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探讨
第709期 作者:□文/宋 琪 徐 鑫 时间:2023/7/16 9:56:12 浏览:458次

[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将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以临朐桑皮纸为例,阐述非遗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剖析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传承模式、非遗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非遗+课堂/+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科研/+实训“五位一体”的非遗创新人才培育路径,致力于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为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遗文化;人才培养;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基于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的纸文化非遗创新人才培育研究”(2022CZD03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21021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非遗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非遗文化传承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何实现非遗文化更好继承与发扬、如何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如何培养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

一、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截至2021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国家公布了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命名了共计3063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临朐桑皮纸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非遗技艺传承人才是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行业产业联姻,进一步发挥非遗技艺优势,实现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出非遗技艺更大的产业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培养出非遗传承复合型人才,为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二)传承非遗精神,培养工匠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非遗文化传承恰恰需要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培育非遗传承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既实现了对非遗精神的传承,又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把非遗创作中的匠心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技艺技能,又能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的建立、非遗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吸引更多学生了解临朐桑皮纸制作技艺的精髓,掌握桑皮纸制作技能,把非遗精神传承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资源,助力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彰显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情感素养培养不谋而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多是知识的灌溉,吸引力不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非遗文化既有技艺技能的传承,又有工匠精神的彰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自觉性。通过非遗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不仅能陶冶艺术情操,同时也无形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学习非遗技艺操作流程,能够受到非遗文化的激发与感染,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的临朐桑皮纸技艺传承主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传承人,随着技术进步与工业化快速发展,这种单一的传承人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成为了非遗技艺传承的短板,无法满足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技艺技能人才的要求。目前,非遗传承人的培育主要由民间传承人来完成,高职院校参与度不高,高职院校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很多非遗传承人技艺技能高超,但文化程度不高,理论功底不够扎实,非遗的文化内涵与非遗精神不能充分展示,不利于非遗技艺更持久地传承与发展。

(二)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民间组织和个人是非遗传承人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一直坚守着对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目前非遗技艺传承人群体年龄偏大,具有威望及技能高超的继承人较少,老一辈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对非遗热度不高,容易发生技艺传承断层断代现象。二是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学历不高,文化涵养不深,理论知识不扎实,虽技艺高超,但对非遗精神的宣传与创新做的较少,这也不利于非遗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三是高职院校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渠道,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高超的技艺技能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缺乏非遗技艺的实践操作。结合目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弥补师资力量薄弱的短板,使其能够满足非遗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

(三)尚未建立课程体系及非遗课堂环境。临朐桑皮纸技艺传承主要是手把手教授,没有文字记载,更没有系统的传授体系。由于桑皮纸制作工序复杂,工作环境艰苦,而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朐桑皮纸的规模化发展。所以,需要针对桑皮纸制作过程,建立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融入技艺技能理论知识,同时加强桑皮纸制作的实践操作,收集整理桑皮纸非遗技艺的各类素材和资源,为院校教师、学生、传习人进行教学、传习、创作和研究使用,建立起符合现在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需要建立非遗情境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上课时具有真实的桑皮纸创作环境,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而现在的教学环境还无法提供真实的桑皮纸制作情境,这不利于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培养。

