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个人信息再现影响因素分析
第709期 作者:□文/谢 笑1 石丽彬1 刘咏梅2 时间:2023/7/16 9:44:43 浏览:268次

[提要] 本文对比分析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中的信息再现行为。基于个人信息检索方法,采用受试者组内设计,让每位参与者从自己的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中进行文件再现。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信息再现存在共性:文件新近度越新,再现信息的用时越短,再现失败率越低;个人文件总量只对个人电脑中2周和2月前的信息再现有影响,且为负相关关系。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信息再现存在差异:智能手机中的信息再现时间更长,基于关键词的搜索使用率也更高,且文件新近度越久远,关键词搜索的使用率越高。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信息再现行为存在一致性,可被视为一种个人特质。

关键词:智能手机;个人电脑;个人信息管理;信息再现;个人特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用户PIM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编号:19BTQ03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124

2007iPhone发布以来,基于多点触控式操作的智能手机已从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渐完善和App应用的日趋增多,传统模式下必须使用电脑才能完成的诸如文档的编辑、修改、传递等功能,现已多半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虽然智能手机能够实现一些简单的文件编辑与管理功能,但是其实际操作与个人电脑还是有诸多区别。本文将个人电脑中的信息再现与智能手机中的信息再现行为进行对比实验,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管理相关理论,从实践上帮助用户在挑选使用何种设备进行信息再现时做出最优选择,以提高办公与学习效率,并为未来从不同的个人特质理论角度来探究信息再现及其他个人信息管理行为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文献综述

(一)信息再现设备和信息再现的相关研究。在iPhoneAndroid相继发布的那几年,已有学者开始探索移动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行为。一些研究将个人电脑、iPhone和传统的移动电话中的信息检索行为进行对比,此时智能手机刚刚出现,各项功能虽还不完善,但该研究结果表示用户在智能手机中的搜索行为与个人电脑中的行为类似,但智能手机中的检索用时更短。2014年,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首次超过电脑。智能手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中,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重要的学习工具,也成为完成在线调查的主要设备之一。然而,在一些在线调查的研究中发现,智能手机的回复率低于个人电脑,而且智能手机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也通常短于个人电脑端的回答。但在日常的使用中,大部分参与者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均有所增加,且智能手机与电脑二者功能有适度重叠或相互置换的情况。

信息再现与信息检索不同,信息检索是根据特定需求,运用某种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从大量文献中查出所需的资料或信息的过程。信息再现是从个体的个人信息空间中将已保存的信息再次查找出来。二者的重要区别在于信息检索的对象是否陌生。在对个人信息再现方法的对比实验中,研究结论一致指出,用户更喜欢通过导航式浏览而不是关键词检索来再现个人信息。从个人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用户在使用导航式浏览时的方式与大脑的认知结构有着某种共性,这使得用户不需要重新学习就可以实现目标。新近度即我们初次遇见信息的时间至今日的间隔时间长短。大脑的记忆曲线与信息新近度间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一致性,一般越久远的信息越容易被忘记。而关键词检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依赖于个人记忆的,记忆失误则会直接导致信息再现失败,研究实验指出,具有会话界面的搜索引擎有助于强化长期记忆并提高信息再现的成功率。

(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这种方式不会随情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一致。在早期的认知心理和PIM的相关研究中,虽没有对特质理论的深入研究,但是已有基于特定行为类型进行的个体特征划分,如根据被试对电子邮件的管理方式将其划分为不归档者、定期归档者和大扫除者。近年的研究对个人特质的关注逐渐增多,但仍在探索阶段。高度尽责的个人在组织和管理个人信息时体现了更多的条理性。在个人特质与信息再现的关联研究中,研究结论则存在不一致,有研究指出二者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也有研究指出搜索倾向是一种个人特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根据文献调研的结果,本文将通过实验比较智能手机与个人电脑信息再现的时间、检索率以及可能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在实验的过程中探寻信息再现行为是否存在某种个人特质。本文主要从设备类型、手机输入法、文件新近度、个人文件总量、个人特质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同时也会考虑基本的背景信息如性别、专业等对因变量(再现时间、再现失败率)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环境下的研究对象需满足两点要求:(1)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使用经历;(2)具有定期使用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访问个人文件的经历。为了保证样本和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非随机选择的方法招募了符合条件的15名在读研究生。在本研究选定的参与者中,9人(60%)是女性,6人(40%)是男性,年龄在2225岁(M=22.6SD=0.8);参与者的就读专业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工业工程、社会学等;参与者中,6人(40%)使用iPhone智能手机,9人(60%)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14位参与者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另外一位使用Mac操作系统。

