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根据财政部、证监会相关要求,自2014年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成为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的事项,进而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受到监管部门、外部信息使用者及会计审计研究界等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采取案例研究法,选取日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其内控重大缺陷的成因和经济后果,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否定意见;内控缺陷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年10月27日
一、日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日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日海,证券代码:002313)成立于1994年,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在2017年通过对物联网领域的多项横向并购,迅速形成“云+端”的物联网业务基础。作为首批倡导者,公司于2020年5月13日,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共同启动了“数字转型合作伙伴计划”。*ST日海在深圳、上海、西安等多个大城市以及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络,为各行各业提供安全可靠的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
*ST日海实现了向人工智能物联网(AloT)公司的转型,截至目前,日海智能形成了物联网、综合通信设备与服务的“双引擎”业务收入结构。向物联网领域成功转型的日海智能却在2021年被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选取该公司进行研究更具备代表意义。
二、*ST日海行业环境分析
(一)移动智能时代物联网的发展情况。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用户数量不断攀升,并带动了运营商的程序固定资产投资,从而推动了移动通信设备行业的技术发展。移动用户数量和移动数据量需求的增加客观上反映了移动通信设备的制造增长。物联网的概念于2005年在信息社会峰会上正式提出,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国务院将其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布各类指导意见助推物联网的发展。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物联网规模不断上升,市场规模由2009年的1,050亿元发展至2021年的18,500亿元,但是消费级物联网现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二)市场分析。智能通信是基于音频、视频编码、信道传输、网络调度等技术,以云技术的思想和业务模式为基础,为企业、个人和开发者提供高可用、高质量、低延时的实时音视频通信服务。当前,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已经迈入一个新的时代,不断出台的政府指导政策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公司及集成商、服务商、消费者应用都在不断推动着物联网向前迈入新的高度,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物联网的发展会愈加全面、可靠、高效。2021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6.43亿户,全年净增4,875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为10.69亿户,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55亿户,二者占移动电话用户数的86.7%,智能移动设备的通讯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机的智能化是当今移动通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说明了市场对智能通讯设备的巨大需求。通讯方式的发展和变化,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固有认知。
三、*ST日海财务和内控审计情况
(一)财务情况。*ST日海的前身是日海通讯,早期主要专注于传统通信设备行业,是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的通信网络物理连接设备供应商。然而随着行业的竞争加剧,通信设备的利润逐渐下降,日海通讯的业绩于2013年也开始了持续的大幅下降,并于2015年陷入了亏损,亏损一直持续到2016年的第二季度。2016年上半年是日海通讯净利润亏损最严重的时期,开始沦落到被收购的命运。
对于2020年业绩下滑的原因,*ST日海认为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游市场需求不足所致。但早在2018年,*ST日海的扣非净利润就开始出现连续下降的情况,其中2018年和2019年分别同比下滑39.5%和12.08%;2020年,*ST日海扣非净利润为亏损6.273亿元,同比骤降1675%。因此,*ST日海的净利润出现大幅下降及亏损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疫情因素影响。虽然*ST日海2021年的净利润实现了同比增长,但其中非经常性损益收益就达到416.6万元,年报显示,*ST日海2020年与2021年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为-6.273亿元、-2,801万元。另外,2018年、2019年、2020年*ST日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金额分别是-8.16亿元、-4.94亿元、-770.5万元,连续多年为负数。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4.4亿元,虽然现金流量转正,但其来源主要为税收返还等非销售活动。
(二)内控审计情况。*ST日海在2012~2021年先后进行了6次事务所的更换,更换频率之高已超出行业的正常水平。如表1所示,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ST日海2021年度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对公司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表1)
四、*ST日海内部控制评价
(一)内部控制整体评价。*ST日海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设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上市才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缺乏内部控制的环境以及实施气氛和文化,具体的内容也是空话、套话,并没有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行业因地制宜地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实际实施中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ST日海董事会及高管必须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重大缺陷负有责任,还必须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虚假披露程度负责。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集中,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监督机构对公司的财务风险缺乏有效的控制。
(二)内部控制五要素评价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控制环境是公司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体现了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认识,进而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ST日海的结构总体上是比较完善的,但本应独立、相互制约的理念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公司拥有权力统一的优势,方便决策工作的进行,同时也导致公司的决策人员任务繁重。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长期建设完善,需要持续的改进,而控制系统的完善则要求公司内部的员工进行有效的交流,*ST日海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只是一个由上到下的管理系统,是少数人的成果,没有形成一个全企业适用、遵守执行的内控文化。
2、风险评估程序不足。薄弱的风险管理机制使上市公司难以应对风险的打击,从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甚至破产,是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ST日海2021年末资产负债率是65.61%,已经偏高,2021年1月末资产负债率是64.85%,公司金融负债约20亿元,且资产主要集中在应收账款、存货、合同资产上,流动性高的资产较少。2021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20.93亿元,坏账准备2.93亿元。其中,账龄在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0.00亿元;公司合同资产账面余额13.76亿元,减值准备0.44亿元,均为已完工未结算资产;公司存货账面余额15.81亿元,同比增长34.14%,存货跌价准备0.97亿元,以上这几个会计科目合计值就占了*ST日海2021年末总资产的三分之二。2021年,公司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极有可能会引发金融机构抽贷、缩贷,这会给*ST日海带来较高的偿债压力,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面对该情况,直到2022年6月,*ST日海都没有发布公告表示意见,足以看出虽然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流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并没有进行严格执行。管理者并没有重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也未设置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部门,不能对内部控制工作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有效性。
