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民营企业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中融通创新机制是制约民营企业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提取7个影响因素,并进行假设检验,最后提出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完善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度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面上项目):“基于自组织演化的民营企业危机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LJKR0382);渤海大学2022年度教学改革项目:“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类型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渤海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促进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结构相衔接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JG2021003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3年3月16日
2022年5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25年将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创新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进步有着巨大作用,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以及体制转轨期,由于制度与环境的原因以及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很多民营企业存在潜在的严重问题。
为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融通创新问题,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本文选择辽宁省民营企业为调查对象,从多个影响因素和单一影响因素角度探究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影响因素,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建立模型,依据数据与模型提出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完善建议。本文对各省市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期望达到为我国此类课题的深入研究贡献一份力量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现有民营企业的相关研究中,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研究,一方面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探究多个影响因素对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从某一个影响因素出发,更具体地研究这一因素对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影响。
针对探究多个影响因素对于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影响:陈劲、阳银娟、刘畅(2020)从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创新文化等三个方面提出实现融通创新的建议。方莹莹、刘戒骄、曹若楠(2020)研究发现奖惩制度和合作次数对促进企业开放式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关系,而企业成本分担系数与之呈负相关关系。清华大学陈劲和阳镇(2021)说明了融通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范式,聚焦于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融通动力机制、各类创新要素的共享机制、创新成果转化与成果共享机制以及风险共担机制等多种机制,以实现各类创新主体尤其是大中小企业与“国企+民企”之间的融通创新。2022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2022年,Martin-Rios Carlos、Erhardt Niclas L.、Manev Ivan M通过使用访谈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的混合方法研究设计,表明知识作为一种资源超越了个体组织,为组织间知识网络和管理实践中的资源交互提供了启示。
针对具体探究某一影响因素对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影响:崔维军、孙成、陈光(2021)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首次从企业和政府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主动型政企关系和被动型政企关系对企业融通创新的影响。刘众(2022)探析融通创新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要求,运用问题导向方法研究创新模式的演进,得出融通创新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着紧密逻辑关联的结论。
总结上述文献,在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方面,国内外学者都有相关的研究。但前人的研究对于民营企业融通创新的影响因素没有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于各因素如何影响融通创新机制及各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没有明确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整合与分析,发现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与社会、政府、企业本身的一些因素确有相关性,如公共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政企关系、知识协同共享、资源融合、激励与惩罚机制、企业专业能力及关键核心技术。
二、融通创新机制与民营企业发展
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它与企业能否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民营企业家所从事的是以“小生产”为基础、以“大市场”为导向、技术含量低而又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因此,民营企业通过融通创新来促进企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理论分析如下:
(一)企业通过融通创新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日趋多元化背景下,民营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利用现代管理方法,不断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知识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也成为了民营企业生存和成长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技术促进民营企业产业形式的改变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民营企业进步和经济增长。
(二)企业通过融通创新能够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家更多的是追求利益,而企业通过对自己所拥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等目的,进而为民营企业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
(三)企业通过融通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在工艺技术、市场营销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而融通则是一个以服务为核心并具有灵活性和创造力的新型发展模式。它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些难题,使得利润空间更大,有效地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竞争力,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
三、数据分析
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所使用的数据的概况,对数据进行适当的预处理,确定建模阶段所使用的因变量及自变量,并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为后文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1/2来自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下、运营模式稳定性一般、盈利水平处于中下等水平的民营企业,1/2来自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的管理制度较为健全、研发投资资金充足的民营企业抽样对象,使得样本数据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代表性。本次抽样共有56家企业,各企业问卷发放多少根据企业规模大小而定。本次调研共发放5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6份,问卷有效率为85%。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对选择结果进行赋值,赋值情况为1分代表很不重要,2分代表不重要,3分代表一般重要,4分代表重要,5分代表很重要,得分越高,说明该项因素越影响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调研方式为横断面网络调查和纵向实地调查,使调研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及时获得有价值的调查资料。
(二)调查内容(图1)
(三)问卷检验
1、信度分析。通过进行信度分析可得,信度系数值为0.866,大于0.8,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针对“项已删除的α系数”,任意题项被删除后,信度系数并不会有明显的上升,因此说明题项不应该被删除处理。研究数据信度系数值高于0.8,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2、效度分析。通过效度分析可得,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说明研究项信息可以被有效地提取。KMO值为0.877,大于0.6,数据可以被有效提取信息。2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值分别为49.368%、23.050%,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2.418%>50%,意味着研究项的信息量可以有效地提取出来。因子载荷系数绝对值大于0.4时即说明选项和因子有对应关系。使用KMO 和 Bartlett 检验进行效度验证,可得出KMO值为0.877,KMO值大于0.8,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从侧面反映出效度很好)。