本研究基于研究的共性采用受试者组内设计,让每位参与者都进行同样的研究测试,即尝试从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中进行文件再现。本研究要求参与者再现三个不同新近度的文件(以最后一次打开或使用的日期为准):2天前、2周前、2个月前。同时,为了探索再现失败率,还让参与者针对每种新近度的文件进行了4次不同文件的再现。基于上述条件,每位参与者都需要进行24次信息再现。考虑到个人信息管理的个体差异,为了提高生态效度,采用个人信息检索方法,即参与者使用自己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再现自己个人信息集合中的文件。

三、实验结果

在本次实验中,15名参与者在实验要求的两种条件下分别进行了12次信息再现,共计360次信息再现。其中,WORD文件166份(46.1%),PDF文件118份(32.8%),EXCEL文件49份(13.6%),PPT文件27份(7.5%)。参与者再现文件的方法如表1所示。表1的实验结果表明,从总体情况看,无论是在个人电脑还是智能手机的信息再现中,最常用的再现方法都是基于导航的浏览,这与BarreauNardiBergman等对个人电脑中的信息检索的研究结论一致。在不同新近度文件的再现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文件新近度时间的增加,基于导航式浏览的次数逐渐下降,而关键词检索的次数逐渐上升。(表1

(一)设备类型。在使用的设备类型(即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对再现时间的影响分析中,设备效果的双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著,F113=7.562p0.05,表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信息再现的用时比使用个人电脑进行信息再现的用时更长,用时对比如图1所示。(图1

在使用的设备类型对再现失败率的影响分析中,本研究进行了双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不具有显著性,F113=1.493p0.05,说明设备类型对再现失败率不具有显著影响。

(二)手机输入法。在输入法对再现时间、再现失败率的影响分析中,由于参与者为研究生群体,主要使用9键与26键输入法,本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当再现时间分别为2天、2周以及2月前时,与再现时间的t检验结果分别为t13=0.37t13=0.257t13=0.776p值均大于0.05;与再现失败率的t检验结果分别为t13=-0.624t13=0t13=0.87p值均大于0.05。结果表明,无论是再现什么新近度的文件,使用输入法的类型对再现用时与再现失败率都没有直接影响。

(三)文件新近度。在文件新近度对再现时间的影响分析中,本文分别计算了两种设备下三种新近度文件的平均用时,如表2所示,并对该问题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了较为显著的结果F213=80.73p0.001。该结果表明,文件越新,再现的用时就越短;文件越久远,再现的用时就越长。(表2

在文件新近度对再现失败率的影响分析中,实验结果表明,2天前文件再现的平均失败率为21.67%SD=22.11%),2周前文件再现的失败率为38.33%SD=21.15%),2个月前文件再现的失败率为60%SD=21.02%)。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了较为显著的结果F213=65.348p0.05。结果表明,文件越新,再现的成功率越高;文件越久远,再现失败率就越高,这与我们前期研究的结论一致。

虽然个人电脑中有基于新近度的排列功能,也可以直观显示最近打开的文件,但是参与者在再现时更倾向于导航式浏览而不是关键词检索。在再现较久远的文件时,参与者则更倾向于使用关键词检索,而关键词检索依赖于个人记忆,时间越长,对文件关键词的记忆越模糊,则导致再现时间越长。

(四)个人文件总量。在个人文件总量对再现用时的影响分析中,本文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智能手机的文件总量与再现用时不存在相关性。在个人电脑的信息再现中,对于再现文件新近度较近的文件(2天),文件总量与再现用时之间不具有相关性;而对于文件新近度较久远的文件(2周和2月)而言,个人文件总量与再现用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文件新近度越久远二者相关性越强。另外,由于r0,表明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个人文件总量越大,再现新近度较久远的文件时所花费的用时越少。(表3,注:***分别表示在0.05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

(五)个人特质。在再现信息的方法使用中,参与者在智能手机中的平均搜索率为48.89%,在个人电脑中的平均搜索率为37.78%。参与者的总体搜索率被计算为两种实验条件下(文件/电脑、文件/智能手机)的平均搜索率的平均数。参与者的总体搜索率为43.33%,其标准差是24.57%。图2为整体搜索使用率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其中个体化差异较为显著。(图2