3、控制活动现状。*ST日海在投资方面并没有综合考虑投资带来收益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了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将资金投放在风险较高的项目,严重影响到资金链条的完整性。*ST日海技术领域的业务成效还没显现就投资10个亿去做PPP业务,多方向开展业务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体低毛利,公司近十年利润加起来为负,盈利能力很差,2021年46亿元的收入只有净利润1,043万元,而扣非后是-2,801万元,政府补助5,400万元。公司主要业务毛利率在6%~27%之间,国际业务的毛利率是29%,国内业务的毛利率只有11%,国际业务营业收入占据公司总营业收入比重三分之一,贡献了公司绝大部分的盈利。
4、信息与沟通效率低。信息与沟通的顺畅可以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ST日海目前采用的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从上往下的信息传递,这种传递方式不仅效率低、用时长,而且还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到位。并且缺乏基层向上信息传递的窗口,基层的表达欲得不到满足,无法反馈情况。公司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并没有真正实现企业内部全面化的信息共享,部分关键信息只有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才能够掌握,一些其他的业务部门很难通过财务部门获取关键信息,这样一来就使得部分信息并没有在公司内部实现全面共享,从而影响到一些信息沟通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部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在开展中没有真正实现有效的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活动的工作效率,并且也会对风险管理活动的实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官网页面中,仅有一些基础信息的展示,找不到沟通咨询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与外部沟通的交流渠道。
5、内部监督现状。从*ST日海部门设置情况来看,表面上形成了一定的内部监督体系:设有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和监事部门,负责内审及监事会工作。但是,内部监督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由运行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审计部门并未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第三道防线,这样的分工不利于内部审计有效开展;其二,尚未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尚未系统性地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检查工作,未形成能够体现内控检查评价结果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其三,公司审计委员会仅有3人,内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难以与*ST日海下属众多业务板块及管控难度相匹配。
(三)内控被否造成的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否定意见说明公司的内部管理非常混乱,收入、成本、存货、应收账款、合同资产等科目缺乏内部控制有效性,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科目,是公司的重要业务事项,如果连这些重要事项都不可控,那公司财务数据可信度的确会大打折扣。关联方于关联交易的识别与披露存在缺陷代表的风险系数更高,直接关系到公司与交易对手之间的交易是否公允、真实、完整,影响公司财务数据的整体可信度。*ST日海2021年度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在2022年5月5日后被冠以*ST标识,涨跌停5%,交易所发来了问询函,如果2022年审计报告仍然不能被出具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则2023年5月就会退市。一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意味着公司即将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上市公司获得的是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公司在当期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这也能够使公司的融资能力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贷款条件会有所宽松,融资成本会相对较少。相反,当上市公司收到的是非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时,将会向市场投资者传递负面信息,减少债权人的信任度,造成更加苛刻的融资条件以及更高的融资成本。*ST日海可能会存在融资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
五、*ST日海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一)加大违规事项的处罚力度。虽然我国企业的内控制度正在日趋完善,但由于历年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审计状况一直都不理想,上市公司被发出非标内控审计意见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处罚力度小于获益金额、处罚的迟滞性、侥幸心理等因素都会使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对违法违规行为不以为意。
司法机构作为企业依法办事的保障机构,对大多数企业经营活动的处罚主要是行政处罚,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证券市场司法惩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公司在违规事件产生前会对相应的法律后果有所忌惮。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严格惩罚,增加犯罪成本,才可能从源头上降低违法违规等行为的发生率。
(二)优化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对于公司经营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将股权结构由一方主导、多方牵制较为合理,形成相互制衡又不至于平均分散的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并不都是坏事,它有时可以促进公司的发展与转型。而一旦企业内部缺少对股权的制衡,则大股东不但能掌握企业的收益权,而且还会牢牢掌握企业的决策权。*ST日海可以适当引入战略投资者,并提高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这样既可以平衡各股东间的利益冲突,又能够减少股东之间的合谋。战略投资人的进入会使上市公司具备更多潜在的资源优势,比如具备更强的资金流动性、可以有效获取并分析更多投资市场相关资讯、战略投资者利用专业知识减少公司经营风险。*ST日海可以适当引入员工持股。职工持股不但能够增强职工的使命感,而且会让职工对公司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公司蓬勃发展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员工持股可以促进股权的多元化,提高员工对公司行为的监督意愿,有助于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减少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
(三)严格执行内控管理制度。*ST日海针对对外担保和资金管理是有相关的管理制度的,授权审批流程比较合理,但是发生对外担保和资金支出时,公司员工并没有贯彻执行相应审批流程。这暴露出*ST日海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十分松散,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虽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会耗费大量的人工和时间成本,但是有效地落实好相关制度,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公司首先应当重点明确各层级审批的职责权限,建立事后追责机制,这样可以加强每个环节人员之间的纵向监督;其次,要发挥好横向监督的作用,重视公司审计部门的作用,给内审部门适当赋权,使其有能力、有意愿对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最后,应该在公司内部设立有关奖惩制度,对于遵守内控流程、落实内控职责的人员,应给予通报奖励,对不遵守内部规定流程的工作人员,应给予公开惩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向证监会报备,或向社会公众披露。
综上,企业要在内控管理中发挥出内部控制的职能优势,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在内部的运营、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落实内控管理的有效措施,加快内控管理的转型脚步,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和最终成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缺陷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5.
[2]韦琳.论民企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22(09).
[3]卿琛,熊彬雁,刘文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灵现象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9).
[4]王丽媛.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及治理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