三、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推动非遗+课堂建设。根据临朐桑皮纸非遗技艺特点,深入挖掘潜在的非遗精神,推动非遗文化进课堂,使学生热爱非遗、传播非遗、创新非遗,多措并举培养复合型非遗传承创新人才。一是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非遗文化基础课,建设非遗课程实验室,搭建非遗技艺实践环境,通过理论知识+实践体验的方式,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展示非遗精神内涵,让学生不仅学习到非遗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进一步认识到非遗价值,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非遗,提升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人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提高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定期开展非遗文化讲座,邀请非遗大师进行授课,围绕纸文化相关非遗传承技艺广泛开展教学和研究,让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促进学生对非遗的热爱,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与企业、文化艺术中心等组织的深度合作,利用临朐桑皮纸技艺传承平台,搜集整理临朐桑皮纸制作的素材,通过拍摄照片、制作ppt、录制视频等方式对非遗资源进行整理;在原有非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非遗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结合非遗文化内涵、非遗精神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数字化资源,共同整理、编写非遗资源,更好地用于日常教学中。三是加强对校内教师的非遗技艺培养,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培训班或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的非遗文化素养,通过下实训基地实践锻炼,提升教师非遗技艺技能;聘请企业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特聘教授;不断加强与企的业深度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师资的共用,不断加强非遗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非遗文化专业技术实力,为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增强创新创业能力。非遗文化包含了长期形成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非遗技艺需要得到传承与发展,但我们仍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但要丰富非遗的文化内涵,对非遗技艺进行改革,使其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对非遗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仍然要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既要继承老一辈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又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够进行不断革新,使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在临朐桑皮纸技艺传承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是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习临朐桑皮纸的发展历程、桑皮纸制作技艺及其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桑皮纸发展到今天所具有的魅力与价值,把老一辈传承人的非遗精神给学生们讲授,让学生树立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增强其创新精神。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实践锻炼,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需要和实践锻炼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鼓励学生到桑皮纸实践基地实践锻炼,到非遗文化公司实习,结合所学知识参与到桑皮纸制作过程中去,结合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与平台,使其能够把桑皮纸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三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注册公司,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运营公司,引导学生参加山东省创新创业大赛,以大赛为契机,以桑皮纸非遗文化创新为素材,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在做好项目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创业信心,丰富创业经验,提升创新创业的各项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综合素养,为日后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桑皮纸制作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传统技艺技能,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和师资优势,整合非遗资源,推进科研创新,致力于打造复合型、高水平非遗文化研究团队,培养更多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人才。一是围绕临朐桑皮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将学院的科研平台与山东省技艺技能创新平台、非遗传习所等进行整合,形成非遗传习人、桑皮纸从业者、非遗基地互动协调的新格局;结合地方区域特点,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桑皮纸科学研究,不断创新桑皮纸文创产品,进一步发挥桑皮纸优势,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组织的用纸需求,提升学生对非遗的热爱,提升创新能力。二是结合系部和学院资源打造非遗科研团队,积极引进非遗大师加入项目团队,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研究团队;团队人员结构、专业分配、人员职称配置合理,不断加强团队成员间信息交流与整合,实现信息共享;通过走访传承人、技术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团队教师的技艺技能,提升整个非遗团队专业技术实力。三是结合临朐桑皮纸非遗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非遗技艺技能,结合临朐桑皮纸非遗文化及桑皮纸产业情况不断创新项目;结合桑皮纸生产经营情况,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等大赛,通过参加大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不断创新产品及制作技艺,精心打造临朐桑皮纸作品,其中“左伯纸笺”作品入选“山东手造·潍有尚品”优选100产品名录,进一步宣传、推广了非遗文化;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促进桑皮纸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科技优势。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实训是培养非遗传承创新人才非常重要的手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基于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结合地方区域特点和地方文化魅力,成立“临朐桑皮纸技艺传承与品牌推广创新平台”,建设临朐桑皮纸技艺传习所,在校内建立桑皮纸技艺传承与品牌推广大师工作室;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技艺教学、研究、展示、交流、传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实践、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的传统技艺,孵化更多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团队探索与临朐桑皮纸制作技艺传习所共建临朐桑皮纸博物馆,零距离展示堪称“活化石”的桑皮纸技艺,增进学生对于桑皮纸技艺的热爱,积极开发更多桑皮纸延伸产品。不断开拓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创新平台实训基地,融合实训基地特点,以临朐桑皮纸为基础,不断创新产品形式和推广模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实训,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技艺,亲手体验操作非遗技艺,让学生理解非遗技艺的精神和内在价值,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真正热爱非遗技艺,更好地把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非遗传承创新人才需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广阔的协同创新视野,积极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行业产业联姻,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团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走进桑皮纸传习所,拜访桑皮纸传承人,了解临朐桑皮纸的传承与创新之路;鼓励学生把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进行非遗文化创新,制作出更精致、优美的作品,把桑皮纸产业做大、做强,提高非遗传承人经济收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新的营销推广渠道,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桑皮纸产品进行推广、营销,发挥产品优势,加强产品创新,扩大桑皮纸产品市场占有率;组织学生团队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有关临朐桑皮纸的研究史料与图片资料,分析整理桑皮纸文创产品开发的理论方法和启示,获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发“笺短情长”公众号,打造“桑皮纸工匠大师”IP;组织学生团队致力于打造临朐桑皮纸手工造纸坊、临朐桑皮纸手工造纸特色体验村落,帮助非遗传承人参加“秀美临朐”短视频展播、“潍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活动;助力发展桑皮纸制作技艺产业链条,促进当地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捞纸、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等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通过服务社会经历与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匡正学生的价值观,有效实现对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

综上,高职院校肩负着非遗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时代责任,承担着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才的时代使命。目前来看,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不少成果,发展前景广阔,但仍然任重道远,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继续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以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为重点,多方联动、协同创新,构建非遗创新人才培育新路径。进一步挖掘人文资源,把非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校企、校地多方联动实现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非遗技艺传承人才,为实现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利慧.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J.民俗研究,202104.

2]王莺洁.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0308.

3]朱辉球.以器载道 以匠立世 以艺弘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

4]李云,李云汤,婧庞君,陈倩清.非遗传承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98435 位访客