实验产生了两个较为极端的结果,只有一位参与者(3.33%)在使用电脑再现文件时完全没有进行关键词搜索,可被视为典型的“搜索拒绝者”;另一位参与者(3.33%)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再现时用关键词检索的方式完成了所有给定要求的文件再现,可被视为典型的“搜索偏好者”。图2的直方图表明,搜索率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正态分布。该使用结果也表明,不同个体的信息再现行为在不同情境下既有组间的可比性,也有组内的一致性。因此,再现信息时所使用的方法偏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个人特质。

(六)背景变量。在背景变量(性别、专业)对于因变量(再现失败率、再现时间)的影响分析中,参与者的性别与再现效果有一定关系,通常男性的再现失败率要更高,再现信息的时间也比女性更多。这可能是由于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敏感、更具有自主意识,对文件的归纳更为细致。检验结果也表明,参与者的就读专业与再现失败率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但对再现用时有一定影响。结果显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平均再现用时最短(M=5.37s),而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平均再现用时最长(M=9.1s),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有信息管理专业背景的学生在信息再现时更具优势。(表4

四、启示

(一)理论启示。本文基于个人信息管理和个人特质相关理论对智能手机与个人电脑中信息再现的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个人信息再现行为可被视为一种个人特质。虽然个人信息管理的诸多研究与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都有交叉,但是关于个人特质这一点,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二者的交叉点拓展了个人特质理论的研究范围。

研究方法上,本文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个人信息检索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辅以参与式观察,结果使用SPSS软件分析。本研究一方面弥补了当前调查中采用问卷或访谈等单一研究方法带来的数据测量值偏差;另一方面弥补了个人信息管理研究中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个人电脑这一设备中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都丰富了个人信息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实践启示。本文通过对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两种设备的信息再现行为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为用户再现信息时使用的个人设备的选择以及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系统优化带来如下启示:(1)单纯的信息再现,使用个人电脑的效率比智能手机高,但是对失败率并没有显著影响,手机输入法对再现的时间与失败率都没有影响。因此,用户在需要再现信息时的首选设备是个人电脑,但是个人电脑不在身边时,智能手机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2)越久远的信息再现,用户越倾向于使用关键词搜索功能。而目前的搜索框中通常显示的都是“最近的搜索记录”,可以优化为根据时间选择合适的搜索记录。(3)个人文件总量越大,再现新近度较久远的文件时所花费的用时越少,对于该行为的观察结果也表明,个人文件总量越大的用户,其个人信息管理也更为有序。因此,对每一位个体而言,在偶遇信息、保存信息的同时就能够对信息进行合理、有序的组织与整理,将更有利于将来的信息再现。(4)在个人特质的调查中,参与者表现了不同情境下的行为一致性。这表示,信息再现的行为方式与个人习惯相符,这种行为习惯一旦成型很难转变,因此系统优化应考虑如何从导航与关键词的角度来着手,而不是如何促使用户转型。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Kamvar MKellar MPatel Ret al.Computers and iPhones and mobile phonesoh my!A logs-based comparison of search users on different devicesA//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C.WWW 2009MadridSpain2009.

2]邵明英,王扬.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手机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2.

3Wells TBailey JTLink MW.Comparison of smartphone and online computer survey administrationJ.Soc Sci Comput Rev2014.3202.

4]孙源南,李欣悦,权相禧.电脑和智能手机平台上的即时通信工具比较[J.青年记者,201512.

5]马费成,宋恩梅,编著.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6Barreau DKNardi BA.Finding and remindingfile organization from the desktopJ.SIGCHI Bull1995.2703.

7Benn YBergman OGlazer Let al.Navigating through digital folders uses the same brain structures as real world navigationJ.Rep201505.

8Qiu S HGadiraju UBozzon A.Towards memorable information retrievalP.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2020.

9Atkinson RL.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M.Philadelphia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

10Whittaker S,Sidner C.Explo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emailJ.Chi1996.

11Massey CTenbrook STatum Cet al.PIM and personalitywhat do our personal file systems say about us?M.Free Press2014.

12Bergman OIsraeli TWhittaker Set al.The effect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file retrievalC//iConference2020.

13Zhang P YLiu C.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on their SmartphonesA//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hinese CHIC.2015.

14Bergman OWhittaker SFalk N.Shared filesThe retriev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6510.

15]谢笑.记忆视角下图像表征对个人信息管理效用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16]万美容,曾兰.9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与男大学生的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4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7264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