综上所述,通过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可知,问卷数据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后续数据建模与实证分析需要。
四、数据建模及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整理问卷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完整的建模数据库,打开stata软件,输入import excel “C:\Users\lenovo\Desktop\调查数据库.xlsx”,sheet(“Sheet1”)firstrow,完成数据导入。
(二)相关性分析
1、对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性分析,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归纳,初步了解影响因素与融通创新的内在规律。
2、建立模型的前提是证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只有具有相关性的变量才能进行回归分析。接下来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先对β、Y之间是否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关系进行检验,判断P值是否呈现显著性(*p<0.05,**p<0.01,***p<0.001),通常来说若呈现显著性,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反之,则两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所有显著性均为0.0000***,表明p值<0.001,说明因变量融通创新与各个自变量存在相关性。其中,政企关系、资源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与融通创新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698、0.7162、0.6992。
由此可见,影响因素公共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政企关系、知识协同共享、资源融合、激励与惩罚机制、企业专业能力及关键核心技术与融通创新之间均具有相关性,且呈现正相关关系,可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方程。(表1)
建立多元回归线性模型,通过F假设对模型整体进行显著性检验,证明假设成立;调整后的拟合值为0.8586,可知该模型拟合程度很好,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因变量融通创新与所有自变量影响因素之间的总体关系;均方误差为2.1094,说明样本对于误差的估计准确;通过P值检验,可以得出各自变量影响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建立估计方程。设因变量Y=融通创新。
自变量如下:
公共财政支持=β1
基础设施建设=β2
政企关系=β3
知识协同共享=β4
资源融合=β5
激励与惩罚机制=β6
企业专业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β7
Y=0.2372373×β1+0.030523×β2+0.1959873×β3+0.09456×β4+0.1157647×β5+ 0.1142937×β6+0.1314992 ×β7+6.577353
通过建立估计方程,可得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一单位某一自变量时,融通创新会相应增加对应数值。例如:β1代表公共财政支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的公共财政支持,融通创新指标会相对应地增加0.2372。由此可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可以有效促进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发展,是影响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此类推,其他影响民营企业融通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企关系、企业专业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资源融合、激励与惩罚机制。估计方程的建立为完善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五)假设检验
1、方程假设检验。因为F值 0.0000<0.05,说明不相关值落在拒绝域中,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2、系数检验。利用t检验:原假设认为t=0,备择假设认为t不等于0,标准正态分布为t=1.96。其中,公共财政支持、政企关系、资源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专业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落在5%的拒绝域(t>0且t>1.96),说明这5个变量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且符合正态分布。知识协同共享和激励与惩罚机制拒绝原假设,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但相关性较小。
3、Beta值检验。消除单位的影响,用于说明哪些因素对融通创新机制影响更大。公共财政支持、政企关系、资源融合、企业专业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对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影响最大,验证了估计方程的结论。
4、多重共线性检验。Vif<10,表明自变量之间没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无需剔除其他解释变量,也无需增大样本量。
综上所述,该模型真实有效,为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完善建议的提出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使结论更加直观明确,具有科学性、准确性。
五、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完善建议
(一)优化外部环境。首先,政府要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监管者角色,其行为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对于进入到一个新行业、新兴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会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再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规范和管理,以保证创新成果能够在全社会中得到有效利用及推广应用,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信息披露。由于创新型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要想保证其研发活动中信息与资源有效流通,就必须建立起完善且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信息协同与资源共享。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要及时地对市场信息和资源的需求做出判断和反应,以便能够更好地为融通创新创造条件。在进行生产经营之前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全方位调研,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对策分析以及风险管理,进而提出预测性建议并提交给相关部门去实施执行,以此保障企业完成融通创新活动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三)加强技术支撑。在融通创新过程中,技术的应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民营企业家更是需要把好产品质量关、服务关和效率关。所以,想要推动融通创新机制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各生产制造单元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协作方式纳入系统之中,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促进创新技术的使用。
(四)建立融通创新平台。融通创新机制的构建需要企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完成。企业应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建立融通创新平台来实现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我国很多行业来说,想要生存下去并且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就要有大量优秀人才为其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这样企业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融通平台来保障企业安全健康发展。
结语
通过对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民营企业的融通创新机制与公共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政企关系、知识协同共享、资源融合、激励与惩罚机制、企业专业能力及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紧密联系。将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最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探究民营企业融通创新机制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期推动民营企业融通创新的发展。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刘畅.融通创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J].创新科技,2020.20(02).
[2]方莹莹,刘戒骄,曹若楠.开放式协同创新系统中企业融通创新的演化机理——基于知识共享的多个进化博弈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20(09).
[3]Martin-Rios Carlos,Erhardt Niclas L.,Manev Ivan M.Interfirm collaboration for knowledge resources
interaction among small innovative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2(153).
[4]崔维军,孙成,陈光.距离产生美?政企关系对企业融通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06).
[5]刘众.融通创新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要求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