整应计盈余管理的幅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融资约束能够反向调节审计意见与应计盈余的关系,能够正向调节审计意见与真实盈余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为了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本文选择2010年12月31日及以前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并进行如下筛选:以证监会2012年行业分类为基准,剔除金融证券类上市公司;除制造业使用二级分类外,其余行业使用大类,并剔除行业观察值小于15的样本;剔除缺失必要数据的观测样本。合计1,152家公司8,363个观测样本。相关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为了排除极端值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处理。
(二)模型设定和变量衡量
1、盈余管理的衡量
(1)应计盈余管理DA。目前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对应计盈余管理的解释能力较强的修正后的Jones模型进行回归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it。
(2)真实盈余管理REM。目前学术界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指标的计算得到广泛认可的是Roychowdhury模型。该模型将真实盈余管理分为操控性异常销售部分、操控性异常生产部分和操控性异常费用部分,其中操控性异常销售部分会导致正常现金流的减少,操控性异常生产部分会导致正常生产成本的增加,操控性异常费用部分会导致正常费用支出的减少。
2、融资约束的衡量。目前关于定量测量融资约束程度的指标有多种类型,代表性的测量方法有KZ指数、WW指数和SA指数。为了避免现金流、财务杠杆等内生性金融变量对融资约束带来的影响,本文选择采用SA指数对公司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行衡量。SA指数越大,表示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严重。
控制变量的选择参考刘红梅等(2018)、李滨等(2020)和邢春玉等(2020)的研究,选择了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比率、审计质量、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等。本文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表1)
3、实证模型的构建。为了检验假设1,本文构建模型(1)和模型(2):
DA=α0+α1AUD+α2LEV+α3ROE+α4CASH+α5BIG4+α6TOP1+α7OWN+ε (1)
REM=α0+α1AUD+α2LEV+α3ROE+α4CASH+α5BIG4+α6TOP1+α7OWN+ε (2)
重点关注系数α1的值及其显著性,考查在控制其余变量的前提下,审计意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为了检验假设2,本文构建模型(3)和模型(4):
DA=α0+α1AUD+α2AUD×SA+α3SA+α4LEV+α5ROE+α6CASH+α7BIG4+α8TOP1+α9OWN+ε (3)
REM=α0+α1AUD+α2AUD×SA+α3SA+α4LEV+α5ROE+α6CASH+α7BIG4+α8TOP1+α9OWN+ε (4)
重点关注交乘项AUD×SA系数α2的值及其显著性,考查融资约束对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方向。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通过对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应计盈余管理DA的最小值为-0.6845,最大值为0.8304,差异很大,其均值为0.1041,大于零,标准差为0.1772;真实盈余管理REM的最小值为-1.1823,最大值为0.8718,差异更大,其均值为-0.0167,小于零,标准差为0.2554。可见,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而言,真实盈余管理的波动范围更大。另外,审计意见的平均值为0.0788,标准差为0.269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中出现非标审计意见的频率较低;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SA指数的最小值为-4.3071,最大值为-3.1202,标准差为0.2420,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不同水平的融资约束,且波动性较大。
(二)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应计盈余管理DA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其中左下方是Pearson相关系数,右上方是Spearma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应计盈余管理DA与上一年度的审计意见AUD的关系在两类系数的检验下都是显著负相关的。
通过计算真实盈余管理REM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其中左下方是Pearson相关系数,右上方是Spearma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真实盈余管理REM与上一年度的审计意见AUD的关系在两类系数的检验下都是显著正相关的。
此外,本文主要相关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没有超过0.4,排除了这些主要变量之间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
(三)多元回归分析
1、上年度审计意见对当期盈余管理的影响。表2中DA组是审计意见对应计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上年度审计意见(AUD)的回归系数为-0.05,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上年度的非标准审计意见能够显著抑制本期管理层进行应计盈余管理。REM组是审计意见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上年度审计意见(AUD)的回归系数为0.058,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上年度的非标准审计意见能够显著促进本期管理层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以上结论支持假设1。(表2)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变量中,净资产收益率与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而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意味着公司的盈利质量较好,管理层仅需通过“短平快”又有反转性的应计盈余管理即可达到业绩目标而无需动用可能会伤及公司根本的真实盈余管理。股权集中度情况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控股股东的话语权更强,能够抑制管理层对真实盈余的管理。
2、融资约束对上年度审计意见和当期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作用。融资约束对上年度审计意见和当期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乘项系数α2的值及其显著性。表3中DA组是融资约束对上年度审计意见和当期应计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中交乘项系数为-0.133,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非标审计意见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程度随着融资约束的提高而减弱。REM组是融资约束对上年度审计意见和当期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中交乘项系数为0.119,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非标审计意见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促进程度随着融资约束的提高而增强。以上结论支持假设2。(表3)
3、稳健性检验。考虑到真实盈余管理造成的后果可能会损害公司的价值,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相互替代作用。因此,当真正存在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时,管理层才会选择正向调节真实盈余管理。基于此,选择REM值大于0的样本进行稳健性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审计意见与应计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且系数值-0.058比表2中的-0.05更小;与真实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系数值0.079比表2中的0.058更大,支持假设1。融资约束与审计意见的交乘项在应计盈余管理模型中是1%水平上的显著为负,且系数值-0.185比表3中的-0.133更小;在真实盈余管理模型中是1%水平上的显著为正,且系数值0.259比表3中的0.119更大,支持假设2。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本文以在我国主板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2010~2019年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上年度审计意见类型对管理层当期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考虑公司存在融资约束对两者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上年度的非标审计意见能够抑制管理层当期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但是促进了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当存在融资约束时,随着融资约束越严重,上年度非标审计意见对当期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程度越弱,但是上年度非标审计意见对当期真实盈余管理的促进程度反而越强。
(二)启示。作为重要的外部监管机制之一,审计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形成警示作用。上年度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市场效应能够抑制管理层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操作,但是由于审计程序的自身局限性以及审计师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管理层更加倾向于选择操纵真实盈余管理。特别是在融资约束较高的上市公司中,其降低了审计意见对应计盈余的抑制作用,提升了审计意见对真实盈余的促进作用。这给了我们至少两点启示:
1、加强审计师等外部监管。从审计创新角度出发,从理念创新、准则创新、程序创新等多个方面着手,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审计师业务能力,掌握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证据,提高外部监管力度。
2、抑制管理层短视行为。真实盈余管理更加隐蔽,且从长期来看有损公司价值。基于委托代理视角,由于管理层目标与股东目标不一致才会出现类似这样的短视行为。因此,要从公司长远发展利益、保护投资者权益、稳定社会大局的角度出发,从股权激励、契约保护等方面着手,引导管理层树立长远观念,克服和消除管理层的短视行为。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Maria Tsipouridou,Charalambos
Spathis.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role of auditors in an unusual IFRS context:The case of Gree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12.21(01).
[2]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1(01).
[3]邢春玉,张立民,张莉.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市场环境与盈余管理[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0.17(02).
[4]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11).
[5]KATHERINE A.GUNNY.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eeting Earnings Benchmark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0.27(03).
[6]刘菲.审计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01).
[7]顾鸣润,田存志.IPO后业绩变脸与真实盈余管理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01).
[8]许汝俊.分析师跟进、外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方式——来自外部治理互动效应与微盈余视角的经验证据[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01).
[9]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03).
[10]刘红梅,刘琛,王克强.内部控制缺陷、外部审计意见与真实盈余管理——基于新三板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8(07).
[11]李宾,达桎均,韩方芳,曾雅婷.高管角色、审计背景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